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4-17 09:50:05

古代帝王将相的绰号: 犬类绰号被频繁使用

[摘要]在犬类进行群体活动时,中原人首先看到的是其背后的恶势力与保护伞,蒙古人先看到的是其对主人的忠诚与专一。

明 马征 猎骑图卷(局部) 绢本墨笔 全卷纵二九厘米 横五七八·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犬与绰号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两国皇帝只是傀儡,大权分别把持在权臣高欢与宇文泰手中。为争正统,两人互相诋毁。宇文泰的鲜卑语名字,叫「黑獭」,因獭与狗有相似之处,高欢给宇文泰送了一个粗俗的绰号:焦梨狗子。《北史·魏本纪五》记载:高欢私下找人给宇文泰编了句谣言,散布出去让儿童们歌唱:「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啮断索。」非狐非貉,焦梨色的狗子,是对「黑獭」的污蔑性称呼;索,指鲜卑人的发辫——「索头」。这个童谣,是说黑獭宇文泰要咬断绳索,要篡西魏鲜卑皇帝的江山。另外,唐人刘知几的《史通·内篇·言语》也记载了一首北齐童谣:「獾獾头团团,河中狗子破尔苑。」獾指高欢,河中狗子,就是水獭,指黑獭宇文泰,暗示高欢的家园不保,高氏的北齐终将为宇文氏的北周所灭。这里的「焦梨狗子」与「河中狗子」,就是典型的以狗命名的绰号。

与小名、正名由长辈所起,暗示着爱护与期望不同,绰号多为外人凭认识印象所加,寓意有好有坏,褒贬不一。具体到以犬或狗做绰号,多半是借犬骂人,含有嘲讽之意。用狗作绰号,主要可归纳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取人的形貌特征,然后发挥想象力,再与狗联系起来。西晋杜预伐吴,驻兵在江陵城下。因杜预颈部生瘿(甲状腺肿大),江陵人就把葫芦系在狗脖子上,牵狗到城墙上让杜预看。另外,他们还把大树上突出的树瘿树皮斫掉,露出白花花的树干,在上面题写「杜预颈」三个字,以示杜预被砍头。杜预因此获得了「瘿狗」的绰号。晚清湘军骁将鲍超,身患疥癣,奇痒无比,抓挠后多留有结痂,军中称其为「鲍癞狗」。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双眼下各有一颗黑痣,人送绰号「四眼狗」。梁山好汉,马贩子出身的段景住,因生得赤发黄须,骨瘦形粗,人送绰号「金毛犬」。以上四则绰号,均是抓住特殊的体貌特征做文章的例证。

明人绘 四犬图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类是着重渲染狗唯命是从的奴性,将其拿来作绰号的材料。北齐酷吏羊祉,每查办案件,必深文周纳,陷人于刑辟,像吞掉了月亮的天狗一样。他所经之处,人人自危,一片肃杀,羊祉也因此得了「天狗」的绰号。北宋寇瑊,紧紧依附奸相丁谓,扰乱朝纲。丁谓被远谪岭南后,寇瑊没了后台,亦遭下放,一时间人心大快。秘书丞彭齐特地撰《丧家狗赋》,讥讽寇瑊为「丧家狗」。明嘉靖初,大学士张璁当政。副总兵牛某在所呈公函中,自称「走狗爬」,以讨张璁欢心。清书画家郑燮,因佩服青藤先生徐渭,戏称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以上几则绰号,均从狗的性情上着眼,除郑板桥自称外,均语含讥讽,可谓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第三类是在「狗肉」上做文章。古时有吃狗肉的习惯,甚至有屠狗的职业,由此生发开去,狗肉也可成为绰号的元素。唐明皇时,高丽人高仙芝为安西副都护,天宝六载,高仙芝破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后,在没有请示上司夫蒙灵詧的情况下,自己私自遣使入朝奏功。对此,夫蒙灵詧大为不满,骂高仙芝为「啖狗肠高丽奴」,责其不念自己的知遇之恩,忘恩负义。南宋时,湖广崇阳有巫师周某,嗜食狗肉,人称「周狗师」。民国时期,山东军阀张宗昌,喜欢吃狗肉,据说狗见了他,夹起尾巴就跑,故得绰号「狗肉将军」。

