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盛 发表于 2018-4-18 10:34:23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

主题:《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
时间:3月24日
地点:乌镇雅达国际健康产业园
嘉宾:白岩松   节目主持人、记者
阳春三月,“乌镇文化讲堂”请到主持人白岩松,他演讲的题目是“《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是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使用过出自于它的只言片语,比如“天长地久”“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白岩松自言是“《道德经》的志愿者”,事实证明他是个很好的导读,带领我们亲近《道德经》的世界。
与《道德经》结缘,要先从读《曾国藩》说起
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
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
但是它已经牢牢塑造了你
我是怎么跟《道德经》结缘的呢?这要先从《曾国藩》说起。
二十四岁,我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这就坏了,采访无数大家。采访半年之后,老天眷顾,幸运地碰到一部书叫《曾国藩》。一个多月时间读完,一下子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1993年,从此放下。
一隔二十四年,去年春节前后,重看了一遍《曾国藩》。发现大部分情节居然都忘了,但是那部书里相当多的价值观已经成为我的价值观。读书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以为很多细枝末节都忘了,就像没看过这本书,但是它已经牢牢地塑造了你。
曾国藩大半辈子有几次重要的学理转变。那时候的文化人没有不是儒家的,所以曾国藩由儒入仕,官至四品,但是在京城“居大不易”。后来他开始一生中重要的转变——办湘军,开始由儒家转至法家。就有了“曾剃头”这样的说法,一切都是从严,只为结果,不考虑过程。结果屡战屡败,屡屡攻不下太平天国总部,心灰意冷,一次又一次跳河自尽被人救起,还把所有人都得罪了。
恰巧这时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闭门不出。就在这次回家的过程中,他重读老子《道德经》,豁然开朗,发现刚强无法胜柔弱(或称柔韧)的道理。他带着老庄的哲学出山,人际关系全部捋明白,一举攻下南京,奠定了事业巅峰。
这是曾国藩由儒到法再到老庄的人生故事。对于我来说,则或许是二十四岁读《曾国藩》时隐隐约约有过这样的印象,但不记得了;又或许是某种偶然或命运,我在三十六岁左右,走进了《道德经》的世界。
成名太早,对我来说不见得是好事。我做过一个比喻,成名太早犹如楼起得太高却没支安全网,越高越危险。如果把持不住,就会向另一方向转化。我到三十五六岁的时候困惑很多,其中两个非常核心的困惑,在《道德经》里得到了最浅显和直接的解答:第一,私和无私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你得到了各方的赞誉,或者说你得到的越来越多,满了,怎么办?
《道德经》说
“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它有点像巴赫的音乐
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
《道德经》里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
做新闻节目的,稍一不注意就会去揣测“二老”——老领导、老百姓。任何揣测都相当于下注,不一定会赢,风险会很大。怎么办?当我看到“因其无私而成其私”时豁然开朗——一切都不必去考虑,做你该做的事情;当你真无私了,你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获取什么,你可能就安全了。从外在的角度来说,就“成其私”了。但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其私”、为了拥有什么,反倒是突然获得了某种解放。
十年前曾有记者问我,你做节目的时候是考虑老领导还是老百姓,想引诱我说老百姓。我的真实答案是:我从来不考虑,二者都不考虑。那位记者很惊讶,你连老百姓都不考虑?!我说我只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当你考虑这条新闻该怎么做的时候,它就对了。当你不考虑很多因素——现在很多人做得很难,重要原因是,科长在猜处长想什么,处长在猜厅长想什么,厅长在猜部长想什么……回到规律,回到这件事该怎么做,可能更靠谱。
第二个,是对“满”的思考。可以给它翻译成类似这样的意思——水杯子满了,就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
十几年前,那阵子我得到太多,又是金话筒奖,又是“十佳青年”等等诸如此类。老大哥刘恒,作家,有一次碰见我:哎哟岩松,如日中天啊!小心落山哪!我说大哥放心,我正在找一个地平线准备再升一回。
我关掉了手机,辞掉了主持,闲居一年去开发新节目。没有那闲的一年,我没有后来再往前走的动力和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与此有关:水杯子满了,再也倒不进任何东西,怎么办?泼掉它。你有没有勇气泼掉它?我们看计算器,不管曾经运算过多大的数目,想要再算“1+1”都要清零。因此清零是极其重要的过程,但是很难。
这两条让我满心欢喜,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看着很复杂的,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巴赫如此,《道德经》也如此。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
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为什么《道德经》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
老子恐怕是一个最早有微博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八十一条,《道德经》就成了全世界各语种译本加起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
五千字特别好,我带研究生,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难。后来我发现,好多五十万字的书,五六个字就说清楚了,但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新意。
“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不仅重要,而且你每一段生命历程总能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这也正是音乐比文字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同样的旋律,你会感觉出不同的起承转合。“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小学生抄《道德经》,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二十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
《道德经》是什么?首先有几个点,最简单地给大家破译一下,不然不好说。
道是什么?写这个字,先写“首”,接一个走之。“首”就是脑袋,或者说思想、智慧。走之是行为。这个字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标志。
《道德经》分“道篇”和“德篇”。在我看来,“道篇”主要是有关大千世界宇宙运行规律的阐述;而到了“德篇”,是当你了解了相应规律之后,如何指引你的行为。那不正是“道”这个字的标志吗?知行合一不就在“道”这个字上吗?
