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3-21 14:18:45

繁荣之下也不应回避:揭开网络作家群四大乱象的背后

 以文为生、致富传奇、低俗小说……一提到网络作家,很多人恐怕首先想到的是这些词,那么现实中的他们真的是这样吗?这些乱象的背后到底是怎样一种生存状态?

  近年来,提到网络文学,一个字,就是“火”!不过在网络文学火爆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网络文学行业“四大乱象”

  1、生态问题:少数作品“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防止小说低俗,正规的网络文学网站都有自己的敏感词库。可是,在正常的小说描写中,作者避免不了描写一些爱情的场景,一篇小说中可能只有几百字。

  文学网站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有时就会利用这一漏洞,相互举报对方涉及低俗。

  文学作品反而会劣币驱逐良币,有的小说开始游走在暧昧边缘,少数低俗的作品开始出现,影响整个网络生态。

  2、抄袭问题:跟风,借鉴,与抄袭无异

  某一本网络小说火了之后,有些作者就会跟风,写一部故事脉络差不多的小说。在这个过程中,很难界定是否存在抄袭,反而影响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

  有一些网络作者,对是否抄袭的概念认知比较模糊,甚至存在有人觉得某些小说情节比较好,就“借鉴”过来,实际上与抄袭并无区别。

  3、工作室转包问题

  在网络小说市场,销售作品的时候,常见的是以工作室的方式进行。

  在小说创作初期,网站见到不错的作品,就会事先签约,作者边创作,网站边按时支付稿费,比如约定千字100元,有的工作室签约后,就以50元的价格转包出去,导致作品的质量大不如前,最终影响购买平台的利益。

  4、行业盈利问题

  网络文学作者和编辑的跳槽是常事,有的网络文学平台,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成熟作者,就被其他平台挖过去,造成不良竞争。

  有业内人士做了测算,网站支付作者千字100元的稿酬,至少需要3000人订阅小说。如果网站平台要覆盖成本,则需要5000人订阅,平台的运营成本很大。

  如今,IP销售很火,成为新的盈利点。如果保证平台获益,就需与作者签订“霸王条款”进行约束,导致双方分歧加大,增加跳槽几率,形成了恶性循环。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1936万,占网民总体的46.9%,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较2016年年底增加2291万,占手机网民的45.1%。

  在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不过20年。截至2016年年底,国内40家主要文学网站作品数量达1400余万种,日均更新量超过1.5亿字,各层次写作者超过1300万,已出版图书6443部,改编电影939部,改编电视剧1056部,改编游戏511部,改编动漫440部。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在这样的火与乱之下,

  这群年轻人的真实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网络作家真实生活:成功着,焦虑着

  01、财务自由,却包含焦虑

  “我每天写上万字,可是还是很焦虑。”

  1988年出生的贺涛,以前是一名小城市的公务员,白天上班,晚上熬夜写网络小说,“熬人啊!白天在单位写材料,晚上灌浓咖啡,还发困,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全网搜索的风云榜前十,他去年的年收入突破400万元,这是让人羡慕的账单,财务相对自由,但个体的自由还是遥遥无期。

网络小说需要每天网络上更新,不然读者“催账”。早上一睁眼,他感觉就欠着8000字的“债”,高收入,伴随着高压力。

贺涛内心总有一股危机感,公务员辞职,成为网络作家,没有了组织,心里反而空落落的,缺少安全感。有人说,赚钱多了还矫情,他坦言有钱内心会爽,但长期的劳累,无疑会消解这样的快感。

02、网络写作,成为青年向上流动的渠道

从煤矿工人到网络作家,网络文学是什么?对于生活在小城市的青年来说,就是一条上升的通道。

技校生,爱上写作,32岁的青子说起自己的成名史,自嘲算是野蛮生长,“没办法,传统文学杂志的投稿门槛太高,遥不可及。”无意之中,他发现网上能发表文章,这把他高兴坏了。

2006年,技校毕业,青子被分配到家乡安徽一个小城煤矿,成为一线采煤工人,收入不低3000多元。三班倒,工作艰苦,没有电脑,他就跑到网吧去写作。

他不想总过这种生活,决定辞职回家写作,这可把父母愁坏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作家,能在网上变出钱来。

