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古人调和阴阳的智慧
【守望家园】今年比去年多了一个月!天哪,这是真的么?!
去年丙申年,有355天;而今年丁酉年,有384天!难道上天感受到时光流逝太快,就手指一点,给今年多加了一个月?不不不,你想多了。其实这多出来的29天,是因为今年有两个六月,也就是多了一个闰六月。其实“闰月”这事儿,小编也不太懂,还是请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来给大家讲讲闰月的小知识吧。
闰月,是中华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维度,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有序进行和记录历史的需要,人们就必须测量时间,就必须掌握测量时间、记录时间的方法。不同文明有不同的记时方式,并形成了不同的历法。大致主要有阳历、阴历、阴阳合历,中华传统历法就是阴阳合历。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无论阳历、阴历还是阴阳合历,它们制定的基础都是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运行规律。简单地说,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余)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又称太阳历,一年12个月。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阳历也设“闰”,有平年、闰年之分,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但只闰一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29日12小时)为基础制定的历法,一年12个月,354天或355天。阴阳合历是一种调和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历法。我国传统历法把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设置为一天,把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相重合的时候定为一个月的开始,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规定为一个月,虽然每一年的长度可能并不相等,但如果将每一年的长度平均一下,就可以发现一年大约就是回归年的长度。这样的历法,既可以保证月圆之日是在每个月份的中间,又保证根据月份能够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调和阴阳,关键就在于“闰月”的设置。闰月使人们既可以确定一年周期的起始点,又可以调整历法上年的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
“圣代承尧历,恒将闰正时。”阴阳历设置闰月的目的就在于“正时”。“正时”,一是确定岁首,即年度周期的起始点;一是调整历年长度,使其尽量与回归年接近。按唐代张季友的说法,设置闰月,功莫大焉,“天时由之而式叙,国令於焉而合轨。春生夏长,不失其常;东作西成,孰知所以。雪应冬而絮落,云识夏而峰起。秋之夕湛露为霜,春之朝坚冰为水。”因此,置闰在古代颇受重视。
在我国,设闰月定四时的做法早在四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尚书·尧典》提到帝尧任用羲氏、和氏家族中的贤能之士,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并授民以时。“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帝尧说:“你们羲氏与和氏子弟,观测天象,得知一个周期有366日,又用置闰月的办法调配月与年,使春夏秋冬四时不差,这就可以治理百官,取得各方面的成功。”大概正是因为《尚书》的这段记载,后世的人们一般都将闰月的设置归功于帝尧与羲和。如杜周士《闰月定四时》诗云:“体元承夏道,推历法尧咨”,徐至诗云:“积数归成闰,羲和职旧司。”
先秦时期的闰月,一般放在年终,故有叫作“十三月”的;汉代初年,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后来,伴随着二十四节气的逐步完善和加入历法,人们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
“中气”,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通常一个月里总会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比如丁酉年六月就有一个节气小暑,一个中气大暑。但是个别的月份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样的月份就成为闰月,像今年六月之后的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立秋,所以就成了“闰六月”。
民间一般流传着“十九年七闰”或“五年二闰”的说法,虽然只是近似的说法,但都反映了闰月到来的周期性规律。其实闰月在年中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上半年的闰月明显多于下半年,闰正月、闰九月、闰十月、闰冬月和闰腊月都十分罕见。据推算,从公元1645年到公元3358年的1700多年中,闰正月和闰冬月各有6个,闰九月和闰十月各有9个,闰腊月只有1个,时在公元3358年。
与一般月份相比,闰月是特殊性时间。围绕这个特殊性时间,民间形成了一定的习俗活动,至今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流传。送闰月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我国不少地方,人们认为有闰月的年份为多事之秋,于长者不利,在这样的年份里,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送双闰月鞋,父母穿了闰月鞋,就能逢凶化吉,健康长寿。所谓“闰月鞋,闰月穿,闰月老人活一千。”一些地方讲究闰月鞋的鞋面要带有红色,具有驱邪求吉的作用。
传说明朝时,山东兖州乡间一个叫李花的美女,被县官娶为妻后得意忘形,连生身的父母也不放在眼里,和娘家断了来往。后来李花得病,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县官最后只好请来名医李时珍为她疗治。
李时珍就开了下面的处方:“赶快给娘家的父母做一双鞋,这样病情就可以减半;亲手把鞋给老人穿上,病情就可以痊愈;如果每年的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探望父母,此病永不再患。”之后又唱了一首《三六九闺女回门歌》:
“三月三,回娘家植树屋后边;
六月六,小幼树遇旱水灌透;
九月九,莫忘了施肥如浇油。”
县官得到妙方,十分高兴,一面说服夫人做新鞋,一面着手准备树苗。到了三月三,李花和丈夫带上新鞋和树苗探望双亲,见到爹娘,心酸落泪,痛哭一场,病情明显好转。到了六月六和九月九,李花又和丈夫前来为三月栽下的树苗浇水施肥,由此,李花和娘家的关系日益密切,病也好了。李花做鞋送鞋的时间正是闰三月,所以大家称这鞋为“闰月鞋”,闰月为父母送闰月鞋的风俗也就流传开来了。
除了鞋,有些地方还会送其他的礼物,比如在台湾地区,出嫁女需要买一副猪脚和面线给娘家母亲,通常是两只前猪脚和六把面线,面线上面还要绑红丝线和春花。江西抚州一带,出嫁女要送母亲一只银手镯,为母亲祈福平安。而在铜鼓东山乡地区,俗以为闰月年份是“天增岁月人增寿”,这时为老人准备寿衣、寿材,会起到更好的祈福延年的效果,如果父母年过六旬,有孝心的子女往往会在此时准备寿衣、寿材,为其增寿。
也有些地方讲究娘家为出嫁女儿送礼物,比如江西玉山一带,娘家会在闰月给女儿送雨伞、蕉扇,寓意娘家是女儿的保护伞,祝福女儿早生贵子,为夫家招财,财丁两旺。福建、江西等地还有请出嫁女回娘家吃闰月饭的做法。如果父母不在了,就由兄弟请。
总体上来看,闰月的习俗讲究出嫁女子与其娘家之间的关系。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在从夫居为主流的传统社会,女子一旦出嫁,便离开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难得再与亲生父母朝夕相处,所以,如何处理好姻亲之间的关系,维系出嫁女与娘家,尤其是与亲生父母、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联系,一直是民间社会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很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出嫁女子回娘家、走亲戚的习俗,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社会安排。送闺月鞋、吃闰月饭也属这类。它借助闰月这一特殊时间来制造出嫁女与娘家人亲近联络的机会,从而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双方的情感联系和精神支持,缓解了出嫁女子在夫家生活的不适,这从前面讲到的闰月鞋来历的传说中看得非常清楚。到了当代,出嫁女子与娘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送闰月鞋这样的做法,更多表达的是出嫁女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闰月鞋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出嫁女子和娘家人之间,也发生在儿媳与公婆之间,这是闰月鞋习俗在当代的变迁,对于和谐家庭关系的维持具有积极作用。赠送闰月鞋,如同冬至进履一样,是有温度的习俗,值得提倡。 谢谢楼主分享! 1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