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风靡大清的花样滑冰是怎样的
[摘要]在清朝,凭借冰嬉之技获得圣眷并非罕事。乾隆年间,一个苦练冰嬉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就因为在冰嬉盛典中表现出众,被乾隆特批加入八旗军籍,并得到了“冰上燕儿”的赐号。前不久落幕的冬奥会上,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在“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盛誉中摘得桂冠,也带来一群新的“迷妹”。不过凭借如玉容颜和精湛冰面技艺获得万千宠爱的不只羽生一人,如果我们多加回味,很容易会想到在宫斗大戏《甄嬛传》中有一个类似桥段:除夕盛典,失声失宠的安陵容一袭红衣,滑入冰面翩然起舞,看得皇帝如痴如醉,众人又惊又愕,安陵容因此得以顺利复宠。
在清朝,凭借冰嬉之技获得圣眷并非罕事。乾隆年间,一个苦练冰嬉成才的苗族青年喜桂,就因为在冰嬉盛典中表现出众,被乾隆特批加入八旗军籍,并得到了“冰上燕儿”的赐号。
冰嬉起源何时?又有过怎样的轶闻?中国古人在冰面上展现出的难度与技艺和今天的运动健儿相比谁又更胜一筹?
早期的冰嬉活动
“冰嬉”亦称“冰戏”,中国古代对此一项目,或为文字或作书画,记载颇丰。宋代,隆冬时期也是年节大典之际,皇帝十分热衷各式冰上娱乐活动。及至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冬季滴水成冰的气候,为举行冰上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明朝时,冰嬉便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
明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记载,嘉靖帝朱厚熜住在西苑,太子前来拜见,就是坐在冰床上“绝冰河而过”。当时的文士便有“胡床稳坐渡层冰”的诗句。而据《倚晴阁杂钞》记载,当时有钱人家的子弟,喜欢在北京积水潭的冰面上玩一种“冰床”,将十几张床连在一起,上面摆上酒,一边饮酒驱寒,一边滑行。
如果按照今天的运动项目分类,清代的“花样滑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花滑的“黄金时代”,古时最早的冰刀便出现在满族先民时代。肃慎、女真人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寒冷的气候、漫长的冬季、平如镜面的湖泊、如玉带般的冰河,为其开展冰上体育运动和冰雪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场所。早先,满族的先民女真人用兽骨绑在脚下滑冰,后来演化成用一根直铁条嵌在鞋底上,这就是最早的冰刀。
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一位“滑冰高手”,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他也充分利用了滑冰技能,指挥着一支以滑冰闻名的军队费古烈部队。据《满语释抄·乌拉滑子注》载:“所部兵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今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行七百里。时城垂陷,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及炮发,群疑兵白天降,围始解。”
1625年,明朝熹宗五年正月初二,女真首次举行冰上比赛,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场上举行了跑冰鞋及冰上蹴鞠比赛。自这时起,冰嬉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成为满清训练八旗士兵的一种重要手段。
清兵入关后,也将“冰嬉”的习俗带进了关内。滑冰早期也成为军事训练的内容,当时满清军队中还设有专门的溜冰兵种,叫“技勇冰鞵(鞋)营”,溜冰的士兵统称“冰鞵”,管理部门则称为“冰鞵处”。
清朝的皇家娱乐
清朝中后期,统治者江山稳坐,“太液池冬月表演冰嬉”逐渐演变为一项皇家娱乐活动,至乾隆朝被奉为“国俗”。冰嬉的军事意义下降,娱乐性开始上升。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但冰嬉的目的也并不仅仅是娱乐,而是“以肄武习劳,隐寓练戎之意,不徒供岁时娱玩也”。
每年冬天,皇家从八旗将士和内务府上三旗官兵中挑选“善走冰”的能手上千人入宫训练。按照清朝典制,活动最多有1600人参加,每年冬至之后开始集训,腊八前后举行正式的比赛和表演,在西苑太液池上接受皇帝、后妃和王公大臣等人的检阅。由内务府提供冰鞋和服装,分速滑和花滑两种。整个校阅结束后,根据参赛者质量,按等次分别给予赏银。
今日北海的漪澜堂过去就是帝后们观赏冰嬉之处,堂前正对五龙亭,湖面开阔,一览无余。道光皇帝曾留下《观冰嬉》诗:“竹爆如雷殷,池冰若砥平。八旗分整暇,千队竞纵横”,“鸟翔旗色初分队,鱼贯嗃声每应弦”,道尽一时之盛。
清朝皇帝中,数乾隆尤爱冰嬉,他特别撰写《御制冰嬉赋》,还多次命令宫廷画家将太液池冰嬉场面摹画下来。由不同画家画作的多幅《冰嬉图》为我们再度展现当时的盛景:冰上健儿们姿态各异,鱼贯而行,蜿蜒盘转。彼时,滑冰的动作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等,杂技则有射箭、爬竿、翻杠子、飞叉、耍刀、使棒、弄幡等,并在竿上、杠上、肩上、臂上表演倒立或扯旗等动作。
《冰嬉图》
每种表演冠以形象生动的名字,如“鹞子翻身”、“童子拜观音”等。表演者除了八旗军士,还有儿童,你追我赶,场面壮观。冰嬉的重头戏是“转龙射球”,冰场上立起三座插有彩旗的大门,门上挂有彩球,两队队员各自列成纵队,在明镜一般的冰场上滑出两个卷云形的大圈。选手要一边滑行,一边做出各式动作。射手、旗手、杂技表演者相间,依次鱼贯从门中滑过。
风靡民间的冰嬉
清代冰嬉活动使用的冰刀虽然简易,但包括了多种现代冰上运动的雏形,如速滑、花样滑冰和冰球等等,还有许多清宫独创的冰上杂技节目,即使是今天优秀的花滑运动员也未见得能完成那些高难度的动作。
清乾隆年间起,溜冰器具也有了很大改善,从大多采用马的胫骨制成的初期冰刀,逐渐出现木制的冰鞋和木制镶铁冰鞋。清代后期,冰刀已升级为铁制。同时,冰鞋也出现了单冰刀、双冰刀两种不同的类型。双冰刀较平稳,适合初学者练习。与现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较短,鞋的后跟有一部分下无冰刀,这样可以在需要时用鞋跟触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变滑行方向。
随着器材制作工艺的进步,冰嬉运动在民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同于皇家独享,民间的冰嬉更丰盛也更随意。清时民间的冰嬉主要有拖冰床、冰擦、冰上抢球、射球、跑冰鞋、打滑挞、抽冰陀螺、雪爬犁、雪地靰鞡、雪地走等十余种。多数已沿习至今。在一些民间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像舞龙、舞狮、跑旱船等也都移到了冰上,在滑行中进行,别有一番风韵。
大量的诗词文字记载了冰嬉活动在民间的流行。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曾记载乾隆年间:“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而其中的“抢等”,与现今的“速度滑冰”极为类似。《北京竹枝词》中,则有一首描写初学滑冰摔倒的诗,读来颇具生趣:“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语虽嘲谑,却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学习滑冰的热情。
皇室宗亲爱新觉罗·宝廷也在《偶斋诗草》中仔细描写了当时的滑冰场景:“铁若剑脊冰若镜,似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欹侧,凌虚自我随纵横。是耶洛仙非列子,风胡能御波能凌。”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网http://www.thepaper.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