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 发表于 2017-5-29 20:13:50

沈从文为何不愿去香山

沈从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家, 1922年来到北京后,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后一度到上海、青岛发展,1932年夏,沈从文回北京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京派”掌门人物,并在中山公园与张兆和举办了婚礼。抗战期间,沈从文南下,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北京,此后除了曾短期去“干校”外,一直在北京生活,直到去世。
可见,沈从文与北京渊源颇深,人生中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这个城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不愿去香山,究其原因,与其早年来京经历相关。
1922年,20岁的沈从文来北京投靠大姐沈岳鑫和姐夫田真一,当时他手中只剩下了7元6角钱,租住在北京西河沿的一家小旅馆中。在大姐一家帮助下,沈从文落脚酉西会馆。该会馆靠近大栅栏,在杨梅竹斜街61号,是湘西人捐资建成,管事的是沈从文一位远房表哥,所以沈从文得以搬进白住。
由于沈岳鑫和田真一不久离开北京,加上原本资助沈从文的“湘西王”陈渠珍无力再帮助,沈从文只能“每天早上吃两三个馒头、一点泡咸菜,就出酉西会馆,进宣武门,一头扎进京师图书馆”。
在酉西会馆居住半年后,沈从文搬到北大红楼附近的“窄而霉小斋”,继续在北大旁听。为了自养,沈从文向各媒体投稿,1924年,《晨报副刊》接连发表他的散文和小说,其中散文《遥夜》被北大哲学教授林宰平看中,邀沈来家,对他说:“你要找事做,我可以替你想想办法。一个人仅仅活下来,容易,可是活下来,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坚持下去,却很难。”
林宰平找到梁启超,梁启超又找到昔日政坛盟友熊希龄,熊此时在办香山慈幼院,缺一名图书馆管理员,便录用了沈从文,月薪20元。熊希龄与政界往来颇密,让沈从文甚感自卑,在小说《用A字记下来的事》中,他描绘熊希龄55岁寿宴上,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跑来凑趣的客”。
在福利院期间,沈从文继续写小说,但与上司肖世钦不和,肖世钦曾留学日本,对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沈从文较轻视。沈因此写了《第二个狒狒》,影射肖是狒狒。
小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后,肖大怒,将沈从文叫去痛骂一顿,并指着沈从文的破棉鞋加以挖苦,沈从文觉得受辱,便又写了小说《棉鞋》,将肖骂他的事写成小说,肖读后,更觉愤怒,想让熊希龄将沈从文开除,但熊未予批准,因熊希龄是沈从文的远方姻亲,熊希龄的幼弟熊燕龄是沈从文的姨父,也是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姑公。可沈从文自觉难以久留,便不辞而别。
沈从文在香山慈幼园工作时,对香山“听法松”旁山石极为喜欢,可能是这段挫折给沈从文留下的印象太深了,沈从文在相当时间不愿去香山。
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地方志·文学创作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从文为何不愿去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