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影视IP计划大起底:IP质量和中标率齐降!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首场IP路演-阿里文学专场上,阿里大文娱首席财务官、阿里文学首席执行官宇乾宣布,从去年下半年开始,300多天的时间里,阿里文学已经有超过百部作品完成衍生或授权,衍生方向涵盖漫画、动漫、剧集、电影、游戏等。通过文学库生产网文IP,利用视频平台孵化,并制作成影视剧播出,然后再进一步开发出后续衍生品。这就是以优爱腾为首的互联网视频平台一直致力于构建的产业链体系。
实际上,平台方也在不断的推动这个进程。去年4月,优酷和阿里文学、阿里影业联合推出了HAO计划,目的就是通过自有IP孵化出更多的网络电影项目。优酷于2017年12月推出了第一批共计20个IP。截止目前已经有七批共计80个网文IP先后登上了HAO计划的名单。
但另一方面,HAO计划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项目孵化不力,截止目前公布的80个IP中只有4个项目拍摄完成并进入了后期阶段。其次就是中标率的下降,其中第五批的全部10个IP在第六批推介中又再次出现,而到了第六批推介一个月后,官方则干脆宣布推介周期将从一个月变成两个月。
从官方公布的名单来看,截止6月29日,前面五批共计60个IP,有34个仍旧在招标中,总中标率只有43%。虽然我们并不能对其原因妄下断语,而且优酷方面也对此作了解释,但这些现象却不免引人遐想。
无独有偶,从2017年8月宣布计划开始,爱奇艺的云腾计划在一年内也经历了起起落落。其前两期中标率尚可,网大在50-60%上下,网剧几乎可以招满。但到了云腾的第三期,其两个月之内的中标率也下降到了18%左右。
问题何在:IP质量难保证,时间短,片方能力不足……
除了构建产业链之外,对于平台来说,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也是制定所谓IP孵化计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甚至可能比构建产业链更重要)。这里的人才既包括网文写手,也包括有水平的制作团队。
但是网大的制作团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团队所用剧本都以原创为主,IP改编并非他们所长。很多团队都因为没有足够的开发能力,最终望而却步。更何况平台对团队的开发周期还会有一个控制(比如HAO计划就要求IP申请成功者1年内开机),IP的开发难度其实并不小。
除了团队的问题,IP本身的质量也是计划进行的一个制约因素。实际上,一年放出100多个IP本身就有点竭泽而渔的感觉,这也导致平台后期放出的IP题材开始从武侠玄幻转成了浪漫爱情,但这并不符合网大的口味。
中国一年产生的网文有很多,但顶级的网文作品数量却并不多。况且现在很多网文网站给普通作者都是按字计价,这就导致了很多作者都会尽可能的将文章写长,网文注水的情况十分严重。这也就导致了网文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很多网文在专业编剧看来都云山雾绕,大家改网文的热情自然也减少了许多。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网络文学到影视是有鸿沟的,改编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现在很多的网文改编都成了“二度创作”,有很多网文改编甚至到了除了人物名字不变,其他统统换掉的地步,网文改编变成了单纯的蹭热度。这也大大提升了网文IP的改编难度。
当然,现在就褒贬平台的IP孵化成功率低似乎也有些着急。毕竟HAO计划正式启动只有七八个月,云腾计划也还不到一年,最终究竟会向何处去还很难说。
况且平台对于自家的IP计划都非常重视,他们一般都会采取参投或者帮助贷款的模式对片方进行资金上的扶持。此外,平台在渠道资源等方面也会相应的有倾斜,这些待遇都比一般的分账网剧和网大要好。
想推出IP,还需找准IP改编规律
从平台方来说,无论是HAO计划还是云腾计划,其本意都是在不断的推动自家产业链走向完善的同时,给整个市场提供更丰富的故事素材,发现更多有实力的制作团队。但事实证明想要最终成功,除了提供IP,平台和片方还应该找对IP的打开方式。
首先就是对时间的把控。时间不足会让整个项目在仓促中进行,现在很多IP的改编幅度都很大,如果不能给团队足够的时间,最终就一定会影响成片质量。
更重要的是不能迷信大IP,其实并不是说看的人多的小说改编完效果就一定好。实际上,从过去一个月院线电影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西虹市首富》都是来自于一个之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的IP。但这两个故事就是能够恰到好处的击中观众的点,从而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和口碑。
这一点在当下这个圈层爆款时代正在变得愈发明显,很多能够击中小圈层,并且制造话题的IP都不是大IP。
当然,还有一个趋势我们也要看到,目前IP热已经渐渐褪去,更多的爆款影视剧采用的都是原创剧本。最近的《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例。特别是对于普通片方来说,与其去追捧大IP,还不如脚踏实地,自己打磨出一个有质量的剧本来得靠谱一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