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 [打印本页]

作者: 龙凤    时间: 2016-12-30 09:31
标题: 梳理东北方言人文内涵,还原东北人精神家园
  引言:从特征性语义内容看,东北方言里蕴含着面向现代的文化根底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利用国图、上图等图书馆的纸质书和数字资源中的相关资料,对东北方言特征性语义内容(包括方言特征词以及特有短语和熟语)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梳理。做这些,我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力求理解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上的根底。经过先打运动战后打阵地战的持续努力,我领略了很多未曾预料的风景,对东北方言有了系统的新认识。

  我清楚的认识到,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不是零散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定的文化体系。不论从全国的角度看还是从东北的角度看,这个体系都有重要的价值。

  在全国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很有特点。从根源上看,这个体系从中国内部生成,但不是扎根于古代社会,而是主要形成于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根源,决定了其在整体上是面向现代的一种姿态。不扎根于古代社会,就没有那么多包袱,人的观念就不致于总在包袱里转来转去。面向现代,则蕴蓄着活力。

  在东北的文化结构中,这个体系具有一定的纲领地位。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它集中了最近几百年里积淀下的鲜活的生活经验的主要部分,为东北人的立身处世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遵循。茫茫大地上哪里有坐标?什么都难以辨认时,之前走过的路就是最基本的参照。其二,它直接反映了东北社会里最深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过去几百年中,东北社会形成的新形态首先是突破封禁政策后“闯”出来的,而“闯”出的新境界和开辟的新生活大多在语言中留下了印记)在理解东北地域文化的整体深度时,它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线索。大致可以说,由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构成的文化体系就是东北最基本的文化家底儿。

  这个体系,基本是由人们普遍知其名而不解其实的闯关东历史现象所造就的。几百年间,几千万人,选择同一个方向,开辟出新的家园,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东北全区域的深度融合与稳定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这样的实践,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的一部分就凝结在日常语言中形成方言特征性内容了。

  闯关东不是重复性的历史现象,你能找出来与其属性一致的先例吗?正由于是历史上的新现象,闯关东所造就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家园,还有一个精神上的家园。凝结在东北话中的人文内涵,是这个精神家园中一部分基础性的内容。
作者: lizhirong    时间: 2016-12-30 09:32
  家乡话的确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现实内涵,比别的方言更显得丰满,准确。
作者: 坏小子    时间: 2016-12-30 09:33
  竟扯蛋,劲是指力气。你是东北的吗?
  
作者: 神逸茗茶    时间: 2016-12-30 09:34
  我注意到,在半个多月没更新的情况下,这个帖子每天还有一些点击量。我要写的东西不会很快的发出来,但我会留意这个帖子的。
作者: 350901821pain    时间: 2016-12-30 09:34
  很有意思,同为东北人赞一个!
  
作者: 熙熙公主    时间: 2016-12-30 09:35
  国家对东北的政策有质的提升吗?东北内部出现新的动能了吗?东北原有的路径改变了吗?

  显然,关于东北的主要的社会形势,还都沿着旧有的惯性运行着。“解释”和“沟通”的想法,只是我个人的好意,目前还看不到明显的社会需求。

  如此,我只能在有兴致的情况下,比较缓慢的做一些努力。不能太认真,认真的态度在现实之前可能是错的。只能悠着来,因为不知社会的理智程度和对新观点的接受速度。


  在如此冷的环境里,我选择试探着前行,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从全国大局的角度看到了一些“热闹”。
作者: 沅芷澧兰    时间: 2016-12-30 09:36
  我主要想谈一些比较客观的,但不应该机械的把自己限定在最直接的内容里。为了充分表达出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收获,也为了实现较好的社会效果,就需要在必要时展开谈到外围的一些东西。

  如果我只是平铺直叙的把帖子正文部分发出来,实际效果会很有限的。因为这些内容的时代价值还没有被社会理解。

  关于东北的文化有很多需要解释的地方,有很多沟通方面的事情应该做。来自东北的不只有野蛮,否则中国历史不会是我们知道的那个样子。在当前,看东北不应只看到疲软,要有历史眼光。了解到必要的外围情况,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才会知道东北文化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中秋之前,我开始想在帖子正文之外做些解释性的事情。但那些内容太大太复杂,不是硬想出来的,需要时间。而且我觉得与其零敲碎打,不如汇聚成文

  所以,最近是转入慢火炖的状态了……
作者: Enp_凄美    时间: 2016-12-30 09:36
  
  顶一下东北兄弟,可是你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
  东北想要发展还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东北人,不要祈求他们,那些中央大人才不管你死活呢.
  -----------------------------

  你提到了计划经济,不要忘,计划经济之初是在中央的主持下东北才建成了像模像样的工业基地。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无疑应该发挥两个积极性,上面和下面都应该拿出状态来……

  计划经济之初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客观形势变化了很多。形势比人强,应该对形势有正确的认识。

  前面曾说过,我主要想谈一些比较客观的
作者: 哓杰    时间: 2016-12-30 09:37
  顶一下东北兄弟,可是你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
  东北想要发展还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东北人,不要祈求他们,那些中央大人才不管你死活呢.
作者: 詹小丫    时间: 2016-12-30 09:38
  邀请我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东北地区形成了跨越省份与民族的,认同度极高的“东北文化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挺在点子上,以后会尝试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情况,就是东北的体量大,潜在影响力也大。东北内部形成共识的重要事情,对外界会有潜在的影响。那么对东北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一开始就会受到特别的关注。

  整理东北的文化,除了客观对象的复杂性,还有突出的社会关系领域里的复杂性。

  这些情况,与东北在全国格局中所起到的承重角色有关。

  梳理闯关东造就的文明底力,深入整理东北的地域文化,显然是长期的复杂的事情。

  做这些事,应该摸索进展过程中的线索,寻找到一定的节奏感。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38
  中秋之前网上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借着那个问题,我整理了一些想法,争取明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 蓝色伤恋    时间: 2016-12-30 09:39
  东北的事,遇到不上数的事,倒也算不上多大的事,关键是要有上数的事……
作者: 山里人哦    时间: 2016-12-30 09:39
  有意思。
  
作者: 山里人哦    时间: 2016-12-30 09:40
  好帖
  
作者: 犬犬    时间: 2016-12-30 09:41
  值得收藏... 向楼主致敬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2
  马
作者: huang456    时间: 2016-12-30 09:42
  mark
  
作者: 丶阿恺    时间: 2016-12-30 09:43
  这个体系显然有不成熟和不齐全之处,其价值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在这里要做的,是第一步,即捞出“干货”并整理成有条理的形态。这一步整理工作要有扎实的基础,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经过社会的检验。至于整理出来以后的应用问题,则是另一个阶段的事了。这两步是应该分开来做的。
  
作者: 恩赐解脱    时间: 2016-12-30 09:44
  现在看到东北就想到赵本山的电视剧  把人整恶心了
  
作者: 淘淘居格子店    时间: 2016-12-30 09:44
     
  本人身在大江之南,若在东北的话,一定会拍一些侵蚀沟的照片传上来。
  -----------------------------
  
  东北人也不见得总结这么全,作为东北人,我得谢谢楼主!
  -----------------------------
  心里赞同就好,不用谢。我是东北人。发现家乡那里开明的人还真不少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5
  
  本人身在大江之南,若在东北的话,一定会拍一些侵蚀沟的照片传上来。
  -----------------------------
  东北人也不见得总结这么全,作为东北人,我得谢谢楼主!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6
  三、本人天涯上取名“解读东北角”。不是为东北讨具体的利益而来的。目的,是想谈一些比较客观的东西。立足点,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
作者: 海凰    时间: 2016-12-30 09:46
  二、希望北方人能顺应国家发展大势,支持北方的“分久必合”。

  这个“分”当然指的是比较散,内讧多一些,而非其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有多重要,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想必大家也已经从新闻中知道了,近期,以首都为核心的北方地区的发展又有了一系列的动作。1、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2、以北京为核心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带动北方的发展。3、第三批自贸区,涉及辽宁、河南、陕西三个北方省份。4、东北振兴,1.6万亿,其中要进行东北与渤海周边地区的交通建设。

  北方联动发展的大势在形成,普通的北方人也应该反对过强的地方本位观念,眼里有国家,眼里有北方,反对内耗、无谓的地域攻击。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7
  渐渐有了一些回帖,引我想到了一些事,不完全和帖子直接相关,但也离得不远。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东北人不能向自己的母方言开火,那背后就是亲人的身影。

  我在决心整理东北话之后,最初采取的是笨办法。我首先进行的是筛选,凭自己的直觉,对几本东北方言词典进行词条的抄录。我用笔抄了三个笔记本。这样做,就是要在写字的过程中仔细的去体会,追问词条的价值在哪里。这样一个过程,超乎预料,并不觉得枯燥艰难,反倒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精神旅程。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经过文化的反刍,逐渐领会了东北话中厚重与精彩的地方。另一方面,看到一个词条时,经常回忆起第一次听到它时的场景和一些记忆深刻的事情,那些场景里的人物主要就是自己的亲人。正是亲人,尤其是长辈,教会了我们东北话。不知乡亲们在读的时候,是否也想起了往事?

  希望不妄自菲薄的东北人,领会东北话的精神实质,保持开明、文明、进取的姿态。批评可以有,但是内斗不能有。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7
  最近被推荐到天涯聚焦后点击量增加了很多,感谢给予推荐!与“夜黑了夜”沟通顺畅,很高兴。
作者: 小灰灰狼    时间: 2016-12-30 09:48
  快别造了,楼主咋地都捡了些普通话当那噶答的方言哩?坐地姨儿的普通话!
  黑名单 | 举报 |  |

  东北人多是山东人的种,方言和山东几乎一样。只可惜现在不少的东北人男匪女娼,祸害全国
  黑名单 | 举报 |  



  明显话中带“毒”,本来对于带“毒”的回帖我是倾向于行动而不是言论的。但是我注意到和两人的话共同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分析现象进行梳理:

  尽量把东北话说成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人共享的,不会像说方言那样受地域身份的限制。说成普通话之后,在什么场合说就都方便了。

  尽量把东北话说成是山东话。如果反对其中的内容,恐怕会和山东话划开界限。说成山东话之后,用的时候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两人共同之处是,东北话中有价值的内容被整理出来以后,他们都很接受,但是同为北方人,他们不希望东北人获得独占的地位。


  在引言中我已经说过,东北话中的特征性内容主要来自闯关东的造就。在方言之外,闯关东也带来了其他一些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的直接继承者显然是东北。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闯关东是以华北人为主由全民族共同推动的历史事件。既然是以北方人为主做成的事,同在一个民族内部,华北等地的北方人对闯关东造就的文化成果有共享的意愿其实是正常的。

