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出版社和民营公司之比较(转)
目前,在我国图书出版业上游出版环节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国有出版社,一个是民营出版公司。前者是国家正式审批通过具有出版权的法定出版单位。后者多年来是国家严厉打击的“非法出版”,直到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才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承认他们是出版环节是合法力量。但其业务仍划定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仍然限定于与国有出版单位的“合作”。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公司同处一个行业,业务也极其相似,但因为身份的不同,也造成了种种的不同。
所有制不同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公司一个很本质的不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
国有出版社是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具有我国法律赋予的合法出版主体地位。是他们有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信誉担保,在各种业务合作中,拥有更好的社会信誉。但也由于所有者的缺位带来种种问题,比如责、权、利不明晰,在劳动、人事、分配上缺少自主权,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民营出版公司多是私有制、股份制公司,他们的优点在于产权非常明晰,有恒产者有恒心,经营者具有更为充分且持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利的方面是,民营资本的风险和不稳定性要大得多,因此在融资、诚信、吸引人才等各个方面有明显的劣势。
资源不同
国有出版社拥有较多的政策资源。除了拥有象征出版权的书号,还有税收优惠,以及国家和地方的保护,如教材出版与租型,各种政府项目出版,各地也将多销本版书作为考核当地新华书店的重要指标。
国有出版社的利润来源,总体可以分为五大部分:一是各种教材,二是系统教辅,三是与民营公司合作出版,四是党政用书与政府项目,五是自带经费的出版,六是自主策划的一般图书。许多利润获得与专有出版权和政策保护密切相关,其中教材与教辅利润就约占70%~80%左右的份额。
民营出版公司的状态是产业内,体制外。他们没有出版权,也几乎没有什么政策资源——虽然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民营书业渐渐浮出水面,也有一些企业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但与国有出版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存在的理由在于市场,基本完全依赖市场而存在。
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多是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比如市场化教辅和大众出版领域。或更具创新精神的领域,如点读图书和数字出版。他们的利润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市场竞争而获得的,市场化的利润约占民营书业利润的95%以上。
产业规模不同
在教育出版领域,就企业个体来说,教育出版社的规模要比民营公司大许多,高教出版社的年销售码洋达20多亿,还有多家达到十几亿元,而民营规模最大的教辅公司是十几亿元销售码洋。而且,出版社的发货折扣要高得多,一般60折甚至达到七几折,而且民营公司的发货折扣要低得多,平均只有三几折。显然,教育出版产业的国有出版社要比民营公司实力强很多。就产业总量来说,虽然民营教辅板块要强于国有教辅板块,但因为缺少教材一大块,民营公司的在教育出版的整体实力弱于国有。
在大众出版领域,无论企业个体还是产业总量,民营公司的实力都大于国有出版。就企业个体来说,近两年来,大众出版领域崛起一批1~5亿元的民营公司,而国有单个出版社单纯大众出版的实力很少有超过2亿元的。在大众畅销书排行榜上,70%以上是民营公司策划的产品。据一家大众类图书经销商反映,在他们的业务中,从供货商数量来看,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公司的比例是55:45;而从产品销量来看,国有与民营之比可能是30:70,甚至20:80。由此可以窥见大众出版领域两者的体量。
在专业出版领域,民营公司整体非常弱小,与国有出版板块差距甚大。
所以,在总体产业领域,国有出版社的产业规模要比民营公司更大一些。但从单个企业发展速度来说,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平均远远大于国有企业。以国有企业30~50年的时间且有那么多政策资源,比之于民营企业在十几年甚至几年且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成长到这么大,企业效率一望而知。
产品领域不同
就整个产品领域来说,国有民营的分布不同。
国有出版社成立之时,就有合理布局、总量调控的原则,出版社业务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科技、少儿、文艺、古籍、民族等,分工明确,覆盖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大众出版各个板块。
而民营出版公司所涉及的产品领域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政策的限制,有些出版板块明令禁止民营公司涉入,比如某些教材领域、党政文件出版等;二是市场的需要,民营公司是因市场需要而产生和存活的。所以目前民营出版公司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教辅出版,二是大众出版。教材出版和专业出版也有,但份额极少。
