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由来
2014年年底的中国科幻圈十分热闹:据媒体披露,中影集团当时公布的24个电影项目中,三部制作成本最高的影片分别为《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都是科幻题材作品;游族影业正式宣布《三体》的导演、演员阵容和拍摄计划;导演宁浩宣布拍摄新作《乡村教师》。这五部电影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根据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改编而成。网友顺藤摸瓜,又发现了八十余部立项的科幻电影。恰如2019年大家都呼喊着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来了一样,当时的舆论界首次提出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科幻元年。
以2014年为界往前回溯,第一个遇到的重大事件,毫无疑问是三体的诞生与传播。2006年5月《三体1》在《科幻世界》连载,2008年5月《三体2》出版,2010年11月《三体3》出版,在序言中严峰写道:“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2014年,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在北京大学做了几场关于乌托邦的讲座,其副标题为《从鲁迅到刘慈欣》,将刘慈欣与鲁迅并举,文化界思想界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刘慈欣和科幻。
目前学术界对三体传播的研究还不完全透彻,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三部曲的出版与面世,三体开始吸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幻圈以外的目光,那几年科幻迷们可能会感到略微的不适应,小圈子的科幻银河奖、星云奖怎么一下从科幻迷的狂欢,变成了互联网大佬的科技对谈。这之后,不断有人询问三体的版权,有些人感觉《科幻世界》出的版本和营销匹配不上刘慈欣的巨著,想重新包装出版;有些人前瞻地意识到,应该买下相应改编权,事实上刘慈欣大部分作品改编权很早就已“廉价”打包出售,因为他也无法预料到未来自己作品的火爆。而对于互联网而言,2014年前后正是兴起IP概念热潮的时期,各大公司都在疯狂收割IP,以一种奇货可居的方式野蛮生长。从表象看,三体的火爆毫无疑问给中国科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除了资本界的关注,当时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于2015年顺利招收了中国科幻文学方向(由于历史原因在儿童文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而早在2013年底,《科幻世界》就提出要以成都为中国科幻中心打造科幻产业园。
稍早的2012年前后,另一个将三体带到世界的男人被引入中国,刘宇昆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被中国科幻迷广为熟知。很快,他翻译的英文版《三体1》于2014年11月正式出版,迅速获得美国星云奖提名,并在2015年8月获得美国雨果奖。本来大家包括刘慈欣本人在内都不看好自己能获得雨果奖,《凤凰文化》还是因为乔治·马丁的对谈才签下颁奖直播,结果一夜爆红,《人民日报》很快发表了社论《中国科幻,如何“做好自己”》,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科幻要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关系。此后科幻创作更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希望创作者创作更多受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优秀作品,给中国带来更多科学正能量。
当然,科幻的创作也需遵循文艺创作规律,2015年至2019年间,每一年都有人提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来了,然后又发现似乎没有来。比如《乡村教师》的改编在宁浩的主导下逐渐脱离了原著,成为疯狂三部曲之一的《疯狂的外星人》,打上了浓重的宁浩标签;《三体》的拍摄因后期技术原因一拖再拖,网上流传最广的段子称刘慈欣看完样片后,一言不发,默默地抽着香烟;《超新星纪元》、《微纪元》自立项后几乎再无消息传出;《流浪地球》的命运则稍好一些,现在郭帆、吴京与《流浪地球》的传奇故事也广为流传,总之事儿就这么成了。
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提法,其内涵究竟是什么,是否有除了宣传之外的意义呢?显然,这个提法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之前没有科幻电影,所以,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科幻和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并结合科学、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提法本身蕴含的意义。
科技史视野下的中国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
中国科幻文学的肇始源自近现代中国对于西方科技知识的迫切需要,这是学界的共识。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小说革命,科学小说(严格说来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科幻小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科学小说的文学性、娱乐性某种程度上让位于其科学性,这就使得晚清民国出现了不少带有数学公式的科学小说。
