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_哈哈 发表于 2017-8-29 12:23:49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歌者

  黄金时代的歌者


  诗人臧克家有句话说的很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式的人物,虽然他自己未必愿意充当这样的人物标本,可毕竟由不得他了,死者没有发言权,只有苟活者在此喋喋不休。王小波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是一个能读懂生活的人,是一个有着抗争精神的人,看他的书我能感觉的到。

  在他的小说《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三十而立》以及杂文《沉默的大多数》中,他谈到的最多的就是文革在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在精神上的愚弄是最不可饶恕的。他的愤怒都溶入在书中幽默诙谐犀利的语句中,他描写的人物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血性,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渴望,对有趣的刻骨铭心的追求。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读过王小波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他的作品有两大明显特征,一是自由性,二是理性,一以贯之,从生到死。他的思想开满了奇异的花朵,把花香弥漫在沉闷的文学世界里,让我们呼吸到特立独行的自由气息,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乐趣。在他生前,他说自己“就我呆的这个社会里,什么都收获不到”,在他死后,却以他的文字让我们“收获到优雅,收获到精雕细琢的浪漫,收获到黑色的幽默。”

  我先读的是王小波的随笔,在那之前,我不知道文章还可以这样写。自由随意,常常以自己的切身经验叙述常识的思想。我开始把他当作我精神上的启蒙者。这没什么奇怪的:经过好多年挺没意思的生活后,忽然有人告诉我说,生活最重要的是“有趣”,这声音要不让人震惊一下才是有鬼。在我从小的教育里,生活就不是为了有趣而准备的。生活可能会是艰苦的、奋斗的、做螺丝钉的、抗日的、爱国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就是没人告诉我,生活应该是有趣的。

  结果呢,突然有个人说:无趣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他说了一辈子有趣的故事,留下了特立独行的文字供后来者瞻仰。他对国学有自己的看法,在《智慧与国学》里这样写道:“总的说来,中国人总要以为自己有了一种超级的知识,博学得够够的、聪明得够够的;甚至巴不得要傻一些。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以为,因为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可以坐待世界上一切寻求智慧者的皈依——换言之,我们不仅足够聪明,还可以担任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角色,把聪明分给别人一些。我当然不会反对说: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上最聪明、也是全宇宙最聪明的人。一种如此聪明的人,除了教育别人,简直就无事可干了。”

  学者王怡曾经说过:“王小波的文字坦然、幽默、看似絮叨但刀锋锐利,这都不重要,这样的作家曾经很多。将来也必更多。王小波的文化神学意义在于他恰逢其时的恢复了一种自由的写作品质,恢复了一种彻底藐视一切花剌子模君主之后的说话腔调。我说恢复,是针对上世纪四十年代而言。在我对语言的评价系统里,最高的范畴就是腔调。文字呈现什么样的腔调是最重要的。活着的人们需要用神话来刺激沉闷的庸常生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机遇必不可少。但没有才华,机遇只是梦呓而已。王小波生逢其时,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已经预演了网络时代的奇迹。

  事实上,“王小波”这三个字事实上的确成为了自由思想的形象代言人。它构成时代在言说和阅读中的一种原推动力。王小波还有另有一重重要的文化神学价值,就是他在思想中体现出的浓厚的英美经验主义理性。他思想随笔中的杰出篇章,都不是论述性而是叙述性的,其中的理性色彩充分体现了经验主义的精髓,从而近乎完美的将文学性和思想性的写作结合在一起。并充满了对欧陆思想哲人王传统和抽象逻辑的深度怀疑。如名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刘军宁先生曾将王蒙的随笔视为汉语作品中罕见地体现了保守主义品质的代表。在我看来,王小波的思想随笔,则同样罕见的显示出了根深蒂固的经验理性和一种英国思想家的脾气。尽管他并未阐论过什么深刻的和比较重大的思想命题。但他这种思想倾向却第一个暗合了90年代之后大陆思想界的主要走向。并同样恰逢其时的为当代的文学和当代的思想充当了一个“花剌子模信使”(王怡《对王小波的文化神学分析》)。

  王小波引导了后来者的写作风尚,把有趣与理性摊放在新千年的文学写作之中。就象他自己最喜欢说的: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罗素语)。王小波曾经以沉默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那当然也是一种抵抗。但后来看到大部分人都在装傻,于是也就顾不得珍惜自己的清白,开始对文化、伦理、艺术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外国人要是以为中国人都在说“不”,把我们当傻子看待,“久而久之,对中国人的名声也有很大的损害。”

  王小波那些翻来覆去的小说言语里透露出的不是王朔式的文字聪明而是受过理科教育的人所表现出的逻辑聪明,每一个似是而非的推理谬论都能让受过现代逻辑教育的人感受到逻辑遭受戏弄后的趣味。王小波说:“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难的问题就变得易解。”正是这童心让王小波写出了“有趣”的文字,从而感染了无数的无趣之人。

