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经流传的“余氏语录”都是假的
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写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中国文脉》等多部影响广泛的书。前天,他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再推新书《泥步修行》,70岁的他尽管未显老态,但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谈缘起
给年轻人说说人生哲理
谈及写这本书的起因,余秋雨说,现在网上几乎每半个月就有大量“他的诗文”发表,他还记得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句子“你的过去我没法陪伴,你的将来我将奉陪到底”。“有人说,余秋雨先生一生写过6000多首诗,我说抱歉,我一首诗没写过。那都是别人‘送’给我的,为什么‘送’给我,不知道。”他还提到了重庆高考出的一道题目,也说是余秋雨的文章。但事实上,那篇文章的作者不是他。
“但是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一点,所有用我名字发表的警句、格言、美文、短诗等,全在讲人生哲理。”余秋雨说,这对他是个启发,现在的年轻人需要有年龄的人告诉他们有关人生的哲理。
由此也唤起了他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冒名的真身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谈新书
先“破惑”再“问道”
余秋雨的一生到达过风光之巅,也一度跌落至谷底。在仕途坦荡时选择辞职,在盛誉如潮时受到毁谤,钱财易得却选择了至朴至俭……
在新书中,他一一回顾了自己破除每一个“惑”时的心路历程:灾难时期如何守住正觉,为什么辞职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结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虚妄,怎样破除钱财的迷魂阵,如何不被潮流裹挟,怎样以强大的心灵治愈仇恨,等等。先“破惑”再“问道”,最终,寻找到一种最自在、最简约的精神图谱,这就是心灵安驻的地方,谓之“安顿”。
丰厚的经历让余秋雨的人生感悟都带有某种终极意义,他写出来的句子也与那些年轻人的文笔有很大不同。
让余秋雨聊以自慰的是,《泥步修行》的问世,将让这些善意但披着伪装的“语录”不攻自破,也让人们得以一览余氏人生箴言的庐山真面目。
谈文化
让年轻人背生僻诗文很奇怪
不光是新书,不光是人生,关于文化现状,余秋雨依然有话要说。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要重新对中国纸质作品进行选择。
“我反复讲过要做减法,因为互联网给我们制造了方便,吃东西方便容易让我们肥胖起来,肥胖以后走路就很麻烦了,所以要回到健美状态。”在余秋雨看来,要让中国文化显现筋骨,就要做减法,要“减肥”,要“锻炼”。
今年古诗词竞赛、朗读类的节目在荧屏上火爆,对此余秋雨说:“火爆一下也蛮好的,这毕竟是古典文学的传播,但也不要走入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很冷僻的不重要的诗文让那么年轻的生命去死背,这是很奇怪的。”余秋雨表示,所以还是要做减法,给年轻人留下一个比较小的文化担子,“大家记住,最美丽的东西如果成为一个压垮生命的重担,它的美丽就变成不美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