从炼句到炼篇,像作家一样升格句子
有一位画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喜欢画画?他答道:因为我喜欢颜色。你喜欢颜色,你就可能成为一个画家。同理,你若喜欢句子,你就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句子正当如此。
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炼字、炼句是修辞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
当你开始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句子如何完美,句子的完美是写作的起点。
一个完美的句子,一个优雅的句子,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给我们无限的美感。
文章无论短长,句子都是担当。
图片
01 从写好一句话开始
一篇文章,无论是短小精悍,还是鸿篇巨制,无非是由不同部分、若干段落组成的。
再往细处分,无非是由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因此,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如何判断好句子?(How)
首先,好句子得是一个正确的句子,符合基本的句子结构要求,要完整和通顺。
其次,好句子要便于读者理解,还要考虑一下读者是谁。
第三,好句子要利于接受和传播,要考虑到句子本身带有的“能量”,包括知识能量(提升认知)、情感能量(引起共鸣)和行动能量(驱使行动)。
如何写出好句子?(How)有4个小方法:
第一,懂基本的语法知识。比如:句子的结构、成分、词性。
第二,表达要少一些抽象,多一些具象。少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多用一些具体化的名词。
第三表达尽量口语化,善于把长句变成短句。
第四,多使用高能量的句子。因为,句子是可以自带能量的,所以要尽量避免低能量的句子。
如何锤炼好句子?(How)铁凝说,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能停笔,不要坐在那儿光想不写。正所谓,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想太多而不去写,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第二点,不停地阅读。读书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
汪曾祺说: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炼句时,你要注意使一句形成一个画面,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02 像作家一样炼句
一个作家要养成随时炼句的习惯。只有这样,到用的时候,才会有灵光一闪,或者有神来之笔。
有时候,作家为一句话,弄得几天吃不下饭,急得团团转。这并不是故弄玄虚。
贾岛的诗句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在“推”与“敲”之间思考。从此“推敲”一词就出现了。写文章、句子也要推敲。
《儒林外史》里描写月亮:“这时天色全黑,却喜山凹里推出一轮月亮来,那正是十四五的月亮,升到天上,便十分明亮。”这个“推”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相传宋代王安石,原来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不好;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他仍然觉得不好;改了几次,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自己满意了,读者也都满意,成为名句。“绿”本来是形容词,这里却改为动词。一字之改,全句生动。
汪曾祺说: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痛痒相关,互相映带,才能姿势横生,气韵生动。
下面,请你欣赏几位作家笔下的好句:
契诃夫笔下的星星: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前用雪把它们擦洗过似的。
扎加耶夫斯基笔下的黑色:浆果这么黑,夜晚也羡慕。
顾城笔下的黑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阳光:太阳光斑被风吹得满屋跑来跑去,轮流落到所有的东西上。
迟子建笔下的灰鹤:一只灰鹤从灌木丛中飞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的水袖。
爱尔兰诗人叶芝笔下的落叶:落叶不是从树上,而是从天上的花园里落下。
晚清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
“上半截事”是天生的,是学不来的;而“下半截事”则是后天的,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03 无“的”不成文
都说,无“的”不成文,无“的”难成句。
比如,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光是一句开头,就连用了10个“的”字。
可见,结构助词“的”是一个高频词,使用频率是其他词语无法可比的,真可谓无“的”不成文。
结构助词“的”并不是用与不用,用在什么位置都可以,这涉及到修辞效果的问题。
许多著名作家为了追求最佳的的表达效果,在锤炼语句时都非常注重“的”字的运用。
有时候, 删去“的”字,能使句子的语言更加精炼,干净利落,也更加简洁明快。
有时候, 增加“的”字,调节音节,使句子语气更加舒缓,也更接近口语。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有着明确的分工:“的”字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
因此,用与不用“的”,在什么地方使用,都值得你斟酌,用好这个不起眼的“的”字。
04 从“炼句”到“炼篇”
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是我们每一位写作者的必修课。
句子是砖瓦,文章是大厦。炼好每句话,何愁没有家?
当然,光是炼字、炼句是不是就够了呢?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炼篇,也就是要在整篇的结构上着眼。
关于炼篇。首先是怎样开头。写过点文章的人都知道:文章开头难。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一句话:“环滁皆山也。”用“也”字结尾,这种句型一直贯穿到底。也仿佛抓住了你的心,非看下去不行。
开头好,并不等于整篇文章都好,炼篇的工作才只是开始。在以下的整篇文章的结构上,还要煞费苦心。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千万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在整篇文章的气势上,不能流于单调,而应变化多端,使文章的调子更响亮,更铿锵有力。
上面讲到:文章开头难。但是认真从事写作的人都会感到:文章结尾更难。
还是举《醉翁亭记》结尾的例子:“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也”字句开始,又以“也”字句结尾。中间也有大量的“也”字句,这样就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整体。
季羡林说,一篇文章的起头、中间部分和结尾,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要有一个中心的旋律贯穿全篇,不能写到后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散文有变化而又完整,严谨而又生动,千门万户而又天衣无缝,奇峰突起而又顺理成章,必须使它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达雷尔写道:
我见过蜂鸟如同宝石一般围绕着开红花的树闪烁,如陀螺一般哼鸣作响。
有人赞叹说,语言真的好神奇。这是多美的句子啊!
以下,有2个小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作为一名爱上写作的你,要学会从技巧上分析作家写的每个句子。
他怎样描述色彩和声音?他使用的比喻为什么都很新鲜?他的长句子和短句子有怎样不同的动感?他怎样把他描述的几十个生灵美景写得那么纯净和结实?
第二个建议是:你用足够的时间,把上面的句子仿写一遍。
05 结语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开始写。
因为,世界上99%的人失败,都是因为没有开始。
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你,应该努力使你的语言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给人以享受。你应该努力追求这一点。
总结一个公式:
句子写作技巧=句子理解能力=句子鉴赏能力。
美国作家斯坦利认为,句子超载词语,是真正承载文章意义的主体。
从炼句到炼篇,愿你像作家一样升格句子,早日千锤百炼出名篇!
来源:今日头条“优质写作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