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冬牧场》|行走在荒野里,才能看清时间的模样
迄今为止,李娟的《冬牧场》是第二本让我完整看完的书。这本书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从李娟正装待发到抵达荒野深处的地窝子,我像是跟着她旅行了一趟兴奋。
我喜欢这种质朴的语言,喜欢那种不侨情的干脆,就像她形容地窝子的粪墙上粪渣子窸窸窣窣的掉进茶碗里那样恰到好处的自嘲和对苦难的漫不经心。
也许是看多了无病呻吟,对这种像夯土一样实在的文字就像是啃干馍馍一样,虽然味同嚼蜡,但是它充饥顶饱。
尤其是在这个“快餐”时代,读了太多碎片化的东西,很难系统的,自觉地,发自内心的,深度的喜欢一些东西。
李娟的文字让我一直想追随,可能是有些许相同的经历,她所描述的生活环境总能让我找到一些共鸣,这种懂得,可能是我想要看完她所有文字的最大诱因。
如果不是李娟描述的冬牧场,我甚至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个地方,有人竟然过着这样的生活。
在我眼里,新疆就是载歌载舞,葡萄干,烤羊肉串。
却不知道,这些看似能歌善舞的民族却在经受着无边无际的寂寞。
有两次进入草原的经历,我知道那种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对随便进去体验一下的人来说,只能吟唱出“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好。
长时间在草原上驱车几个小时候,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寂寥和孤独感会瞬间淹没所有美好的想象。
李娟把荒野描写的那么真实,仿佛我跟着她手插兜里一起踢沙子,一起百无聊赖的捡石子,在这种物质极度贫乏,环境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时间过得是那么慢。
农村的生活经历总是让我想着回去,慢慢的感受时间流淌,我很挣扎现在的生活,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只好把很多事情一推再推,甚至安排在老了以后。
明知道生命无常,我也不知道今天躺下明天是不是还能起来,但是人就是这样子,一边有期望,一边脚踏实地。
李娟所描写的地窝子让我看到了时间的模样,它是局麻坐在马背上的样子,是李娟绣毡毯的样子,是加码打扮的样子,是嫂子煮茶做饭的样子,总之在李娟的笔下,我看到了时间都是有具体的模样的。
李娟说在荒野里生存没有安全感,我理解不了这种恐惧,想象下可能是被漫天无边黄沙吞噬的恐惧,可能是铺天盖地而来的黑暗造成的恐惧,也可能是随时酝酿的暴风雪掩埋一切的恐惧,甚至是冷不丁从哪里狂奔而来的野狼的恐惧,这些恐惧是看的见得。
但是,最害怕的,可能是荒野里没有办法对抗的孤独和寂寞吧。
想到加玛一个姑娘家家的顶着风雪去放羊,旷野里举目无人,一个人默默地听着风声看着用羊群慢慢移动,那种孤独和寂寞还真的是让人恐慌。
唯有吃饱一点,才不会胡思乱想吧。
在物质贫乏的荒野里,吃饭是唯一一件隆重又值得期待的事情。
虽然每天只有晚上的一餐,其余时间都是在喝茶吃馕,但好歹还是有点盼望和小幸福。
我很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小时候家里很忙的时候早餐和午餐都是随便对付,只有忙碌了一天后,晚上才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做一顿饭。
通常,晚上的饭才是一天中的正餐,大家一起你削土豆,我劈叉,他烧火,他炒菜,端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面对着对着月亮刺溜刺溜的吸完,这才算是完满的一天。
我在南方李娟在北方,看似两个差别很大的地方,但是农村的宝贵经历让我找到了很多共鸣。
我喜欢这种在寂寥中自嘲,在艰苦中作乐的文字,这是另一种精神打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