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总督衙门,如何成了明清两代的大肥缺?
[摘要]明清两代的漕督衙门设在淮安,而不是政治中心北京。明清两代,在整个京杭运河上,没有其他城市能与淮安相匹敌的。明清两代读书考取了功名,并不一定能马上高升,衣食无忧,按照当时官制规定,某个职位出了缺,新人才有机会递补,通俗点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跟现在的毕业生一样,那时候的读书人做官大部分还是为了养家糊口,当然要选好单位。明清时代,漕运衙门可是毕业生最爱的可以捞多多的肥缺之一。
漕运衙门主管漕运大事,举凡大运河的疏浚、河道清理、运输船只管理、粮食运输、仓储……这些都在漕运总督衙门的管辖范围内,而以上工作都与银钱有关,相关工作人员上下其手的机会、捞油水吃回扣发家致富的机会甩那些清水衙门无数条街。
朱元璋定都北京后,启用一代能吏陈瑄,专管粮食转运事宜。陈瑄本是建文帝的水师统领,燕王靖难之役,陈瑄不战而降,虽然这件事不太光彩,却成为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契机。对陈瑄来说,也许在建文时代无法施展抱负,索性押宝在新领导那边,站对了队的陈瑄被委以重任。
永乐初年陈瑄出任漕运总兵(官职全名为:钦差总督漕运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地方兼理海防户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驻淮安郡城,陈瑄一干就是20年。
前十年,陈瑄的工作是主持海运。元代以海路运粮,明初海上不太平,加上新朝的船只和航海技术不行,海运的风险太大,于是到了永乐十年(1412年)“议罢海运”。有元一代将近百年,大运河年久失修,不可能立刻投入使用。当时漕运的问题主要是河道浅,船小,效率低,成本高。要解决这一难题,第一步是疏浚大运河。
陈瑄不辞劳苦,亲自在淮安访故老,寻沙河故道,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筑起四道闸按时排放湖水。漕船可直达黄河。之后,又疏浚了徐州到济宁的运河。因吕粱洪险恶,在西面另外修筑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又修筑了沛县刁阳湖和济宁南旺湖的长堤,开凿泰州白塔河以接通长江。筑起高邮湖的湖堤,开凿了四十里的长渠。
他因地制宜,实地考察,从淮河到临清设置了四十七处水闸,在淮河岸上建造了常盈仓。徐州、临清、通州的关隘都设置了粮仓。在运转人力管理方面,从淮安到通州设置了568所馆舍,以安置漕运士卒。
陈瑄是个细心人,他对运河两岸的管理非常周密,在修筑堤坝的同时,又沿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
明初的运河治理、漕运衙门筹建管理都是从0到1的草创阶段,主事者陈瑄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奔波一生,也算是建功立业的一生。
清承明制,设漕运总督,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各省设立督粮道一职,隶属于漕运总督;还有监兑、押运、府佐等职官,分散于各省,但隶属于漕督衙门。
明清两代的漕督衙门设在淮安,而不是政治中心北京,原因有:第一淮安是漕运的咽喉之地,黄河和大运河交汇于此;其次,淮安是造船中心,船厂曾有82个之多,涵盖了苏、皖、鲁、冀四省州府,俨然一座船舶工业城。明清两代,在整个京杭运河上,没有其他城市能与淮安相匹敌的。
漕粮事务是大肥差,漕运弊端丛生,清人包世臣的《剔漕弊说》称清代捐官大都集中到漕运等几个衙门,买官就是为了赚钱,每一个环节都要额外收费,逢关过卡,运米入仓,处处勒索,“沿途过闸,闸夫需索,一船一闸,不下千文”。漕运舞弊严重,当时很多反应现实的通俗作品,如著名的十三妹的故事(《儿女英雄传》)就是以漕运的腐败为背景创作的。
举例来说,小小的通州城内,从北京到通州办事的官员络绎不绝。明代著名文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士奇曾赋诗一首,名为《通州》:“城依红云下,门临绿水滨。宝鞍驰骏马,都是帝京人。”
漕运顺畅,帝都的粮食供应稳定,皇宫里的九五之尊才有安全感。晚清政治颓败,在漕政上是腐败丛生,河道淤塞,一线员工不堪其苦。随着造船技术进步,海运取代了漕运。大运河上不再有来来往往的运粮船,像陈瑄这样精明能干的人物,也随着运河一起尘封于历史长河中。
参考文献
1.谢宏维、李奇飞,《明代漕运总督述论》,《史学月刊》2016年9月;
2.高占祥,《漕运总督》,《章回小说》2017年6月;
3.钟行明,《明清漕运总督公署与淮安城市建设》,《中国名城》2017年4月;
4.段伟,《清初淮扬总督名实考》,《历史地理》2013年12月。 {:4_107:} {:4_1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