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就是爽文?这个时代始终低估了它
金庸去世后,中文互联网又掀起了一次大讨论:金庸小说具有多大的文学价值?有人觉得金庸的小说缺乏文学性,比如李海鹏就认为金庸小说”就是个爽文,拿来消磨沉闷无聊的上学时光“;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却认为,金庸小说恰恰是最纯粹的文学,因为文学是人学,而金庸真正地把人写好、把人写活了。
在震惊、哀悼、怀念、追思、围观都一一结束之后,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金庸小说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
1973年3月,一位刚刚恢复工作的老人托人从香港买了一套金庸小说,当时这小说在内地还是禁书之列,能看到的人不多。老人对小说爱不释手,多年以后他把小说的作者请到了人民大会堂,两人握手言欢。这位老人正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1987年,一位已经封圣的中年人来到香港,朋友沈君山给他讲了曲洋和刘正风一正一邪两位小说人物的故事,中年人对此大感兴趣,拿起《笑傲江湖》从此便放不下来,看完《笑傲江湖》,又翻开了《天龙八部》,直到他突然醒悟,不能再沉迷了,否则自己的棋艺就会被耽误。这位便是中国“棋圣”聂卫平。
还有一位企业家,他也在80年代接触金庸小说,从此成为坚定不移的粉丝。1998年,据说他受了虚竹珍珑弃子的启发,离开北京到了杭州,和另外17个人一起互联网创业,十八罗汉有十六七个都是金庸小说粉,他们在公司内部的ID都以金庸小说人物为名,这位自称“风清扬”的企业家叫马云。
马云和他创业初期的小伙伴们,都起了一个金庸小说里的名字作为“花名”。
1994年,只是初二学生的他在老师家补习英语,发现了一本同学的盗版《神雕侠侣》,书被水泡过,非常非常难看,还是删节本,但年轻人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迷上了金庸。
此后二十多年的人生,他看金庸小说的次数多得自己都数不清。2014年,他以深厚的金学功底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从此走上了以金庸为后台,指点江山的自由生活。这位年轻人就是六神磊磊。
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看过金庸小说,也不知道多少中国人被金庸小说影响过,但我们知道金庸小说曾成为现象级的文化潮流,在一个特定时代中如此广泛地进入了许多中国人的生活。
华山之巅,金庸亲笔题写的“华山论剑”碑。/ 视觉中国
01
金庸小说风云际会,是每个中国人的启蒙读物
时间回到1985年,这一年一些地方电视台引进了一部香港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这部拍于83年的TVB剧,是典型的小成本制作,几乎没有外景,大多在广播道的影棚里拍摄,群演十数个充当千军万马,五毛特效有胜于无。
刚刚出道没多久的黄日华出演郭靖,他神情木讷,演技抠图,完全没有若干年后再演金庸主角乔峰时的风采,周星驰在跑龙套扮演宋兵甲几不可见,刘德华还只是一个在成吉思汗身边没有什么台词的侍卫……
黄日华饰演的郭靖和翁美玲饰演的黄蓉成为经典。/ 1983版《射雕英雄传》
但这些并不影响这部电视剧成为当时的收视率冠军,是的,在没有收视率统计的时代它就是现象级的收视冠军。
记得小时候做不完作业,不许看电视,只能用望远镜透过窗户看邻居家电视上的《射雕英雄传》,有多少中国人的金庸小说是从望远镜里、门缝中、窗户前开始的?
内地第一本金庸小说在1981年出版,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更早的时候,1980年10月广州《武侠》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但更多充斥在街头巷尾的金庸小说都是盗版的,在1991年三联引进正式版权出版金庸小说全集之前,不完全统计有27个出版社盗版过金庸小说。
曾经,盗版金庸小说和仿作、伪作充斥中国图书市场,很多人直到读完金庸全集,都没有摸过一本正版。
多少年后,当马云拜见金庸,掏出一套小说求签名时,仍是一部盗版书。对内地的盗版书,金庸颇为耿耿于怀,但他老人家应该释怀,因为正是盗版书才能风靡全国,为十几亿中国百姓带来了不一样的花花世界——
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江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与公平没有那么多伟光正、大道理,人生就应该快意恩仇,自由不羁。为了一个死理,可以与天下人为敌;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也敢说走就走闯荡江湖;那些在上的多数不是英雄,那些卑微的未必不是好汉。
爱情可以如此荡气回肠,有明知必死,还是义无反顾地为情郎吸毒血疗伤的程灵素;狂风暴雨中,为了消弭爱人与家族的仇恨,不惜慨然赴死的段阿朱;为了一个约定,十六年后仍然飞身跳崖的杨过……爱情是什么?爱情就是热烈、至诚、光明正大;爱情还是负心、薄幸、非要勉强。
在这个武侠世界里,即便是反派,也有令人动容的爱情。/ 孟广美饰演的李莫愁
而在不远的历史中,中国人能看到的只是《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山乡巨变》《小城春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茫茫的草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生活总是斗志昂扬,精神奋发。
我们熟知爱情要么是小二黑与小芹(《小二黑结婚》),要么是少剑波和小白鸽(《林海雪原》),要么是杨晓冬和银环(《野火春风斗古城》)。甚至到了那个极端年代,八个样板文艺符号中的人物,要么是寡妇(阿庆嫂)、要么是鳏夫(李玉和),不是没爹就是没娘(铁梅),别说爱情,甚至连家庭关系都说不清楚。
而金庸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人性,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是多么地新鲜,又是如此地亲近。每个人打开金庸小说的方式可能不同,但被它带来的震撼都是一样的。不管小说内容真实与否,里面展现的自由、爱情、对幸福的向往不就是你我共同的人生目标吗?
