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5-21 10:00:19

作家谈文学教育;网文蓝皮书;情感教主惹争议

5月12日,莫言、余华、苏童、毕飞宇、韩少功、欧阳江河、西川等多位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以及过常宝、张福贵、曹文轩等多位学者,一同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仪式——暨世界视野、人文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主题论坛。

铁凝在纪念仪式上致辞,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国际写作中心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铁凝提及,北师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镇,百年历史中,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学术新知都出现和发生在这里。直到今天,许多当代优秀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也与北师大这一场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承继并且发扬了这个传统,通过“驻校”、研讨、讲座等方式,为当下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架设起了一座往来沟通的桥梁。这种交流和砥砺,既提升了北师大的学术与文学影响力,也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一份宝贵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13日,引入国际上通行的驻校作家制度,五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探索新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介绍,目前,该中心已邀请欧阳江河、苏童、西川、翟永明、格非、韩少功、贾平凹、余华、严歌苓、迟子建等10位驻校作家,通过入校仪式、研讨会、演讲会、对话会、公开课、朗诵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影响到校内外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扩展了他们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国际写作中心致力于中外文学交流,先后六次举办“跨越语言的诗意——中外诗人互译对话工作坊”,欧美、东亚“一带一路”沿线共20多个国家、30多位外国诗人和中国诗人一对一互相翻译对方的作品;五年来,写作中心邀请的外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总计超过百人,所开展的中外文学交流活动超过50场次,涉及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士、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并与爱荷华国际写作项目、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捷克捷中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2017年12月,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办了“新时代·新经验·新想象——2017金砖国家文学论坛”,邀请金砖五国的作家在多边框架下讨论了新经济体条件下的文学写作、文学境遇,规模空前,引起了文学界广泛关注。同时,该中心将学术研究与文学教育相结合,陆续编纂出版从穆木天、牛汉到莫言、刘震云、迟子建等作家的研究资料书系,对“北师大作家群”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逐步积累写作中心的学术底蕴。
下午,“世界视野、人文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主题论坛在京师大厦举行。研讨会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特聘教授苏童主持,下半场由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欧阳江河主持。迟子建、格非、邱华栋、李洱等著名作家以及国内相关高校文学研究学者围绕如何处理好世界视野、人文传统与当代中国文学教育三者的关系展开热烈讨论。
在主题论坛上,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作家、学者都表达了重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曹文轩认为,文学教育在确立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养悲悯情怀、树立历史意识、激发想象潜能、强化说事能力、提升语言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介绍意大利的文学教育,曹文轩强调了文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突出甚至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教育在人的培养和开拓认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毕飞宇在发言中明确反驳“文学不需要教育”的观点。毕飞宇拥有南京大学教授和作家双重身份,他一直主张文学要去巫,文学是人类精神最宝贵的向度之一,是精神就离不开成长,就离不开哺育,就离不开表达的路径,就离不开自身的升华,即使精神不完全依赖于教育,教育至少也有益于精神。毕飞宇认为,我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过于“神秘化”,而忽视了合理、有效的文学教育。
