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发布 发表于 2018-10-21 14:26:45

观中国书坛现状:“展览体”急功近利 丧失传统

  书法创作与展览、批评、学术互动如何融为一体?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内蒙古乌海举办的“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与学术论坛,就该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这场书坛年度盛会,在业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并引发书法界对当前书法创作的许多反思。



  近40年,是以书法展览为主要展示交流方式的书法创作时期。传统书法走出文人小书斋,进入社会大展厅;走出文人小群体,进入社会公众生活;超越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核心的文人创作理念,呈现更多元的艺术创作思想。总的来说,这40年书法展览的舞台推动着书法繁荣发展的势态,也影响着书法创作的探索新变。书法展览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书法人口,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家,推出了许多精品力作。书法展览的形式引发当代书法从创作本体到学术理念及书法价值判断标准、书法人的社会存在状态的深刻变革。有关书法近40年发展的评论、思考、研究,都应立足于这个基本判断上。


  伴随近40年书法繁荣发展的进程,也出现了许多值得业界认真思考的问题。展览的作用力,使当代书法创作以追求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追求形式的不断新变成为时风。作品的可视性取代了可读性,设计性淹没了自然书写性,外在的形式屏蔽了内在的文化性。书法似乎不再“如其人,如其志”,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形式表现,以致被人们称为“展览体”。展览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力把创作者引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之中,部分创作群体中呈现急功近利的心态,弥漫着浮躁的风气。传统书法以为文人修身的作用在丧失。创作者一味追求技法出新、形式出奇,却面临知识储备不足、创作思想浅浮、文化修养较弱、文人风骨缺失等问题,这制约着当代书法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基于对当代书法的探索、发展、繁荣之思,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了这场以学术性、思想性为引导的书法展览与学术活动。该活动一方面集合优秀中青年作者,展示当代书法创作水平及风格特征;另一方面追踪当代数十年书法探索、发展历程,追踪百余位曾多次获奖的作者的创作足迹,对当下书法创作得失进行深入的文化性思考。以期通过这样的专业活动,一方面对每个作者有所触动,唤醒、强化其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以展览的窗口使作者、观者站在宏观的、历史发展与时代的立场带着问题意识思考、研究当代书法创作与书法发展状态,进而推动整个书坛对“现状与理想”的关注与思考。


  总体上看,这次展览代表着当下书法创作的较高水平与基本风貌,是当代书法探索发展近40年后的一次检阅。因为作者都是“老面孔”,整个展览作品形式风格的新变并不多,但这些作者秉承“艺文兼备”的创作思想,更注重艺与文相互交融、共同营造出的内在隽永意味。就作品的可视性与可读性兼具而论,此次展览是具有新意、具有创作思想支撑的一次创作与学术融合的专业活动,在展览设计上是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这批优秀作者虽然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多次获奖的作者已是地方乃至全国的知名书家,由于生存的社会境遇与专业创作条件的改变,听到赞誉之声较多,却缺乏真诚而深刻的批评之声,这使他们的创作沿着自然惯性发展,缺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当代书法宏观而理性的认识,缺乏站在传统文化高度上,在自我反省中深化思想、不断进步的能力,故而在创作中失去了“锐度”。


  当前,努力提高书法队伍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厚度已成共识,书法界重文崇德的氛围已初步形成。时代的新变铸就书法的新变。在当下书法的繁荣发展中,需要书法人做出文化性的冷思考。作为时代给书法人提出的课题,这不是简单地在创作形式与技法乃至审美倾向上回归古典,而是在保持和发展当代书法在艺术形式、创作技法探索出新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强化传统文化精神对书法的内在支撑力,在书法创作理念的古今对峙之中寻求契合与融合,在创作形式与技法的适时新变中追求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主线的延续。


  从这个展览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近年举办的许多专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业界对深化书法内在文化性的重视。但“怎么写”才能使人在作品中品读到传统文化的厚度,品读到作者的气质禀赋乃至人格魅力,这涉及创作者的文化修养、心胸情怀、情操风骨的问题。在当代书法繁荣发展近40年后的今天,书坛应静下心来,重视创作实践与学术思想的相互支撑,重视创作中个性表现与客观批评的相互支撑,站在书法发展史的立场去把握传统、现状、理想的关联。这次展览体现着学与思、知与行的并重,展览的策划是建立在实践与学术共生理念上的,是必要的、适时的。但调动作者对当代书法的深层思考,提高自身反省、新进的能力,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展览本身是一种引导,是一种观念的推出,而使当代书法充满活力、健康阳光的发展,需要书法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中国书坛现状:“展览体”急功近利 丧失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