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汉奸----李陵 [打印本页]

作者: mingfengaabb    时间: 2016-12-24 17:56
标题: 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汉奸----李陵
  
  一、引言
  
      一些国人如今的历史观糊涂得很,说起李陵这种汉奸居然也冠以“丹心”、“忠魂”之类的词,多有维护溢美之语,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力战后降敌也是投降,也不能改变做叛徒的性质。历史上有几个叛徒降将是在局面大好时投降地?还不都是逼不得已?如果李陵降敌并在敌方做官后能被理解甚至赞颂,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理解一下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苦衷,把他们列为歌颂的对象呢?更何况战死的都是士兵,李陵非但没有死战报国,最后还降敌苟活,比起那些在血战中殉国的勇士,他这种躲在士兵中间溜嘴皮子的官老爷也实在令笔者难生敬意。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扯下李陵虚妄的英雄画皮,从司马迁偏颇的记述和后世牵强歪曲的赞颂中走出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李陵事件和司马迁被阉割事件。
  
  
  
  二、教科书和其它主流媒体上的伪说法
  
      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讽刺带领主力却战败而归的李广利,把李陵兵败投降的责任推卸给李广利救援不及时,于是震怒,不仅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被判死刑。
   汉朝的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即阉割)。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而他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把 《史记》写完,所以甘受腐刑,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三、真相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因受祖先荫庇,虽然寸功未立,却自幼便受封为侍中。由于他是将门之后,所以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是他大力提拔的五名后起之秀之一,弱冠之年就被加封为“骑都尉”,统军五千,在酒泉、张掖驻防。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军攻匈奴,李陵奉命引所部“为贰师将辎重”,也就是负责为李广利的主力运送辎重。但李陵建功心切,不屑于担任后勤工作,便上奏汉武帝:“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意思是自己麾下士卒战斗力强悍,用来保护运输队实在是大材小用,要求自出一军,在侧翼配合李广利作战。刘彻起初没有答应他:“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意思是,怎么现在谁都想做主将,而不愿意辅助别人作战?我没有多余的马匹给你出征。其实汉武帝的话里已经委婉表示了对李陵不安分的不满,毕竟打仗讲究团队合作,总要有人在后方默默付出。李陵不肯去运辎重,皇帝就必须再委派其他人去,若人人像李陵般不安分,不肯做绿叶,只想立功升官,大出风头,这仗就没法打了。但李陵看了汉武帝的回书后,却坚持自己的愿望:“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意思是,我麾下很强,没马也无所谓,照样可以以步破骑,以少胜多,孤军深入到匈奴首领的王庭处,将其踏平。言外之意是,你一定要给我这个机会,不能埋没我这个人才,我马匹援兵啥都不要,就凭麾下五千步兵就能打胜。
      由于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好大喜功,喜欢赌博冒险之辈;再加上被李陵挤兑得没办法,有些赌气;李陵又是他的爱将,恃宠几次要求,不便不给这个面子,便答应了李陵的出兵请求,还“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也就是让路博德在后方接应李陵。
      路博德此人是沙场宿将,深通兵略,之前曾领兵平定了南越王叛乱,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把海南岛纳入中原统治。他所辖的仁义之师深得越人敬仰,由于路博德被封为“伏波将军”,越境处处都是百姓纪念他的“伏波庙”,至今南方仍有不少地方供奉伏波将军。平南越后,路博德又在北御匈奴的战争中屡立大功。汉武帝此次让他做李陵的副手,足见对李陵的重视和扶持之心。一些人谣传汉武帝厌恶李陵,有意坑害他,这完全是说不过去地。李陵一生从无显赫军功,唯一的一次小功就是带着八百骑到大漠转了一圈,也并未做战。他能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统领大军,被汉武帝赏识重用,给予建功立业的机会,完全是因为他将门子孙的身份。那个在他投降前力战而死的副将韩延年是大汉朝的前符离侯,地位颇高,却仍是他的下属,由此也能看出汉武帝对李陵的器重和关照。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对他相当不错,几次破格提拔,所以在得知他降敌后,才会非常恼怒。他不仅辜负了汉武帝的信任,更显得其毫无识人之明。
      汉武帝同意李陵出兵后,强弩都尉路博德却反对李陵的这个计划。他提出了另一个方案:“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擒也。”也就是希望等到明年春天时机更有利时再出击。实事求是地说,路博德提出的计划才是稳妥且明智地,比李陵的冒险计划强得多。不过路博德也未尝就没有私心,撰史者认为是“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拒”,这也不无可能。路博德的资历比李陵老得多,自然不愿做一个毛头小子的副手,自己只负责接应,把大功都让对方得去。既然李陵能拒绝给李广利当绿叶,他自然也不甘心为李陵当垫脚石。当然,撰史者也可能是在以小人之心度路博德之腹,因为单纯地从军事角度考虑,李陵的军事冒险计划也不可能得到大部分将领的赞同,李陵冒险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路博德反对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士卒安危的负责,出于公心不同意李陵的计划也完全合情合理。
      李陵军覆没后,汉武帝曾说过一句“陵当发出塞,乃诏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一些人据此指责路博德嫉贤妒能,有意违抗诏旨不援李陵,造成李陵箭尽援绝被俘,这是错误的认知。在路博德上奏反对李陵的计划后,汉武帝并没有坚持要他负责在居延接应李陵,而是改派他自西河独立出击,用多增一路进攻来配合李陵和李广利。李陵部被围歼时,路博德与他相距近千里,根本就不该为李陵军覆没负任何责任。李陵在出兵前,是知道整体战局部署地,也知道路博德就不在居延,而居延守军有限,身负守关要职,也不敢轻出……所以李陵全军覆没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利欲熏心,根本怪不得别人不来援助。
  
      李陵自引所部出师,深入到浚稽山,遇匈奴军,五千步兵对十一万铁骑,不敌。且战且退八日,沿途杀伤匈奴万余人,汉军剩三千余。当退到距居延要塞百里处时,李陵军箭尽兵疲,渐渐无力支撑。李陵治军松懈,军纪涣散,远征在外时,军中竟然还带着数车“妻妇”,士兵在行军中亦不忘在车中与女人鬼混。李陵平日对此睁一眼闭一眼,但此时为减轻行军拖累,于是将这些女子“搜得,皆剑斩之。”
      之后李陵继续率部突围,由于箭矢不足,汉军在匈奴铁骑反复冲击下伤亡惨重,渐趋崩溃,不得不放弃继续退却,在小坡上固守。李陵叹道:“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他说的这“数十矢”,应该是每人再有数十支箭。此地离居延不过百里,如果箭矢足够,或许真能逃回居延。可惜原本放箭矢的车辆装了女子,成了风月之所,李陵军最终未能逃出生天。
      眼见大势已去,手下军吏劝他独自逃走,李陵慷慨道:“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随后令部下各自分散逃命,他带着韩延年和十余从者,骑马逃向居延关,希望能杀出重围。但逃不多久便被追兵赶上,副将韩延年力战而死,李陵眼看脱逃无望,自知只能在死和降中选择其一,便仰天叹道:“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四、贪生畏死、心思险诈的小人
  
