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下学期,我一棒把我们校长敲得头破血流。” 如果你对你朋友讲这件事,他肯定会问你,后来呢?你有没有蹲号子? 相应地,如果你说,“大二下学期,我一棒把校长敲得头破血流,校长不但没处分我,反而给我道歉。”那对方的反应便会是:我擦,为啥!? 支撑读者阅读一篇小说的动力,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知道结果。 第二种:不清楚原因。 第一种是对行动后果的好奇,第二种是对现象背后原因的好奇。 小说就是不停地制造一连串的“莫名其妙”,以紧紧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最后谜底揭开,满足其好奇心。因此,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其创造性就体现在这里,能够不停构思“离奇”、“匪夷所思”的现象或者行为。 你看《盗墓笔记》的开头:“这下子麻烦大喽,下面是个血尸嘎,弄不好我们这点儿当当,都要撂在下面噢。” 这就是抛给你一个反常的现象,让人不禁问:咋滴啦,为啥呀? 因此侦探小说,尤以《柯南》为代表,总是在开头给你一个离奇的死亡案件,让你觉得莫名其妙,进而带着你一步步去破解这个谜团。 离奇的现象和行动,已经是一种不错的谈资。 但如果要写成小说,还是不够的。对现象和现象的演绎,会让一篇小说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一、对现象的演绎 这以《一千零一夜·商人和动物》为典型。 商人莫名其妙发笑。 妻子见其发笑,问其缘故。 商人拒绝透露,说透露了自己会死。⇄ 妻子坚决要其透露,即使商人会死。 商人交代遗嘱,准备把秘密告诉妻子。 商人透露前去撒尿,听见动物们的谈话。动物说商人无能,让商人不要透露秘密。 商人听取动物们的意见,鞭打了妻子一顿。未公布秘密。 这一篇故事比较简单,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逻辑。 演绎从方法就是: 离奇现象:商人发笑。 矛盾:一个(商人)拒绝解释,一个(妻子)要求解释。 加入新信息,终结矛盾:动物们的谈话。 我用一个图来表示。 这种结构,囊括了几乎一半以上的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运用得最多: 最开始发现一件离奇的案件,警察千方百计破案,罪犯绞尽脑汁逃避追捕。最后发现一个关键性的信息,终结矛盾。 这一正一反的矛盾,不停地推进故事的发展,让读者为双方的命运所担忧,情不自禁地想读下去。 第二种,行动的演绎 还是举《一千零一夜·渔夫的故事》: 渔夫打鱼,拉起来一铜瓶,解开封印出一魔鬼,要吃渔夫。 渔夫指责魔鬼,恩将仇报。 ⇄ 魔鬼仍要吃渔夫。 渔夫将诱魔鬼回瓶中。(你那么大,是怎么困在这瓶子里的?)威胁要将其石沉大海。⇄ 魔鬼祈求,许诺给其好处。 渔夫放魔鬼出。⇄ 魔鬼出,一脚踢铜瓶入海。渔夫大惧。 渔夫要求魔鬼遵守诺言。魔鬼大笑,践其诺言。 像这种格式的小说,《一千零一夜》中还有很多,比如说《商人和魔鬼》中,商人丢了一个桃仁,魔鬼说要杀了他。因为他丢的桃仁砸死了自己的儿子。还有《王子与食人鬼》,国王酷爱打猎,把王子交给大臣抚养,大臣想杀王子蓄谋已久。 开始抛出一个离奇的行动,吸引读者想知道未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后如果正方胜利,就是喜剧;反方胜利,就是悲剧。 为了好理解,我也画了一个图: 这种结构比较典型的名著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史诗开篇就讲:致命的阿基琉斯的愤怒。 接着讲他和主帅阿加门农的矛盾。 后来加入新信息,阿基琉斯的好基友帕特罗克洛斯的死亡,促使阿基琉斯加入战斗,终结了战争。 伟大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同时用了以上两种结构。 离奇现象、离奇行动:忒拜城发生了瘟疫+俄狄浦斯王调查的真凶其实是自己。 冲突:俄狄浦斯王要求解释⇄先知不想解释。 新信息:新信息一点一点透露,最后真相大白。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