《天龙八部》被誉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多元,历来被认为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巅峰。/ 阿朱与乔峰
02
这个时代始终低估了金庸小说的力量
在一档网络节目中,六神磊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所在初中的金迷们有一次曾经被老师堵门,每个同学带到学校的金庸小说都被收走,同时,要他的同学盖血手印发誓再不看金庸小说。
被老师收缴金庸小说成为许多中国人少年时的梦魇,而金庸小说在整个八十年代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重点,有些人将金庸小说与港台流行曲列为两大“污染源”,成为彼时清除精神污染的一部分,随时随地被主流文化封禁。
对金庸的争议从未平息过,1986年《中国》第8期上刊登了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的《读金庸》一文。他认为:“金庸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当代的侠义小说家中是极为突出极为罕见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金学”一词。
著名作家王朔就曾经对金庸小说表示过不屑。
但这并不能让金庸跻身文学殿堂,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金庸算什么文学。代表性的意见有何满子在其批评文章《就言情、武侠小说向社会进言》说道:小说是时代的风俗史,是该时代的制度、意识风习下的人民的心灵史。体现时代风俗和心灵最逼真、最优美的就是杰作,这也就是马恩所说的“美学的和历史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时至今日,金庸先生仙逝,仍有人对其人品,对其文字喋喋不休。孰是孰非,各执一词,这都是正常争论,只是我们总是站在某个高度,或者某个历史节点回过头居高临下地看它,对金庸小说总是缺乏几分客观认知。
1985年当金庸小说随着电视剧风靡全国之时,马原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阿城写就了《孩子王》,刘索拉出版了《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面世……
内地的作家刚刚从动荡年代走出来,收拾身心开始写作,这时候金庸小说进入内地,对饥渴读者来说无异于久旱甘霖。/ 路遥在采访矿工,八十年代,他写出了著名的《平凡的世界》。
这就是当时市面上能看到的小说代表,从改开之后,思想解放春风下开始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知青文学”等等文艺思潮冲击着文学界。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文学水平,但他们大多只能在知识分子、大学生里流传,普通百姓、贩夫走卒们能看什么?
一些日后叱咤文坛、脍炙人口的才子们,此时仍在写作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而名不见经传。
王小波是大洋彼岸匹兹堡大学的一名理科生 ,每天学习着编程,只能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抽空写写《黄金时代》。
日后的畅销书作家王朔的成名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还要等一年才发表,离大红大紫仍有时日。
40岁才开始写作的二月河,仍在案头吭哧吭哧码字,距离他完成那本脍炙人口的《康熙大帝》还要五年。
这一年,莫言只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红高粱家族》未见踪影。
余华第一部武侠作品《鲜血梅花》仍在酝酿,更别提让他名满天下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金庸的文字世界已经相当成熟完备时,内地的经典文化才刚刚开端。/ 拍摄《红高粱》时,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的合影
此时的金庸小说,恰逢其时,风云际会,成为普通百姓看得懂、喜欢看的通俗小说。它与香港影视剧、港台流行曲,三位一体汇成滚滚洪流,以无比的世俗力量冲入寻常百姓家,让彼时没有网络,刚刚开始有电视,平均每年只有几块钱买书的中国人真正睁开了双眼。
从1973年到2014年,40年过去了,金庸小说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早已深入田间地头,厂矿学校,阳春白雪读之,贩夫走卒迷之。在普通百姓思想大转型的宏大叙事之中,金庸小说是普通百姓的庖丁解牛,第一次开拓视野,涤荡心灵,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切开思想牢笼的利器神锋。
一个小朋友站在金庸作品前。/ 视觉中国
文学从来都应该是普通人能懂的,它也许是茶馆街头人山人海听的《水浒传》,或者是教坊戏台上演给芸芸众生的莎士比亚戏剧,又或者是鲍勃迪·伦吟唱的摇滚民谣。
正如莫言所说:“文学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抒情小说,我觉得都是文学的重要的门类,他们有大量的读者,他就他独特的价值,很难说好不好,也不能说这个文学比他的文学高,既然有读者喜欢他,就有价值。”
参考资料:
《【文心剑胆】金庸:大侠远去江湖不再 统战风范亘古长青!》,微信公号“统战新语”
《聂卫平追忆金庸:查先生是我人生的师父》,微信公号“南方人物周刊”
《金庸小说在大陆:从粗制滥造到大众经典》,李菁
何满子《就言情、武侠小说向社会进言》,《光明日报》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作者/伯鲲 排版/ 苏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