在同一个出版单位,国有民营的产品线设置也有不同。
国有出版社无论大还是小,产品线都是比较多的,正所谓大而全、小而全。一家教育出版社出版各种教材的同时,也会出版教辅,甚至与此毫不相关的大众出版,如经管类图书、生活类图书、文史类图书、少儿类图书。一家很小的专业出版社,同时也会出版英语类图书、社科类图书。
而相比之下,民营出版公司的产品线要单纯得多。一家教辅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教辅,它可以上下延伸产业链,从中学向上延伸到大学、向下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但不会轻易去涉足大众出版。一家大众出版的公司决不会去做教辅、英语,一家学术出版公司很少会做生活类图书,一家经管类图书公司也基本不会去出版青春文学。也就是说,民营公司的产品定位更为清晰。
这其中的原因,有的出版社有稳定的教材或系统教辅的利润支撑,经营压力要小得多,有财力有余力去做各个板块的探索,或出版一些虽然没有利润但较具社会价值的产品。再来,国有出版社因为有书号资源,可以与民营公司合作出版各个类别的图书,反正没有风险,还有利润。而民营公司因为资金实力尚小,且经营成本和市场风险要比出版社大得多,一定要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产品研发前期的市场调研上,民营公司下的功夫总体要比国有更多。
民营的产品必须要经市场认同,自己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对于前期的选题调研也更为严格。一些企业老总一年有10个月都在各地出差调研,跟踪渠道,及时改进自己。在出版社,除了部分机制比较灵活的出版社对前期研发做得比较到位外,许多出版社仍是坐商,坐等书稿上门,坐得与民营公司的合作。
营销渠道不同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公司的渠道构成不尽相同。
国有出版社基本是走新华书店渠道,或者以新华书店渠道为主。早些年出版社对民营渠道不放心,基本不给民营渠道发货;近些年随着民营渠道的不断成长,一些出版社也开始给民营渠道发货,但比例不大。而且,出版社对民营渠道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约定更短的账期回款,甚至是先付款再发货。出版社自建发行渠道的也有,比如建筑工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但比较少,而且这只是他们产品渠道的一部分。
民营出版公司的渠道更为丰富。总体来说,民营出版公司多以民营发行渠道为主。早些年,有些新华书店根本不采购民营公司的产品;近些年来,随着民营公司产品的热销,新华书店基本都可以接收民营公司的供货,但总体来说,民营公司还是以民营渠道为主。尤其对于教辅类图书来说,民营渠道比新华书店更占有绝对优势。同时,许多民营公司还自建发行渠道,比如唐码开辟超市渠道,奕阳教育建立和幼儿园系统渠道,而且这些自建渠道是撑起公司发展的唯一产品销售渠道。各家渠道各有特色,同样是直销渠道,江西金太阳的直销与梁山民营书业的直销有着很大的不同。
国有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公司对渠道的服务也有所不同。
对渠道的服务上,无论新华书店还是民营渠道,对民营出版公司的评价更高,反映他们图书选题较新,能把握读者阅读口味,而且服务好,发货补货非常快。一些民营公司的业务员几乎常年在外出差,有的公司还把业务员派驻到经销商那里为他们提供指导和服务。一位从国有出版社出来的民营公司老总说:民营公司人不比国有笨,但同时民营对产品和渠道付出了数倍的时间和精力,要是做不过国有,天理都说不过去。
国有出版社的营销相比之下要弱一些。有的出版社有系统渠道,基本不指望市场图书盈利,发行部成了摆设。许多出版社的发行仍是坐商,就是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发”了就“行”。近年来,一些被市场激活的出版社已经大大改观,有的出版社也把编辑派驻到书店卖场,发行人员更是常年在外。
人力资源不同
在人才进出方面,国有出版社的人才进入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人才招聘,而且门槛比较高,许多出版社的编辑招聘的门槛已经提升到硕士博士。二是各种有领导关系的人员,尤其前几年,出版社仍是一些地方效益不错的事业单位,各种领导打招呼进人的情况就在所难免。民营公司的人才,多是市场招聘的,门槛比国有出版社要低许多。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民营公司老总的亲戚朋友进入——这种情况在教辅公司更多一些,在大众与专业出版领域的公司比较少。在退出机制上,国有出版社一旦确认了员工的事业身份,基本很难辞退,而这在民营公司基本不是问题。
在激励机制方面,国有出版社的工资奖金更注重公平,干多干少差距不会拉得很大。很企业在工资水平上存在“一高一低”的现象,即一般职位的员工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关键、重要职位员工的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这样就缺乏竞争机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强。民营出版公司的考核中,更多体现了对利益的追求,着重员工的绩效考核,薪金水平与能力和业绩直接挂钩,分配方式也比较灵活,员工收入差距可能拉得很大,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在福利保障方面,多年来,国有出版社的员工是国家事业身份,解决户口、编制, 有较好的福利保障(如医疗,甚至包括子女的医疗,早年还有分房),有优越的退休政策(以事业身份退休养老金是企业的2~3倍)。所以,员工对单位有较强的依赖,员工队伍比较稳定。民营出版企业相比要弱得多,有的甚至连社会保险都不健全,加之工作压力较大,员工流动性也比较大。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民营公司已经在渐渐完善社保,有的还建了员工宿舍与公寓,但事业企业的保障落差一直是他们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一大障碍。
