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书的给写书的发大奖,"京东文学奖"靠谱吗
与充斥着天价片酬与明星八卦的影视圈相比,文学圈在文艺界中算是非常低调的一部分。然而最近,一则文学圈的消息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京东要办文学奖,奖金100万。
按照京东官方的说法,“京东文学奖由京东集团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豆瓣协办。”“评选范围参考多个国际大奖设置规则,奖项涵盖年度京东文学奖-国内作家作品、年度京东文学奖-国际作家作品、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奖、年度童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年度新锐创作者奖6个维度,候选书籍由权威学者、作家、名人提名,全民参与投票选择;多类型专家评审,规避不同文学派系为奖项带来的局限性。”“其中最受关注的2个奖项年度京东文学奖-国内作家作品和年度京东文学奖-国际作家作品将分别授予获奖者100万元人民币奖金,即国内文学奖最高奖金额度。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奖、年度童书奖、年度科幻图书奖、年度新锐创作者奖等4个奖项,将分别设置20万元奖金额度。”目前,该文学奖已经完成了读者投票和评委两轮评选,各个奖项的五强已经出炉。
京东文学奖卖点何在?文艺九局看来,其中凸显两个特点:其一是京东冠名,其二是百万赏金。
目前,中国大大小小文学奖不可谓不多,虽然其背后的支持者已经不罕见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影子,但最常见的还是扭扭捏捏地用文化名人命名;即便是南方都市报这样的实力媒体,命名文学评选时也只用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这样暧昧的称呼。这其中折射出一种几近约定俗成的心态:文学评奖是“雅事”,尽可能不要沾上商业气息。
而此次京东文学奖大大方方地以企业冠名,何来底气呢?一方面是京东在图书销售市场上的巨大份额,使其在立场上成为整个文化市场繁荣的受益者,而非特定作家作品的利益相关者,这种“与所有人利益相关=没有利益相关”的潜在逻辑,赋予了京东某种程度上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是从其评委选择的阵容上,邀请莫言、王蒙、梁晓声、毕飞宇这样的重磅专业作家加入,明显意在凸显其奖项在“文学”上的严肃性。特别是莫言身负诺奖光环和中国作协副主席之职、王蒙身为文化部原部长,带有一定的官方属性,让人很难相信他们会为了京东而轻易改变自己在文学上的标准,这也侧面替背负了资本名头的“京东文学奖”拉扯出了“独立艺术标准”的可能性空间。
另一个特点是以“百万大奖”做卖点。此前国内文学奖——还是那句老话——文学是雅事,谈钱就俗了,无论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这样的大奖,还是一些地方小奖,谈到奖金时都分外娇羞,极少把“重奖”作为宣传卖点——当然,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所谓“重奖”并不重,像奖励长篇小说的茅盾文学奖,2011年之前奖金只有5万块,和“长篇小说”的正常版税收入相比简直九牛一毛,2011年之后得到李嘉诚资助奖金上升为50万,但放在整个文化圈里横向对比,比起影星片酬和歌星出场费,这笔奖励“顶尖作家数年磨一剑”的奖金也显得有欠丰厚。
略可宽慰的是,因为几大文学奖的权威性、影响力和一定的政府背景,一旦获奖之后,除了奖项本身的奖金,各地政府、地方作协往往也会给予一定的额外奖励。比如2015年,河南省就向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李佩甫颁发了50万元的“河南省文学创作杰出贡献奖”。从这个角度看,京东文学奖作为名气不大、“背景”不深、却又志在全国的文学奖,100万的奖金也只能说是“多乎哉?不多也”。
正因为如此之多的与众不同,京东文学奖的评选始终充满了话题性。在国内作品读者票选十部入围的阶段,励志“鸡汤”的人气担当之作《好吗好的》超越贾平凹的散文集《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这一结果让不少人咋舌,媒体也纷纷以“鸡汤超越贾平凹”为题进行了报道;不料在随后的“十进八”中,《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与另一本“鸡汤名著”《向着光亮那方》双双落选,媒体又以“爆冷”一词进行评价;而在刚刚结束的“八进五”中,贾平凹另一部入围作品小说《极花》也未入选,同时落选的还有票选人气王、“鸡汤”读本《好吗好的》,图书市场“销量担当”的鸡汤文学全军覆没。
从目前为止的结果来看,评委并没有以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界名气”或者图书销量作为唯一考量,入围的格非的《望春风》、葛亮的《北鸢》、张悦然的《茧》、马家辉的《龙头凤尾》、詹宏志的《旅行与读书》,同样都不是“最大牌”或者“最好卖”的作品。至于“国际作家奖”和其他四个“20万奖项”,因为奖金额度和作品、作者知名度的原因,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之前爆出主持人出身的鞠萍、郎永淳和“锤子科技”“老罗英语”创始人罗永浩等也将担任“文学奖”评委,引起网络上许多“评委够不够格”的讨论,而实际上他们将分别担任童书类、文化图书类、“新锐作者”类的奖项评委,入选书目包括儿童画册、文史读物、科普书目、“成功学”书籍等,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严肃文学范畴,这几个“20万奖项”与其说是文学奖更像是畅销书目的评选,因此启用具有影响力的“泛文化”名人做评委也可以理解。
其实,作为一个企业主办的文学奖项,其评选结果服众与否,以及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口碑,都将由企业自身和所邀请的评委来承担,无论是好是坏都由出钱的京东“自负盈亏”,所以我们倒也不必操心京东这笔企业口碑投资会不会打水漂。但是这种企业大大方方介入文学评选的姿态,倒是有着为文艺发展打开新空间的可能性。
毕竟任何一种文艺,如果完全脱离市场,是无法长久健康地存续的。既然文学的发展无法彻底与资本和市场运作剥离开来,与其让资本和市场在幕后暗处以不为人知的方式施加影响,倒不如让企业明明白白地跳出来。资本有什么需求,施加了什么影响,确保了什么底线,明确了资本和艺术的边界,才能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文学的归文学。譬如京东文学奖接下来的评选,据媒体报道“将于5月8日-5月12日进入总决赛直播,每天直播一个奖项,邀请专业评委老师和媒体进行讨论及投票,并开启24小时制的大众投票,最终将评选出6本获奖作品,揭晓最终冠军”,其使用的“直播+评委+大众投票”方式显得噱头味儿十足,这正是京东在洒下“百万大奖”的种子之后收获关注和人气、兑现“眼球经济”的时刻。客观地讲,只要最终没有出现特别夸张的结果或者出人意料的“黑幕”,京东基本上可以稳定收获一笔“提升企业形象”的收益,同时文学奖本身“以评促买”也将带来实打实的销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结交顶级的内容生产者,对有志于文化产业的企业而言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相比起一些暗戳戳的幕后操作,这种简明易懂的盈利方式倒也算直爽,或许也更健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艺九局工作室 马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