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4-28 22:03:35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文章写得越长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篇幅越来越长,其实是伴随着文学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以及造纸和印刷术不断提高的历史,而同步发展演变的。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时期,刻画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内容。

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易经》,内容也是龟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辞。这都属于神学的内容,是最高高在上,与平民无关的内容。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单篇的篇幅长度也就比甲骨卜辞长点,孔子的《论语》,语录体的风格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而已(当然也有哔哔哔说得停不下来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

至于后来,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话通俗,公孙龙的诡辩说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维等等,篇幅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好像是个异类,其实是因为他们这类属于论说文。这类文体,贯穿至今都是这样,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发展,是并行的。

唐诗以前,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汉赋、骈文(楚辞传统)以及四言、五言古诗(诗经传统)。

汉赋和骈文语句工整瑰丽,用词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来,好像单纯只是要体现作者的文采。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实行察举制(汉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须依赖自己的出身、才学和名声。

而四言、五言古诗,可以说是唐诗的前身。中间曹丕带头出现了文人七言诗,一如李白偶尔也填词一样,是文学的承上启下。因为他们,文学史发展演变才像一股涓涓细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说的文体,包括唐诗,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戏。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兴起,市民这一阶层越来越成为人群中的大多数。

在那个被历史大家陈寅恪教授定义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宋朝,满足市民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于是,一种加入音乐属性能够唱出来的文体,渐渐代唐诗兴起,就是宋词。

宋词起初流行于瓦栏勾肆之间,宴饮中,逐渐取代了唐诗原来的位置(但诗并没消失)。又经过周邦彦这样的大晟词人的加工规制,宋词更加成熟,篇幅也超过唐诗,成为一种市民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

元代,社会更加市民化。原来被唐诗鄙视的宋词,又进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体取代,就是元曲。宋词进入高雅文体的行列,已经不那么亲民了。

一种不但有音乐性,而且还有故事性的新体裁——元曲,取代了宋词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戏台上变得长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长,一本折子戏,都远远超过以往最大的词牌,而且它更有情节和画面,语言更浅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众接受和喜爱。

明末清初,是小说爆发的时期。四大名著金瓶梅,几乎都产生于这个时期(《红楼梦》除外)。

按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说法,明清小说起源于先民神话、唐宋传奇故事,相较于元曲,小说故事性更强,当然也可以上台演戏(看戏可以说古代市民生活娱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了),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形式,适应各种场景,比如街谈巷问,喝茶唠嗑,也就更加适应市民甚至农民的需求了。

阴阳五行-高斌 发表于 2018-4-30 11:35:53

我的观点是:越发展文章越长,是由于人们的思绪乱啦,一个简单的道理,解释来,解释去,就是深入不到事物的本质去,于是就如“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什么社会越发展文章写得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