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有三部曲?图书营销不能没有底线
最近几天,书评君偶然看到了一套新书——《小王子三部曲》,顿时被惊住了,神马?读了这么多年的《小王子》怎么不知道它有三部曲?这是怎么回事?《小王子三部曲》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版本:读客·文汇出版社 2018年3月
再往下看腰封上的文案,就更惊了:“一直以来,我们只读了《小王子》的三分之一!”神马?凭《小王子》的知名度和畅销程度,怎么会有这种事?
好在再仔细一看,明白了,所谓的“三部曲”是包含了《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另两部作品《风沙星辰》和《夜间飞行》,且两本书实际都早有其他中译本出版。这更让人不得不“叹服”读客出的这套新版“三部曲”的造噱头能力,在早已有数十个版本的《小王子》中译本红海市场上,硬是开辟了一条新路。
可是,这是否涉及虚假宣传和欺骗?图书营销的底线在哪儿?
撰文 | 宫子
如今,在全民阅读率不高的中国,我们也很能理解图书出版方为了提升一点点销量而绞尽脑汁的策划方案,例如言过其实的腰封,滥情的推荐语等等。但最近,一套“小王子三部曲”还是从众多营销文案中脱颖而出,抓住了我们的眼球。“小王子三部曲”,这个说法可能不仅中外读者没有听说过,改编动画电影的导演没听说过,估计圣-埃克絮佩里本人都从来没有想过。
读客图书给“小王子三部曲”设置的推荐语为——
“一直以来,我们只读了《小王子》的三分之一。”
“《小王子》其实只是《小王子三部曲》的终篇,它的前传《风沙星辰》《夜间飞行》里埋藏着《小王子》真正的深层含义。”
退一步讲,先不管“小王子三部曲”的说法是否合理,即使它真有两部前传,那么把《小王子》编在三部曲第一册,两个“前传”编在后面的做法就非常荒谬,从来没有任何作家的三部曲顺序是可以按照编辑意志乱调的。况且,了解另外两本书内容的读者都会明白,这个“小王子三部曲”的说法,也纯属子虚乌有。
圣埃克絮佩里(Saint-Exupéry,1900年6月29日-1944年7月31日),法国作家、飞行员,著有经典儿童小说《小王子》。在1944年7月31日执行一次飞行任务时失踪。
两本所谓的前传到底是什么?
在“小王子三部曲”的礼盒上印刷的宣传语是“小王子三部曲简体中文版,首次完整出版”。但它实际上做的,只是“《小王子》、《风沙星辰》、《夜间飞行》首次以三合一形式出版”而已。
《风沙星辰》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创作于1939年的作品,在国内的另一个译名为《人类的大地》,《风沙星辰》是根据英译名而来的版本。这本书的内容类似圣-埃克絮佩里的自传,它一共分为八章,结合了作者本人的飞行员经历,分别从航线、飞机、绿洲、沙漠、星球等角度漫谈。
《人类的大地》
作者: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
译者:黄荭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5年12月
《人类的大地》有过多个中译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即有出版。
从体裁上来看,《风沙星辰》并非小说,而是一本散文,里面记述了作者在飞行时的感想和真实经历。如1935年,圣-埃克絮佩里的飞机曾经在北非坠落,他们在绝望中等待了三天,后来在贝都因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获救。这件事情对圣-埃克絮佩里的影响很大,在后来的《小王子》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段落。
但这并不能够证明,二者足以构成三部曲的关系。事实上,许多作家的作品内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即互文关系,在研究某个作家整体作品时,互文关系能提供一个打破文本的观察角度,如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等等,但我们不能因为读了其中一本,然后对其他两本有了更整体化的体验,就说它们是一个三部曲。而且,将散文集和小说合在一起统称为“三部曲”的做法,也显得不伦不类。
另一部作品《夜间飞行》的旧译名是《夜航》。它被出版方放在“小王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但其实它的创作时间在这三本当中最早,由圣-埃克絮佩里于1930年写成。
《夜航》
作者: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
译者:黄荭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7年6月
《夜航》也有多个中译本,且在若干个版本中,皆与《人类的大地》合集出版。
