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养成来不得半点"想当然" 内容培育仍是根本
从陌生到怀疑,从拥抱到规划,IP无疑是这两年娱乐产业最具热度的关键词。有人说它是泡沫,是浮云,也有更多人愿意研究它的更多可能性。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与IP相关的论坛、行业讨论络绎不绝。记者昨天在金爵电影论坛上了解到,在许多业界大腕心中,IP可贵,其全产业链开发是大势所趋,但这中间却来不得半点“想当然”。
IP也能精准评估
人人都在谈论IP,IP到底有多火?娱乐产业与IP又有怎样的关联?记者从昨天举行的“2017中国IP指数盛典”了解到,仅2016年,IP改编电影的数量占比17.2%,但票房比却占到了45%;而在影视剧市场,这一比例高达81%,IP的品类也更为丰富。单看数据,IP已成市场上票房与流量的源头。
但在这样的热潮之下,人们对于IP始终带着一分想象。表现出挑的IP作品非常有限,很多IP影视化后更沦为堆砌明星的平庸之作,精准评估、长远规划,已成当务之急。
“对一个优质IP来说,数据只是最基础的一部分。我们要监测作品、作者的点击量、评论量、口碑等等基础的维度,还要提取分析口碑数据,研究读者用户画像数据,还要给阅读平台进行不同的权重打分,最终筛选出一些推荐的IP。”艺恩合伙人华东区域总经理高文韬透露,IP需要评估,其后续的改编方向同样需要这些数据支持。为此,网易文学与艺恩就共同发布了影视生态IP生态评估体系。“除了IP的潜力,我们更要关心IP改编的评估,包括导演、制作人的选择,主演的选择,以及情节的改编、人物设置。”
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估体系颇有意义:过去,外界普遍认为玄幻、言情类小说就构成了IP的天下;但今年上半年,多部现实主义题材影视剧在荧屏热播,更多人意识到,现实题材文学中同样能出大IP。东方卫视周播剧负责人李捷文透露,在现实主义题材方面,IP能提供以往几十年文学传统所没有给出的空间,“比如《余罪》 这一类型的作品,还有就是情感文化,类似于《杉杉来吃》这样的故事。”
产业开发不能想当然
有了评估体系还不够,IP在全产业链上的开发同样讲究布局与章法。在昨天的金爵电影论坛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曾茂军表示,市场上IP虽多,但不应该一窝蜂,而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一类IP目的很单纯,它就适合拍电影或电视剧,而不一定能开发衍生品或和主题公园相结合; 另一类则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全产业链的开发,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
他谨慎地表示,能做全产业链的IP必须有非常好的延展性,对它的开发更应该有规划,“我们不能把IP想象得太美好,任何一个人手上有一首歌或是一个名字就可以做全系列的开发,这是一个误区。要做全产业链的开发,从一开始就要清晰地知道IP养成的路径是什么,目标客户群是谁。否则,有些IP刚刚有点起色就做全产业开发,定位不清晰,投入成本高,目标客户群不清晰,就会变成失败的IP。”
“IP的规划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变形金刚》,电影或许不是核心利润来源,但其他产业尤其是衍生品的收益非常高。为了确保玩具收益足够高,你需要去保持IP的热度,需要拍电影。”曾茂军说,不同的IP 规划要有不同的侧重,“我们不认为任何一个IP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有价值的,必须要抓住它的天然属性,不断地培育、营销、推广,才有可能变成超级IP。”
内容培育仍是根本
对于已经创作完毕的文学IP 而言,评估与开发是重要的。但对于整个产业而言,未来IP的培育更为关键,毕竟,内容才是IP之本。时光网CEO侯凯文在昨天的金爵电影论坛上表示,很多海外的成功IP也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培育,才有今天的成绩,“你看《变形金刚》,它实际上是从1983年开始,是经过了长线的培育沿着不同的方向,才有了今天长久的影响力。它深入人心,有亲和力,所以生命力是持续的。”
因此,文学网站、出版集团,对于IP的培育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阅文集团CEO吴文辉眼中,谈IP首先应该谈培育,“我们在过去15年里积累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其中很多变成了IP,如果没有提前对内容的支持和帮助,很难在平台上发现很好的IP。这就跟种果树一样,有可能三年熟、五年熟、十年熟,现在不去种,未来就不可能有收获,现在种下去想立马有收获,难度就很大。”
而网易文学漫画事业部总经理范少卿则表示,IP的核心永远是内容,平台应该给创作者最大的自由,“网络文学和传统的出版图书相比,在用户层面反馈要更加有及时性,我们会做到对用户数据及时反馈,也会跟作者做同步沟通。但创作空间仍然要给予最大的自由。作者把内容创作的环节做好,平台只需要摆正姿态把服务这一项做好就可以了。”(来源:新闻晨报,曾索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