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真正的科幻小说目的就是科幻本身
“现在我们的阅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比过去都好得多。作为本届读书形象大使,我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好书介绍给大家,用阅读来拓展我们的人生”。8月22日,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亮相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首场活动的现场。作为本届北京国际图书节的读书形象大使,刘慈欣开场便向大家推荐短篇科幻小说合集《十二个明天》。不预测未来 只在乎故事
在刘慈欣看来,虽然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科幻离科学越来越远了,但实际上,在主流的科幻领域,这些由科学机构、科学杂志推出的科幻小说更让人珍视。小说本身直接关注到目前各项最前沿、最热门的技术,以及其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
刘慈欣认为,对于科幻作家来说,所能做的就是把科学家的想象,用一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至于科学理论或者科幻涉及到的技术、科技,正确与否或者能否实现,作家并不在意。他们只在乎故事本身是不是震撼,能不能够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想象关乎创作 时代提供沃土
不久前,刘慈欣担任了IDG资本“首席畅想官”。他认为,想象力跟创作力肯定有关系。在他看来,现在的中国中学生、大学生,他们的想象力远比自己那个时候要丰富的多,而且这种想象力所依托的视角、高度也高得多。现在科幻小说的繁荣,就是有力证明。
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之中,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变化、充满未来感。“未来感本身就是科幻小说成长的一个肥沃的土壤,科幻小说在美国历史上的繁荣同样与当时科学的神奇感是分不开的。”在刘慈欣看来,当现在的科学技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科学神奇感的消失,对科幻小说的打击甚至是致命的。
现实是想象平台 创作应自由挥洒
作为一个传统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更愿意在长篇科幻的写作上下功夫。至于科幻小说与现实的关系,刘慈欣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现实其实是科幻小说想象力起飞的一个平台,我们不可能不关注现实。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其实都是来自于现实的,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但是具体从科幻小说来说,它对现实的反映还是不一样的。”刘慈欣说,有一类科幻小说是从科幻的角度,用现实主义文学所没有的角度去反映现实,去批判现实、隐喻现实,这并非他的兴趣,他着眼的是现实之外的东西。
“真正传统的科幻小说,它的目的就是科幻本身,没有别的目的。至于让我用它达到别的使命,我的兴趣不大。”刘慈欣说,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来说,更多的精力是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好看、震撼的故事上,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东西,其实写的时候想得并不多。
在刘慈欣看来,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很好看,有一个很震撼、很深刻的故事,不管作者当时怎么想的,读者肯定从中解读出很多对自己有用,或者对社会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共性。事实上,这也许并不一定是作家的初衷。与之相反,如果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主题先行,先想到要反映多么深刻的东西、要投进多么多的理念,作品写出来估计就不好看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