      樊哙当年曾夸口:“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樊哙可斩也。”以十万之众纵横匈奴,尚且被认为是自取灭亡,误国误军之举,李陵引五千步卒,就要直捣匈奴王庭,其自不量力和好大喜功可见一斑。
     有勇无谋,不知进退,逞个人英雄主义,率五千将士打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我曾经如是看待李陵。然而随着年岁渐长,有一天突然彻悟,李陵并不仅仅是一个为获战功而利令智昏的亡命之徒,他的算计,其实细得很。
     李陵军最终被歼处距坚固的居延要塞不过百里,如果退得再快些,如果匈奴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如果没有俘虏透露箭矢将尽,如果箭矢带得再多一些,如果居延守军意外地出兵接应……李陵虽败,却很可能带着残部逃回居延要塞。而一旦回去,这此的冒险行动深入敌境,杀伤敌人,成功分散敌人的兵力,无疑会是一份巨大的军功,将成为他今后的晋升之阶,也将成为他一生的荣耀,他将重拾祖父李广的荣光。
     这就是李陵放着安全的大后方不呆,几次三番上书要进行此次军事冒险的动机所在。从他投降苟活的举动来看,为国为民只是次要动机,他主要就是利欲熏心。至于五千下属的安危,那根本不是李陵在意的东西,从他率机动性差的步兵进入敌境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决意用部下的尸首来染红自己的官帽了。最终五千劲卒,仅仅逃回四百,几乎全军覆没。
     一将功成万骨枯!李陵本想那众士兵的尸骨做为自己功业的垫脚石,却不料冒险投机失败,他这个“将”非但没能功成,竟然连逃都逃不掉,于是只好可耻地投降当汉奸了。
     在被重重围困,整建制突围退回居延无望后,李陵拒绝了手下劝他逃走的建议,但他之后却不组织突围,却做了一件相当诡异的事儿,他竟突然失心疯般口出狂言:“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也就是不让属下跟随,要一个人去杀十万匈奴大军的单于首领。有些人认为这是李陵好说大话的表现,有些人甚至认为李陵在巨大压力下变得神志不清,但笔者对此不以为然。此时此刻,实在不是得意洋洋自吹自擂的场合,再能吹的人此时恐怕也不会有吹牛的兴致了,而且即使吹牛,也不会发神经般吹得这么没有逻辑,所以李陵应该只是以此为借口,真正的目的则是抛开众将,独自外出。一军主将,在此关键时刻找借口鬼鬼祟祟地一个人出去,其行迹显然十分可疑,他很可能是见情况不妙,想抛下士卒,找机会独自开溜。
    “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估计李陵是出去观察形势后,发现匈奴军把守森严,独自潜逃没有机会,才只好泱泱回营。他回营后便立即下令几千残军分散突围,自己则带着十几个亲信骑快马急逃。这摆明了是发现一个人溜不掉,就希望借四散诸军来分散敌军注意力,混在人群中逃出去。李陵此时当然不愿降敌,他还抱着逃回居延的侥幸心理,只要能逃回汉廷,就算是全军覆没,短期内受到惩处打压,他此次博得的这个“敢战”之名也将成为雄厚的政治资本,能让他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清流的赞誉,今后长远看也多半不失重用。
      可惜李陵虽然机关算尽,却最终也没能逃掉。一支匈奴军紧追不舍,在麾下副将韩延年战死,山穷水尽之后,我们的李陵大将军断然弃刃降敌。而就在不久之前,他还在军帐中大义凛然地慷慨陈词:“吾不死,非壮士也。”明确表示要以死报国,尽显一个将领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结合前后看来,李陵无疑是一个演技高明的戏子,他的忠义只是放在嘴上,也只肯不花成本地爱国,他当初的豪言壮语,不过是想忽悠着属下拼死力战,以为自己的脱逃创造机会。人之不信不义,竟至于此。
  
  
  
  五、深闺梦里人
  
      有人认为,李陵是在杀伤敌军甚众,力尽被擒后才降敌地,所以不可深责。其实据《汉书》所载,李陵并非在激斗中被敌人擒获,而是看到大势已去后主动投降地。李陵确实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才降敌,但却不是因为有一腔忠义,他要真是忠勇之士,要么力战身亡,要么横刀自刎,就算重伤被擒,之后也不可能降敌做官地。李陵确实不愿意降敌,毕竟投降后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毕竟降将的日子不好过,毕竟要终身远离故土,毕竟还要考虑世人毁誉,毕竟还有家人在汉朝……所以他直到万不得已才肯投降。
      自始至终,李陵考虑的都只是他个人的利益,他投降也只是为了自己苟活,而并非为了保全麾下的士兵。既然没有以死报国的理念,那就该给麾下将士也铺一条后路,在大军刚刚进入绝境后就下令全军投降,那三千多士卒也不会被屠戮一空了。但李陵只是想利用这些士兵来让自己逃回居延罢了,他其实根本就不在意这些人的死活,其自私之心实在令人齿冷。最终手下五千兄弟死伤殆尽,其家人倚门而哭,他这个把报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指挥官反倒降敌苟活,还做了匈奴的官儿,从此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再享异国的荣华富贵,真是可耻到了极点。
      唐人陈陶为此事曾作诗一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诗中流露出了对那些埋骨士兵的怜悯,可怜那五千“深闺梦里人”,全死于野心家李陵的私心私欲之下,埋骨北国,至死不得返乡。
      由于李陵是名门之后,又是素受皇帝信重的名将,所以按当时的情状投降的可能很小,一般都会选择战死殉国;加上李陵一贯善于伪装忠义,所以汉武帝起初还真以为他为国捐躯了,还慰问了他的家属,就等着为他赐谥封号了,结果却在不久后等回了李陵降敌的确切消息。世代为将的名门之后,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汉武帝的宠将,竟然叛国降敌了,大汉帝国颜面尽丧。陇西李家自李广以来数代人积累的忠义之名,也被李陵一朝散尽。“陇西士大夫(自此)以李氏为愧”。“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六、司马迁庇护叛徒被下狱
  
      李陵叛国降敌的确凿消息传回朝廷后,汉武帝震怒,朝堂上也一片大哗。群臣都惊诧于一向标榜忠义的将门李陵竟然如此贪生畏死,也对他这种辱国行为愤愤不已,异口同声地指责。就在这种情景下,司马迁却跳出来大唱反调,为李陵贪生怕死,叛国降敌的行径编造借口,大加开脱: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现存史料中没有司马迁与李陵深交的记载,所以如今也无法确定司马迁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叛徒辩护的动机,不知道是私交甚笃,还是出于如今民主国家中开明的“战至绝境投降无可厚非,及时投降是指挥官保全士兵的责任”这种思想。但以当时汉代的风气而言,司马迁的言论却严重不合时宜,不啻于是在为叛国行为张目。汉武帝如果放任甚至支持司马迁的荒诞言论,那无疑是给其他武将战败降敌开了一条出路。投降了仍然能被当作功臣,家人无恙,以后人人再无后顾之忧,谁还会为国家死战沙场?
       司马迁鼠目寸光,视角只局限于李陵一人一事,却不顾及自己的言论对全军士气和社会上忠义之风的消极影响。汉武帝虽然刚愎,但却不蠢,他深知司马迁为叛徒的辩护会打击民心士气,影响极坏,身为一国帝王,要高瞻远瞩,全局考虑,所以他断然将司马迁下狱,这种行为是非常英明地,及时将投降主义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过去庸俗的主流论调中,人们总是谴责汉武帝残暴刚愎,同情司马迁的不幸遭遇。其实汉武帝固然是个残暴君王,但在李陵和司马迁的问题上,举措却并无失当之处。
      在笔者看来,李陵案本来清楚地很,就是一起简单的战败降敌事件。从古到今,将领因贪生保命而事敌者也不止他一人,李陵根本就是真投降,也并没有当内应的想法。事实上,他也根本没有当内奸的能力,内奸都是潜伏在暗处才能生效,他一个叛将能有什么作为?怀念故国之情哪个叛将都会有,为了保全声名和家眷,他起初确实可能没有卖力为匈奴做事。但后来全家被杀,也就再无顾忌,在北国做了驸马,开始死心塌地为北国效力了。其实对于无望逃回的李陵来说,全家被杀等于是替他上缴了一份“投名状”,自此他便得到了匈奴人的信任,不仅恢复了自由,还成了掌握实权的统军将领,并开始用他在汉朝和李家学到的军事技能,为匈奴大军指挥士卒了。
      把水搅浑的人是司马迁,正是因为他单凭主观臆断为李陵辩护,毫无根据就说李陵投降是为了做内应,才引出受腐刑撰《史记》的这段千古佳话。司马迁说“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断言李陵是要留下有用之身报效国家。这完全是巧言狡辩。李陵作为新降之将,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又怎会给他“报汉”的机会?而这点李陵投降前也肯定清楚地很。
       等到司马迁被被阉后,于此事上更是嘴硬,此时他的声誉已经和李陵绑在一起了,为李陵喊冤就是为他自己申冤,只有借助手中的生花妙笔,把汉奸李陵塑造成英雄,才能证明自己在朝堂上为其辩护是正确行为。由于有了切身的利益纠葛,所以《史记》在李陵处的记述未免有了偏颇,感情倾向很重的文学塑造和主观臆断俯拾皆是,这不免极大地歪曲了后世人们对李陵形象的感知。
      而对于后代敬仰太史公的读史人而言,既然司马迁是撰史的功臣,那他受腐刑自然就是不白之冤,而他是为李陵申辩而受刑,所以李陵必须是正面地,这便是很多后人罔顾事实盛赞李陵的根源动机。李陵这个铁杆汉奸之所以能令人们产生争议,甚至被一些糊涂人捧为爱国英雄,这完全是沾了司马迁的光。
       在《史记》和此节几乎照搬《史记》的《汉书》中,对李陵边战边退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在“惜墨如金”的《史记》中并不多见。太史公凭借一支妙笔,硬是把一路败退的李陵描写得神勇无比,五千步兵在平野上打十一万精骑,还占了明显上风。当后撤到居延时,李陵军在数万匈奴骑兵的冲突下后撤近千里,竟才死伤千余人,却消灭了一万多精锐铁骑,直看得笔者瞋目结舌。可惜即使抛开司马迁在此事上的私心不谈,此事在逻辑上也令人生疑。李陵部并非汉军主力,若一支偏师也能在绝境下以一换十,那数万汉军主力步兵早就把几十万匈奴人杀光了,汉朝边境又何必多年来始终苦受骚扰?
  
