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是中国最后的“文学老泡儿”?
○阿 紫电影《老炮儿》走红之后,有了对“老炮儿”这个名词的多种解释。其中马未都的最易为人理解接受:“老炮儿”原本为“老泡儿”,是指在一个领域“泡”了许多年,却始终没有成事儿的一类人。这种广义的“老泡儿”适用人群很广,鄙人应该就算一个“文学老泡儿”。
初中甚至小学文化就可以掺和掺和,文学门槛不可谓不低;即便成为一流大家,名气很可能不及二三线影视明星,收入比不了四流男足球员,文学之路“成功率”更不可谓不低,因此文人群体注定“老泡儿”扎堆。
虽是“老泡儿”,“文学老泡儿”却没有其他领域“老泡儿”的落寞感,不少人活得雄赳赳、气昂昂。鄙人十多年来一直混迹各文学论坛,几乎每个论坛都有那么几个“角儿”。一发帖,后面跟帖点赞者众。“角儿”之间虽然也争风吃醋,但表面上常常互相作揖,抱团取暖。你称呼我“大家”,我管你叫“方家”,久而久之,都自以为是尊人物。可是出了论坛,根本没人认识他们。近几年,文学论坛纷纷衰败,日渐冷清,那几位“大家”“方家”无比失落,这才感觉到自己其实只是个“老泡儿”。
一张行军床上铺满了获奖证书,某文友在微信上晒成就,还附上一行文字“这些都是浮云,我从不当回事!”他若真不当回事,就不会如此显摆了。倒是看官们真不会当回事。分析一下,这些证书无非几类:一类是报刊联合商家办的征文奖;另一类是一些文学组织发的安慰性奖项,有点年底福利性质……用一句有点粗俗的网络语概括这些证书,便是“然并卵”。
各类图书出版群,是“文学老泡儿”集中营。时至今日,仍把出一本实体书作为首要面子工程的,只有“文学老泡儿”了。所以图书出版群里,几乎没有什么走市场的图书编辑,绝大多数都是自费书编辑。他们不是来找优秀作品,而是来做业务的,逮到一个虚荣的“老泡儿”,一个月工资就到手了。
“什么文能穷人,我就不穷,我吃得比谁都好!”一位50岁上下的女“老泡儿”常常在群里顾盼自雄,可怜见儿。论收入,工资加稿费往往不及一个一线城市年轻白领,这倒也罢了,我们自古就有“君子固穷”的文化底蕴。然而要说“文学老泡儿”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底气。因为将作品拿出来展示一下,都不是冲着成为名著去的,显而易见是谋求经济收益而不得的玩意儿,浮躁之气,弥漫纸面。
作为一个写稿20余年的“文学老泡儿”,我博客、微博上自我介绍还算体面,出过两本书、开过若干专栏……然而我侄儿这样的年轻人看了,并未肃然起敬,反而撇撇嘴说:“都手机时代了……”
或许,我们会是中国最后的“文学老泡儿”。不过这也无关紧要,文学并不会死,只不过换了种形式存在并发展着。来源: 成都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