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写手之家 首页 写作营 技巧库 查看内容
0

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一、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

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叫它“云端视角”。

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往往用第三人称(人称不是视角)来叙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

作用:

1、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2、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二、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也有用第二人称来叙述的,比如《福尔摩斯》就是第二人称,虽然是以花生我的口吻说,但都是在说主角福尔摩斯的故事。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还用章回分开了。再比如,你在小说中加入了某个角色的一封信,因此写到那信时就可以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小说几种常见的写作视角。


一、云端视角 

这是一种发展得比较成熟、普遍运用的叙述模式。其基本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人就像上帝一样知道故事的全部,仿佛他是站在云端一样看天下百姓的活动,洞悉所有人物的一切隐秘,包括其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所以我叫它“云端视角”。就叙述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来看,叙述人可在其中,也可活跃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而又不想得到他们认同。叙述人高高在上,控制着人物的各种表现。 

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能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具体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主观型】特点是叙述者用第一人称身份或以编着、介绍人身份,直接登场亮相,对故事加以叙述、交代、报道,而且常常通过发表感想与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

2.【客观型】特点是叙述人不直接介入作品,不到处发议论,而是以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叙述人隐身于叙述过程之内,使读者不能直接发现他的存在。当然以上两种类型也并不是绝然对立的,有些作品在叙述过程中,也常常交替或混合使用两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的不足之处在于,因为上帝的存在,他知道的太多,反而让读者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另外作品的悬念也少了许多。因而这种叙述方式会使参与作品体验感受的较少,不能使读者有再创造的乐趣和联想的能力,限制了读者“再创作”的欲望。


二、人物视角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如: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这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发展下去。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活动。主要特点:无论是以何人身份来叙述,感觉是在讲故事,显得真实。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叙述人视角被限制,有些空白还要读者去填补。这对于喜欢参与作品思考的读者而言比较适合,也正好弥补了“云端视角”的不足。但缺陷在于作品中的叙述人无法叙述自己,受叙述人左右,作者又不好出面干涉,要想知道作品中他人的想法,还真得让读者自己去猜。另外的不足就是它没有象云端视角那样对全局的全能。


三、纯客观叙事 

这种叙述视角的特点是客观地叙述所见所闻,将人物的表现、生活场景和事件直接展现给读者。但作者不参与作品中人物的意识与心理分析,不能作主观评价,只能是客观地展现情景或现场,而不能深入内部,探测奥秘。由于叙述没有作者的主观性,因而它又不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这种视角有些象是摄像机,把故事情景直接视频给读者,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显得有些象是记实。这种叙述方式真实性强,缺少主体引导,没有导游之类的帮忙解释,因而作品的一切进展都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

正是没有叙述人的感情投入,尤其缺乏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过于纯客观,因而作品显得冷漠,难于调动读者的情感。以上几种常见视角各有长短,实际写作中不要厚此薄彼,尤其是要写好长篇小说,往往仅有一个视角是不够的,只不过根据内容需要,在注意保持叙事角度一致的前提下,取长补短,通过各种视角的转换,灵活自由地变动叙事角度,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几种人称的叙述表现上看,第一人称的叙述,一般都能写得感情细腻,真切感强,容易让读者接受。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而第三人称的叙述,叙述人掌控作品中人物的一切,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完整讲述故事等方面显得比较有优势。而第二人称叙述写作的情况虽较少见,但也是一种子选手视角。由于其有“对话“的味道,在对对象的抒情上表现得很强烈,较多地偏重于对往事的反思,许多外人不知道的事,都可以通过“你”的对话方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运用得当也是值得尝试的。


先提一下,视角和人称不能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二者关系也挺密切的——比如第一人称与第一视角很多时候是相通的。但是,视角是指讲述者与其所披露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它的分类是这样的:全知(即上帝)视角、限制视角、完全客观视角。而人称也是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当然,这些定义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在短篇小说领域,而短篇和长篇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喜好长篇,那咱们就权且说一下长篇。还要强调一点,长篇和短篇区别不小,而且在形式要求上也不一样。对长篇来说,人称当然可以转换,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就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还用章回分开了。再比如,你在小说中加入了某个角色的一封信,因此写到那信时就可以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至于第三人称就则太常见了,中国传统小说都是第三人称。