著名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格非指出,认为文学教育只能谈真善美的观点是狭隘的,文学的功能之一就是“脱敏”,帮助我们有勇气面对真实的世界,因此不应排斥文学作品中严肃的,甚至是所谓“负面”的部分。
著名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表示,目前的文学教育,首先要打破文学腔,应该提升文学教育的水准,打破文学腔、小资调,形成对文学的眼光、判断力,文学教育最终要带给学生一种“在伟大作品面前突然成长的感觉”。“创意写作”这个词并不贴切,因为文学创作的本意是创造性写作,始终是很艰苦复杂的心智和语言的创造活动。人大的创造性写作课程也把翻译包括进来,因为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甚至是创作不能替代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指出新诗不为读者所接受的症结在于新诗教育的落后和薄弱,因此大力提倡诗歌教育,建立新诗解读学。首先是建立独立完善的新诗内容体系的规范,其次,还是要完善新诗的选本文化,要多向度扩展诗歌教育渠道,创立第二课堂。最后,诗歌教育还是要坚持从孩子抓起,让读诗、诵诗、写诗、评诗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育习惯,养成一个民族的诗性思维,营造一个社会的诗性氛围。
中国作协首次发布《2017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
5月17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在浙江杭州开幕。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此次文学周以“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为主题,旨在引领网络文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新时代的新使命,从新起点出发,开创更加繁荣兴盛的新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首次发布《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概貌。
蓝皮书认为,2017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拐点。截止去年底,全国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版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截止2017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7亿,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约1400万人,国内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数量达到1646.7万种,出版图书6492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可以说网络文学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版图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一方面,网络写作者越来越多,现实题材、现实经验受到重视,网络写作也开始自觉追求精品化、经典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研究评论也在广度和深度上出现新的突破,这体现了网络作家更加受到重视,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新文创生态正在形成。
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基本状况是:现实类创作增长显著,幻想类小说仍占据较大比重,历史类和其他各个类型都有长足发展,但同质化、模式化问题和低俗、庸俗、媚俗倾向仍然存在。
现实题材作品的大量涌现成为2017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一大亮点。网络创作从处理超现实现象向注重现实感演变,重大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热点,侧重基层写实、讴歌平凡英雄的写实主义作品受到关注,时代大潮中的家庭日常生活、边缘底层生活开始成为网络文学表达的重要内容。讲述职场的职业文不断向新职业拓展,并逐渐转化为行业文、技术流,但是依旧有相当比例的作家缺乏自觉、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创作方法。
幻想类小说创作一直在中国网络文学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网络幻想类小说从题材开掘层面而言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以东方神话为基础的玄幻、仙侠、修真类小说依旧声势浩大,以西方神话、奇幻文艺为基础的奇幻小说有所退潮;融合东西方神话资源、奇幻文艺与玄幻小说的神话元素成为网络幻想类作家的新追求。一方面,打破固有模式的幻想类小说不断涌现,以其独特思维、手法和品格引起关注,丰富了幻想类网络小说的类型;另一方面,张扬丛林法则等价值观问题、缺乏合理逻辑等叙事问题以及同质化问题等仍然普遍存在。
历史类小说创作的迅猛发展和深化依旧是2017年网络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历史类小说创作中,穿越和重生类型占比仍然很大,但创作中幻想和架空过多的局面开始改变,写实的作品逐渐增多。网络历史小说不断向经典作品和传统文化借力,开始依靠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来保证作品的精神品质,通过向经典吸收养分以保证文学品质,其中尤其以女性受众为主题的历史类网络文学改编剧依旧能引发广泛反响。