清 丁裕 围猎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二五·六厘米 横七一·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三类绰号,无论着手在何处,就其内涵来讲。均带有讥讽、嘲笑,甚至是侮辱之意。这也与犬在汉语中的义项基本一致,符合汉语的表达规律,是人民群众对汉语的活学活用。
犬与合称
犬的习性,喜群体活动。古人抓住此点,合并同类项,将一些有特殊关系或相同特性的人归在一起,用犬来代称,这就是「合称」。
合称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犬与龙虎的组合,形成所谓的「龙虎狗」三杰。龙虎狗组合的情况,在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次。最早的是诸葛一门兄弟三人,分事三国,均位列重臣,天下荣之,有「龙虎狗」之称。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其兄诸葛瑾为东吴大将军,其族弟诸葛诞官至曹魏征东大将军。当时人认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元末群雄并起,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将领中,也有「龙虎狗」组合,他们分别是徐达、常遇春与胡大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园中,钱钟书与曹禺、颜毓蘅三人都是闻名的大才子,钱学贯中西,曹别擅才华,颜英文很好,被比拟为北洋「龙虎狗三杰」。「龙」为钱钟书,曹是「虎」,颜是「狗」。

清 俞龄 围猎图轴 绢本设色 纵二一四·五厘米 横九七·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合称的第二种形式,不包括其他物类,是仅就犬一种动物而言的。先说「台中三狗」。三国时,侍中曹爽招聚党羽与司马懿争权。其中,何晏、邓飏、丁谧为其心腹谋士,被时人骂为「台中三狗」。再看「三思五狗」。唐武后、中宗时,尚书武三思窃权乱政,植党营私,朝官冉祖雍、宋之愻、李悛、周利贞、姚绍之甘心受其驱使,迫害正直士大夫,被时人骂为「三思五狗」。与此类似的,有「三不吠之犬」。元人李有《古杭杂记》上说,宋宝祐三年,丁大全、陈大方、胡大昌三人同授谏官,被时人骂为「三不吠之犬」,因为三人的名字中均有「大」字,头旁缺一点不成犬,可以说是不敢吠的犬,挖苦三人不敢直言奏事,只知阿附当权者。明代还有「十狗」。《明史·阉党传》记载: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士大夫中的无耻之徒竞相谄附,其中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寺少卿曹钦程等十人谄媚尤甚,被人骂为「十狗」,意即魏的十条忠实走狗。

清人绘 梅坨围猎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三四厘米 横六三·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哪种组合,将犬用为合称,一般取其依附恶势力,狗仗人势,为非作歹之意,多数含带讥讽,是负面的。只有当有意突出犬对主人忠诚的一面时,这种合称才是正面的且有积极意义的。元太祖成吉思汗手下的「四狗」,就是典型的例子。元太祖统一蒙古草原,有十个人的功劳最大,称为「十投下」。其中,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四人,称「四杰」;者勒蔑、哲别、速不台、忽必来四个,称为「四狗」,也叫「四獒」。《元朝秘史》记载:这四个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处,将坚石撞碎,崖子冲破,深水横断,所以厮杀时,四人做先锋」。「四杰」与「四狗」,再加上术赤台与畏答儿两员勇将,是元太祖的十大功臣。「四狗」因一心忠于元太祖,且不畏艰难,作战勇猛,故才得到这一光荣的「合称」。
综合来看,将犬用作合称,贬斥时多,褒奖时少。在犬类进行群体活动时,中原人首先看到的是其背后的恶势力与保护伞,蒙古人先看到的是其对主人的忠诚与专一。在此思维模式下,汉族地区用犬命名的合称,就几乎全部是带枪夹棒,语带讥讽的了。
(文/李文君)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帝王将相的绰号: 犬类绰号被频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