  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王小波透过繁茂芜杂的文字垃圾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尖叫,就像一个藏在暗处的顽童,突然响亮地发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尖叫,划破沉闷黑暗的夜空令我们惊诧不已。生前的寂寞与死后的“暴名”,构成了1990年代文坛一道奇异的文化景观。王小波生前的最后一篇文字如是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从价值选择的思想脉络来说,王小波接续了半个世纪以前已然断裂的自由主义思想,但他承传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那种“消极自由”,而不是为了一己的精神而去拯救大多数人的“积极自由”。

  像一朵花,在寂寞中缓缓凋零。王小波在1997年4月11日的清晨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的家中辞世。王小波是荒谬时代里的一个异端,他的存在是对传统的蔑视,对文学的解构;与鲁迅的尖锐批判不同,王小波的武器是幽默的微笑,他微笑着不停地写,不停地行走,不停地用幽默去抵抗这个世界,这个被正统所定格的荒诞不经的世界。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他用自己的文字去抵抗无处不在的“荒寒与冷硬”,他的胜利之处就在于没有把自己与对手扭在一处没有把自己也变的“荒寒和冷硬”(批评家仲达语) 。

  王小波强调“思想的乐趣”、写作的“没有利害关系的愉悦”,他不怨恨自己的作品缺乏买方市场,他对知识不倦的渴求、对各种学科的好奇,他反对丧失想象力的“审美”。一位西方学者说得更简明一点:“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不同之处在于,知识分子不仅要在只是层面受过良好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类的事物有一种参与。不仅有参与感,还要有情感上的关切。知识分子具有的怀疑精神,对体制、现有规范、权力有持异议的勇气。知识分子是偶像的破坏者和反叛者,专业人士经常由于恐惧和对安全感的过分依赖,容易腐化成偶像的追随者,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和维护者。”由此观之,王小波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然而白银世界,永不会来。正如王小波永远不会重新复活一样。但王小波虽死犹生,他的文字超越了他的生命,甚至超越了他的时代。

  现在,王小波已无疑是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偶像。然而曾经几时,王小波在最初写作的时候还“常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死亡消灭了王小波的肉体,同时造就了王小波的不朽之名。他直接承接“五四”那一辈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对虚伪规则、惯性思维和刻板道德进行无情的嘲弄和彻底的颠覆;他同时是一位思想启蒙者,追求理性、民主和自由,以独一无二的想象和特立独行的思想,如浪漫骑士、行吟诗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别致的符号。

港中能达 发表于 2017-8-29 12:24:33

  沙发,稍后再细看。

阿郎 发表于 2017-8-29 12:27:56

  次沙发,看过了。王小波的我只看过了《黄金时代》,看的时候很是惊艳。当时只觉得小说这样写怎么也能出奇的好看。然后就过了。。。。。看了朴素的评,我早晚是要把他的小说统统翻出来再看一遍的。

qq907984023 发表于 2017-8-29 12:30:58

  活着的人们需要用神话来刺激沉闷的庸常生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机遇必不可少。但没有才华,机遇只是梦呓而已。
  ~~~~~~~
  赞成这个观点

冰蝶恋舞 发表于 2017-8-29 12:34:24

  很赞同楼主观点
  王小波活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

一张旧车票 发表于 2017-8-29 12:36:47

  90-2000是自己最烦书和文化的年代,王小波也是2000后补看的,最初看王小波小说,习惯正常叙事的自己,看得支离破碎,觉得是天马行空、绕来绕去,除了革命时期的爱情的,其他的,要想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得绕很多口水的路,当即没觉得喜欢
  然后,再过十年,见惯各种怪异后,再回来,我们看惯了平淡的叙事,反而对那种风格,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一张旧车票 发表于 2017-8-29 12:40:09

  
  90-2000是自己最烦书和文化的年代,王小波也是2000后补看的,最初看王小波小说,习惯正常叙事的自己,看得支离破碎,觉得是天马行空、绕来绕去,除了革命时期的    爱情    的,其他的,要想看完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得绕很多口水的路,当即没觉得喜欢
  然后,再过十年,见惯各种怪异后,再回来,我们看惯了平淡的叙事,反而对那种风格,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
  -----------------------------
  此语甚是:)

不安分的乖女人 发表于 2017-8-29 12:43:51

  我年轻时,还是很喜欢王朔风格的,特有感觉,类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小波,我倒不熟悉,只知道他自称特立独行的猪,还知道他曾是胆大倡导性自由的李银河的老公,可是后来又传出李银河的同性恋讯息,也不知道王小波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hpk小海 发表于 2017-8-29 12:46:32

  王朔的语言没得说、非常之好,这个好不是指字字珠玑,而是指其将北方普通话应用得地道自如。第一次读王小波,忽然发觉原来文章还可以这么写,天马行空、自我调侃、黑幽默,不局限于结构和某些约定俗成的写法及词语的用法。算上年代,我感觉他的风格对我们这一代人是有影响力的。

不跟随 发表于 2017-8-29 12:49:57

  非常喜欢王小波的杂文,但是小说一直没看下去。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