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半个世纪的文学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9-1-16 09:37
标题: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半个世纪的文学之路
1月10日,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广东人民出版社举办了“一席美谈”之《张抗抗文学回忆录》新书分享会,作家张抗抗与评论家汪兆骞进行了对谈。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收录作家张抗抗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张抗抗说,这本回忆录是个人与文学关系的一次回顾,“检审自己几十年的写作,对于自己也是一次无忌无碍的剖析和矫正。个人的回忆录,于历史、文学史而言,是非常轻微而渺小,但都是过往历史的真实产物,它印证有时代的刻度,或许还留有一点文学史料的价值。”《张抗抗文学回忆录》所涉文章的体裁涵盖回忆性的随笔散文、创作谈、访谈、序跋等等,收入《散文是一种独白》《情爱的审美理想》《双悬念解码》《前半生的阅读之旅》等文。
张抗抗的回忆录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是文学录,写她从小时候《少年文艺》发表作品,参加了鲁迅文学社,到北大荒以后,怎么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就走了上文学路。到她29岁,到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文学观,集合了张抗抗写的对于文学的一些小短文,序言。第三部分文学谈,收录了大概12篇访谈,这些访谈从19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记录了张抗抗各个时期,对于自己的创作、对于当时文学的现象,对于文学问题的理解等等。
张抗抗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校编剧专业,历任第七、八、九届中国作协副主席。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参事。已出版小说、散文近800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五卷等。
张抗抗坦言,自己的大半生岁月都在写作中流逝,每一部新作品的问世,都仿佛精神与文学的极地重生。“一个作家一生的作品,在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会有很多的变化。但在我大半生的写作中,写什么和怎么写永远是同等重要的。通过这部书,我也是梳理了自己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之路。”
(, 下载次数: 4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汪兆骞看重张抗抗将文学批评注入作家回忆录的写作这种做法。“张抗抗把小说家参与文学批评这样的一种实践写入作家的回忆录,为文学批评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这也证明我们文学一直呼唤作家要自觉地觉醒和个性的觉醒,这表现了作家不仅能创作,而且是非常清醒地在搞创作,是用理论支撑在搞创作。”
汪兆骞从“女性写作”的话题谈起:1990年代末,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成为一个人们特别看重的话题,特别是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之后,西方女性主义那种东西带到中国,于是中国也非常热情地搞起了女性写作,女性文学。“所谓女性写作和女性作家,这样的提法是源自欧洲,上个世纪末,男性作家覆盖了整个创作,女性没有地位,她们在争取女性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希望文学表现女性的某些东西。我们国家的一些评论家们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但是在大家趋之若鹜地讨论女性文学女性作家的时候,张抗抗则表现得非常冷静,她在一场对谈中说:“首先我是作家,其次我是女性作家,当我们写人性的时候,女性只不过是人性的一部分,干嘛非要单独提女性呢?我写女性,都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
“有时候评价作家作品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到底是什么东西支撑他们写出好的作品?有的人强调创作上的娴熟,我认为一个很出色的作家,应该有极高理论素养。她用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的质询,来回忆我们人性被扭曲的那段历史,同时她认为只有在回忆过程中,我们才能看到人性被扭曲的苦痛,用此来呼唤新的人道主义。”汪兆骞说。
汪兆骞谈道:“文学批评一直滞后于文学创作实践,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那些病态政治学,庸俗社会学的那种文学批评竟然都有市场。用批评家雷达的话讲,我们的批评出现了一种非常平庸、质同化的特点:文学没有批评,没有争议,没有质疑,也没有抗辩,这个批评是不正常的。”
张抗抗说:“小说跟思想都是有关联的,我还要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社会关怀等等。像我平时会想一些问题,比如‘文革’和知青的经历,让我们对自身的处境、我们在历史过程中的位置、我们这一代人的作用等有更多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规范和自我个性重组,这三个应该是我创作的特点。我一直尝试用理论方法表述我们对生活的认识。”
张抗抗谈到“回忆录”的构成,作家因为长期在书房中,回忆录不可能写到一手调研或者多么丰富的个人经验。“回忆录这些东西是由故事组成的,我们的生活实在是比较单调,没有太多的故事。我们用什么来回忆?首先是文学的回忆,我的回忆都已经在那儿了,在我40年里写过的那些文章里,把这些文章串联起来,就是我的回忆,而这些回忆比你事后的回忆更可靠。”来源:澎湃新闻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