管理风格不同
国有出版社的制度更为健全,凡是有章可循,有时也因过于僵化而缺乏效率。
国有出版社的资源是国家赋予的,社长是上级任命的,所以要向上级领导负责,同时又要在市场中谋利润,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出版社更多看中社会效益或安全稳定,许多决策要经过集体讨论,层层报批,因而决策效率要缓慢许多,对市场的变化反映比较迟缓。
民营出版公司的制度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有时也因过于机动风险倍增。
民营出版公司的老总一般都是最懂业务的,因为这个企业就是他自己单枪匹马一路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无论对选题、渠道的各个环节都比较熟悉。民营公司更多看中经济效益,以利润为导向,对于市场变化,民营公司的决策效率也比较高,但同时也因为过于企业负责人的过于自信而家长管理作风比较明显。
生存压力不同
民营企业的生存压力与市场风险与国有企业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从企业存活机率上看,两者有极大的不同。
国有出版社有的是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有的是80年代成立的,一般都有30-50年的社龄。因为有政策保护和书号资源,一旦成立,纵使再经营不善,也没有一家倒闭或破产,除了政府给予资源和项目,再差的有书号也可以靠自助出书和买卖书号生存。
民营出版公司是从20世纪80年代重新发展起来的。他们生存在一个完全竞争、优胜劣汰的商业世界,30余年来,已经无数次大浪淘沙,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目前主流的民营出版公司,从是90年代开始从事出版,21世纪之后正式注册的出版公司,也就是说,目前经营最长的民营企业也才10余年。此外,还有大量随时进入随时退出的小公司。纵使很优秀的民营企业,也是三五年风水轮流转,经营风险很大。
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说:“中国民营书业,我们看到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你觉得很羡慕,但是你没有看到,他后面已经倒掉了一万家。不像国有出版社,当初成立五百多家,到目前没有一家倒闭的。”
从具体工作压力来看,两者差别也比较大。
虽然一些竞争强、效益好的出版社工作压力也很大,业绩完不成也有退出机制,但普遍而言,在国有出版社工作要轻松得多。一天8小时工作制,可能实际工作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早退迟到也关系不大,请个假就可以不去上班,工资仍然照拿。而在民营出版公司,一天8个小时工作时间基本是排得满满的,而且经常加班,许多公司周六也要上班。许多企业将增长目标分解到每个人的身上,民营公司基本容不得长期没有市场业绩的人。
所以,有的国有出版社员工很难适应民营公司那么紧张快节奏的工作,而有的民营公司人员到国有出版单位后感觉非常轻松。
关于国有民营的区别,笔者曾与一位民营书城的中层人员交流,他的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原来在国有新华书店,因为性格倔强,领导关系不太好,这个岗位才熟悉就调他去另一个岗位,三年换过新华书店所有的业务岗位。这本是有意在整他,却也炼就他一身铜筋铁骨的硬本领。后来他决意辞职,领导劝留说正要提拔他,他说既然已说辞职,就是心里早就寒透了,决然离去。
在民营企业做了两年,他说:
在民营企业,是干十分得二分;在国有企业,是根本不给你机会。
在民营企业,认真做事就能有发展,得提拔;在国有企业,你做1000万与做10万的同样待遇,做事的不如走关系的。
在民营企业,你已经使了十二分力气,老板仍说,再想个主意吧;在国有企业,你提了一个好建议,领导说不错不错,结果却不了了之。
在民营企业,80年代的年轻人已经是企业的中坚;在国有企业,还是50年代的人当权,60年代、70年代的人只能排队。
民营企业的人能力绝对比国有企业强,如果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国有绝对干不过民营。但是,出版社却只给新华书店发货,不给民营书店发货,或发货的条件很苛刻。他觉得非常生气。
为什么,因为没有公平的竞争条件。
国有和民营本来各有利弊,但竞争条件不公平,褒谁贬谁都让人难以信服。也许,我们这个行业都是看似赚了一点小便宜,结果却吃了大亏。
对于出版社来说,国家的出版垄断使出版社有更多资源,更宽裕的生存条件,但部分出版社由于对政策资源的依赖,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创造能力,结果武功渐废,后果更为可悲。
对于民营公司来说,虽然在灰色地带也获得了一些市场优势,但这对他们的发展制约更多,除了要支付较高的经营成本,还无法树立自己的品牌,难以确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结果成了一棵永远长不高的“不老树”。
对于相关主管部门来说,目前的状况保持了出版行业的稳定,管理相对容易,但因此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加大着行业的内耗,它妨碍了我们出版业在统一规则下做强做大的机会。
任何行业主体都是良莠不齐的,国有企业有好有差,民营企业同样如此。关键是,不应以出身、所有制而论,而以其创造的价值评判,赋予他们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评价机制,真正使优者胜,劣者汰,这才是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受用; 非常有用的分享!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