  民族内部的文化是交融的,分彼此分得太绝对,就过头了。语言是用于交流的,不是用来划界限的。北方人想亲近东北话,我个人认为东北乡亲们会比较大方的对待这件事的。东北话中有价值的部分应该向前走,能进入普通话是好事情,在北方受到更多乡亲们的支持也是好事情。不过,我个人不好随便主张什么。大家可以发表看法。前提是要有一份尊重。鸡零狗碎的扯淡事,就歇歇吧。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9
  
  楼主把东北方言强行和闯关东挂靠,有点牵强。
  东北的方言是东北几千年    历史    多个民族共融合发展而成的,而闯关东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
  我确实有点被逗乐了,我感觉到你言不由衷,说话弱弱的。不要光打招幌不卖东西。往后读你会知道更多的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49
  
  听起来很恶心,到处讨人厌,还是回屯里待着吧
  -----------------------------
  你咋就那么苍白脆弱呢,除了污蔑人,你还能说别的不?你不是一般的厉害呀,听东北话恶心,那东北人见你都得改口,还是你不想见东北人了?
作者: 如棋人生    时间: 2016-12-30 09:50
  
  东北人膜拜中
  学习了
  -----------------------------
  客气了,我想东北话中确实有不少需要认真对待的内容……
作者: 熙熙公主    时间: 2016-12-30 09:51
  听起来很恶心,到处讨人厌,还是回屯里待着吧
作者: 蝴蝶为花碎    时间: 2016-12-30 09:52
  楼主把东北方言强行和闯关东挂靠,有点牵强。

  东北的方言是东北几千年历史多个民族共融合发展而成的,而闯关东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作者: 蓝色伤恋    时间: 2016-12-30 09:52
  东北方言和闯关东的关系没楼主说的那样大,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2
  东北人膜拜中



  学习了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3
  东北人多是山东人的种,方言和山东几乎一样。只可惜现在不少的东北人男匪女娼,祸害全国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4
  除了扯淡,真有质疑精神的,欢迎查那两套方言词典,验证一下我帖子里东北方言有多少水分。相当于帮我重新复核一下了。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5
  搞人身攻击,请先进黑名单
作者: 总统    时间: 2016-12-30 09:56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下、(关于事理的部分){“讨人嫌”及以后部分}
  讨人嫌
  这个说法涉及处理对外关系时持有什么样的立场。“讨人嫌”不是只为了讨人们的嫌恶,而是另有目的。从社会的真实状态中可知,“讨人嫌”行为的深层动机实际上是“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过人们可接受程度的“赖”也就是在“讨人嫌”。可见,“讨人嫌”是“赖”文化中没有被人们接受因而也没能获得正常社会空间的那部分......
  -----------------------------
  给佛烧香就掉腚是指为一个人运气太背了,不顺利,想成点好事,老天爷不帮你。
作者: 哪片love海    时间: 2016-12-30 09:56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下、(关于事理的部分){“讨人嫌”及以后部分}
  讨人嫌
  这个说法涉及处理对外关系时持有什么样的立场。“讨人嫌”不是只为了讨人们的嫌恶,而是另有目的。从社会的真实状态中可知,“讨人嫌”行为的深层动机实际上是“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过人们可接受程度的“赖”也就是在“讨人嫌”。可见,“讨人嫌”是“赖”文化中没有被人们接受因而也没能获得正常社会空间的那部分......
  -----------------------------
  啥叫实的惠了的?其实这句啊很简单,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延伸为别玩心眼。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7
  
  这个帖子里前面的内容已经涉及一些    历史    问题,我在谈论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只凭主观的想象。我通过比较系统的阅读,结合对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的理解,基本形成了一个对闯关东以来东北史的独立的认识框架。此前我在那些具体问题中提出的观点,都是在这个框架内的。
  -----------------------------
  你这个东北人不纯啊,东北话解释的也有点走样。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7
  有点儿意思
  
作者: 小灰灰狼    时间: 2016-12-30 09:58
  目测一大帮黄汗正拎着写大字报的板刷赶来。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09:59
  
  快别造了,楼主咋地都捡了些普通话当那噶答的方言哩?坐地姨儿的普通话!
  -----------------------------
  你先查明白啥叫方言特征词。
作者: hyhb    时间: 2016-12-30 10:00
  快别造了,楼主咋地都捡了些普通话当那噶答的方言哩?坐地姨儿的普通话!
作者: 正午阳光    时间: 2016-12-30 10:00
  
  (一)、东北话中的“劲”
  东北话中带“劲”的常用说法有三四十个,这些说法构成了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体系性内容,体现出具有特色的生活气息和一定的时代新意。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从“劲”的角度理解个体的心灵成长之路
  人的成长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运动是由“劲”促成的,从“劲”入手,就可以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现象。
  心劲儿:生活中,小孩子如果能动脑筋想到照顾长辈的......
  -----------------------------
  咱也算半拉东北银,只是觉得楼主这节说的好像并非东北方言,起码与冀西虽然音有差但言相似。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00
  这个帖子里前面的内容已经涉及一些历史问题,我在谈论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只凭主观的想象。我通过比较系统的阅读,结合对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的理解,基本形成了一个对闯关东以来东北史的独立的认识框架。此前我在那些具体问题中提出的观点,都是在这个框架内的。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01
  提到上海新修通史的事。上海选择这个时间点,除了适宜回看过去,其实也是展望将来的好时机。

  上海这个城市仍然在攀登高度,不光在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也在中国整个的社会结构之中。上海基于新的发展高度,在回头看的时候,能把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提高多少,很让人期待。如果上海能很好的回应全国性需求,人们会重新认识上海。

  一旦对历史认识的整体高度有所提升,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观念变革。

  自贸区,上海独一家的时候就是特例,扩大到第三批的时候,就是多个地方的连锁反应。

  有些地方,可能回顾过去的劲头不如上海强烈,但展望未来的敏锐意识还是应该有的。
作者: 你的世界太渺茫    时间: 2016-12-30 10:02
  注意到已被删除,也没看到内容。感谢对环境的维护!
作者: 柚子茶一世    时间: 2016-12-30 10:03
  
  喝酒,赌钱,打架,吹牛逼,玩女人。东北人文化解读完毕。
  -----------------------------
  这么快就完毕了,看来你就是传说中的天才了

  其实,你也可以把你的母方言中特有的内容梳理出来,如果能把东北话比下去,那才说明问题。光说不练假把式,耍嘴皮子没意思的。

  真的,不看一下双方面客观情况就说东北文化这样那样,还不如先审视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基础。你说你底子厚,但只能适应几百年前的环境,那也是没意思的。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你有多少?
作者: 丶阿恺    时间: 2016-12-30 10: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调整,近期上海有新的行动了。据2016年8月18日解放日报的报道,“新修《上海通史》眼下正在制作中,有望于今年年底完成初稿。”报道中进一步介绍:
  以上海史研究为例,在原有基础上,近些年来衍生出革命史、经济史、制度史、文化史、教育史、器物史等专门史研究,填补了之前的研究空白。而从上海史的纵向和横向拓展,又形成了两个学科新增长点——以上海为主体的中国当代史和以上海为圆心的江南史。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沉迷于过去。“未来要以上海史为主干,建设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历史学科体系,以此积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建构。”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说。

  上海做的事,是一个特例,还是预示着有些地方也会出现观念调整呢?
作者: 我是苹苹苹是我    时间: 2016-12-30 10:04
  
  写的挺好,不容易,但很乏味,一般人不爱看,南方人看不懂
  -----------------------------
  “南方人看不懂”的说法可能是你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信口说出来的。我以前曾把一部分内容发在博客上,做出收藏、评论、喜欢等选择的多为南方人。
  至于“一般人”的阅读选择,主要还是一个跟潮流的事情,潮流形成之前就不爱看,有了潮流就特爱看。
  关于“乏味”,不知你说的是内容里的精神实质,还是文字表现方面。文字表现上的乏味可能有一些。这个帖子的名称首先说的是“梳理”,是基于真实的群体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内容上不能像编电视剧那样“秀”一些想象出来的高潮点。如果你是东北人,但觉得内容里的精神实质乏味,那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帖子内容确切的说是打磨出来的。前期准备很扎实。理顺成文后不停的改,包括现在一直有进一步改进的强烈愿望。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04
  写的挺好,不容易,但很乏味,一般人不爱看,南方人看不懂
  
作者: 恩赐解脱    时间: 2016-12-30 10:05
  感谢版主江上苇的推荐和给予的肯定!帖子红脸了,我很高兴。被推荐至天涯日报头条区,更是没想到。还有,那个“放毒”的回帖也被删除了。这么利索,真不错!

  曾经担心天涯会出现“老龄化”的现象,看来担心多余了。我感受到了天涯的气息。
作者: 離別的一刻    时间: 2016-12-30 10:06
  
  笑傲江湖都快成了刘老根大舞台了。。。
  有个狗屁精神家园
  -----------------------------

  一、在精神文化上不富裕,或者说比较穷,这确实是东北当前的状态,但不能说没有精神家园。在全国各地的人群中,东北人的精神特征显然是非常容易辨认出来的。这个帖子就是要展示出一幅比较全面的精神图景,其中的内容在东北人的精神世界里大都是基础性的。
  二、一般人们只注意到中国有农业立国时期的贫穷,而东北经历的是工业大发展时代的贫穷。在物质上,全国范围内东北的城市贫困人口最集中,城镇人口平均收入明显偏低。在精神文化上,生产的内容极为单一,状态低迷。所以,东北既因为工业发展得早而盛名在外,又因为实际上整体性的贫穷而被一些人讥讽。正因为东北有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所以才被称作“老工基”。“老工基”的建设是着眼于全国的,地方上的发展还不是主要的。东北的这种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选择的后果。
  三、中国古代有结构性的不平衡,东北的特点是武高文低,所以往往成为文化人发泄情绪的对象。但不能正确对待走向近现代以来闯关东带来的历史影响,就缺少了对中国基本形势的认识。
  四、李光耀曾说美国那个移民社会分化得厉害,好的很好,差的很差。东北社会里也有一些分化的现象,有一些事有一些人“不上数”(也是东北人习惯用的一个说法)。
作者: 小灰灰狼    时间: 2016-12-30 10:07
  笑傲江湖都快成了刘老根大舞台了。。。
  有个狗屁精神家园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30 10:07
  不错!
作者: 297957881    时间: 2016-12-30 10:08
  已做拉黑和举报处理,有来此帖放毒搞污染的一律驱逐

  希望在楼主坚持理性的情况下,天涯这里能有公正的态度。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08
  大数据、物联网、卫星应用等技术,在防治侵蚀沟问题上应该能发挥作用。基于跨年度的长期监测,还可以确定一个地区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应该避免出现只为了几年之中的粮食产量而压垮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事情。

