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雅俗问题与古代的 “花雅之争”
网络作家和网络小说是中国新世纪以来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这是传媒时代、大众文化以及特殊的商业生产机制使网络文学在创作和接受上形成了自身的规律,写作与阅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切互动的约定性。文学创作日趋技术化、琐碎化,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场与传统文学生产大地,网络文学实践在数量和质量上难以并驾齐驱,文学作品的意义变得神秘莫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让人联想到清代中叶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花雅之争”。
雅取之“正”的意思,花则有“杂”的意思,二者分别代表当时在剧坛上都很有影响的花部和雅部。花、雅之分,沿袭了历来封建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倾向。以昆曲为代表的雅乐正声“调用水磨、启口轻圆、收音纯细”;与之相对的是以“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为代表的地方戏,诸腔杂陈,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所以,花部戏,又称“乱弹”,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环视眼下,网络文学的情景和处境,与清中叶诸腔杂陈的“花部”何其相似,仅就玄幻小说中的“奇幻”加“争霸”或“升级”加“串珠”模式;仙侠小说中的“修真”加“言情”双线并列,历史小说中的“穿越”和“架空”手法的运用;清穿小说中的“穿越”加“宫斗”叙事模式,已经让传统文学的批评家们眼花缭乱,谓之泥沙俱下的“小白文”。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花部”是屡禁不止,越禁越兴。从康熙末至乾隆年间,地方戏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蓬勃发展,赢得观众的爱好和欢迎,以至于与长久垄断剧坛的昆曲一争长短,形成著名的“花雅之争”。
“花部”地方戏不登大雅之堂,常常被统治者排抑。因此“花部”主要在民间演出,但是,在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民间艺人的辛勤培育下,它以新鲜和旺盛的生命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竞赛,逐渐夺走昆曲部分场地和群众,不停地冲击和争夺自己的地位。
网络文学在网络上与读者进行交流与竞赛,穿越和架空,提高和丰富,他们像一支支精力旺盛的春笋,淋雨拔尖,夜里键盘的敲击声,就像在雨夜里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超大规模的粉丝量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也是网络作家保持不断更新的活力和动力。这是一支有大众支持和参与、活跃在民间的文学新力量。
一个以大众化自居的文学形态能否接受高雅文学的影响、参与和改进,是摆在网络文学面前的现实问题。灵动、活跃、富有生命力的“花部”正是经历了“雅部”对它的竞争、影响,以及文人对它的改造后才登峰造极,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新的艺术样式。历史和文学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每一种文学样式都会经历俗化和雅化的过程。网络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将是中国文学未来一个时期内必然的新常态。
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文学样式之间互相吸取经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在对峙、较量、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经典文学的审美范式一定也会给网络文学提供营养和支持。随着大众自身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素养的提高,今天的大众不再满足于接受通俗文学的时候,网络文学的雅致化进程就不远了。几经较量,尤其是经过雅致化进程以后,网络文学是否也会以“其文直质”、“其情慷慨”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我们拭目以待。来源:文艺报 赵兴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