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科举为何不在北京举行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廷颁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突然结束了。5天之后,上海维新派《时报》发文,盛赞“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因此,1903年和1904年科举成为最后的两次科举,而河北人刘春霖成了最后一任状元。不过,科举制度在国外仍有延续,1919年,越南阮朝办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后两次科举的会试在郑州河南贡院举行,而非按例在北京。过去多以为这是因庚子之变时,八国联军入北京,北京贡院大部被毁,不得不将会试改在外地举办。其实,贡院建筑较简陋,修复不难,关键是当时英国驻清公使萨道义从中作梗。
萨道义曾在日本任职,因支持明治维新,于1867至1868年间差点被当时日本激进分子后藤象二郎暗杀。作为旁观者,他对日本通过变法由弱变强的历程较为熟悉,故对东方文化存有轻视心态。加之有人告诉他,正因为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时间太短,民众记忆不牢,才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所以萨道义坚决要求,凡是义和团运动比较激烈的地区,应5年废止科举,主要指直隶(今河北部分地区)、山西两省,特别是直隶,乡试、会试应一律取消,这样才能让人们随时能想起八国联军曾占领北京一年多。
在清朝历史上,只有三次暂停科举,都因战争,且战争一结束,马上就重开科举,因为这是笼络读书人的重要手段。李鸿章认为,直隶、山西也有很多县没有义和团,一律废止,对这些县的生员太不公平,况且来京参与会试的是各地考生,更无禁止的道理。希望萨道义能网开一面,却未能成功。清方谈判代表李鸿章抱怨说:“(萨道义)性情执拗,颇难与商。”李鸿章甚至威胁道,如果不允许在北京举行会试,则两宫即不回銮,双方的和约就无法达成,但萨道义不为所动。
萨道义对李鸿章本人不太信任,常常转托张之洞向慈禧传递信息,张之洞从中缓颊,最终萨道义同意直隶、山西两地举子可移地科举。萨道义之所以给张之洞面子,因张之洞当时是两湖总督,当时英国在长江有特殊利益,需要与当地大员合作。
其实,萨道义一度态度松动,表示可以在北京举行会试,李鸿章也给慈禧太后发电报称问题已解决,但张之洞态度暧昧,他希望科举改弦更张,不再写八股文,坚决要求推迟科举,所以对北京是否举行会试不甚热心。无可奈何,慈禧太后只好接受湖北等7省推迟科举一年,剩下的省举办乡试,并同意移地会试。
于是,延续1300年的科举制度在郑州画上了休止符,不过最后的廷试依然是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的。(本文主要内容引自《北京地方志·教育志》)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