  “振兴东北”十几年来,东北工业在全国的地位还没实现重大的改变,但东北粮食产量的增长可是突破了以往的格局,发展的速度实在让人印象深刻。毕竟,粮食不是工业品。中国人习惯鞭打快牛,常常是东北“老工基”一遇困难,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就出台了。在东北探索合理的农业生产强度,已经有必要了。而且,东北所追求的农业现代化,本身也是应该包括这件事的。
作者: 黑色童年    时间: 2016-12-30 10:10
  以后的更新会缓慢一些,不会每日发一个小专题了
作者: xiaol1989    时间: 2016-12-30 10:10
  希望侵蚀沟问题能早日受到社会的重视。我上小学时,下一次大雨上学的路就要改道了,路旁边就是不断扩大的二三十米的深沟。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11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下、(关于事理的部分){“讨人嫌”及以后部分}

  讨人嫌
  这个说法涉及处理对外关系时持有什么样的立场。“讨人嫌”不是只为了讨人们的嫌恶,而是另有目的。从社会的真实状态中可知,“讨人嫌”行为的深层动机实际上是“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过人们可接受程度的“赖”也就是在“讨人嫌”。可见,“讨人嫌”是“赖”文化中没有被人们接受因而也没能获得正常社会空间的那部分内容转化而成的一种副产品。这个副产品虽然捞不到物质利益,但有时可以让空虚的精神世界短暂体会一下存在感。“赖”文化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讨人嫌”行为也就比较多,甚至有些人是热衷于此道的。
  是否把“讨人嫌”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涉及很重要的事情,即怎样安排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及把个人的精力投放到哪里。对于日常生活内容的选择,会决定生活的质量;对于精力投放方向的选择,会决定个人生活的高度。   
  从教育小孩这个环节,已经可以知道东北人是明显反对“讨人嫌”的。一般的说,东北人也不太懂“讨人嫌”是怎么一回事。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东北社会的整体氛围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一个是不通过讲理来办事,一个是认可实实在在的道理。这两种倾向看似矛盾,却真实的杂糅在东北人的生活里,而且可以找到它们在历史上的一些根源。自古文风不盛,有尚武的传统,就容易形成行动胜于言语的倾向。闯关东时代以地位平等的民众为主开拓出新的社会,又使这些生产性平民首先倾向于讲道理的方式。所以在东北比较常见的,或者是使蛮力或者是真讲理。而这两者和“赖”文化都不沾边,也和“讨人嫌”扯不上什么关系。
  “赖”文化,本质上是被动性的。东北在文化根底上被动性少,主动性多,正如东北在中国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但是东北的个性还没有成熟起来,一方面,东北的行动胜于言语有时还沿续着既往的野蛮;另一方面,东北讲真道理的精神还要经历很多的成长与考验。      


  灶坑打井,房顶开门
  这一句所讲的,也是处理对外关系时的一种立场。东北这种主要由移民开拓出来的社会,本就是人民在迁移和交融的过程中搭建起来的,因而内蕴着开放的风气。搞小环境里封闭隔绝的那一套,在东北老百姓眼里是不可取的。显然这句话讥讽了封闭内循环的过日子方式,不过讽刺力度太大了一些,房顶上开门也许可以做到,灶坑里打井怎么打呢?


  五迷三道    二马天堂    玄天二地    翻账坐坡

  五迷三道
  意思是在方向上已经迷失了,但又很投入的样子。有时,在众多方向之前缺少进行选择的依据,似乎随意的选随意的做都会很有道理,于是有的人不做探究就行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二马天堂
  这个词提到了天堂,含义还是比较深刻的。起初我对这个词没什么感觉,不理解它被创造出来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后来,品味一些书的总体内容时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并且领悟到这个词挺有意境的。那些书,设计了超出凡俗的目标,在具体的思路里也有一些看点,但是书内的主要线索之间缺少协调性,实际上在实践中是难以操作的。那些书中的情形,就像一个人因为急着去天堂而要同时骑两匹马。
  这个词中的“天堂”,大致是指代那些前景诱人的事。诱人的事容易引起贪心,贪心则容易犯“二”的错误。犯“二”的错误,就会丢掉在现实中应有的立场,人就会变得稀里糊涂的。

  玄天二地
  指人的一种状态或一种个性。指状态时,是说已经没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楚的立场,说话时不着边际,行动时没有根由。指个性时,是极其莽撞的意思。

  翻账坐坡
  是反悔倒退、往后使劲的意思。翻账,本是经济领域中的活动,这里借指寻找机会。坐坡,有人解释为:原指牲口以坐姿下滑,引申为不求上进,走下坡路。
  “翻账坐坡”这个词,和成语“数典忘祖”有几点可以比较的地方:一、“坐坡”和“忘祖”的结果在意义上都是倒退性的。二、“翻账”是经济活动,“数典”是结合在政治中的文化活动。三、翻账坐坡是围绕利益主动而为的,数典忘祖则是因为惰怠而不知文化上的根源了。
  关于“翻账”,也可以引发两点思考。一、通过“翻账”来找机会,而不再是“数典”一类的方式,反映出社会运行中经济的地位在上升。二、翻账后面接着的是“坐坡”,那么,翻账之后一定是“坐坡”吗?
  显然,在长期停滞的社会里,找机会时谈不上怎样往前看,因而翻账和“上坡”是很难结合的。在发展高度有限的社会里,人们实际上不用为事业花费很多的精力,倒是可以好好照顾一下个人的生活。“翻账坐坡”就是安排个人生活的一种常见方式——先向上集聚起一定的势,得势之后再使个人的利益变现。

  东北的文化根底中,主动性是主要的。选择了主动性,就有一个选择立场和方向的问题。上面这四个词,就涉及了关于选择立场和方向的一些意识。


  调歪    调方   

  调歪
  “调”读第四声。有人解释为:刁蛮,奸猾。给出的例句是:
  “黄昏的野猪,半夜的虎”。那意思是这夹当的野猪和老虎最调歪,最难斗。

  调方
  “调”是调换之意,“方”是配方、方法等。

  调歪和调方,二者经常一起出现,但彼此的立场和方向是不同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就是调歪和调方之间一场很热闹的比试。


  压茬    压事    压抚

  这三个词都带“压”字,“压”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秩序。秩序的形成,一般都与压力有关。在主要通过由上而下形成秩序的情况里,“压”就更常见了。


  捋顺调阳    缕顺条扬

  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而且在大体意思上有接近之处,即理顺了情况就好了。
  理顺,也可以促进秩序的形成。理顺的方式,基于对象的客观情况,以“理”为根本,所促成的秩序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相比之下,“压”主要是从主观目的出发,以力为主要手段,所起的作用更具有即时性。


  编筐窝篓,全在收口
  意思是在一定的结构体系中会有非常关键的部分。这句熟语能让人想到的是:一个从新基础逐渐发育起来的社会也需要编织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适时出现成熟的社会上层人群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


  咱一烧香佛爷就调腚
  话说佛爷之事也就是收香火。所以每天大门一开,佛爷就要端坐在香炉后面了。这样从早坐到晚,佛爷最感劳累的地方就是腚,腚也成了佛爷最关心最爱护的地方。佛爷是不愁香火的,倒嫌人多了腚太累。所以,佛爷就喜欢一些带有娱乐色彩的事情,比如有人挤掉了帽子,跑丢了鞋,或者连滚带爬的。这些,才是佛爷有所属意的。可是偏偏有一些人自以为心诚,自以为是大好人,烧香的时候一本正经、长篇大论的,惹得佛爷不仅心中生厌,也每每在此时最感腚又受累了。可想而知,遇有这样的人来烧香,佛爷的腚管保是坐不稳了。
  机会的不均,有时根源于社会原因。不察世情人心,只知实心实意,烧香反倒无功,这就是世间的道理。


  实的惠儿的
  在这个说法里,“实”指的是态度以及行为,“惠”指的是带来的影响或结果,“实”和“惠”之间具有一种连结关系。首先需要说明,这种连结不是我“实”而你得“惠”,是谁“实”谁就得“惠”。整体理解这个说法时,一般人们认为它指的是一种实在的态度。但是还要注意到,从态度和行为到影响或结果的连结关系,也意味着构成了一种有因有果的生活方式。考虑到由“实”到“惠”的过程,那么,“实的惠儿的”还可以说是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   
  能把“实”和“惠”挂上钩,看似简单,却可以从中体察到深刻的社会历史进程。如果在社会上“实”没有多大的价值,或者“实”与“惠”缺少关联,或者“惠”不被正常的承认,“实的惠儿的”这种说法都难以流传下来。能把“实”和“惠”挂上钩,表明社会的运行更加公正合理,建设性因素会有更多的生长机会。
  “实的惠儿的”这种说法出现在东北方言中,当然也是根源于东北的社会历史环境。东北社会在古代就有“重实”的取向,并且取得了一些建树。在由古代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闯关东移民运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重实”的观念。在闯关东时代,人民大众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新的家园,这个创造新家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实”得“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实的惠儿的”被创造出来和传播开去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不仅是“实的惠儿的”,更应该看到,闯关东移民运动是以大众的建设性的生产活动为根基的,因而闯关东历史文化里有很多的建设性因素。
  建设性一般要由微弱起步,要由下向上的生长,因而新生的建设性文化往往不引人注意。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建设性文化与东北的个性和命运密切相关,整理好和弘扬好东北地域文化中的相关资源是很有价值的。
作者: 单身陈哥    时间: 2016-12-30 10:11
  字数超4000,只能分段发了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12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下、(关于事理的部分){“讨人嫌”之前的部分}

  该咋是咋的    那可不咋的

  该咋是咋的
  一般作为口语中的一句插入语,用于明确表示自己所持的立场是尊重客观真实情况的。

  那可不咋的
  是交谈中的一种习惯用语,表示承认别人所说的情况是客观真实的。


  咋说咋好    无可无可

  咋说咋好
  有人解释为:言听计从,没二话。

  无可无可
  “无”都读第一声;“可”都读第二声,但发音比较轻。这种说法应该是“无可无不可”的简化,简化后在衔接前后内容时读着更顺嘴,而且有节奏感。有两种具体意思。一种是表示状态很被动,已没有能力再做出选择。第二种是表示很满足,不需要再考虑“可”与“不可”了。

  在以上四种说法里,“该咋是咋的”“那可不咋的”是尊重真实情况的客观优先的立场,“咋说咋好”是附和别人态度的主观优先的立场,两种立场大不相同,但在社会上也有一些相容的空间。而“无可无可”的两种含义里,表象看上去相似,实质却是反差极大的。可见,社会生活是丰富和复杂的。