他顶着压力坚持,从1000字20元开始,一天才写3000字,好在玄幻小说是他的专长。基本上不出门,满脑子都是故事情节。

2007年,他赚到了第一桶金,拿到了4000元预付稿费,第一时间拿着钱,塞到父母手里,证明自己有出路。

2013年,年收入已有几十万元,父母也从怀疑到支持,还结识了网络女作家,用稿费结婚、买房子,既超出父母预期,又按部就班过日子,这份职业带来了应有的体面生活。

网络作家的生存环境:误解与改善并存

网络作家,在网络上火,但现实中的认可还是很弱。

网络作家:青子

感到很自豪的是,我自己养活自己,没有通过某一个组织来养活我,但是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不信任,很多人对网络文学有偏见

不信任,就像非常隐秘的力量,来回打量着网络作家群体,形成了一股看不见的压力。即便有的网络作家有钱了,对于网络文学的偏见,依然十分敏感。

之所以看不上网络作家,有人认为网络作家写的就是低俗的作品。那么,网络文学质量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

小刀锋利

网络文学经过发展,大平台已经有了很严格把控,涉及黄色的根本通不过,加之作者珍惜自己的羽毛,这样的情况并非是主流。

网络作家:意千重

实践和时间才是检验好作品的标准,而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网络作品。不要妖魔化网络作品,网络作品每天量这么大,能沉淀下来的才是好作品。

环境改善,日益受到社会认可

可喜的是,这几年,对网络文学说风凉话的人越来越少了。网络作家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评价指标就是越来越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2016年,中国作协新会员中网络作家人数创历年之最,加入作协的454名新会员中,经过确认的网络作家及网文从业者共有29人,他们基本有较高知名度,如2013年就进入过“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张荣会(风凌天下)、《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等。

拥有中文数字阅读矩阵的阅文集团,将网络文学分发渠道扩展至50余家,囊括了QQ阅读、起点中文网等业界品牌。每年有近70万人在“作家助手”上更新作品,网文创作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2016年,阅文集团年稿酬发放近10亿元。

学者观点

夏烈

青年评论家

网络文学为何受到青年热捧?青年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底色。

他认为,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不能一棍子打死,与以前的武侠小说一样,年轻人都特别爱看,原因就在于符合一种张扬奔放的人性需求。他强调,社会管理者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才能生长出网络文学?夏烈分析,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人心,更加习惯纸质出版。因为机缘巧合,中国的网络文学经过了野蛮生长,与资本运营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民间智慧的结合,这是一种中国创造,不妨顺势而为尊重人民的创造。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很多时候,我们的批评家一边指责普通读者沦为“点赞手”,另一边却放不下身段去下比“点赞”更多的批评功夫。他们也看不到对中国文学最及时有效的批评已经不是在传统的文学期刊和专业批评刊物,而是在“豆瓣”的一个个小组。

网络文学就是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无法包容的。网络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就是类型文学的开疆拓土。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提出,网络文学在价值观方面要有底线。无论是作者和评论家,这一条已经成为共识。对于低俗的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抵制的共识。

网络作家,一个缺乏关注的新兴群体

很多人质疑网络作品质量,却很少有人关注网络作家群体。

网络作家群体崛起已成定局,这群年轻人能否进入主流社会,能否坐上社会“主桌”?这是网络作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共青团这样的群团组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问题:联系难度大

网络作家在哪里?在网上。可是要把散落的年轻人拢在一起,并不容易。难度在哪里?不是找不到他们,而是找到他们的成本太高。一台电脑、一杯茶,窝在家里写稿,群团组织把他们找出来,难度可想而知。

从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群团组织善于服务传统领域的年轻人,擅长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做青年工作,传统的工作方法识别不到网络作家。

不是我们不愿意找组织,是不知道该找谁,即便找到也不知道干什么。

某年轻网络作家

学者建议

文学评论家 白烨

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就在于搭平台、做桥梁,不要动辄进行简单的思想引导,不然这些年轻人会排斥,可以帮助他们在不同的代际观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团组织可以在文学之外,带着这群年轻人感受这个时代发展,比如带着他们深度了解高铁、快递等社会现象。

70后文学评论家 夏烈

团组织要加强与网络作家之间的黏性。这需要用更加高明的方式,团组织直接联系,效果不如业内专家,比如借助专家的外力,可以打造一个专门智库,一方面负责研究网络文学发展,提供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专门联系青年网络作家群体。

不是拉郎配,更不能找几个专家站台,一定要关注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章正

编辑:陈凤莉 杨宝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繁荣之下也不应回避:揭开网络作家群四大乱象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