在文学创作的现场之外,中国网络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成为《蓝皮书》的重点关注对象。网络文学的学术关注度在2017年继续上升,针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增长明显,深入创作现场、关注新人新作的评论增多,影视改编和IP开发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研讨活动纷纷举办,专业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期刊创办,网络文学研究甚至进入比较文学层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蓝皮书》也注意到了文化市场上异常火爆的IP改编,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剧和游戏产品者增多,2017年网络文学作品有1195部签约电影版权,1232部签约电视剧版权,605部签约游戏改编版权。大型网站依靠资本力量推动自身发展,行业引领作用明显,出现泛文娱IP生态向新文创生态转化的趋势,全版权扩界深度运营进一步成熟。同时,中国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日益受到海外读者的追捧,成为了中国文化产业输出的典范,从海外粉丝的自发翻译向国内网站搭建海外平台发展,在东南亚、北美、俄罗斯已经建立起多个中国网络文学传播平台,受到了海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情感教主惹争议:备受威胁的爱
微信公众号“谷雨实验室”发布的《情感教主Ayawawa和300万种择偶焦虑》成为了又一篇在社交媒体上阅读“10万+”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提及的自媒体Ayawawa(杨冰阳)及其团队以提供情感咨询服务为主,在不同新媒体平台上拥有大量受众和粉丝,其解释情感的一套理论从本质上看无非是将男女情感视作精心计算的价值匹配,在文章作者看来,Ayawawa讨论情感的话语是关于“男权传统和金钱崇拜夹击下男性和女性正在遭遇的巨大焦虑,关于何为‘幸福生活’”的实时反映。
很难说清楚究竟有多少中国女性正通过学习Ayawawa的理论默默分享焦虑。文章列举了其情感咨询课程的众多案例,其内容大同小异,所有的故事都遵循着同样的叙述结构——优秀的女性情感不如意,通过运用其价值分析模式,成功地收获了爱情,而男方皆拥有财富、事业有成。其情感课程中男女双方的各项条件都被量化,她把恋爱婚姻比作男女间的一场交易,男性的价值在于财产,而女性必须尽早把自己的各项条件转化为特定等级的数值, 根据自身数值寻找相匹配的男性,从而让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中国妇女报撰文《情感教主的邪说与时代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直接抨击了Ayawawa的“情感培训课”,称其“口出妖言,操持的真是歪理邪说、有毒鸡汤”,“朗朗乾坤下还有如此阴沉灰暗的教唆,男女平等国策下还有把女性往尘埃里踩踏的课程”。文章指出其培训课程在于女性如何嫁个好男人,如何防御老公不出轨,而嫁个好男人的前提就是年轻漂亮,温柔嘴甜,投其所好。她认为月入5千的美女,在婚恋市场上完胜月入2万的博士平貌女,女人必须要装扮自己以吸引男性,要降低PU(即性格上的不确定性)以实现自己的要求,得到男性的投资。在她的所谓理论里,女性完全无须自立自强,相反,她教唆女人的伴侣价值就是年龄,长相,身高,罩杯,体重,这必然是把女孩子引向自卑自贱,诚惶诚恐,崇拜男性,丧失自我意志;把女人的幸福限定在是不是找个多金男,是不是老公不出轨。这种教唆不仅与两性平等发展的文明潮流相悖,更是与奋斗新时代的社会主流南辕北辙。
端木异发表于澎湃新闻的《从PUA到Ayawawa:情感专家们的“爱情买卖”》一文曾经提及国内情感咨询管理的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国外,情感关系咨询(relationship consultant)是一个专门的心理学行业分类,每个咨询师都有相应的学术背景介绍、诊疗的手段方法和详细公开的收费标准。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体系,如有违反,对咨询师的惩罚将相当严重。不幸的是,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和相关市场实在过于混乱,以至于大部分人无从查考咨询师的资质。而在社会营造出的情感焦虑的普遍环境下,商业化的情感模式,反而在提供一套似乎可以兑现的自我提升和救赎之道。“给自己投资”,“做更好的自己”,满眼都是“30岁的女人应该给自己投资一件更好的高档羊绒大衣”,“20岁的女孩穿这个更能俘获他的眼睛”……Ayawawa的情感理论,往往天衣无缝地和这些消费品捆绑在一起,这才是她这套话术的高明之处。
“长期择偶时,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外表,女性比男性更看重地位资源,这一点已经被反复证实,没什么可怀疑的了。它是事实。”——美国心理学家戴维·巴斯曾经提出的这一观点早就成为女权主义批判的对象,但在Ayawawa及其追随者眼中,感情本身毫无价值,唯一的价值就是用以交换可见的经济利益。“她们学会的是顺从男权社会游戏规则,加以利用,逐渐习惯将精神弃若敝屣,最终把自己打造为精装动物并以此为荣。她们小心经营,为一步一步得到男人的礼物、手机密码、工资卡、房产证加名而真心实意地满足。”通过将市场交换的范式应用到私人情感生活当中,女性的外貌、性格都成为了可以被明码标价的商品,根据自身的商品价值搜寻目标客户,投其所好改变自我以顺利完成交换,这就是所谓的情感教主屡试不爽的恋爱理论。也许,情感教育的缺失同样是情感教主风靡的原因,其理论本质上是以经济模型去阐释两性关系,将感情“物化”,唯经济论、唯利益论盛行的社会语境下,很容易以风险管控或盈亏计算的方式看待感情,正如哲学家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一书中说过的,爱在当下备受威胁,一方面诸如“零风险的爱情”、“高效找到伴侣”之类的营销广告利用人们的孤独焦虑以牟利,另一方面享乐主义的观点否认爱情的重要性,认为爱情不过是无数享乐形态的一种,沦为了物欲的附庸。
她的理论,追崇者将其奉为圭臬,试图借其追求稳定的生活;反对者视之为洪水猛兽,严厉抨击以呼唤平等意识的觉醒。也许在当下,捍卫爱也是一件与时代状况密切相关的重要实践。来源:澎湃新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家谈文学教育;网文蓝皮书;情感教主惹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