一方面科幻小说必然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如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诞生于18世纪,当时医学对生命本质的大讨论和电疗法的流行是其诞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源泉(见Sharon Ruston《The Science of Life and Death in 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新法螺先生谭》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受到西方磁性学说的影响(见栾伟平《近代科学小说与灵魂——由<新法螺先生谭>说开去》等,但由于主要从文学角度讨论,因此对当时的科学讨论时有谬误,实则动物磁性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可参考罗伯特·达恩顿 《催眠术与法国启蒙运动的终结》)。更不用提科学技术进步对科幻表现形式的更新,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物理学发展为理论基础形成的计算机技术带来了全新视觉特效技术,彻底改变了美国科幻电影工业。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中国,中国文人为了佐证自己观点的合法性,开始从崇古等传统来源,转向求助于科学,如谭嗣同的《仁学》就借助了当时还未被扬弃的“以太”(虽然和今天大多数文人一样,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十分个人化,偏离了其在科学领域的准确性),这一脉络延绵至今,成为科学哲学界一个重要论题:科学是如何等同于“正确”的,为何大至政权、小至个人都会诉求于科学正确。而这一时期电影本身就是稀罕事物,中国科幻电影更是稀少,仅有《六十年后上海滩》等残影供学者研究凭吊。
新中国成立之初强调科学为人民服务,对科学极为重视,从《共同纲领》起,爱科学就被写入其中,今天的中国仍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将爱科学写入宪法的国家。以刘慈欣在《被忘却的佳作》中提到的《小太阳》为例,刘慈欣在文中认为(新中国)最早的科幻电影不是《大气层消失》、《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而是《小太阳》,并认为其与自己的《中国太阳》有很多相似之处,王瑶(夏笳)在《从"小太阳"到"中国太阳"——当代中国科幻中的乌托邦时空体》一文中从文学思想层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里仅补充一些科学方面的分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大跃进”提出在科学领域也要赶英超美,八届二中全会之后不久,中科院京区各所跃进大会上大家纷纷以打擂比赛的形式大搞畅想,其中就包括人造小太阳,融化冰川灌溉农田等,上海各所随后也放出各种“科学卫星”,包括稻草变油等等,今天广为人知的合成牛胰岛素也是这样的背景提出来的。为了配合“科学大跃进”,成立不久的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简称“上科影厂”)在1963年推出了王敏生导演的《小太阳》。上科影厂作为重要的科教片基地,制作拍摄了大量的科教片,从这层意义上说,《小太阳》也应该被称为科教片而不是科幻片,因为那时候从科学家到电影制作人都认为这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实现,自然科学层面和社会层面一样拥有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未来,两者相互交融,这一点在1958年另一部带有科幻味道的影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而王敏生拍摄的科教片紧跟国外科技前沿,1957年苏联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他就拍摄发行了《人造卫星上天了》,以苏联卫星为例详解人造卫星构造和原理。
同时,科学也曾给科幻文学带来短暂的繁荣,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仍是中国科幻小说销量榜第一。等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思想充分解放,各种B级片Cult片层出不穷,如《错位》(1986)讲述对开会不厌其烦的官员制作机器人代替自己开会,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讽刺得入木三分;《合成人》(1988)讲述科学博士将农民的大脑移入国企老总的身体制造出合成人,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和法律的思考,等等。这些电影很明显地采用了和谭嗣同本质上没有区别的手法,以看似科学的方式包装起自己的思想,包括《霹雳贝贝》(1988)、《魔表》(1990)、《大气层的消失》(1990)、《疯狂的兔子》(1997)等,这些看起来带有幻想或科教色彩的儿童片,也带有及其浓重的政治意图或说教意味。《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虽然改编自童恩正的同名科幻小说,其实也多少带有政治色彩,并力图反映科学家的志向。另一些反映科学家面貌却纯属虚构的电影今天却鲜有人提及,比如《超导》(2000)完全虚构出一个超导研究团体表现中国人对科学的追求,但内涵十分丰富,又带有一点王小波的俏皮和精气神。
同时期的港台片却是真正的多元素混搭,如《妖兽都市》(1992)、《百变星君》(1995)、《花月佳期》(1995),乃至赌侠系列都不能免俗地加入了“气功”这一当时在大陆被视为前科学的“科学”,这一点其实和西方有很相似的地方。美国物理学地位的奠定在二战之后,尤其经过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与东方神秘主义相结合,所以诞生于1963年的奇异博士会兼有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风格和西方科学理性风格。相比之下,张艺谋《古今大战秦俑情》(1989)等在大陆就变得弥足珍贵了起来,虽然穿越是否属于科幻是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科幻文学的命运稍微坎坷一些,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渐复兴,然而在1983年“清污运动”中,科幻文学因为科学属性不达标被视为精神污染,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科学与地方性知识结合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早就诞生了新的大众刊物,如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的《奥秘》,1980年2月作为《科学之窗》的副刊出版发行,1982年1月成立《奥秘》编辑部;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的《科学文艺》于1979年创刊,后改名《奇谈》,即现在的《科幻世界》;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飞碟探索》1981年1月创刊(后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科幻世界》自二十世纪末开始恢复刊登科幻小说,并一直坚持至今,培养了一大批科幻作者,目前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科幻类专门期刊。 (, 下载次数: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