  
  
  七、误会
  
      在一些浅薄的历史读物中,着力渲染汉武帝之残暴,并力图给读者带来一种错觉,好像汉武帝一听说李陵投降就杀其满门,他急躁轻率的举动硬把李陵的诈降逼成了真降;而司马迁一言不顺其意,就被下狱遭受宫刑……这些说法都是对历史的可耻歪曲,都是在竭力替李陵的贪生怕死开脱。
      虽然司马迁对李陵诈降的猜测完全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断,也与常理常情不符,但汉武帝仍不愿意贸然行事,他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地,不仅没有为难李陵的家属,对为汉奸说话的司马迁也只是暂时关起来,并不加刑。很显然,汉武帝想看清楚李陵在匈奴会不会有什么举动,到底是真降还是诈降,到底会不会“报汉”。
      然而结果却令汉武帝异常失望:“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李陵降了匈奴一年多,却一直没有与汉朝进行联系,汉武帝于是派大将公孙敖引兵“深入匈奴迎陵”,其实就是想了解一下李陵的情况,万一对李陵的管束不严,也能给他创造一个脱逃的契机。结果不出意料地未能接回李陵,却从俘虏口中得知 ,李陵已经开始为匈奴单于练兵,教他们如何对付汉朝军队,汉武帝这才下令杀他全家,并判为汉奸李陵辩护的司马迁腐刑。
       如果李陵真地“教匈奴为兵”,那汉武帝的做法其实并无过错。汉武帝在得知李陵降敌的确凿消息后,还等了一年多,并且出兵试探打听李陵的态度,一个君王能对一个叛将做到如此谨慎,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也证明了汉武帝的做法是顺应人心,符合情理地。虽然最终发现出现了误会,俘虏误将李绪当成了李陵,也不能因此就苛责刘彻寡恩,谁换在他的位置,接到确凿的禀报,也不会对汉奸姑息,何况之前李陵还跑去劝降过苏武。虽然汉武帝确实是个暴君,但因李陵事指责他昏庸残暴却是不客观地。更何况,说替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这也只是李陵的一面之词,我们只是姑且信之而已,未尝就没有为挽回自己的名声,博取同情而说谎,栽赃的可能。
      李陵全家被诛后,无力报复汉武帝,却迁怒于李绪,“使人刺杀绪”。要说他这仇报得真是莫名其妙,同为汉奸,同为匈奴做事,大义的名分是扯不上地,完全是报私仇的性质。可杀你全家的是汉武帝,又不是李绪,你拿无辜的李绪开刀算什么?摆明了是欺软怕硬,拿软柿子撒气,李陵的胸襟和品性由此事便可见一斑。
  
  
  
  八、驸马
  
      家人被杀后,李陵便断了归汉之念。匈奴单于慕李陵世代将门,对他颇为赏识,就把自己的女儿跖跋氏许配给他,招李陵为驸马,还让他做了匈奴的右校王。李陵在匈奴位高权重,“卫律为丁灵王……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每有大事,李陵就会被从外地召回参与机要讨论,可见在全家被诛后,他得到了匈奴人的信任,在匈奴统治阶层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李陵铁了心当汉奸后,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劝降苏武。不过苏武和他并不是一路人,不仅自始至终不肯降敌,还曾经自杀过两回。后来苏武自尽之念渐渐淡了,匈奴人为了消磨他的意志,就让苏武过着极其困苦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衣难蔽体。匈奴驸马李陵的生活水准自然和不肯归降的苏武有着天壤之别,他对这个“老乡”还算关照,曾慷慨地赐给苏武牛羊数十头,缓解了苏武的窘迫处境。当然,苏武后来的日子也渐渐有所好转,《苏武牧羊》里有一句“白发守空纬”,那不过是为了吹捧他的气节编出来的话,苏武并非一直形影相吊,而是在北国娶了一个“胡妇”,还生了个孩子;他在汉朝的原配妻子带着几个孩子改嫁了,也并没有替他守寡。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次率军攻入匈奴,其麾下御史大夫商丘成率本部深入敌境。单于派某大将和李陵率三万多匈奴骑兵反击,“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也是史书上记载的唯一一次李陵率匈奴军与汉朝部队交战。
       汉武帝死后,汉朝使节告知李陵新皇即位,大赦天下,他已经能够归汉了。可李陵却说:“丈夫不能再辱”,拒绝回到汉朝。李陵有这种反应其实并不奇怪,他不肯归汉的原因也绝不是他自己说的什么“不能再辱”。他的家人被汉廷屠尽,岂能不怀恨于心?而且归汉后他是千夫所指的汉奸,在匈奴他却是当朝驸马,官高爵显,还组建了新的家庭,他又怎么可能返回故国呢?
      李陵在匈奴居官二十五年,后因病而亡。比起他麾下战死在异国的那五千忠勇士卒,他的后半生还算是相当不错地,不仅锦衣玉食,还拥有不小的权力,当年那些把他麾下五千兄弟斩杀殆尽的匈奴兵,如今也都成了他这个昔日俘虏的属下,每日还要受他的训练和节制,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
      公元前56年,其子趁匈奴内乱,拥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兵败后被呼韩邪单于捕杀。由他已经具有拥立单于的实力,有夺取匈奴大权的野望也可以看出,李家在匈奴根基颇深,李陵之子是高阶统治层中的一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李陵投降后在匈奴的地位颇高。
  
  
  