  两经    两说着    过来过去话   

  两经
  1959年出版的《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中把它解释为:不一样。给出的例句是:能干那个的,不一定也懂这个,这是两经啊!不仅方言工具书,改革开放后,东北一些地方的地方志在方言部分也收录了这个词。
  在认识活动中,“经”一般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或者在认识的深度上达到了一定时期里的最高层次。要理解“经”在中国人认知习惯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回顾一下经学及其思维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从汉代开始,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定的范畴被确立为“经”。随之,中国的古书被分成经史子集几大类,其中“经”是首要的、统摄的。清末民初,中国人在现实面前不再坚持尊孔读经。围绕经学,在两千年时间里也形成了一种总体上处于僵化状态的思维方式。
  东北方言中用“两经”来表达事物之间的不同,既沿用了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主要观念,也承认了世界是多元的复杂的。这等于,在不经意之间从古代文化的旧框框里跳出来了。再进一步说,这个大众日常用语的出现表明,在中国社会内部有一个经学思维方式自然消解的路径。
  这个路径出现在东北,是值得注意的。在古代史阶段,因为社会不能长期稳定等多种原因,东北在思想文化上缺少建树,但也没留下僵化的根基。从古代进入近现代之后,中国文化并不是直线前进的,经学的命运已经很说明问题。所以,在现代的文化建设上东北应该认清自己在全国格局中的角色,避免妄自菲薄或方向错乱。顽固坚守旧套路,被动接受外来套路,旧套路自然消解后基于新的实践探索新的前途,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情况。
  认识到“两经”的道理是广泛存在的,那么解释世界就不是单独的一种经可以胜任的,在经学思维方式下累积的很多文化成果也就不合时宜了。时代环境一变,老百姓轻轻说出两个字,竟然把那么多矫饰文采的书一下子就垫在屁股底下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相信圣人的书也好不了太多。鲜活的实践会使人变得聪明,闯关东依靠“闯”开辟了一条生活道路,并且内含着中国历史上的新意,相应的闯关东之后的东北社会就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底力。

  两说着
  一般在两种情况里会用到“两说着”。第一种是因为不确定性,比如“事情成不成还得两说着”。第二种是因为差异性,比如“优点和缺点得两说着”。

  过来过去话
  在社会里,不同的组成部分既存在差异性,也会有沟通的需要。因为社会关系不同等原因,沟通会分成单向的信息传递或双向的信息传递。“过来过去话”是双向的沟通。


  盐打哪咸,醋打哪酸
  意思是根据现象中一定的情况,已经可以清楚的得出结论。这句话说的不是“盐打哪哪有盐,醋打哪哪有醋”,而是把现象与人直接联系起来了,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一方面主客体不明显区分开,另一方面有直觉思维的直截性。


  过哪河脱哪鞋
  人们脚上只穿一双鞋,咋还“过哪河脱哪鞋”呢?其实,这句话由实入虚了,所谓“鞋”和“河”都不是指本物,整个句子是比喻义的。“河”相当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脱鞋”就是为了适应形势而做出一些具体的改变。
  人在现实之中遇到新的难题,有时真的就像一条河横在了前面。这时不妨整理一下思路,认清正在过的是哪条“河”,再搞清楚该脱的是哪双“鞋”,就可以逐渐找到出路。   
  选择“脱鞋”,是顺应新形势,有时还可以借助于形势的变化。也有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但因为形势是客观存在的,那种选择会有相应的代价。


  天塌了大家死,过河有矬子
  “过哪河脱哪鞋”已经在“过河”,这一句也“过河”。同样是“过河”,“过哪河脱哪鞋”强调要能适应新形势,这一句强调要敢于承担风险。如果稳坐家中吃老本,就不用“过河”了,可见这两句话反映的是开拓性人群闯荡新环境时所持有的观念。在进入新环境的过程中,没有适应性不能立足,不能应对风险也不能立足。
  “过河有矬子”是用矬子去探路的意思吗?很明显,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毕竟会游水或者有船坐就可以过河了。在“天塌了”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仍然在开玩笑,表明在精神上是豪迈的,在状态上是自如的。(同样具有移民开拓精神的美国人也有这种幽默感,在他们表现英雄主义的电影里常有类似的玩笑场面)   
  承担风险,是开拓性人群在创业活动中无法回避的事情。必须承担风险时,就不要再畏惧。在创业活动中敢于迎战风险,不只是度过眼前难关的需要,有时还可以为长远开辟基业。这和吃老本的人反抗风险的意义是不同的。   


  应该应分    份所应当

  这两个词意思相近,讲的是关于承担责任。两个词在细节上也有一些不同,“应该应分”是先判断出“应该”再判断为分内之事,表明在应对新情况时可以扩大责任的范围;“份所应当”是先回顾什么是份内的再确认为“应当”,表明延续了原有的责任。
  在一个开创性的社会里,有不怕“天塌”敢担风险的人,就不会缺少承担责任的人。开创新生活的人群,往往不选择回避责任,他们既可以接纳新的责任,也可以坚持原有的责任,因为对他们来说负责任往往就是在推动新生活的实现。


  背累    背苦    背缺    背铺    均背    均背拉扯

  背累
  有人解释为:担负穷困之难处。

  背苦
  有人解释为:替人受苦。

  背缺
  有人解释为:(替别人)补亏空。

  背铺
  有人解释为:(无报酬地)白代劳。

  均背
  有人解释为:平均。给出的例句是:一人一天均背能吃多少粮?

  均背拉扯
  有人解释为:什么都打进去的平均。

  这些词里都带一个“背”字,透过这个“背”字,仿佛可以看见众多的身影了。当然,这里面“背”的有些事项很难说是份所应当或应该应分的。
  “均背一天吃多少粮”的说法也让人觉得别扭,吃粮还要用“背”来表达,表明思维是单调的。“均背拉扯”,更反映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问题,即“背”和“拉扯”一类的伦理观念挤占了太多的空间,抑制了理性思维的生长。


  赖搭儿    赖乎情    赖皮缠    地赖子

  赖搭儿
  有人解释为:稍一接触就热乎的人。

  赖乎情
  有人解释为:就是本来在条件上没达到,但看在情面上也算可以了。

  赖皮缠
  有人解释为:耍赖,与人纠缠不休。

  地赖子
  就是地痞,也简称为赖子。

  赖,其实是很常见的。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曾经长期赖在一个狭小脆弱的环境里,故而走向近现代的时候非常的被动。中国的经学文化过度的依赖古圣先贤。中国的孝文化里有过多的“赖”文化。中国的家文化里有过多的“赖”文化。个人与工作单位之间,改革开放后才逐渐解除依赖关系。一些地区的发展,至今仍有某些依赖性。
  对于“赖”,中国人一般有较多的包容。但是“赖”得过分了,比如从赖搭儿、赖乎情、赖皮缠演变成地赖子,就会改变事情的正常性质。地赖子,只能扰害地方。
  地赖子能“赖”得过分,与有些人“背”得太多有很大的关系。“背”得太多,或者“赖”得过分,都是社会结构不平衡的表现。结构不平衡的社会,就难以向前行进,就会趋向于停顿的状态。
作者: Enp_凄美    时间: 2016-12-30 10:12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中、(关于日常经验的部分)

  眼气    眼热    眼蓝    眼猴    眼力见儿    眼毒

  眼气、眼热
  “气”读轻声。都是对看到的事物有些羡慕和嫉妒的意思。

  眼蓝
  有人给出的解释是:形容十分急切或窘迫的样子。

  眼猴
  有人 给出的解释是:挑剔。

  眼力见儿
  有人给出的解释是:见机行事的能力。

  眼毒
  有人给出的解释是:看问题透彻。


  嘴小    嘴大    嘴浅    嘴欠    嘴损    嘴不对心    嘴头会气儿

  嘴小、嘴大
  指影响力不同的人所说的话,在作用上有小有大。

  嘴浅、嘴欠、嘴损、嘴不对心
  都是言谈内容不正当的表现。

  嘴头会气儿
  有两种常见的含义,第一种是嘴上斗气,第二种是随便说说。


  显皮     侉皮    渺皮    抢皮    臊皮    欺皮子    好里好面

  显皮
  “皮”读轻声,后面至“臊皮”中的“皮”都读轻声。是在人前炫耀的意思。

  侉皮
  是表面上在夸人,实际上在贬人的意思。

  渺皮
  看不起人的意思。

  抢皮
  抢夺别人面子的意思。

  臊皮
  羞臊别人的脸面的意思。

  欺皮子
  有人解释为:小孩儿见爹娘爱别的孩子而生气、哭闹。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这个说法告诉人们,大人们习惯的面子文化,有时会被孩子的“赤子之心”欺负得无处安放。

  好里好面
  就是面子上可以,内在的情况也过得去。

  上面这些说法,表达出了丰富的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正当的面子文化可以辅助社会的运行,带来积极的风气。不过,拘泥于外表面,太注重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也会带来很多消极影响。能认可面子下面更重要的事情,生活才有深度。而且,应该让面子和“里子”建立起协调的积极的关系,使“好里好面”成为普遍的存在,社会生活才会比较和谐。


  没深拉浅    掉价儿    身称    深沉

  没深拉浅
  有人解释为:说话做事没有分寸。

  掉价儿
  有人解释为:物价跌落,引申为说或做的事与本人的身份不相称。

  身称
  “称”读轻声。有人解释为:有礼貌,讲礼节。

  深沉
  “沉”读轻声。有人解释为:1、修养、涵养。2、情感不外露3、(话的)含蓄性。还有人把这个词解释为:稳重、通情达理、有涵养的心理品质。


  落一屯不落一邻
  这句熟语讲的是,在一些礼节性活动中如果向具体的每个人单独致意,要注意避免出现遗漏的现象。


  不许乎    不捋乎    不虑事儿    拿话

  不许乎、不捋乎
  都是没注意的意思。

  不虑事儿
  是注意力低落,头脑中问题意识淡漠的意思。

  拿话
  指善于从听到的言谈话语中把握住有用的信息。


  搁心    抻心    解心宽

  搁心
  有人解释为:1、多心。2、专心、留意。

  抻心
  是由于心理过于敏感而感觉受到伤害的一种情况。

  解心宽
  有人解释为:借某物、事排除烦闷。显然,这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经验,对维护身心健康很有价值。当然,排解烦闷时不应选择有害的媒介。


  熬扯    挠蹬     扑蹬    扑腾    累巴累掖    苦巴苦曳    苦熬苦曳    苦熬干休(或“苦熬干修”)

  这些词意思相近。有时因为环境不利,人们在生活中遍尝艰辛,难遇好事情,而且可以做出的选择也是有限的,改善生活状态的愿望只能寄托于久后。这时就要能坚持、能挣扎。东北话中这一类含义的词竟然这么多,看来遭遇困难时东北乡亲们还是禁折腾的。


