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24部作品被推介 网络文学从"贪走捷径"到"正面强攻"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19-2-27 18:05
标题:
24部作品被推介 网络文学从"贪走捷径"到"正面强攻"
2月25日下午,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2018年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名单,《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零点》等24部作品入选。
据本届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答称,2018年优秀网络作品在申报数量上较往年大幅增加,总数达530部,比上年增加近40%;网络文学开始放弃穿越、重生、异能、金手指等“捷径”,转为“正面强攻”,现实主义题材整体性崛起。
(, 下载次数: 5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解读
推介的24部
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好在哪?
据陈崎嵘介绍,此次推介活动处于两个时间节点:即改革开放40周年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使得申报作品中大多数以此为故事展开或人物成长的背景,镌刻上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烙印。譬如,以大运河为题材或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作品数量猛增。
自2018年10月下旬发出评选通知,至2018年11月30日作品征集截止,经各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组织报送,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15个省(区、市)的52家网站、机构报送的530部原创网络文学作品,较2017年的385部申报总量大幅提升,报送数量为历届最高。其中,北京地区报送数量达284部,位居榜首。
陈崎嵘称,在遴选2018年度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时,他们仍秉持“国家规格、政府标尺、大众审美、网络特质”的原则,坚持好中选优。从已申报的530部作品中挑出24部优秀原创作品,数量多于往年。
其最大亮点是,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脱颖而出。生活面广、真实感强、艺术性佳、网络人气旺,是其共同特征。譬如,描写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竞争、创业创新风貌的《网络英雄传Ⅱ:引力场》;真实反映青年一代支教山区、改变贫困面貌的《明月度关山》和《大山里的青春》;记录底层百姓生活、探索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白纸阳光》;赞美公安干警卧底扫毒惊险工作、展示人间真挚爱情友情的《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
(, 下载次数: 5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还有,网络玄幻名家唐家三少创作的现实题材作品《拥抱谎言拥抱你》,网络悬疑推理名家丁墨创作的《挚野》,两部作品均以温馨甜美的笔触,形象回答了年轻人关于青春、奋斗、爱情之问,等等。
“这些作品生活领域之广,题材视角之新,‘正面强攻’之成功,艺术构思之精妙,在以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中实属鲜见。”陈崎嵘说道。
另外,在网络科幻作品方面,以入选作品骠骑《零点》为例,可以看出幻想类作品本身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开始出现玄幻+科幻+探险的混合题材类型,预示着幻想类网络文学的另一种发展途径。
观察
网络文学“趋主流化”
现实题材“整体性崛起”
从2018年度申报和遴选作品中,有哪些新趋势、新动向?陈崎嵘概括道,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现象与现实题材创作的“整体性崛起”。
在他看来,所谓“趋主流化”,是指网络文学界已具有较为理性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尽量保持网络文学特征与活力的同时,正日益向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传统、主流文学审美靠拢。
(, 下载次数: 6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表现在:党和政府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重大方针决策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得到热烈响应和较多体现;描写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人民主体地位的作品日益增多;一些即使不是直接描写重大题材的作品,也将新时代或国家强盛作为故事发展与人物成长的背景或底色;幻想类、综合类网络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凸显中华文明特质和标识,更具人文情怀。
陈崎嵘还表示,所谓现实题材创作“整体性崛起”,则表现在:逐步廓清网络文学不宜创作、不能创作现实题材的认识误区,对其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统一,共识度不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题材创作领域不断拓宽,开始放弃穿越、重生、异能、金手指等“捷径”,转为“正面强攻”,故事情节的可信度与人物形象的真实感明显增强;一部分原先专事玄幻创作的网络名家,开始尝试现实题材创作,并取得不俗成绩。
另外,现实题材作品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思想内涵不断深化,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有的网络文学作品已具备与传统文学精品相媲美的可能性。网络文学在新时代中地位不可或缺,通过推荐形成读者网民与网络作家良性互动。
延伸阅读
“非虚构写作”
反映社会现实内核没变
“非虚构写作”是当下流行的网络文学创作方式,也是为大量“内容生产”类自媒体所惯用的炒作卖点。
随着“咪蒙”等自媒体号大量贩卖虚假“非虚构”文章并被社交媒体关闭,“非虚构写作”的未来前途又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日前,就“非虚构写作”在网络文学中的发展问题,北青报记者采访了长期研究网络文学和非虚构写作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林荣。
李林荣称,“非虚构写作”是个舶来品,这种提法最早来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有华裔学者在我国国内发文,称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可以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以记者的视角来记录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通过多个信源来交叉印证事件真相。这里面还加入了记者本人的看法和观点,使得文章叙述显得比较有体温,充满人文关怀主义精神。
“紧接着,80年代末,国内有好多写作者采用了这种‘非虚构写作’方式,突破了单一的新闻消息、通讯文体。采用了一些文学叙事的表现手法,是对报告文学的一种延展。但是随着90年代,国内各大都市报的崛起,深度报道的诞生,‘非虚构写作’成了调查记者的专利,作家则放弃了对社会大事件的记录,转向别的内容体裁创作。” 李林荣说道。
他还称,这类写作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就是这些学者型作家想分析一下他所生活过的农村如今的人文生态、经济状况、伦理状况,以及变成这个样子的前因后果,并由此得出一些结论。但由于他本身的文学和社会学专业知识比较狭窄,通过对农村生活的全景式描述,却又阐释不了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思想性不够,使得非虚构写作越写越大,越写越空。
“可以说,‘非虚构写作’经过这二十年发展,早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是被当下的自媒体又借着网络传播热度给炒了起来,甚至滥用,但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内核没变。”李林荣如是说,比较忧心的是,自媒体审稿环节相对比较简单、只审关键词及特定体裁,所以很容易产生打着“非虚构写作”幌子的虚假网文。
李林荣同时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之广,可以让一篇网络文章迅速走红,赢得点击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也可以被随时扒皮、质疑,让网民看到造假者的丑恶嘴脸。非虚构写作会在一次次的网络打假中,被读者与网友所铭记、所监督,激励着非虚构写作朝着专业主义方向走。 来源:北京青年报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