  九、后人评说
  
      后世有不少人受太史公所惑,未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以致于对李陵持同情态度。但也有一些人能客观分析求证,从扭曲的历史中超脱出来,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明末的大学者,船山先生王夫之,就曾在其巨著《读通鉴论》中,对李陵进行了十分尖锐的批判,连为其辩护的司马迁也一起痛贬了一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卷三武帝三十:“司马迁挟私以成史,班固讥其不忠,亦允矣。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有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迁之书,为背公死党之言,而恶足信哉?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关羽之复归于昭烈,幸也;假令白马之战,不敌颜良而死,则终为反面事雠之匹夫,而又奚辞焉?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道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李陵之所以能得到不公正的溢美,这与太史公在撰史时的偏颇立场是分不开地。若非他“挟私以成史”,以李陵的所作所为,比起洪承畴、汪主席等人又有何不同?为何现今的口碑却有天壤之别?有些人一定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把李陵冒险出兵的动机美化为一腔忠义,这无疑是违背最基本的逻辑与事实地。每个人都清楚,当最高指挥部已经制订好全盘作战部署后,一个将领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服从调遣,做好本职工作,不计个人得失。李陵不甘于做绿叶,不肯为李广利押送辎重,仗着汉武帝的宠信,自己跑去立功,把当绿叶的任务硬推给其他人,其冒险的动机显然是为了博声誉,立军功,而非无私的为国为民之心。冒险成功了,部下死伤大半他也是不世之功;绝境后手下尽皆战死,他这指挥官却降了敌,继续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每当看到李陵之事,笔者便有深刻的感触:当官真好!当小卒太亏!
      眼见如今汉奸猖獗,冠冕堂皇地欺世盗名,笔者心中不免忿忿不平。欲将真相揭示于人前,欲让奸邪无所遁形,遂作此文。
  
  
作者: 13435353534    时间: 2016-12-24 17:57
  
     严重同意,如果这个国家把我家人杀了,估计我也和李陵一样了,和现在申请美国政治避难的绿卡的性质差不多。不过人家可是带兵打仗的
  -----------------------------
  如果国家仅仅因为你爸爸是当官的所以在你已成年的时候就给你高官厚禄你准备怎么报答?古代个人不是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家族的,李陵要不是因为他爷爷他爸爸的原因哪能十几岁就当郎官?享受了这样的权利就要尽义务,能够凭借父兄以荣,可得想到一天因为不孝子而抄家灭族,这很公平。
作者: 司令    时间: 2016-12-24 17:58
        
     
  再多看看那場戰爭,那個戰場,那交戰的雙方實力對比,那雙方主將的履歷,還有那場大戰的結局。。。然後再用腦子想想你的結論!
  -----------------------------
  实力交换,哼哼,反正打败了全靠败兵们吹呗,整个匈奴帝国人口不过是“汉朝一郡,或者一个大县”(出自晁错),能动员的部队不超过二十万。在跟李陵打的同期,匈奴与李广利带领的汉军主力在拼杀,上哪编出十几万人来围攻李陵?汉军要是有能力五千人在运输车的保护下阻击十几万匈奴人,那么二十年前李陵的爷爷李广在右北平就不会打得焦头烂额了。
作者: lizhirong    时间: 2016-12-24 17:59
       
  
作者: 数字的时钟    时间: 2016-12-24 17:59
  楼主好文!深刻!说的非常透彻!
  
作者: mingfengaabb    时间: 2016-12-24 17:59
  凡事尽力就可以  真换成楼主的话楼主就敢保证打不赢就切腹吗
  
作者: 叶子有约    时间: 2016-12-24 18:00
  
  李陵最孙子的地方就是手下兄弟顶不住要投降的时候丫唱高调,等兄弟们都死了轮到他的时候呀就怂了。
  -----------------------------
  这个我是挺同意你的。
  苏联布列斯特要塞 他们决定强迫所有在防御工事内的妇女和儿童撤出堡垒,向德国人投降,但是所有的军人表示将坚决战斗到底。扎夫里洛夫少校虽然最后被俘,但是也被苏联军方接受。



  德国保卢斯投降也比他光彩。
作者: 396214689    时间: 2016-12-24 18:01
  伏波将军是路博德?楼主,你再回去找本汉书读读再来发帖吧?实在不行百度一下也行啊。
作者: zhuikop    时间: 2016-12-24 18:02
  刘彻本来就不怎么地,李陵这次
  
作者: 单身陈哥    时间: 2016-12-24 18:02
  刘彻本来就不怎么地,李陵这次出击匈奴上面本来就是安排他去送死,他为什么一定战死才算忠,杀了那么多敌人已算报国了,
  
作者: 西毒2009    时间: 2016-12-24 18:03
  以前我也以为李陵很冤,但是当我翻看史书的时候发觉李陵十足的汉奸相,上面那些二货大概都是些不读书的家伙,什么素质教育,教出一群没脑子的白痴,汉奸不一定是坏人,也许他平时品格很好,但是当他做出投敌,危害自己民族的事,就是汉奸,
  
作者: Qy。    时间: 2016-12-24 18:04
  @  严重同意,如果这个国家把我家人杀了,估计我也和李陵一样了,和现在申请美国政治避难的绿卡的性质差不多。不过人家可是带兵打仗的
作者: 12168029    时间: 2016-12-24 18:04
  问一句,如果LZ是李陵,你会怎么做?你是高呼万岁然后毫不犹豫地自杀,或者穿越搞个炸弹冲到对方阵中?
  你说司马迁冒死为他辩护,司马迁有什么好处?所有史书中,史记是公认的最客观的。
  王夫之先生借古讽今,但他有胆起兵反清复明么?只不过贬低李陵抬高自己罢了。
  不要拿吴三桂、汪精卫之流和李陵比,他们配么?吴三桂是公认的汉奸代表,汪精卫贪生怕死,他俩是汉奸无人怀疑。《李陵别苏武》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还好,李陵的在匈奴的后人还过得很好,唐朝建立之后,也自称是陇西李氏(李陵叔叔李敢的后裔),丝毫不感难堪,更把李陵后裔(隋时南归,文帝赐姓邴)全部改回李姓,李穆在隋时位列三公之一,唐时李元紘更是任宰相。
作者: tt137587272    时间: 2016-12-24 18:06
  皆是先入为主,以结果辩原因!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24 18:07
  关二哥又没投降外族当汉奸
  即使投降了曹操不也千里寻兄回来了吗
  这应该是LZ提倡的正面人物啊
  再说 如果翻案风那么盛
  刘备,孔明 都被 扁了无数次了
  我从是上世纪初就开始看到扁关二的文章了
  还有什么新鲜感
作者: 879746281    时间: 2016-12-24 18:07
  。。。。。。。。。。
  想必几百年后,听说李家取得天下后,一个“晓见天山月”稚齿黄牙,随父收拾家计后,小心翼翼地奔往远离都城的蜀地(大概是为了观望吧)。

  多年后,身高7尺6高鼻鹰嘴的李白试探性(一个十足杂种相李凌后代):“本家陇西成纪人,先祖。。。”。果然与李隆基接上了关系,后来虽然得罪了杨贵妃被贬,可是唐明皇下达了一道命令:李白无职之侯,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李白游山玩水还拿官差。一个字:爽。
作者: 东莞兄弟车行    时间: 2016-12-24 18:08
  照樓主這麼分析的,我很擔心關二哥啊!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09
  一个敢带着五千步兵挑战匈奴十万铁骑的人贪生怕死?如果现在的政府野蛮拆迁你家房子,强制你怀孕七个月的老婆引产,甚至直接把你驱逐出境,你会因为爱国当场在海关自尽?我在天涯看到很多哗众取宠的文盲,楼主有望后来居上。
作者: 唔西。迪西    时间: 2016-12-24 18:10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霍去病领兵800是不听调遣私自出兵吧?
  到底是李绪给匈奴练兵还是李陵给匈奴练兵现在还真不好说,公孙敖说是李陵,李陵说是李绪,又没有其他的证明,谁能担保公孙敖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呢?谁又能担保李陵说的就一定是真的呢?说是李陵栽赃嫁祸并杀人灭口也说得通啊。
  李陵带了匈奴兵打汉朝这是有史书记载的。
  现在的人观点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李陵居然也能算英雄?
作者: 科普学识    时间: 2016-12-24 18:11
  不听主将调遣私自出兵的不止李陵,霍去病18岁领骑兵八百脱离大军奔袭数百里,这是骨气,李陵作为飞将军之孙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很正常,只是他兵败被俘,是不是投降要看他是否为匈奴效力。除了李绪外没有明确证据表明李陵做汉奸祸害大汉。刺杀李绪不是欺软怕硬,应是满腹委屈愤恨。他心里一定还有着大汉,不然他可以带领匈奴兵反攻大汉,那他的危害就太大了,再说他的家人已被夷三族没有牵挂了,就如同景帝时的中行说一样,中行说家人还没被灭族呢,徐元直不也是心在曹营身在汉。
作者: 神逸茗茶    时间: 2016-12-24 18:12
  伏波将军马援,东汉初功臣,英九马总之远祖!
  