从视角来说,中国的传统小说主要采用上帝视角,即讲故事的人从自己出发讲故事,因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故事来龙去脉都给讲得清清楚楚。因为古代小说跟评书的渊源很深,而说书人对自己的故事是了如指掌的,所以小说也难免从全知的角度来写。限制视角,就是以角色为出发点讲述故事,角色可能知道的、感受到的、想到的,讲故事的人就能说,角色不能知道的,讲故事的人就不能说。


以《三国演义》为例。从“话说天下大势……”开始,上帝就出现了。刘备跃马檀溪之后拜访水镜先生,这一节写得极为精彩有趣,为徐庶和孔明的出场都打下了铺垫。这一节,罗贯中用的就是限制视角,就像从刘备的角度来写的一段探索故事,然而自徐庶归刘,操囚其母,视角就又变成上帝了,后来三顾茅庐又换成限制视角……可想而知,这些地方应该是罗贯中演绎发挥的。

可以说,限制视角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上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读者能从人物的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人物,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其次,未知会导致好奇,进而制造悬念。

完全客观视角倒不多见,某些西方作家总是尝试。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但是不带感情色彩。其核心就是:隐藏角色的内心,隐藏作者的情感,如实记录人物的言行,一切交给读者评断。我个人认为,这种小说画面感很强,代入感很差,甚至可以说抛弃了文字的优势,以己之短较影视作品之长。汉语小说尤其通俗小说真不宜这样做,因为中国艺术向来都是重意不重形的——作者既然都无意了,那还看个什么?


《小时代》的问题:至少这一段,不是用的全知视角,无论是写”我“时还是顾里时,用的都是限制视角,所以不存在视角上的混乱。因为画面和声音都是随着人物移动而展开的,而这些,人物都能感受到。但是,这里肯定存在人称上的混乱。通常作品在处理人称变换时,会在中间加个标记,要么是章回目,要么是分隔符。像这样直接从”我“到”顾里“的,还真没有见过。也许是作者刻意为之的?用怎样的技巧方式,来使其合理可行?视角选择看起来是作者文字风格使然,就像描写一个水杯,一百个作家有一百种形容方式,但严格来说,它也有着“定的”规律性,或者说,是多数作品中显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实际上,人称和视角,是文章构思阶段至关重要的一步,而不只是文字技巧的问题。总归就是,视需要而定。举例子。


《鹿鼎记》中韦小宝初次遭遇青木堂,被绑架,被装在大桶里,这时视角就只在他一人身上,一路听着外面的动静,写着他的感受。这样一来,一方面避免了一路的无趣,一方面又制造了悬念。

类此密室偷窥般视角的运用,在金庸作品中还有很多,如《射雕》里郭黄密室疗伤,柯镇恶扣在铁钟下偷听杨康说话。这些连人物感官都加以限制的视角运用,既可以说为了奇巧,也可以说为了烘托气氛,又可说是为了人物塑造,是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当然,这可以说是有必要,也可以说是没必要的。还比如场景的需要。

《天龙八部》中杏子林商略平生义一节,乔峰大战聚贤庄一节,大战少林寺一节,在这些经典场面中,作者在描写主角的间隙里,不时把镜头交给众位配角,描写其心理活动,不但衬托了主角乔峰的勇和义,还表现出了一幅幅宏大的场面,读着让人热血沸腾。

回头看金庸的书,随处可见小小角色的心理活动,其频繁程度让人吃惊,但是看起来就是那么自然,想来与金庸炉火纯青的文字表现力有关。

无论如何,当视角限制且固定时,无论写其感受还是心理活动,都是很自然的,而且很容易让读者生出代入感,而当视角频繁转换时,这种代入感就削弱了,但是更方便制造矛盾,让读者生出感动、恐惧、仇恨、怜惜等情绪,乃至热血沸腾。

可以说,金庸在视角的运用上非常纯熟。仔细看看这些转换是如何完成的,或许会有些帮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20-10-24 16:21
  • 粉丝
  • 495
    阅读
  • 0
    回复

关注写手之家

扫描关注,了解精选信息

欢迎您来到写手之家
这里是写手之家唯一官网
冒牌网站过多,请勿访问
请记住“写手之家.com”中文域名访问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

APP下载

专业的编辑写手交流平台

写手之家

写手之家建立于2007年,是家有十余年的老牌网站

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居同类网站之首

是最具权威和专业的文化类兼职网站

Copyright   ©2007-2024  写手之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写手之家    ( 湘ICP备17024436号-3 )|网站地图|湘公网安备430802020002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