  中用    成用    正用    闲置忙用

  中用
  常是能用的意思,也有适合于使用的意思。

  成用
  有人解释为:有用,实用,有使用价值。

  正用
  就是正经的、正当的用途。还有“正花正用”的说法,是强调花费和使用的正当性。

  闲置忙用
  也说成“闲时忙用”,是空闲的时候做好准备,以供忙时使用的意思。


  伤镰    伤力    伤食    伤众    伤和气    伤天理

  伤镰
  指秋收时收割过早,谷物还没有充分的成熟。镰刀正在逐渐退出农业生产,但是确定收割时机的经验还是有用的。

  伤力
  过力则伤身。

  伤食
  过食也伤身。

  伤众
  是说的话伤到了听众中的多数人。

  伤和气、伤天理    和气和天理是无形的,但是也不要去伤害。


  修好    做德    积幸   

  这三个词都是关于个人修为的,都和中国传统的积德行善观念有关。


  尽让    作情    留人性

  尽让
  “尽”人们习惯于读第三声。意思是谦让。

  作情
  是以第三方的身份(三方均关系密切)对当事双方之间事情的解决提出主意。

  留人性
  有人解释为:(给人)留下好印象。给出的例句是:办事还得想着留人性。


  依足    意足    知足    识足

  依足
  多用于一些具体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表示满意。也常用否定形式“不依足”。“不依足”就是以前提出的一些要求已经得到落实或有人应承,但不满足,继续提要求。

  意足
  用于自我表白,表示满足。

  知足
  自我感觉满足。

  识足
  经过一定认识过程之后感到满足。


  耍宝    逗咳嗽    逗哏

  耍宝
  就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张扬的自我表现行为,给大家带来滑稽有趣的笑料。

  逗咳嗽
  就是故意逗引别人说笑。

  逗哏
  “哏”字在普通话里读第二声,东北人一般习惯于读第三声。是逗笑话的意思。


  上眼药    坐蜡    遮柳子    造一鼻子灰

  这几种说法都和“糗事”有关。上眼药,是别人给自己带来了糗事;坐蜡,是经过一段过程后出现的糗事;遮柳子,也有写作“遮溜子”,是遮掩糗事;造一鼻子灰,是意想不到、促不及防的糗事。


  使错手了    庸乎啥    怨谁    动说和人

  使错手了
  这个说法指打架时失手伤人了。其中明确有一个“错”字,表明在这一种打架行为里并不希望出现伤人的事情。

  庸乎啥
  就是因为啥的意思。

  怨谁
  就是责任在谁那里的意思。

  动说和人
  就是请人进行调解。


  砸孤丁
  也有写成“扎古丁”的。意思是抢劫。
  砸孤丁,也是一种观念——针对单独个体的暴力思维。社会由不同的人组成,其中有一类人是没有精神信念的。当没有精神信念的人集聚成群时,砸孤丁思维就有了存在的基础。没有精神信念的人,理解社会的角度是特殊的,他们专注于物质财富以及反映社会关系变化的“势”,而把指导社会长期运行的精神义理看作是傻子才认为重要的事情。这样的一群人在社会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特殊取向。第一,在认知结构上,认势不认理。对于势有盲从心理,对于理既鄙视又自卑。第二,在价值判断上,见物质不见精神。追求物化的实际利益,把精神文明当作欺世的手段。第三,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适应强力主导之下或压迫或顺从或欺骗或迷信的关系,排斥不由强力主导的其他关系。第四,在社会目标上,竭力谋求得势。基于以上四点,当这一群人发现了一个单独活动的个体时,第一这个人是最弱的,第二这个人只有物质上的价值,第三这个人只适于用强力手段制服,第四这个人被制服后意味着有人在社会上得势。   
  污蔑性的歧视也是暴力思维中的一部分。前些年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中曾有一种针对单身女博士研究生的说法,本质上也是在砸孤丁。读博士,已是精神上的富裕户,却也要面对“仇富”的环境。
  砸孤丁的行动和砸孤丁的观念,有时就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现象中的一部分。


  挨边儿靠己    安帮靠己    知近人

  这三个说法讲的都是伙伴关系。“挨边儿靠己”中的“挨边儿”,“安帮靠己”中的“安帮”,表明这些伙伴关系是由外在缘分引起的。“知近人”,则是实现了内在认同的伙伴关系。闯关东时代的移民运动,培育了开拓性人群的伙伴关系。在闯关东的路上,结伴而行是很有利的选择。在东北开辟定居生活之初,结成伙伴关系也是普遍的现象,东北农村很多屯子就叫“两家子”“三家子”““三合”“四合”……沿续至今,东北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合作组织仍然很有活力。   
  不过,在东北的城市里,工业是通过集聚资源以一马当先的方式搞起来的,大型企业甚至是自成格局的,就使一部分人把伙伴关系当成了不利于前进的陈旧事物。时光易逝,如今,有个“挨边儿”或“安帮”的关系,恐怕也该珍惜了吧?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30 10:13
  本人身在大江之南,若在东北的话,一定会拍一些侵蚀沟的照片传上来。
作者: 犬犬    时间: 2016-12-30 10:14
  (十)、东北话中的人情事理

  上、(关于情感的部分)

  好吃不如饺子
  不只在春节期间,平时东北人也常吃饺子。尤其在家庭生活的一些场合里,饺子不仅是美食佳肴,还承载着精神上的一些寓意。当不常见面的子一辈或孙一辈有人回家时,家里老人总要张罗吃一顿饺子。包饺子的时候,屋里散发着饺子馅的香气,家人围在桌旁分工协作、说说笑笑,忙碌之中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吃的时候,只吃饺子,并且认为饺子里有面有菜有肉(纯菜馅的比较少),还可以喝饺子汤,已经是丰富而且平衡的,不再炒菜。家人相聚之时要吃饺子,家人分离之时也要吃饺子,比如,女人在结婚那天离开自己家之前所吃的食物就是饺子。此外,饺子还能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很多人在病后初愈的时候会惦记着吃顿饺子,吃完了饺子,精神头儿也就重新振作了。

  可怜不适见的
  这个说法明确表达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同情心。同情心的普遍出现,是社会走向新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同情心的出现,以拥有能够自主的自我观念为前提。同情心是推己及人的,是个人情感的主动外延。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像随风倒的小草那样决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行为,那么他仍然是一个被动性的存在。他还需要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之后才能再顾及别人。只能跟风做事,不会有同情心的生长。
  同情心的出现,以对他人的认同为前提。如果一个社会里普遍存在对他人的正常的认同,就容易产生全社会认可的价值,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若一个社会里缺少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认同,甚至把他人只当作欺诈和掠夺的对象,就谈不上什么同情心了。   
  同情心是人尊重同类的一种情感。不要误以为有施舍物质的行为就有了同情心。中国的乞讨行为较少通过唤起别人同情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摧残自我人格来娱乐他人,比如跪在路旁不断的向行人磕头。可知,中国的施舍行为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是因为同情。当然,如今的信息时代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通过网络进行的慈善行为已经主要是基于同情心的,新的社会潮流正在兴起。
  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乏“仁爱”一类的说法,但是在实践中树立起多少同情心呢?
  东北话里能够凝结出一个关于同情心的专门说法,值得东北人好自珍重。

  养活人
  这个说法反映了东北人对家乡自然环境朴素的感恩情怀。一个地方,自然环境能为人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而且比较稳定,才会被称作“养活人”。东北的自然条件是不用多说的,东北人应该有这样的情怀。
  然而,当今很多东北人也深为自己的家乡感到忧虑。问题出自当前常规国土保护工作还没有重视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侵蚀沟。就像各人之间免疫力不同,不同地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免疫力”也有差别,东北的一个特别脆弱的地方就是容易形成侵蚀沟问题。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虽然侵蚀沟带来的危害在日益加剧,我们的社会却如同被束缚住了手脚——还缺少整体性的回应和大范围的行动。亲临现场看一看那些三四十米深几公里长并且仍在不断扩大的大沟,你就会明白东北平原正在遭受怎样的破坏。如果不及早制止大大小小数以百万计的沟壑对东北平原的切割,未来所谓的中国第一大平原还会存在吗?
  解决侵蚀沟问题,当前急需破解掉社会失灵的问题。严重的侵蚀沟危害,无疑给社会造成了一定数量的损失。这些损失(尤其是长期的损失)究竟该怎样计算,对相关社会主体的影响是怎样的,目前还缺少评估体系。因为对损失缺乏基本的数量化的认识,相关社会主体在防治工作中就缺乏进行投入的依据。同时,各社会主体之间也缺少分担职责的机制。因而防治侵蚀沟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大力加强,除了技术可行性问题,社会可行性方面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总的来看,目前对侵蚀沟的防与治还缺乏坚实的工作基础。
  防治侵蚀沟的责任,不应该完全由地方来承担,从整体情况看,在国家层面树立起解决问题的政策决心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侵蚀沟问题不会是不可战胜的。综合考虑问题的成因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多方面的需求,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采用创新的方案和最新的技术,开展多种工程试验,应该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的感恩情怀,不应该只有三分钟的热度。如果东北平原失去了地理条件的基本稳定,依靠哪里产的粮食养活人呢?
作者: 471984348    时间: 2016-12-30 10:14
  后面将要发的是“人情事理”。
作者: Enp_凄美    时间: 2016-12-30 10:15
  (九)、几种精彩生动的说法

  月白儿圆
  从字面上理解,说的是月亮圆圆的散发着白光,能指什么具体内容呢?原来,这个说法用于形容一些人所说的谎话,那些谎话说得很高超,虽然话里的事情不存在,但说得就像明月那样活灵活现的,很逼真很周全很诱人。

  吊水壶
  也说作“吊水楼子”。有人解释为:有瀑布的悬崖。在荒山野林中,瀑布的水通常就是洁净的山泉,可以直接喝。因而,悬着瀑布的山崖,就好似天上吊着一个喷涌不尽的大水壶。在瀑布前,人可以饮水,可以赏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是非常融洽的。

  掉系把儿
  “系把儿”即植物的蒂,“掉系把儿”就是植物枯黄时落蒂的现象。这个说法具体指的是某人从某个有权势的职位上下台了。瓜熟之前与蒂落之后,情况很不同,但是瓜会熟蒂会落,“掉系把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滑门吊嘴儿
  这个说法用于形容特别善于言辞的人,有夸张的色彩。“滑门”是左右拉动的,再加上还是吊着的,上下也可以移动,这样一张左右上下都能动的嘴显然是超强的。

  勒大脖子
  即勒索或压迫。脖子是头和肩之间比较细的一部分,并不显得大,所谓“大脖子”,是把“脖子”放大了,局部一放大,事实就突出的显现出来了。

  缺德带冒烟儿
  这是一种抽象带直观的表达方式。缺德,若是已经“冒烟儿”了,肯定很严重,即使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能用量化的方式衡量,人们也可以通过直观感受做出判断了。