作者: 13435353534    时间: 2016-12-24 18:12
  顶楼主,汉奸走狗总有很多借口。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这个社会不是离了谁就不行,你把你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李陵既然至孝,投敌后就不怕汉武帝诛他全家,这是孝子所为吗?不是忠臣,怎当孝子?我所说的忠不是忠于某人,而是忠于自己的民族。
作者: Enp_凄美    时间: 2016-12-24 18:12
  

  LZ应该再作深度挖掘,写出系列片来.
  我给楼主提个人物.蜀汉的关羽.(好像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写)
  以楼主才华,定能红透天涯论史.
作者: mingfengaabb    时间: 2016-12-24 18:14
  拼死拼活的卖命,,匈奴都是骑兵,,李陵以五千步兵斩杀无数敌人。。就算李陵投降是为了更好的为国。。。。皇帝立即杀了他父母妻儿,,还回去作甚。。多么优秀的人才,,历史永远不是人类捏造的小丑。。真相的光芒总有一天会照耀神州大地。。英雄永垂不朽。
作者: 细强    时间: 2016-12-24 18:14
  李陵?

  败军之将。
作者: 阿笛思    时间: 2016-12-24 18:15
  我是来顶李陵的
作者: 471984348    时间: 2016-12-24 18:15
  楼主的智商有问题!!就以看了引言而论,你太过武断了!

  你知道李陵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请战的嘛???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与匈奴打了多长时间嘛??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作战的地点吗???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带兵去匈奴的时间吗???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面临的困境吗????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是如何坚持这么长时间的??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为什么能够杀敌是自己人数的两倍多???你不知道!!!!
  你知道李陵为什么到汉塞百余里依然被俘么???你不知道!!!!
  你知道匈奴的骑兵战力是多少?你不知道!!!!!!!
  我来告诉你,李陵是被汉武帝用了激将法,才提出出战的!!!
  李陵与匈奴作战二十多天,,,五千多人,对阵数万骑兵。。。。。
  李陵出征的时候是农历的九月份,去的是匈奴的腹地,如今的蒙古国中部,那时候正是大雪飘飞的时刻,,汉军吃的是干粮,喝的是用身体暖化成水的冰。。。李陵靠个人的魅力以及战斗意志使战士们个个效死,与匈奴大战,其惨烈不下于上甘岭。。。。汉朝你所谓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因为在攻打百越的时候,士兵伤亡过甚,汉武帝贬其为强弩都尉,屯兵居延,迎接李陵军。。而路博德对于李陵的求援毫不关心,任由其自生自灭。。。匈奴的骑兵是汉朝骑兵战力的两倍,,,,是汉朝步兵的战力的六倍,,,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李陵从阿尔泰山以北,转战到阿尔泰山以南,一直到汉塞百余里,管敢都说了,汉军是孤军,是不会有援军的了。。。你明白什么意思么??那就是汉朝放弃了这支部队,,,,最后李陵战败被俘,并未投降,匈奴单于要的是活着的李陵,而不是死的,,,韩延年战死,那是因为匈奴单于对他没兴趣,。。。。汉朝呢???不问青红皂白,听信小人谗言,污其投降,,,李陵投降了嘛???我告诉你,李陵没有!!!!直到李陵得知家族被灭的消息之后,才穿上胡服的!!!!!这可以证明,李陵被俘期间,汉武帝两次派人去营救李陵,这就说明李陵在汉武帝的心中还是没有投降的。。。但是路博德公孙敖这些小人诬陷他,公孙敖 自己没能力救出李陵,怕汉武帝怪罪,谎称李陵教匈奴练兵,然后逃跑了,,,公孙敖逃跑了,,,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回来了,也被族灭与巫蛊之祸中!!!!



  ===================
  真不知道楼主意欲何为!!!!仔细看了一下,全是道德文章,没有一点实际性的东西。。。。
作者: 东莞兄弟车行    时间: 2016-12-24 18:16
  2011-10-30 04:37:53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
  第一、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念去约束古人,古代是有连坐的,现代没有,所以古代一个人犯事了可能会满门抄斩,这在现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志愿军被俘虏,我们当然不能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被俘后就投降敌人,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如果投降后有帮敌人练兵,帮着敌人打自己人,这时候还善待他?
  当然,在现代,不管他做什么,我们都不能都把他家人怎么样,但是在古代,在连坐这种刑罚存在的古代,投降后帮敌人练兵,不杀他全家杀谁?
  也许是由于当时没有电话电报,情报有错误,他没帮匈奴练兵,所以有点冤,但是投降却是事实。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6-12-24 18:17
  说几点.
  第一:李陵年轻身居高位,不是因为他是李广的孙子,汉武帝何许人也,用人最是功利,谁对他有用他就用谁,他也从来不看重门第,君不见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亲手简拨?
  再说了,李广下场如何,大家都有数.他之死,汉武帝负不负责任,这里不扯了.否则就扯远了.我说这些,只是想说明,李陵年纪轻轻能统大军,是他真的有本事,而不是因为他是官二代.
  第二:投降问题,在西汉前期,这个你降我,我降你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那个时候还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或者忠臣不事二主等思想压倒一切的年代,儒家思想独占鳌头也就是汉武帝一朝开始的,注意,仅仅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
  那年月,春秋战国遗风犹在,诸子百家还活跃在历史的舞台.游侠等等皆大行其道.大侠郭解,大家应该清楚的.....
  是以,那时的思想,应该还没有后世那么忠君.儒家圣人自己都讲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么其他学派的人的想法,可想而知.
  所以,李陵降了,汉武一怒之下来了族诛,到了汉武以后,汉皇派使者请李陵回汉,李陵说"丈夫不能再辱"那是再自然不过.换作是我,我也要这样说.
  第三:汉武原先没有动作,是听了公孙某人说李陵在匈奴帮匈奴人练兵才诛李陵三族的,这点,史书上有记载.原本李陵投降后怎么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李陵事母至孝,母亲一死,就算他再有想法,也只能一辈子呆在匈奴了.其实,汉武帝打了一辈子仗,他的将领,有投降的,有被俘的,但基本上,匈奴人比较好说话,都被汉武帝用钱用粮赎回来了.我想,李陵投降,心中也未必有着汉武帝会赎他回汉的想法罢?又年轻又能打,军中未来之星啊.更何况卫霍已去,军中青黄不接的年代?结果一等,就等来了族诛的消息,叫他如何心中不痛?这是我自己的推论,大家别喷.
  第四:李陵后带兵相助攻汉,大家仔细看看历史记载,凭李陵的本事,真打了,要么汉兵败,要么李陵败.但李陵是全身而退,看到了吧?李陵还是出兵了,但是出工不出力.投降之后,单于好吃好喝,还送女人,不有点表示,那就太过意不去了吧.所以,李陵就带兵意思了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人眼里便可能有一千个不同的李陵,我不是鼓吹投降无罪.但我要说的是,李陵和汪精卫,吴三桂等人绝不是一类人.吴三桂降清,戳杀同胞汉人不说也罢,还亲身追入缅甸,把原主子大明皇帝的子孙永历帝也给杀了,这是怎样的人才能干得出来?汪精卫,也就不说了,这个民族存亡生死攸关的时候出来捣乱的鸟人,也配与李陵比?

