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4-4 17:49:44

白先勇携手众多学者 探讨年轻人如何读《红楼梦》

文/张林





3月24日至25日,“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
3月24日至25日,“全季・人文大赏――红楼梦与我们的‘文艺复兴’”主题活动在上海举办。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多位学者、作家品红楼听游园。白先勇以名为《从<牡丹亭>、<红楼梦>到中华“文艺复兴”》的演讲拉开活动序幕,并在其中介绍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缘起及十余年间的故事,并提出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在两天的论坛中,白先勇和诸多学者讨论了关于《红楼梦》的版本及后四十回的归属、《红楼梦》对当代文学写作的意义等问题。而无论是《牡丹亭》还是《红楼梦》,白先勇都非常重视青年人对其的接受和了解。他一直强调,文化的复兴,青年人和学生是重要力量。在谈到《青春版・牡丹亭》时,他说:“一个表演艺术一定要有年轻观众,没有年轻观众是没有未来的。”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年轻读者对它的理解和接受不管对于青年自身还是文化传承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经典阅读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热爱经典?论坛邀请了两位大学助教老师和两位中学语文教师,共谈《红楼梦》在青少年中的接受现状和教学方法,从中也可管窥语文教育中的古典文化接受问题。
现状:必考必读,但兴趣激发是问题
对于《红楼梦》在青少年中的接受,白先勇认为,大趋势是有利的。首先是因为必读必考。北京2016年颁布了大纲,包括《红楼梦》在内的12本名著列入必读必考的范围。人教版教材虽然只选了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但考试的考点却覆盖了整本书。如在2017年北京市高考试卷当中有一道分值10分的写作题: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述理由。人大附中的王蠢鲜θ衔这种考察代表了高考新方向,它要求的是深入而全面阅读,在阅读中激发思考,将人生体验和审美能力与文本结合,而非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
对于青少年的接受,白先勇说:“其实《红楼梦》就是一个青春版,我说大观园是一个少年宫,是一个儿童乐园。贾宝玉出家的时候才19岁,之前都是十几岁。(从某个层面来讲这是)青少年的故事,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应该不是那么难,就看你怎么去做。”
清华附中国际部的老师钱超讲述了自己的学生对《红楼梦》的想法:半红半白读不懂,诗词太多读着累,人物太多记不住,主题多元抓不到,多愁善感没趣味。这也造成老师每次教《红楼梦》的时候会很头疼。
但是《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里面有中华民族的人情世故、宗法制度、衣食住行、诗词曲语,它是绕不开的。这决定了青少年阅读《红楼梦》的双重意义。首先是对于学生自身,不论对于日后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是为人处世,《红楼梦》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另外,对于文化自身的传承和传播,青少年去读,去了解,是文化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钱超老师说,他带的国际班,很多学生最终都将出国读书,所以读《红楼梦》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场寻根之旅,一方面在外羁旅的日子,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文化根基和精神故乡,另一方面对中华的文化和智慧,也是一种好的传播。
所以《红楼梦》要读,但不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要能够从中发掘乐趣,成为人生中随时可调用的美和生命感悟。这取决于怎么教,怎么引导。
教学:用《红楼梦》的方式教授《红楼梦》
王蠢鲜θ衔,应该用《红楼梦》的方式带学生读《红楼梦》。《红楼梦》本就是一群年轻人的故事,要用青春的方式去阅读青春。如白先勇发起的《青春版・牡丹亭》将旧版《牡丹亭》化繁为简化旧为新,找到了青年人乐于接受的表现形式。而《红楼梦》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
论坛中,王蠢鲜和钱超老师都介绍了各自的教学经验。
首先是将课程活动化,带领学生走入情境。《红楼梦》虽然是古代故事,但是其中的情感在十六七岁的男孩女孩的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让他们从自身生命出发去走进《红楼梦》,比死记硬背知识点和情节内容更重要。
实践上,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再现书中情境。如模仿《红楼梦》的海棠诗社,举办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们也踏春寻景,咏风月,咏花草,真正体验书中人的生活。这种实践也可应用在其他古典读物的教授上,钱超老师的课堂中,阅读《苏东坡传》时,会给学生准备东坡肉,让孩子们一边吃一边玩,激发其兴趣。
日常考核上,可以设计任务通关式。让学生建立不同的阅读小组,教师设计任务。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宝玉组、黛玉组、宝钗组,然后以辩论赛、演出或分组报告等形式进行比赛或展示。比如钱超老师的课堂上,会先组织孩子们看3回左右的《红楼梦》,然后一位同学做报告并根据这个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大家进行辩论,比如说贾宝玉到底应该娶林黛玉,还是应该娶薛宝钗。
另外,两位老师都提到了真实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的联系,如旅行和文学,节日与文学。人大附中在寒假提倡了一个活动:“带一本名著去旅行”。比如去南京,就可以带上《红楼梦》,边游边读,让学生亲身体验,开学后再由教师引导其进行思考和讨论。清华附中去年也曾做过一个活动,在特殊的节日组织专门的阅读活动,将文学跟传统节庆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经典阅读也可以和现代科技接轨,钱超老师说:“我们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红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AI机器人,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请你把他的反应录制成一个video来发给我们,我们在班上可以播放。”
红楼梦是一个宝库,从中可以生发出非常多的知识、思维方式、写作技巧、人生哲学等。如在台湾大学曾担任过白先勇课程助教的杨富闵评价白先勇的创作课时说:“白先勇用《红楼梦》这样一个文本间接阐释了他对于小说写作各种想法,包括人物、对话、主题等等。”白先勇自己也说《红楼梦》是他写作的百科全书。所以红楼梦教学,可以有多个维度和方向。这对于老师是个挑战,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读和背,要一直创新教学方式。
考察:鼓励精读和思考
钟秩维曾在台湾大学白先勇教授的《红楼梦》课程中担任助教,并参与考试出题。他讲述了该课的考题设置状况。考题大概会分成三种类型:填空、简答和论述。因为《红楼梦》需要精读,填空旨在考察学生对于文本是否熟悉,比如说第63回讲在怡红院庆生,彼此吟诗抽花签。题目便具体到某个花签抽到的人是谁。关于精读的考察,人大附中的王蠢鲜σ蔡岢隽死嗨频姆绞健K会组织学生进行百题大赛,关于《红楼梦》出一百道题目,倒逼学生仔细阅读,关注细节,而不是去上百度百科。因为这些题目是百度百科搜不到的,必须亲自细读。王此担骸罢饪赡芎芪奕ぃ但必须走过这样一个扎实的无趣的道路,才能真正进入大观园的世界。”
至于简答题和论述题,钟秩维助教介绍说会考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佛道儒三家思想在《红楼梦》之中如何表现,人物塑造如何呈现等。题目会提前一个星期公布,让同学带着问题充分阅读和思考。而对于中学生,题目可以更有趣一些,王蠢鲜介绍说,关于《红楼梦》有一道经典的题目:《红楼梦》中的这几个女孩子,比如说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你愿意选择与谁一起生活一天?答好这个题目,不仅要精读文本,还要对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有深入体会,并使之与自己的生活发生关联,是一个结合自身生命体验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近年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考试试题的设置也体现了教学的一个方向:摒弃生硬的知识点背诵,鼓励学生从精读到思考,并将名著融入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审美体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先勇携手众多学者 探讨年轻人如何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