一些大词儿全与此有关,道路、道理……更不要说道德。农民起义都要替天行道。在日本,喝会儿茶都叫茶道,一到了茶道就玄妙了。到现在为止,我没听人说过日本的茶好喝,但是都觉得茶道很高深。中国的茶很好喝,就没有成道。你看这“道”字一加,产生多大变化。
道是中国文化非常本源性的东西。过去,坦白说,很多朝代不太提老子和庄子。为什么?在中国,老庄是哲学,孔孟不是,你看,叫“儒术”。儒家是一种经世之学,与人交往,打交道,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以它好使。但老庄是哲学,它不仅仅是人生的哲学,更要探讨世界运行的规律。
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
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
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看的书。我认为不是。我看了这么多遍,我觉得首先,《道德经》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然后才是写给君子和圣人们看的,不是写给弱势群体看的。但是每一个人都该看看,因为除去探寻很多规律之外,《道德经》里有个最重要的东西是,它一切都是反着看。反着看是《道德经》重要的哲学方法。
首先,什么是道?这个大家最晕,道是什么?你可以想象成大千世界运行的一种规律。但是说出来可能就是错,因为老子上来自己也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说的这个道不是你们常说的那个道。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经》的开篇,但那个时候没有句逗,所以这十二个字还可以换个角度去解读。“道可道非常道”,你把它切割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件事情你说东他说西,这是常理;接着可以再升一个层次,世界万象看似对立的东西,却可以相互转化,可和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所谓的“反着看”。
为什么说反着看?我得拿现在大家明白的词汇说。我们这个时代都在聊什么?成功、智慧、有用、胜利、大、刚强,老子全是从反面说的。当我们四处吆喝成功学的时候,老子那儿说的是“功成身退天之道”——别在那儿呆着,什么事成了,撒腿就跑,别留在那儿。你看,跟我们现在的成功学不一样吧?智慧,在老子那儿就变成了愚,大智若愚,别那么聪明,你一聪明,人们就开始跟你斗心眼儿,斗着斗着,这个时代就复杂了,纯朴的东西就消失了。
我们喜欢塑造各种各样的英雄模范等等,这是应该的,但是老子不这么想。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去说谁是贤人。这句话在我带孩子时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几乎没跟孩子说过哪个孩子非常好,因为你只要跟孩子说谁谁特别好,就会让他产生“我不好”的想法。“尚贤”就会产生这样的对比。
因此他强调大智若愚。包括他后来说,不去把很多东西标很贵的价格,否则人们就想偷盗它。黄金有什么用?我一直认为最贵的东西是最没用的东西。人们都想得到黄金,因为标价很贵,你说它真有什么用?我们这个时代都在强调有用,老子强调的是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用。有和无也是相互转化的。
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
老子有几点是非常现代性的,他是人类最早的真正的平等的倡导者;他是女权主义者;他是绝对的理想观念、是民主的倡导者。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怎么这么现代的词给他?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老子是平等的,而且是全世界最早的真正平等的倡导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会翻译的话,这样一听,天地不仁,拿万物都当一条狗。No,老子这句话是指,天地从来对世间万物、万人没有任何偏爱,在它面前,所有的事物和人,都是祭祀台上用草编的狗。老子的平等观超越现在的平等观,我们现在更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老子已经开始强调世间万物的平等,甚至都不是众生。他赋予了一切以生命,这是不是最高的平等?
如果光在这一处有这样的解读,你可以说是瞎翻译,但是不止一次,后面还有类似的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什么意思?他说天之道,不亲近世间任何人,因为它平等对待。奇妙的是,最后不仅仅是善良,还包括了解规律和尊重规律的人,是更容易得益的。你看他再次强调天道不亲,平等吧?