  我旗帜鲜明的喜欢李陵,是因为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如果有援兵,他便是汉武之后的绝世名将,如果他能突围,他便是明日的军中之星.如果赎李陵的汉使不回报汉武说李陵在匈奴练兵,如果......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从此,这个有抱负,有志向,背负着期望和责任的年青人,只能在左衽之地终老.
  当孤雁南飞,大雪纷飞,伫立寒风中的李陵,你又想起了谁?
  长安,渭水,那动人的青山绿水,母亲的笑颜,一切,终是成了空.
作者: 恩赐解脱    时间: 2016-12-24 18:18
  楼主明显都是猜测多,而且伏波将军明明是马援,不知道楼主瞎说什么!
作者: 摄视度°    时间: 2016-12-24 18:19
  诸葛亮含笑不语
作者: 盛雨飘香    时间: 2016-12-24 18:19
  所谓汉奸是帮助外人侵略中国的。
  显然,李凌并没有帮助匈奴侵略大汉。他只是兵败投降,做了匈奴的战俘。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20
  道理谁说的清呢?再说了,主帅又是皇帝的小舅子,皇帝当然护着他了!!五千步卒先是对阵三万骑兵,打了数天,直抵单于王庭,匈奴单于又调集八万骑兵围剿,苦战数日,没有粮草,没有援兵,去求援的人一个都没回来。。。杀敌一万多。。。这不是明摆着让李陵去送死的嘛!!!!!
作者: 晴晴女    时间: 2016-12-24 18:20
  韩信死了!!周亚夫死了!!灌夫死了!窦婴死了!李光死了!!!霍去病死了!!!卫青要不是娶了四十多岁的老寡妇平阳公主也早就死了!!!!狡兔死,走狗烹,李陵不逃,必死无疑!!!!八天八夜几百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个援兵。。。。动动脑子吧 !!!!!楼主!!!!!!!!!!
作者: 零柒陆贰    时间: 2016-12-24 18:21
  3
作者: 阿笛思    时间: 2016-12-24 18:22
  讲历史就要公正的讲,
  李绪为匈奴练兵,害了李陵家人被杀,李陵如何不能杀李绪,杀李绪又怎么成了迁怒和欺软怕硬了。而且李绪为匈奴练兵,李陵将其杀之,也算是为大汉除了一个隐患吧。
  后文中讲李陵带匈奴兵与汉军交战,楼主为何不讲讲交战的地点就是李陵当年战败之处,论及对当地的环境熟悉与否,不必多言了吧。更何况当时与他交战的汉军只有三万,领兵的商丘成还只是一个御史大夫,此战汉军得胜,是否值得深思?
作者: 司令    时间: 2016-12-24 18:23
  当年的志愿军被俘之后被交换俘虏放回来的那些人,就是被楼主这样的人折磨的。
作者: 阿渊    时间: 2016-12-24 18:23
  其实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当时是不在李陵军中的。。。
  所以这段李陵力战匈奴兵败的记述,要么是听人说的,要么是主观文学创作。。。
  不过要这么说,史记里面也没什么事真是太史公亲身经历的,基本都是整理资料加文学创作。。。
  咱干脆都别信了
  什么乐毅下城七十二,田单大摆火牛阵,白起的人屠生涯,还有苏秦张仪的游说。。。一个个看起来都那么不靠谱,明显与事实相悖,咱干脆都别信了
  退一步说,就算太史公当时在李陵军中,也有可能因为跟李陵关系好,就把李陵的惨败给粉饰了。。。
  考虑到太史公付出惨重代价也要给李陵辩护,这是很有可能的,咱们更不能轻信,要怀疑,全面怀疑。。。
  不过我想知道,如果说李陵“污蔑”李续是一面之词,那您怎么就不怀疑公孙敖抓的人提供的李陵带兵的情报不是一面之词?如果不能保证,汉武帝杀光李陵全家的行为不是很脑残?
  娶匈奴老婆,这事张骞苏武都干过。跟大汉王朝激战九天,这事是发生在全家被杀以后吧?不是每个人都像要离和宇智波鼬一样视亲族为无物吧。如果当年张骞在匈奴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回来,是不是如今也就历史上以不知名的小汉奸?
  太史公写史记,个人好恶洋溢文间这没的说。可班固把人分成九类加以评价这不是个人好恶?忠心明朝王船山在明末清初借古讽今骂投降者这不是个人好恶?
  行了,大家都是个人好恶,都不客观,你爱信谁信谁。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24
  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24
   qw3628s0sDbsbw38
   MTe1CM7QCOe1dpO7
作者: 小灰灰狼    时间: 2016-12-24 18:26
  楼主脑子有问题!!!!李陵的爷爷李广怎么死的??被汉武帝和卫青害死的!!!他的祖叔公李蔡,汉朝的宰相也是被逼死的!!!!他的叔叔李敢,被霍去病射杀!!!!李家一门忠烈!!奈何腐儒当道!!!迫害忠良!!!李陵以自己的名节,换来四百个勇士的生存!!难道不是大义么?他在匈奴这么多年,没有反汉!!!难道就是汉奸???
      楼主,你的脑子读书读坏了!!死读书!臭老九!!!腐儒!!晁错,方孝孺之流而已!!!!!!
作者: 寻鱼    时间: 2016-12-24 18:26
  LZ就特么一个傻逼!!!
作者: 清风客行    时间: 2016-12-24 18:27
  谁的命都没自个儿的重要啊。别人死活管那么多?有些卫道士那张破嘴喷不出什么啦。他们所谓的爱国是要别人流血别人的生命来证明的。轮到他自己不知道什么样呢。为国捐躯只是权利不是义务!国家是一个个的人组成的,没有谁要给谁牺牲,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李陵兵败投降怎么了?非得像某恶心电影那样喊着某某某万岁跳崖吗?那就是英雄了?李陵已经尽了全力,投降也是里说应当的。倒是刘彻这东西不是什么好鸟。对于这鸟人来说别人的命都不算什么?都没自己的重要,看看这东西一辈子干的恶心缺德事就知道了。
作者: 小雪妹    时间: 2016-12-24 18:27
  2011-11-02 16:01:50
    
    别说匈奴重重巡骑岗哨,就现在把楼主身上的手机电话移动设备拿走,扔在荒漠里,不准楼主使用任何现代器械也不能向拥有这些设备的人士求援。只准使用当时就存在步行和骑马等手段。我倒是看楼主一年后回得来回不来。
  ————————————————————————————————
  李陵没给关战俘营里吧?身上没有电子镣铐吧?现代戒备森严的监狱都有越狱成功者,何况李陵在匈奴中还是自由身。到底是逃不掉还是不想或不敢逃?如果真有心,哪怕尝试一次,即便失败,至少汉朝也知道你有归汉之心,也不至于陷母亲家族于死地。
作者: 总统    时间: 2016-12-24 18:28
  楼主说的是有道理的。史记也不可能做到全面客观公正,但说实话在史书里已经算好的了。
作者: 灿烂    时间: 2016-12-24 18:29
  
  一、引言
  一些国人如今的历史观糊涂得很,说起李陵这种汉奸居然也冠以“丹心”、“忠魂”之类的词,多有维护溢美之语,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力战后降敌也是投降,也不能改变做叛徒的性质。历史上有几个叛徒降将是在局面大好时投降地?还不都是逼不得已?如果李陵降敌并在敌方做官后能被理解甚至赞颂,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理解一下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苦衷,把他们列为歌颂的对象呢?更何况战死的都是士兵...........
  -----------------------------
  2011-11-02 16:01:50
  别说匈奴重重巡骑岗哨,就现在把楼主身上的手机电话移动设备拿走,扔在荒漠里,不准楼主使用任何现代器械也不能向拥有这些设备的人士求援。只准使用当时就存在步行和骑马等手段。我倒是看楼主一年后回得来回不来。
  -----------------------------
  卫青霍去病赵破奴李陵窦宪李靖这些人都回来了,只有李广回不来。
作者: 哈板    时间: 2016-12-24 18:30
  