《夜航》的篇幅不长,属于中篇,所呈现的思想也和后来的作品有所不同。这部圣-埃克絮佩里的早期作品更注重责任感,而非后来的爱与自由。书中航空线路的负责人李维埃是个一丝不苟的执行者,在他内心,责任大于一切,这使得他在有些时候显得不近人情。他自身关于飞行的理想与外部道德融为一体,从而让这个人物显得十分狂热。这与《小王子》以及《人类的大地》中充盈的孤独与虚无感截然不同。在《夜航》中,圣-埃克絮佩里也直接表达了一些道德观点:
“人生如此矛盾,我们只能尽可能去跟人生搏斗……我们只能以自己的腐烂肉身去交换,延续人生,创造人生。”
“站在李维埃对面的不是法比安的妻子,而是生命的另一种意义。李维埃只能倾听着这个细微的声音,只能对这种满腔哀怨的悲歌表示同情而已。因为不管是行动还是个人幸福,两者都是不能兼得的:他们是互相对立的。”
而在《小王子》中,行动与个人幸福不再对立,虽然它们一同走向了小王子的虚无星球,却在追寻的过程中激发了生命的浪漫。如果用这三部主要作品来理解圣-埃克絮佩里的话,那么,《人类的大地》是作者思想的一次波动,他不再像写《夜航》时那样,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他开始注意到人生的虚无以及爱的意义,并在最后的《小王子》中将这些感触表达出来。它们绝非是“前传”和“终篇”的关系。
不是把三本书绑在一起,就等于三部曲
三部曲的形式最早来源于古希腊,后来应用于音乐。埃斯库罗斯首次在悲剧中运用了这个形式,创作出《俄瑞斯忒斯》,由《阿伽门农》和《奠酒人》、《厄默尼德》三部剧构成。整部剧完整地表现了作家的理念,秩序取代了个人情感成为统治社会的工具,人类走向文明。这是一种主题式的三部曲,也是许多经典的文学三部曲的形式。虽然三部作品之间的故事未必相关,但它们每一本都有着共同的反映对象,并且让这个对象在三部曲中得到不同角度的呈现。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萨缪尔·贝克特的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称呼的人》,时间和空间不断压缩,最后只剩下一个绝望的声音。另外还有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的“纽约三部曲”,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和“被缚的祖克曼三部曲”(虽然他创造了十部以祖克曼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但只有三部可以构成三部曲),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以及英国作家V.S.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等等。这些三部曲的故事有的彼此独立,互不关联,有的围绕同一个主人公,有的则以散文形式呈现,但在主题上,它们拥有音乐般层层递进的效果。
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
还有一类三部曲,它们中三本作品的主题都趋于平面,没有什么波动,主要在故事层面推进。这类三部曲大多属于通俗作品,比较典型的一个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布拉热洛拉子爵》,三本书在精神性上没有什么新的开拓,就是沿着时间线,把达达尼昂一生的故事讲完。这些“故事型三部曲”都有一本最为成功的作品(往往是第一部),能吸纳大量的死忠读者,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一点点把故事延伸下去。无论艺术成就如何,只要第一部里那些人物还在,那些世界观还在,读者就有追下去的欲望。
“故事型三部曲”很容易成功。比如中国读者最熟悉的金庸“射雕三部曲”,还有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在文学性之外,这些三部曲也很受现代市场欢迎,它们很容易搬上银幕,并依靠庞大的粉丝数量带来商业效益。
无论是“主题型三部曲”还是“故事型三部曲”,它们的作者都有着强烈的主导意识。故事型的三部曲可以自动承接,而主题型的三部曲作者本身也有构思,不是由市场发现的,也不需要读者再去进行研究然后归纳出一个新的三部曲来。
“小王子三部曲”的做法无异于将《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城堡》《审判》合编后称之为三部曲。而且,说是三部曲,“《小王子》不过是终篇”,却又把《小王子》编在第一册,无非就是想借助《小王子》的知名度,以套装的形式,让这三本可以一次性售出。
在售书网站上搜索“小王子”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通行版本的《小王子》售价在十几元、二十几元。(新京报)
搜索
复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