  在上面几种说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想象力、幽默感、修辞手法、灵活的表达、亲近自然的情怀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增进语言表意功能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审美上的感受,使原本表达平凡事物的话语里体现出一种精致的语言艺术。
作者: 350901821pain    时间: 2016-12-30 10:16
  (八)、涉及动物名称的说法

  涉及狗的说法

  好狗护四邻
  有人解释为:比喻好汉子保卫街坊邻居。

  老洞狗子
  说的是独居于山野之中,鲜少和外界接触的老头。这样的生活,出自于主动的选择。山林里物产丰富,如果善加利用,在物质上并不会很贫乏。在精神上,则是与世无争、省心落意。但是,以及时行乐为最重要事情的世俗人群一般会冷眼看待这种活法。

  赖狗扶不上墙
  狗要是放赖,常贴在地面上,即使把它的两只前爪放在高处,它也要拿下来,摇着尾巴,低声叫着求饶。

  窝子狗
  狗咬架时,一窝狗会一起上阵。此说法,是斥骂有些人家太好斗,只知打群架,不知道劝不知道和。

  人脑袋打出狗脑袋来了
  这是打架打得太激烈,血一热就只知道打了。

  乱踩狗爪子
  这是倾轧得太激烈。

  狗血喷人
  这是激烈骂战时骂对方污蔑自己。

  人形狗
  这是虚伪得太有水平。

  狗肚子装不了二两香油
  这是骂人容量小福分少。

  人模狗样
  就是乍贤乍佞的意思。此外,这个说法也用于熟人之间开玩笑,调侃对方打扮得挺像回事儿。

  喝人肚子还喝狗肚子里啦
  这是斥骂酒后失德。

  狗扯羊皮
  这是一只闲得难受的狗。

  狗男女
  这是伤风败俗、蝇营狗苟的男人和女人。


  涉及其他动物的说法

  鼠
  人以及动物在经历大的失败或受惊后,会出现一种沉默和失神的状态,和刚被猫惊吓过的老鼠有些相似,这样的情况叫“鼠谧”。

  兔
  熟语中有一句“兔子多暂也驾不了辕”。

  龙
  个体活力超群,叫做“龙性”。

  羊
  熟语中有一句“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大致是说同一类别或同一方向的事情可以归并起来处理。

  鸡
  有一种人,本来是个大坏蛋,但是形象非常体面,很神气,那劲头儿活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所以被称作“大损鸡”。

  猪
  主意特别正的人,被称作有“老猪腰子”。

  王八
  有时人过于劳累(多指脑力劳动),做出反应的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了,就有一种自嘲的说法,叫做累得“王八二怔”的。

  麻雀
  熟语中有一句“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家雀即麻雀。如果有合适的地方,麻雀常在人家的屋檐下安它们的窝。东北冬天白雪覆地长达几个月,这一段时间里麻雀觅食的双眼几乎失去了作用,因为食物差不多都被雪层埋在下面了。但是,冬去春来,人们还会见到这种小动物。这,就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的大概意思。所以,这句话是在提示人们,即使有时困难异常严重,顽强的人还是能找到出路。

  熊
  有一种人的处世之道叫做“受熊不受敬”。在东北话里“熊”有“欺负”的意思。

  狼
  走路或者做事,谁落在后面,成为最后一个,就被叫做“打狼”了。这种任务,一般人是不敢接受的。

  猫
  有时,人特别劳累(多指体力劳动),稍稍动弹一下都感觉艰难,而身边的猫总是身姿轻盈的样子,于是人们感慨的说“恨不得拽猫尾巴上炕”。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17
  (六)、生活中表达破坏性含义的词语

  扬失  闹扯  劣待  屈赖  霸害  囚磨  踹咕  体凳  冒坏水儿

  糟损  糟贬  糟践

  抛费  抛害  

  窝贬  窝屈

  败霍  败家

  祸祸  祸害

  造  造霍  造害  造践  造败  造尽

  搅  搅闹  搅劲子  搅局  搅群  搅家  搅灾

  作  作索  作践  作妖  作祸  作祸人  作死  作黄天儿   


  从上面列出来的情况看,“造”“搅”“作” 是内容比较多的三大类,其中“作”又是最厉害的。
  “造”,是放纵的行为,多与满足欲望相关。
  “搅”,多是因为在情感需求上不满足而采取的放纵行为,其中一部分带有故意的破坏性。
  “作”, 是中国传统亲情伦理的失败的那一个侧面。“作”是破坏性行为。家长“作”子女,就是折磨人,就是人性之恶的泛滥。子女“作”家长,有的是要挟,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的;还有一些,只是为了反抗。同一辈人之间的“作”,基本是要挟行为。“作”可以达到“黄天儿”的程度,即亲情的价值归零了。

  传统的亲情伦理看似无比强大,几乎对个人有无限的处置权,但实际上,在强硬的外表之下它也是脆弱的,也会经常暴露出失败的那一面。从结构特点来看,这种伦理以纵向的附属性关系为主,缺少横向的连结。在这种比较纯粹的附属性关系里,处在附属地位就意味着被限定在狭小的空间里。那么被限定者的策略,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采取放纵的行为方式,以及一定情况下发泄性的搞破坏。在这种比较纯粹的附属性关系里,因为缺少横向的界限,就导致主导者的行为是无界限的。行为的无界限实际上还意味着道德的无底线。“杨家有女初长成”,知道这一句唐诗的人太多了。常言说“棍头出孝子”,传统的亲情伦理也维持了一种秩序,但其基本结构上的重大缺陷,决定了其真实的状态是栽歪在过多的放纵和破坏性行为里。  

  知道生活中破坏性的因素来自哪里,有利于保护正常的生活。
作者: 新手1    时间: 2016-12-30 10:17
  (七)、歪、邪、不是

  歪    歪道    歪三拉四    歪㧟斜拉

  歪
  在东北话里有讲歪理的意思,也有往别人身上贴过失的意思。有人给出这样两个例句:
  “这人说话真能歪。”
  “你干的还歪到我身上来了?”

  歪道
  “道”读轻声,表达指向或状态。

  歪三拉四、歪㧟斜拉
  “斜拉”的“拉”读第二声。两个词都是歪出来很多内容的意思。而且,行为人清楚已经“歪”了,他们是故意那么做的。

  “歪”是平常可见之态,自然界里有歪脖树,社会中有病病歪歪的人。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存在,不同事物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不能要求什么都是一本正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在社会中追求正义、公正、正确是常态,满足于“歪理”是变态。一个社会如果以“歪”为主,就会像地震之后的样子——举目所见都是歪歪斜斜的。


  心邪    邪性    邪火    邪曲子    抓邪乎气    气迷心邪    刀笔邪神

  心邪
  邪是自心而生的。邪和斜不一样,有“邪恶”而无“斜恶”。

  邪性
  “邪”是内在的本质性的。

  邪火
  “邪”会如火一样表现出能量。

  邪曲子
  “邪”会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并且带着迷惑性。

  抓邪乎气
  就是寻找软弱的对象,通过发泄恶劣情绪的方式压倒他们。这样,“邪”就找到了寄身于社会的空间。

  气迷心邪
  即精神病。也简说为“气迷”。

  刀笔邪神
  有人解释为“以写诉状为职业的恶人”。这个说法告诉人们,有的人是因邪而成“神”。或者,还能让人想到,神仙里面也有邪性的,而且是善于拿笔写字的。
  诉状能发挥作用,在于它利用了被某些社会规范所认同的理性文化。从刀笔邪神所写的诉状可以知道,有理性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就已经远离邪恶了。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理性所解决的内容,会被更大范围里的“迷惑性”掌控着,成为“邪曲子”里的一小部分。有时,理性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看清什么人在谈理性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


  不是    派不是    贴不是    拿不是当理说

  “不是”,在东北话中带有缺点、毛病、过错之意,有时也引申为埋怨,如“落一身不是”。“不是”人人有,但如果太多了,人们可是要搞分配、贴标签的。甚至,仅有“派不是”“贴不是”,有的人还不满意,直接,他们就“拿不是当理说”了。“不是”会被一些人变成“理”,再一次表明,理性有时只是被人拿捏着的工具。

  拿“不是”当理说,这“不是”有可能是“歪”,也可能是“邪”。在中国的传统中,“邪”的一般缺少社会基础,但是“歪”的有时会成为主流。因而,“拿不是当理说”大多是拿“歪理”当理说。
  中国人,毕竟有很多的实用主义处世态度。所以在有使用价值的情况下,“歪理”常常也就是“理”了。歪理在社会上被很多人接受,还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有关。在中国的传统里,主要解决的是社会的纵向结构,社会的横向结构往往是空虚的。这就使“歪三拉四”“歪㧟斜拉”的歪理占了便宜,因为它们有时构成了社会中的横向联系(“拉”和“㧟”的动作大多是横向的),似乎可以起到一些填补空白的先进作用。
  实用的态度善于应对当前的情况,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歪理太多也是有代价的。由于传统文化中歪的东西太多,不免它就在近代“落一身不是”,以致曾有一些人主张连汉字也要改掉。歪理多的坏处更在于,严重抑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好几种东北方言工具书中,“拿不是当理说”都被收录为一个独立的条目。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推导出东北人欠缺理智的结论来,因为在运用这个短语时,说话人是站在反对的斥责的立场上。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18
  “社会百态”发出来后帖子中已经有一些内容了,就邀请了一些可能对帖子内容感兴趣的人。有点意外,也很高兴,第一个反馈的是一位满族哥们,给出的评价比较中肯。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18
  “社会百态”(下)收尾处“盛心盛气、一心扑实、一心巴火”那一组词,可以和“东北话中的‘劲’”里“理解心灵成长”那部分联系起来思考。在现实中做事时要用心力,那么关于心灵的成长也就会被重视起来。

  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聪明人。但是,做事时只依靠聪明才智,与完整的运用心力,就不同了……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0
  “社会百态”(中)理出了一些批评性话语,可以从它们针对哪些具体问题,体会社会的风貌。在那些话语中,社会阴暗消极的一面会显出来,但批评的立场也会提示人们思考社会意识在进步过程中的轨迹。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0
  在“社会百态”(上)中梳理出来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东北社会有活力,但不能“随河打淌”“随弯就弯”的过日子。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1
  (五)、东北话中的社会百态(下)“得瑟”之后部分