    
    一、引言
    
     一些国人如今的历史观糊涂得很,说起李陵这种汉奸居然也冠以“丹心”、“忠魂”之类的词,多有维护溢美之语,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力战后降敌也是投降,也不能改变做叛徒的性质。历史上有几个叛徒降将是在局面大好时投降地?还不都是逼不得已?如果李陵降敌并在敌方做官后能被理解甚至赞颂,那我们是不是也该理解一下吴三桂、洪承畴等人的苦衷,把他们列为歌颂的对象呢?更何况战死的都是士兵...........
  -----------------------------
  
  别说匈奴重重巡骑岗哨,就现在把楼主身上的手机电话移动设备拿走,扔在荒漠里,不准楼主使用任何现代器械也不能向拥有这些设备的人士求援。只准使用当时就存在步行和骑马等手段。我倒是看楼主一年后回得来回不来。
  
  
  
作者: 13435353534    时间: 2016-12-24 18:31
  历史是怎么回事  ??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   它是统治者的一个工具而已  写书本身就是有偏见的  他只是站在一个相对公正的角度  但不是绝对公正  我们看某一段历史 就是以一种窥的方式回顾看看  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吧  要说还原历史  估计很难  因为没有了依据 统治者已经把他销毁了  中国人善于  把人神话  比如 孔子  关羽  。。。。。。  等等  其实一些人远远没有那么伟大    一个人是说谎 几千人几万人流传就是真的了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6-12-24 18:32
  2011-09-12 12:08:28
    太史公本来就是美化李家, 不然不是显得自己白痴白白赔掉了鸡鸡吗。
  史记故意丑化刘邦, 拔高项羽, 李广, 李陵。
  
  -----------------------------
  
  什么叫故意丑化刘邦, 拔高项羽?
  
  我都不知道这个故意是怎么来的,刘的无耻这是众人皆知的,无需多言
  
作者: 灿烂    时间: 2016-12-24 18:32
  前些时候的新闻,看看以色列是怎么对待被俘的军人吧,那个心里的感动啊
作者: 河源牙科医院    时间: 2016-12-24 18:33
  
作者: 细强    时间: 2016-12-24 18:33
  回复第,
作者: 小猪皮蛋    时间: 2016-12-24 18:34
  2011-10-30 04:37:53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
  2011-11-01 21:27:52
  你这话应该对李陵说,弹尽粮绝的时候手下已经建议投降了,但是丫装逼要玉碎,结果手下都玉碎了,他干什么了?
  -----------------------------
  2011-11-02 01:59:06
  李陵没做带路党,不能算汉奸。
  只能算个受到优待的俘虏罢了。(估计匈奴王考虑的两点:1 给其他汉人作表率,瓦解汉军军心,且不敢让李陵上战场,怕他跑了。2 李陵手下不可能都玉碎了,至少存活200-300人(甚至也有可能上千人),这些人都用来优化匈奴民族基因 。
  吾似乎听说塔吉克人是李陵及其残兵的后裔。(塔吉克人似乎都是黑眼珠。)
  -----------------------------
  小李还真做过带路党,“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叁万馀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
  只不过小李带路不成功而已。
  还有关于杀李陵全家的问题。汉武帝杀李陵全家是在“确认”李陵为匈奴训练军队之后,应该说刘彻对李家已经非常好了,换了别人早在投降的一刻就杀全家了,对李陵还反复确认派人去迎接。对于杀全家本身,我觉得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对于贵族和平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李陵如果不是因为李家凭什么十几岁就做“郎”,二十几岁就带兵转战千里,那是因为他是李家的人,既然有了特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日本武士为什么动辄为了小事切腹?因为武士在生活中有着种种特权,世界上没有既享受特权有不承担责任的好事。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6-12-24 18:35
  2011-10-30 04:37:53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
  2011-11-01 21:27:52
  你这话应该对李陵说,弹尽粮绝的时候手下已经建议投降了,但是丫装逼要玉碎,结果手下都玉碎了,他干什么了?
  -----------------------------
  2011-11-02 01:59:06
  李陵没做带路党,不能算汉奸。
  只能算个受到优待的俘虏罢了。(估计匈奴王考虑的两点:1 给其他汉人作表率,瓦解汉军军心,且不敢让李陵上战场,怕他跑了。2 李陵手下不可能都玉碎了,至少存活200-300人(甚至也有可能上千人),这些人都用来优化匈奴民族基因 。
  吾似乎听说塔吉克人是李陵及其残兵的后裔。(塔吉克人似乎都是黑眼珠。)
  -----------------------------
  错了,是吉尔吉斯人,以下是网上粘贴的:“今天的吉尔吉斯人凡是黄种人样子的,都自称是汉帝国的李陵后代,盖因李陵率5000汉族鏖战匈奴单于亲率的8万匈奴铁骑,最后战败后,有3000汉军跟随李陵投降了匈奴单于,后匈奴单于将李陵及3000汉军安置于嘎吉斯,后来嘎吉斯就被这些汉人黄种化了,直到唐朝时,以与唐帝国皇帝同一祖先自居。并兴起过一段时间,消灭了回鹘汗国,迫使回鹘人西迁。”
作者: xx199102    时间: 2016-12-24 18:35
  2011-10-30 04:37:53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
  2011-11-01 21:27:52
  你这话应该对李陵说,弹尽粮绝的时候手下已经建议投降了,但是丫装逼要玉碎,结果手下都玉碎了,他干什么了?
  -----------------------------
  李陵没做带路党,不能算汉奸。
  只能算个受到优待的俘虏罢了。(估计匈奴王考虑的两点:1 给其他汉人作表率,瓦解汉军军心,且不敢让李陵上战场,怕他跑了。2 李陵手下不可能都玉碎了,至少存活200-300人(甚至也有可能上千人),这些人都用来优化匈奴民族基因 。
  吾似乎听说塔吉克人是李陵及其残兵的后裔。(塔吉克人似乎都是黑眼珠。)
作者: 小雪妹    时间: 2016-12-24 18:36
  十足的官二代太子党……
  顶这句
作者: 电蚊拍    时间: 2016-12-24 18:37
  太史公宫刑主要不是因为他替李凌辩护,而是他认为皇上的小舅子应该对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
作者: 司令    时间: 2016-12-24 18:37
  李陵手下将士都可以为求生投降,没人会去苛责,但李陵绝没这个资格,他的投降是极端懦弱卑鄙的行为。
  
  
  这场战争是李陵为了自己的功名要求的,其大言不惭,指挥失当最终五千军士引入了死地,从任何道义角度李陵都必须为自己的失败承担责任,一死了之已经算做人的底线了。结果呢?被李陵拉来作战的将士为其功名多数阵亡了,这小子自己倒投降保命乃至成为匈奴权贵,无耻不无耻?
  
  
  看看李陵在最后时刻的表现:先是在苦战后身为主将当众表现悲观失败情绪,说什么:“兵败,死矣。”,还剩三千人呢,何必这么垂头丧气,越是此时,越要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李陵算这是合格指挥官的做风吗?况且如果真准备战败后一死了之,自己心里有数就是了,当众表白算什么意思?象不象那些“我要死,别拦着”的怂包架势?
  
