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通识教育+创造力才能跑赢未来
2017年12月24日晚,方所广州店内人头涌涌,一身黑裙的郝景芳快步走入,穿过人群。由于飞机晚点,当晚的分享会她迟到了半个多小时,店内的读者却越聚越多。她此次带来的新书《人之彼岸》是关于人工智能(AI)的。他们更想知道的是,身处AI时代,不远的将来是否会如同科幻小说中写的那样,有点冰冷,有点残酷。
郝景芳也不确定未来的面貌,她始终相信,人工智能并非人类公敌,但人类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与人工智能相处。于是,作为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郝景芳开始关注AI时代的儿童教育问题。她希望每个孩子长大的时候,都有充分的准备,与人工智能同行。
采写:新快报记者 董芳
图片:受访者供图
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存在隔阂
一头整齐的长发,说起话来不疾不徐。科幻小说作家、“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看起来就像书店里随处可见的一位女大学生。然而和同龄的女性相比,郝景芳的思想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在她看来,人类与人工智能是互相映照的两面,像两条平行线共同向前方发展。它们之间,隔着一条科技的河流,有可能是小溪,也有可能是鸿沟。
在AI的彼岸,如何观照人的此岸?
郝景芳在新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钱睿的母亲在一家号称“妙手回春”的医院就医。他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这家医院把病人的记忆转移到人工培养的身体上制造新人,由此获得新生命。在他计划起诉这家医院谋杀等罪名的时候,却得知他自己也是一个脑部植入了AI芯片的“新人”。整个社会已经有几千万不知道自己是“新人”的人,如果他把医院告上法庭,那么无异于谋杀几千万人。更重要的是,他是谁,装了AI芯片的人,还可以算是人类吗……
借着新书中《永生医院》的故事,郝景芳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所带来的社会与家庭、道德与责任的冲突画面。
其实,这本书中有6个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讲一种隔阂,人性和科技性的对抗。郝景芳说,她的六篇小说都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从程序应用到人形机器,再到超级智能。小说的安排顺序,大致上按照时代推移,按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性,由最近向最远推移。“其中有推导,有想象,也有相当任意的设定。”
郝景芳说,自己并非人工智能的专家,也不想还原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只是想聊一聊AI究竟会发展到何种地步。“人工智能来临,我们该怎么办?”
理解人工智能从而更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是近两年来全民热议的一个话题,各类分析AI的书籍层出不穷,但用科幻小说的视角来“预测”AI发展的算得上是凤毛麟角。
在过去的一年,郝景芳看了不少有关人工智能和人类脑科学的理论书籍,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思考,于是便有了这本《人之彼岸》。
“从高中起,我就对人的意识和人脑运作方式非常感兴趣,我曾说过它会是我写作的母题。而AI问题是我对人类意识问题兴趣的外延”。郝景芳说,了解了AI之后,她最大的收获是对人类自身多了一分清醒的认知。“人可以通过理解人工智能从而更了解自己。因为二者本身是对照的关系。”
人工智能并不遥远,也不高冷,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开车时的导航软件、美食APP的智能推荐都算得上是人工智能,只不过这些属于工具性应用,而不像小说和电影中常常描绘的那样,近似于一种新生命,有独立的自我和自由。那么,再往后发展,超级人工智能是否会像《机器姬》那样觉醒,或像《终结者》《黑客帝国》那样超越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对此,郝景芳还是持乐观态度。“人工智能会变得非常强大,但并不意味着会毁灭人类。”她打了个比方,“就像原子弹一样,能毁灭所有人,但按钮掌握在人类手里,最有可能出现的,不是它们毁灭我们,而是我们毁灭我们。”
在“人机共存”时代要“终身学习”
此外,还有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到底有多少人的就业岗位会被AI取代?
李开复就曾预测,“从事翻译、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家政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90%的工作内容会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对此,郝景芳也表示,国际上有好几项权威研究得出大致相似的结论——未来20年,现有工作的一半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郝景芳说,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正在进行。
“AI可能会对很多人的工作产生威胁,但AI并非全能”,有着专业物理学背景的郝景芳指出,人工智能存在“三朵乌云”:综合认知能力(常识)、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表征能力。“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难以突破的瓶颈,反之,这些也是作为人类最宝贵的特质。”
郝景芳举了两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拿着一瓶酒跑出商店,店员在后面追,人会判断是有人 跑单 ,AI却无法理解这是怎么回事。当一个女生说“我不舒服”时,人工智能可能只会说“喝点热水”,它分不清究竟对方真的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在生气,它搞不懂人类的真实情绪。
“虽然未来5-10年,AI会让很多人失业,但也会有一些新的职业等着我们。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好准备。”在郝景芳看来,在“人机共存”的时代,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人,拥有和AI相处的能力,有超越AI的能力。
以创造性思考为学习引导
郝景芳并不担心人工智能抢走人类的“饭碗”,担忧的是人类自身。“当我们过于依赖很多的数据系统以后,我们自己如果变得懒于思考、懒于自我反思,而让我们自己的智慧退化的话,这是AI对人类最大的威胁。”
在任何时代,学习都是有必要的,在智能时代更需要智能的提高。
郝景芳的女儿三岁了,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她惊叹人类的学习能力,而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是人类的宝贵特质。在新书的最后两篇,郝景芳用科普文分析了人类的学习方式、世界观是如何建立的,探讨了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完全可以当做人工智能时代的“育儿指南”来读。
工作带给她的前瞻性预测和对女儿未来成长的忧患,让郝景芳行动起来。她开始创业,创办了儿童教育项目“童行计划”,目标是创造出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内容,共享给所有孩子。她希望让更多人能参与教育,分享经验和智慧,也希望能借助创新形式填补教育的鸿沟,给更多贫困的孩子带来优质教育内容。
郝景芳说,如果没有创造力在单一领域是拼不过机器的。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可以胜任套路化的工作,孩子们才更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正规学习,把人类认知发展中最独特宝贵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综合学习各个领域,以创造性思考为学习引导。这就是“童行计划”的目的,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给孩子们带来好的通识教育和创造力教育。郝景芳说,她的愿景只有一个:让每个孩子都做好准备,面向“人机共存”的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