  平杵    俩好轧一好

  平杵
  就是在竞赛活动或带有竞争色彩的对比中,双方持平不分高下的一种关系。

  俩好轧一好
  就是两个好结合成一个新的好。这是一种双赢关系,而且还“轧”在一起了。


  根本    本当  

  根本、本当,都用于形容人的处世习性。“根本”的人,处理事情时把生活的根基置于优先位置,重视长远。在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经验里,有明显的注重根本的价值取向。“本当”和“根本”意思相近,不过“本当”中不仅强调“根本”还强调“当”,因而更灵活一些,表现了对当前情况的重视。“本当”多用于夸奖小孩或者年青人。
  “本当”里的“本”东北人是习惯于读作第二声的,又是字典里原来没有的一个怪声调,能让人想起“得瑟”里的“得”。这种读怪调的情况是东北话中的一类现象。
  其实,来点怪的,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就需要的。东北话里有“制惊道怪”的说法,说的是小朋友喜欢故意惊吓别人以及做怪声、怪动作或讲一些神秘古怪的故事,这反映出人自幼年时就对奇怪和刺激的事情感兴趣,乐于去探索。即使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也会“制惊”和“道怪”。“制惊”,有的旅游项目就是要让游客体验惊吓与刺激的,有的电影也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吸引观众的;“道怪”,魔术表演和时装秀的主要卖点之一就是“怪”,就是平时说话,卖个关子也是常有的事。可见,人们有时会主动制造新的怪事物并接纳它。
  至于“本当”被读出了怪调,可能与闯关东人群的一个现实需要有关。闯关东人群到达东北后主要是延续了农耕文明,农业社会中重视根本的价值取向仍然要坚持,但是这种坚持要在适应新环境和解决好当前问题的条件下去实现,这和一直生活在安定环境里有很多的不同。首字“本”被读成接近于重音的向上扬的第二声(“当”顺势读成轻声),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这是一个服务于新生活的重要的新词,而且这么读可以和“本当”原有的“本来应当”的意思区别开。
  闯关东时代,人们本就在探索新环境、新生活,制造和接纳有点怪的事物是正常的,在东北话里出现读怪调的现象,有时就反映了这种生活。“本当”的读音有点怪,但是带有能启发人的新意。


  盛心盛气    一心扑实    一心巴火

  盛心盛气
  是表里相通、一致,情绪很饱满的样子。

  一心扑实
  指人做事非常投入,身心已经沉浸于其中的状态。需要区别的是,还有“一心朴实”的说法。一心朴实,有人解释为 “一心一意,朴朴实实”。一心朴实,主要说的是一种个性。而“一心扑实”表达的是做事时的状态。这两个说法发音相同,但围绕做事而用到这样的说法时,应该是“一心扑实”。
  一心扑实,意味着做事之人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那么,怎样才会调动起人们做事的主动性呢?社会处于何种状况时,“一心扑实”的说法才能在大众中广泛使用呢?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其实回顾一下闯关东时代民众主动获取经济基础的情况,就会豁然开朗了。显然,闯关东是一个历经风险与艰辛的过程,在付出全身心的努力获得安身立命、养家度日的经济基础后,闯关东前人为维护这份经济基础而做事时也会带着强烈的主动性。

  一心巴火
  我根据现实中人们使用的情况,提炼出三种基本含义。1、心情急切。2、热切期望达到某种愿望。3、认准某个方向之后,动力十足,会持续的自我激励以推进所做之事。
  东北话里有一些用“巴火”作后缀的词语,除了“一心巴火”,还有“吵吵巴火”“强(势)巴火”“贪黑巴火”。我觉得,“巴火”的本来面目是“扒火”。(大概是因为人们写这些方言词语时选择了同音字记录的方式,更简单易记的“巴”字就被采用了)以前,东北在冬天时用火盆取暖,就经常要“扒火”。火盆,一般是泥做的,像盆那样大,但比较高,像一个特大的碗。火盆里装树枝等热值比较高的柴火燃烧后形成的火炭,火炭的表层随着热量的散去会变为灰烬,灰烬会遮蔽下面的火炭,就延缓了下面火炭的散热过程,使火盆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持续的放热。对于小孩来说,火盆尤其是个好东西,因为在冷寂的冬天可以用它烧烤土豆或者麻雀。有时,想把土豆埋到火炭里去,或者刚从外面进屋的人想烤火,就需要“扒火”了。把表层的灰烬拨开后,火炭会露出来,散发的光和热顿时直扑人们的脸面,屋里的温度也会有所提升。以“巴火(扒火)”为后缀,可以进一步丰富词意。所谓“贪黑巴火”,就是冬天熬夜时还要不时的“扒火”取暖;所谓“强(势)巴火”,就是费了很大的努力;所谓“吵吵巴火”,就是吵得高低起伏的但也很有劲头儿。                                      
  扒火,是一个道理。有底火,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热力十足。没有底火,则意味着没有储备。至于有底火却不知利用,也是一个挺严重的问题。

  盛心盛气、一心扑实、一心巴火,这三个词表达的都是人内心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后的情形。三个词都可以表现做事时的状态,其中“盛心盛气”是即时性的,“一心扑实”和“一心巴火”是长时期的,而“一心巴火”又比“一心扑实”更加主动进取。在社会环境正常的前提下,一心巴火的干正经事,前方,就是抬头日子。


  浅白净子    周正   秀溜    厚诚    身亭儿    身板儿

  社会百态中,人们首先观察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人;而对于人,观察者先注意的又是他们的相貌。这一组中的几个词,是东北话中关于人的长相和身材的说法,带有健康的审美意识。

  浅白净子
  指皮肤比较白的人。

  周正
  带有端庄美。

  秀溜
  是形态美和线条美。

  厚诚
  指人长得粗壮厚实。

  身亭儿
  强调一种挺立的美。

  身板儿
  喻示身体端正而且结实。
作者: 蝴蝶为花碎    时间: 2016-12-30 10:21
  (五)、东北话中的社会百态(下)之“得瑟”

  得瑟
  是躁动状态下的自我表现行为。在东北话里,“得瑟”是常用说法,在不同场合里会形成很多具体的含义。
  “得瑟”已经从东北方言进入普通话了,标志性事件是2012年被《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在书写上采用了“嘚瑟”)。从方言进入普通话,意味着其所带有的东北地域性和民族主流文化之间实现了一种通融,那么认真探究“得瑟”这个词的来源和词义,对于理解东北地域文化会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在参考已有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东北的历史,我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古代汉语里没有“得瑟”这种说法。有人认为,“得瑟”是某个古代词语发生几次音形义变化后在东北衍生而成的。然而,这一说法中对“得瑟”的理解是以表面化的解释(对几种表象进行归纳,缺少对质的把握)为依据的,即使叙述出一个复杂的音形义变化过程,也不能说明最后演变出“得瑟”的原因。另有人根据一些近似特征,说“得瑟”源自山东个别地方的方言,却只是随便的一说,缺少基本的依据。还有人说,“得瑟”来自于满语。可是,清朝时的满族人普遍有明确的名分,规矩森严礼节繁多,缺少张扬个性的社会空间,怎么能有这样一个词被创造出来并流行开呢?根据东北历史上具体的社会状况,在道理上说得通的是,“得瑟”源自于闯关东。
  闯关东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兀的基本情况,就是闯关东民众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他们自己主动获取的。不是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不是政府分配的,不是暴力掠夺的,依靠个体正当的主动争取能够得到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就刺激了普通民众社会主体意识的萌生。得瑟,就是社会主体意识萌生之后,个体为了争取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位置所主动采取的自我表现行为。
  从历史过程来看,“得瑟”刚被创造出来时,很可能是描述了闯关东时代特别引人注意的一种社会景象——“得”是指得到了土地等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瑟”就是人得到重大收获时兴奋得肢体有些发抖的现象。客观景象,应该是“得瑟”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首要依据。而这一景象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意义,很快使“得瑟”一词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了具体的含义。
  闯关东时代民众普遍主动争取到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至少带有两方面的社会历史意义。一、在与物的关系上,人发挥出了很大的主动性,并且获得了基本的主动地位。二、对物发挥出主动性带动了对人的主动性的追求。物质基础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基本的支撑,有了对物关系上的主动,人们还会接着寻求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所以,东北话中有熟语:小人别得地,得地就装屁。根据这两方面的社会历史意义,可知“得瑟”作为闯关东时代出现的社会景象,意味着一种由社会基础关系的变革所带来的显著的主动性。在相对无序的移民社会里,这种主动性很容易引起躁动情绪,并且冲击到既有的人际关系。后来,随着闯关东时代的离去那种人们主动争取到物质基础后极为兴奋的社会景象不再出现了,对物的主动性作为社会变革中的底层关系被遮掩了,而对人的主动性作为社会变革中的显性部分则流传下来了,于是“得瑟”就被理解成人在躁动状态下的自我表现行为。   
  在“得瑟”被创造出来的过程中,有可能“得色”的说法起到了诱导作用。“得色”,古已有之,描述的也是人在有所得时喜形于外的现象。如果把“得瑟”理解成获得重大收获时极为兴奋的表现,那么,可以把它看作是“得色”的升级版。“得色”是面部的神情,“得瑟”则已发展到出现了明显的肢体动作,二者含义不同,但是它们在口语里原本发音相同,为了能够在交谈中区分开,人们就对新识别出来而且外在表现强烈的“得瑟”做了区别处理,具体做法就是把首字“得”读成了新的表现出更大力度的第四声。这样处理后,由于“得”字接近于重读,“瑟”字就顺势弱化为轻音了。
  有些人在解释“得瑟”时,把“得瑟”和“得色”认作一回事了,没有区分出它们的不同。还有一些人认为,“得瑟”是由“哆嗦”经过音形义转化后出现的,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全国通用的“哆嗦”一词只在东北转化出了“得瑟”。目前可见的对于“得瑟”的各种解释,普遍是从使用场景中总结出几种具体含义,而没有先提炼出这一类现象的内在特征。结果,在解说“得瑟”的来历时众说纷纭。
  “得瑟”作为一类社会现象,是可以找出内在特征的。在躁动状态下通过自我表现行为争取社会生活中的优势位置,就是“得瑟”的内在特征。
  根据其内在特征,我们可以知道“得瑟”不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本来就有的。中国传统社会要依靠礼教来维持运行,礼教,不可能容许“得瑟”这种行为的存在。“得瑟”显然是中国社会向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新生发出来的现象。正因为表达的是新现象,“得瑟”在现实使用中没有被“得色”覆盖掉,也没有被其他词代替,而是在全国被接受为一个独立的新词了。由于没有指出“得瑟”是为了表达新的社会现象而创造出来的,此前关于“得瑟”来历的众多说法都存在有些方面说不通的问题。
  “得瑟”这样一种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不是某种社会思潮带来的,关键在于“得”。正是闯关东时代特殊的历史机缘,给大众创造了可以“得”的机会。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闯关东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生活在东北的人也普遍外出逃荒,那东北话里还会有“得瑟”吗?就算“得瑟”是由“哆嗦”转化来的,恐怕东北人也没心思用了。   