  
  没办法,手下还要安慰这位大少爷,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就是汉朝其实对别无选择的战败及被俘人员相当理解和宽容的,最后那句“况于将军乎!”,更是意味深长。李陵和李广利一样,也是皇亲国戚,堂妹是太子妃,十足的官二代太子党,所以李陵大可不必装得象林妹妹似的。可这反倒激发了大少爷的作秀欲,来个“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既然李陵这么说了,我们就拭目以待看他所做所为算不算壮士。
  
  李陵又说“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其实就是放弃指挥,让部队自动瓦解,方便自己逃跑,与朝鲜战争中那个180师师长郑其贵一个德性。然后夜半李陵与成安侯韩延年率壮士十余人突围,逃跑的算计不可谓不用心,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汉军五千步卒,有马的肯定极少,所以少数骑兵一跑,匈奴猜出有大鱼,穷追不舍,韩延年战死,李陵屈膝投降。反倒是步卒可以走一些匈奴骑兵不便通行的山地密林逃回,三千人跑回四百,偏偏一心逃跑的李陵没跑掉,真叫人算不如天算。
  
  
  李陵母亲家人之死,固然是汉武帝下手,但李陵要承担最大罪责。毕竟汉武帝并不是李陵一投降就杀战俘家属,而是一年多以后的事了。如果真如司马迁所言,李陵在匈奴将欲有为,或者归汉,一年多难道一次机会都没有?显然李陵连尝试都没尝试,太史公蚕室下的真不值。李陵如此表现,说他帮匈奴练兵才会被采信,最终导致满门被诛。显然,李陵的表现是这种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李陵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连累整个家族,让陇西士大夫都以李家为耻,这早已经是历史定论了,后世翻案者,即便不是为汉奸行为张目,也是浅薄无知,不识大体的做法。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24 18:39
  2011-10-30 04:37:53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
  你这话应该对李陵说,弹尽粮绝的时候手下已经建议投降了,但是丫装逼要玉碎,结果手下都玉碎了,他干什么了?
作者: 盛雨飘香    时间: 2016-12-24 18:39
  楼主一个人在这YY,能引用一点史料吗?不要说史料不可信,史书不可信你可信,你比古人更了解他们那时候的事情?把那些腐儒说的话拿出来显摆,要知道儒家思想到王夫之那里都变成什么样了。
作者: 沅芷澧兰    时间: 2016-12-24 18:39
  楼主骂李陵可以,不可以骂太史公。太史公替李陵出头有什么私心呢??您说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这句倒使得。
  这篇文章为我们在看历史真相时,多一个心眼,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谢谢楼主!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建议大家不要骂阵,好好看看,楼主确实是当今世上难得的才子,看事透彻如此,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作者: 小强@Kenny    时间: 2016-12-24 18:41
  楼主适合在本朝为官.
作者: 471984348    时间: 2016-12-24 18:41
  严重同意楼主2B观点!!!
  
  应该把那些志愿军战俘全部枪毙了,对吧?
  
  一个军人可以耻于被俘,但一个国家和政府则绝对应该善待自己被俘的士兵。
作者: 妖孽独飞    时间: 2016-12-24 18:41
  从人性角度讲,投降不可耻。但是我想李陵作为统帅将领,在匈奴二十几年间他如何面对追随他死战到底的那五千汉家儿郎的亡魂,他的内心真的已经强大到不羞愧不自责的地步了吗。所以李陵的投降不能用人性去解读,因为他是将军,不是小兵,几千人因他而死的责任,让他也只有死,不能生。
作者: 军少    时间: 2016-12-24 18:43
  我看不出来李陵有任何什么伪君子的地方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43
  擦,按照楼主的逻辑。
  我们怎么知道楼主不是蛋疼,居心妥测,哗众取宠,自以为标新立异,呕心沥血,写这么大篇幅,就为了骗回帖。。。。。。
  人家争的是功名,楼主骗的是回帖啊。。。。。
  
作者: 350901821pain    时间: 2016-12-24 18:44
  已看完,楼主全篇其实还在纠结在李陵没有战死这一点上,没什么新意。大多推论都是楼主自己的附会,作不得真;以今人的之腹度古人之志,错漏百出!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24 18:45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是由失败者书写的
  
作者: 千字货    时间: 2016-12-24 18:46
  明明是叛国以后才杀全家的。莫非因为姓李就可以特例?
作者: 单身陈哥    时间: 2016-12-24 18:46
  一句话 2B楼主 不解释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24 18:47
  杀你全家 你还报国 报你妹啊
  黄权 降了 曹丕 没见 刘备 杀他全家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48
  难道用汉朝时的道德标准,叛国降敌就不可耻了么?
作者: 和你看未来    时间: 2016-12-24 18:48
  难道按汉朝时的道德标准,叛国投敌就不可耻了么
作者: 东莞兄弟车行    时间: 2016-12-24 18:48
  中国人最大的悲哀不是不了解真想,而是喜欢人云亦云,今天你说李陵好,就有一群人说李陵好,几天你说李陵坏,就有一群人说李陵坏,你们说太史公说的是假的,焉知楼主不是主观臆断了,如果你是看了这篇文章而改变你原来的想法的话那是不是也太随意了点了,历史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公众,因为写史的史官写的史不可能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很多东西都是他们整理资料得来的,而有的资料是准确的,而有的资料却可能是错误的,史官在整理编订的过程中又不无可能的掺杂自己个人情感,所以所有的史书都是七分真三分伪,就算是我们后来的读史者因为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同样一件历史但每个人的看法又都各不相同,所以说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读史不应该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觉得是什么,而应该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碎片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但是所谓的真相永远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历史已经被尘封,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评论历史人物的好坏,也应该有代入感,从当时的文化,风俗去了解一个人,如果用二十一世纪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几千年的古人,是不是对古人太不公平了。
作者: lisa2    时间: 2016-12-24 18:49
  李陵最孙子的地方就是手下兄弟顶不住要投降的时候丫唱高调,等兄弟们都死了轮到他的时候呀就怂了。
作者: tt137587272    时间: 2016-12-24 18:50
  太史公本来就是美化李家, 不然不是显得自己白痴白白赔掉了鸡鸡吗。
  史记故意丑化刘邦, 拔高项羽, 李广, 李陵。
  历史本来就是文人的笔写出来的, 写成什么样, 后人读了就以为是什么样。
  其实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谁知道啊。
作者: 12168029    时间: 2016-12-24 18:52
  ziding
作者: ihjf44    时间: 2016-12-24 18:52
  太史输了鸡鸡
作者: 4    时间: 2016-12-24 18:52
  太史输了鸡鸡。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6-12-24 18:54
  的确,从常识上来说李陵事件的确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
  5000步兵深入敌后,这应该是超级危险也是超级机会,如果去了要么就是不世功勋,要么铁定要死的。不战死也许可以稍稍理解,但是不做官,不做军事官这一点操守我觉得李凌应该要做到。
  还有就是5000步兵杀那么多的骑兵,如果是守城站我觉得可能,但是在旷野,还是边战边走,很难相信。要么李凌真的是世界史上第一名将,要么太史公的确有吹牛。
  不过反过来想想,5000步兵入敌后,李凌也的确有报国的思想,要知道步兵不是骑兵,不能像卫霍去大本营跑一圈还能回来,做为将领这一点他是比较明白的,而且其受宠信,并不需要如此送死(步兵啊,旷野啊。)。
  
  所以我觉得这个事件其实武帝 李凌 太史 的看法和做法都是可以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最后上天让他们都输了,武帝输了亲信,李凌输了家人,太史输了鸡鸡。
作者: 科普学识    时间: 2016-12-24 18:54
  自定
作者: 细强    时间: 2016-12-24 18:55
  楼主分析得很有道理,颠复了李凌在我心中的形象!
作者: xinsi    时间: 2016-12-24 18:55
  这个话题无人关心么?
作者: lizhirong    时间: 2016-12-24 18:56
  李陵之所以能得到不公正的溢美,这与太史公在撰史时的偏颇立场是分不开地。
  
  一针见血,因为写书的是太史公,太史公又因为李陵一事让人切了小鸡鸡,所以李陵得写的好点,要不让后人怎么说太史公.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史书变的历害,我到真的喜欢记赵穿弑君的史官,赵盾当时哪么大的权利,都打动不了这个史官,配服呀配服.
作者: 林一    时间: 2017-1-10 08:46
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的功劳簿。
作者: 岭上云    时间: 2017-1-10 21:08
不引单于来入塞,李陵还是汉忠臣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