老子还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早的女权主义者。他认为世界上有三种东西最接近道,排第一的是水,排第二的是婴儿,第三就是女人。《道德经》里不止一次用性——男性、女性,去形容道之运行,他始终认为女性高于男性。他说最后真修理男人的,不都是女人吗?这里我就不好去说了,直播容易误读,大家去找文本。他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老子还是民主主义者。他强调的是无为,别整事儿。这里我要解读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大家一提到老子就是“消极”“无为”,是吗?《道德经》里有重要的九个字,叫“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味无味”,味道的味。岁数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不爱吃青菜,不愿意喝白水,觉得没味道。愿意吃肉、糖、可乐。年轻了,辣的,现在全中国人都吃辣的。觉得辣的好吃,是这个时代很糟糕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辣的也挺好吃的。那为什么说是糟糕的标志?因为人们没有耐心和心境“味无味”。顶级川菜没有一道辣菜,奇怪吧?川菜的标志——清水白菜,是把所有的味道做回到无味的状态。到了我这个岁数,能喝出水的好与不好了,就爱吃好吃的青菜,肉的味道反而淡了,这个时候你才明白“味无味”的含义所在。
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
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
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
回到他的“事无事”和“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为,人世间的“为”是刻意的、故意的、努着的,以百米冲刺跑长跑的“为”和功利性的、目的性的“为”;老子反对这种“为”,他强调的是“为无为”,别刻意,顺其自然。
说到自然,大家不要仅仅理解成大自然,要比大自然还要大,是自然万象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还不是最高的,道法的是整个世间万物运行的这样一套规律。
“为无为”,他这是在说给统治者听,他要强调民主。《道德经》里有很多类似的话。比如他会强调,当领导的,分成四等,最高的领导,大家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排第二类的呢,受人尊敬;第三类的,害怕他;第四类的,骂他。老子很高,他觉得最好的是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运转有序,制度化、常态化,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他这里在强调某种民主的精神。你越使很多劲,越会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他担心的是,有一天老百姓都不怕死了,还能拿死去管理他、吓唬他吗?民不畏死,你怎么办?在那样的封建王朝的时候,在战国时代,他看到太多这样的东西。所以他是民主的倡导者。
《道德经》里还最早体现出反战意识。我们找世界的典籍,像老子如此明确反战的有多少?老子在《道德经》里强调“兵者不祥之气”。打仗不是好事,万不得已打了,胜利了,悄悄地,别吱声儿,完了。他说如果胜利了还以为美,美了还高兴,那是因为原来是个喜欢杀人的人。所以他说“兵者不祥之气”,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他还有一个比喻:和平年代,马奔腾在原野上;战争年代,马死在战场上。他以此来比喻战争永远是糟糕的。最牛的是能不打仗就把这个事解决了。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反战主义者?很多类似这样的东西。
我们今天很多倡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的东西,他全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过。当你说“大”好的时候他在强调“小”,当你强调刚强的时候他在强调柔弱,当你强调“我要上”,他强调的是“要下”,他说“大国以下”,越下越能够完成真正的上。当然你不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功利的厚黑学,老子不是这样的,他是在道、德的角度去强调。
很多名言出自老子
比如“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天长地久”
拉拉杂杂给大家描出一个懵懵懂懂的《道德经》混沌的状态,接下来拿一些条文再跟大家慢慢聊。但是请注意,第一,历朝历代经过考古,版本很多变化,到现在它的版本也不是明确的。另外,不同的人触碰它,感受是不一样的。再另外,相同的人不同年龄触碰它,感受还不一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就出现了。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当天下都知道美为美的时候,这本身是一种丑。天下流行红裙子,全中国的女孩全穿红裙子,这实在太丑了。它已经不是美了,变成丑了。这是第二阶段,发生了一次变化。第三阶段,开始感受老子更深的含义——所有人都在塑造那个美,于是把另一些没塑造成美的就塑造成丑。类似这句话老子还有“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在追随的和去追求的很多东西,不就是因为别人说它好吗,并不一定是我们内心真的认为它好。这种局面是丑是不善,还是善和美?这是这个时代非常让人担心的东西。
“天长地久”。有很多名人名言出自老子,什么“出生入死”“上善若水”“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第七章开篇的“天长地久”。他说天最长,地最久,接下来他解释了,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天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它服务的那些人总有生命周期,周而复始,而它本身反而最长最久。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自己,但是他成了最长的和最久的,所以他自然推导,包括圣人等等,最后“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我个人认为《道德经》里非常重要应该记住的十个字。道是什么?道的运行是什么样的模式?都是从正到反,再从反到正。“弱者道之用”,就是说,不是一夜之间急风暴雨般的变化,而是缓慢的变化。但是“反者道之动”是改不了的,它用非常缓慢的一种运行方式,完成道的这种运行。你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所以遇到所有的烦心事我都知道,这是不是最烦的?快奔好的方向去了。越是糟糕的时刻,越内心平静。越是别人认为你幸福,你得到很多的时候,我越有巨大的不安定感,因为知道它即将向另一个方向去转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岩松:为什么《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