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水 发表于 2017-11-29 21:03:00

“先锋派”作家马原,疑似患癌后竟这样选择


著名作家马原。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上官云)“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在熟知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来说,这是一句带有标志性意味的文学宣言,来自“先锋派”作家马原。就是这位作家,尝试用写作为文学开辟另一条路径之余,也生活得十分率性,记者、大学老师、导演……学做杂七杂八的行当都做过。在疑似患上肺癌之后,又放弃了令人羡慕的职位,搬到大山生活。他的人生经历,像小说故事一般丰富。
马原成名很早。早在1984年,他就写下《拉萨河的女神》,这篇小说第一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1985年以后,马原陆续发表《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把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改变为“怎么写”,预示了小说观念的根本转变。
对多年好友马原,著名作家余华有一个评价“马原最大的优点就是幼稚”。为什么这么说?1991年,马原有了一个宏大的文学纪录片计划,就叫“100位中国文学人”,并预备用片子赚的钱设立一个文学奖的基金。他说,这就是中国的龚古尔奖。

今年,马原出版了长篇小说《黄棠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就这么一个宏大的构想,开机仪式简单的有些随便:当时余华正和朋友在家里下围棋,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就看到了马原和一堆机器。雄心勃勃要拍纪录片的马原大手一挥:就在余华家开机吧。
遗憾的是,片子拍完联系电视台时,结果正赶上电视台设备制式升级,马原拍片的磁带清晰度不够,被回绝了。有人问他,马原你这些年忙什么?他说,拍了一部片子,想为中国文学做点事儿。这人直截了当的告诉他:那你还是多写几篇小说吧。
“我觉得幼稚可能是个特别好的描述。说一个65岁的人幼稚,至少首先说明他还有童心,这不是最大的褒奖吗?”对好友的评价,马原乐呵呵接受了,“我是把‘幼稚’当成勋章接过来的”。
不过,从1991年开始,马原确实有近20年的时间不写小说。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公众的注意力和热情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写作、写小说是我一生的职业方向,严重点说,甚至可以说是拿命在写。这么一个要用命做的事情,没有人读,肯定是个很大的问题”。

《黄棠一家》书影。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那个时候的马原,似乎也不知道要怎么转型。2000年,他来到同济大学中文系,过上了“教书匠”的生活,授课讲稿陆续整理出版,以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向学生们传授着写作的“秘密”。
“我把当老师的责任,变成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就觉着自己离小说不太远。”马原认为,这是给自己恢复写作留了后路,“我当时希望能回到小说,对我而言那依然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在少年时期,我就把自己许配给小说了,我甚至对非虚构写作都没有兴趣”。
2008年,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马原的肺部被查出一块6.5厘米乘6.7厘米的阴影。换句话说,他可能患上了可怕的肺癌。
“确诊肺癌需要一系列手段,我做了一次穿刺就从医院逃出来了。”马原想通了,与其整天被死神的阴影包围笼罩,还不如尝试另一种活法。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说,主动中断了治疗,最终来到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的姑娘寨。

现在的马原,精神状态很好。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据说,把上海的家搬到西双版纳的大山上,马原用了辆八米长的大厢车。在南糯山,他每天像古代文人隐居一样的生活:晴耕雨读,鸡犬相闻,每天基本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他说,这是一次很辉煌的变身,“我从一个读书人,重新变回一个天地之间的人,这个转变给了我健康,给了我心灵的再生”。
安定下来,马原开始捡起写作。今年,他出版了长篇小说《黄棠一家》,讲述了一段中产阶层家族的故事,全文借助黄棠之力四散开来,丈夫、儿女、女婿一干人等均被纳入叙述视野,被评论家称为“一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浮世绘’”。
“马原近些年的作品都比较关注现实,《黄棠一家》更踏实地回归到了现实的叙事中。”说到这本书,《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觉得最打动人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关照和思考,“马原通过黄棠一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际遇,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令读者有感同身受的触动”。

不过,马原自己倒觉着,自己更喜欢纯粹的小说写作,现在是最终回到了小说,“我还是那个写小说的马原,我心里挺得意,我还有机会回来,用我自己的话说,我的上帝待我不薄”。
几乎与此同时,马原开始筹划自己的另一个梦想:盖一所书院,“我为它努力了六七年之久,一定要完成这个书院梦:我已经盖了8栋房子了”。
“以后,我还想在书院里建起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希望给孩子们一个文学的夏令营、冬令营,毕竟这里的气候,无论冬天还是夏天都是最好的季节。”现在的马原觉得自己生活特别快乐,“因为那是一个实现梦想的过程”。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搜索
复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锋派”作家马原,疑似患癌后竟这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