  根据上面的探究可以知道,“得瑟”这个词真正的原创性意义就在于,在我们这个礼教传统深厚的民族里,它表达出了一种属于个体的张扬的主动性。
  从使用情况来看,青少年经常使用甚至有些偏爱“得瑟”这个词。在“得瑟”由东北走向全国的过程中,除了东北题材的小品和电视剧,网络也是一个主要的传播途径,而在网络上主要的使用人群就是青少年。(因为是网络上的一个热词,北方某省相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一本网络用语工具书里就收录了“得瑟”)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得瑟”是青少年生活中的一个主题,在他们争取独立的社会主体地位的过程中,要实现人际关系上的除旧布新,就需要“得”——成长,也需要“瑟”——明显的表现出来。当然,青少年偏爱“得瑟”这个词,也在于他们是容易躁动的人群。
  从使用情况中可以知道的另一个现象是,全国各地报纸的新闻标题在用到这个词时,普遍使用得很灵活,明显超出了各种词典中列出的那些义项。
  不过,得瑟是带有冲击性的行为,在社会上人们还是认为它主要意味着消极的意义。至于那种不以有所得作为根基,单凭主观愿望就得瑟的行为,确实只能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可以预想的是,在普通民众享有的社会主体地位日渐增强的情况下,人们对待“得瑟”现象时将会更加明智。在中国,个体化的主动性,应该也可以成为社会活力的一个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收录了“嘚瑟”(即“得瑟”),在促进这个词传播的同时,也在书写用字上留下了改进的空间。这个词本是无确定书面表达形式的方言词,但是从地方志、方言工具书、电视剧字幕、网络用语等场合中可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还是选用了“得瑟”两个字。尤其给我留下印象的是,2014年在杭州,我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姑娘,她穿的白色文化衫上只有大大的“得瑟”两个字。如果对比一下,也可以发现用“得”比用“嘚”更合适一些。从发音上看,两个字原本都没有第四声,选用“嘚” 也是临时赋予其第四声。从字形上看,“得”是常见字,而“嘚”字比较生僻。从字义上看,“得”字可以提示这个词来源于有所得的现象,并且提醒人们“得”是根基,而“嘚”字只起拟声作用,不能表达其他意义,会矮化整个词的内涵。音形义的良好结合是汉语的优势,在成为普通话中规范的词语时,显然用“得”更能体现这一点。
作者: 土八路    时间: 2016-12-30 10:22
  (五)、东北话中的社会百态(下)“得瑟”之前部分

  有尿    尿性

  有尿
  有人解释为:有本事,有种。

  尿性
  说的是来自人的原始生命力的强悍,或者用于褒扬人本领超群。

  这两个说法都表达出对野性的原始生命力的褒扬。大概是渔猎文明给东北话带来了这些具体的说法。在东北,渔猎活动的普遍影响一直持续到很晚近的时期。之所以借用尿来表现生命力,可能与雄性动物常常通过撒尿来表现生命力的现象有关。
  张扬野性的原始生命力,在闯关东时代是人们普遍的选择。早期闯关东进入东北的人群中,有些人就是以打猎为目的的(貂皮是当时人们说的关东三宝之一,是能够通过打猎获得的高经济价值物品之一)。从事农耕的人群,同样面对着荒野环境的挑战。那些拓荒者的后代——今天的一些东北人,在回顾先辈的经历时,常说“开荒斩草”这样一个词。从开荒斩草起步,在原本是荒野的环境里开创出粮谷丰裕的新生活,既需要适应荒野,也要能够战胜荒野。
  不论渔猎文明的社会生活,还是闯关东后开发荒野的过程,都需要张扬野性生命力的文化。事实上,东北人生活中的一些习俗,就传递着张扬生命力的信念。比如,看到男童在撒尿时,长辈人总喜欢逗他:“哎呀,这小子有尿啊!”实际上这是一种鼓励,犹如说“你小子挺行啊”;在本质上,则是培养男童树立起对自己生命力的自豪感。
  补充一点。个别东北方言词典中把“尿性”解释为“顽强、强悍”的同时,还解释成“软弱、服软”。但绝大多数东北方言词典中给出的解释里只有前一方面的含义。联系到“有尿”的说法和逗男童撒尿的现象,也可以知道把“尿性”解释为“软弱、服软”是很别扭的。可能,在“尿性”这个词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歧义。


  滑腾    利整    利亮

  滑腾
  有人解释为:形容人动作灵活敏捷。

  利整
  形容事情做得不错,看上去挺规整。

  利亮
  形容人时,是一种办的事经常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风格;形容事时,表明做得出彩儿。


  图鄙    图鄙活儿    图鄙钱儿

  图鄙
  有人解释为:乡巴佬,不通世情的人。

  图鄙活儿
  有人解释为:受累而报酬低微的活,或不该干而干的傻瓜活。

  图鄙钱儿
  也说作“土鳖钱儿”,指的是得来辛苦、来源有限、数量很少的收入,或者在某些场合显得寒酸、数量太少的钱。

  这些说法与闯关东后的社会形势有关。闯关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追逐自然资源红利的行为。自发性移民对资源红利的追逐,带动了对整个东北的开发。由于在社会形成之初有红利可追,人们的期望就比较高;一定情况下期望值低的,就被认作“鄙”了。
  自然资源的红利在东北已经不再是人们追逐的主要热点,但是发展离不开特定资源的支持,选择资源的能力仍然十分重要。地方经济如果长期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不去开拓新的资源,也可能会落入“鄙”的状态。


  损种    低气    下作    吃下眼子食

  损种
  指有的人有可以利用的正当条件,能够改善自身的状况,但是却拒绝改善。

  低气
  有人解释为:卑贱,低人一等。

  下作
  除了指吃相不雅,也可以指品行下流。

  吃下眼子食
  指的是任人摆布的工作或生活处境。

  这四个说法涉及到了工作、生活、品行等方面的选择问题。此外,东北话中还有一句熟语——“好孩子不往庙上舍”,讲的也是要注意职业与社会空间的选择。


  四致    方舒

  四致
  “致”读轻声。表示居住空间宜人。也可以引申为日子过得不错的状态。

  方舒
  “舒”读轻声。表示在一定空间内有回避关系的男女两性之间是方便的。不方舒,就是男女之间不方便。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3
  “社会百态”(下)字数超过4000,也要分开来发了
作者: 恩赐解脱    时间: 2016-12-30 10:23
  (五)、东北话中的社会百态(中)

  面儿上人    秧子    街溜子   

  面儿上人
  有人解释为:喜好出头露面的人,场面上的人。

  秧子
  有人解释为:1、旧时多指阔少爷、公子哥或地痞。2、游手好闲的人。

  街溜子
  有人解释为:农民称城里不务正业的人。


  假二横子    屯不错

  假二横子
  这种人经常装出凶横的样子。

  屯不错
  指农村的场面上的人。

  假二横子和屯不错都只适应封闭狭小的生活空间。如果假二横子比较屯,或者屯不错比较横,就都是他们生活空间里难缠的人。不过,在不熟悉的的空间里,他们可就大变样了。


  顺毛驴儿
  有人解释为:喜欢别人顺着自己心意的人。给出的例句是:那老头儿是个顺毛驴儿,只要事事依着他,啥事都好办。这个例句是以一个老太太的口气说出来的,恐怕也是不少中国老太太的过日子经。


  拿奉    拿把    拿大

  拿奉
  有人解释为:以为某事非自己莫属而难为他人。

  拿把
  有人解释为:故意不做自己所擅长的事,以此难为对方。

  拿大
  有人解释为:抬高自己,妄自尊大。


  抖飘儿    卖浅儿    吹着唠

  抖飘儿
  有人解释为:显摆轻浮(贬,多指在女人面前表现得轻佻)。

  卖浅儿
  这事不太容易,卖给谁呢?

  吹着唠
  吹的重要性不用多说,男人都喜欢吹牛,女人都喜欢会吹牛的男人。唠,就是平常交流时的说或者聊。吹着唠,就是吹的重要性已经优先于唠,尽量把吹贯彻到唠之中去。


  像势    下势    落势

  像势
  用于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情形中。干正经事,也应该有势。

  下势
  有人解释为:下台,失去权势。

  落势
  有人解释为:家道败落。


  花舌子    耍奸头    痼动    阴毒

  花舌子
  一般以舌代人,指的是人。说“耍花舌子”时,指说一些很出彩很动听但也很虚很假的话。此外,有人解释“花舌子”时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义项:在土匪和被绑票人的家属之间传信儿的人。

  耍奸头
  可以认为是一种品性,也可以是处理一件具体事情时的态度。指品性时,那样的人在社会上所凭借的就是机巧多变的头脑,他们认为成本与付出等事都是与他们无关的。

  痼动
  可以理解为痼疾之动,指的是总要去坏别人的一种品性。

  阴毒
  “毒”读轻声。指人的一种品性。


  起幺蛾子    起刺儿    起哈子

  起幺蛾子
  有人解释为:来邪的,闹特殊。蛾子不论是飞的时候还是落下来栖止的时候,都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说某人“起幺蛾子”时,所指的具体内容也是出乎众人意料的。

  起刺儿
  与之相近的还有起皮子、起屁,基本可以通用,说的大致就是调皮、捣蛋、找茬、寻衅。

  起哈子
  “哈”(东北话口语里读第二声)就是讹,起哈子就是一伙人合起来讹人。


  涎皮赖脸    死乞白赖    下三滥

  涎皮赖脸
  指缺少羞耻意识。

  死乞白赖
  指动机有问题,又纠缠不休。

  下三滥
  也叫“下厮滥”,有人解释为:1、下贱。2、指下贱、没出息的人。


  牲口    牲性    不懂人语    杵橛横丧

  牲口、牲性、不懂人语
  都是叱骂打爹骂娘、缺少基本伦理之人的用语。

  杵橛横丧
  野蛮,不通人情,不懂道理。


  败道    走下道    四六不上线    不朝好场赶

  败道
  有人解释为:(走长路力竭而)跌撞,也比喻不走正路。

  走下道
  是不学好、放任自流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四六不上线
  即不论怎样就是上不了正道。

  不朝好场赶
  指的是主观上就不朝正确的方向努力了。


  输耍不成人
  在东北话中赌博往往被说成“耍钱”,总在耍钱场混日子的人叫耍钱鬼子,沉迷于赌博而不顾其他的人被称作输耍不成人。


  老尿泥    花豆包

  老尿泥
  有人解释为:软弱、不正经的老年人。

  花豆包
  有人解释为:老色鬼。
作者: 似鱼非羊    时间: 2016-12-30 10:24
  (五)、东北话中的社会百态(上)

  抬头日子   
  前人为什么留下这个说法,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正经过日子人家   
  正经,过日子,人家,组成了东北社会中一个经典的说法,有时也简说成“正经人家”。与此相近,有“正经庄稼人”的说法,如果不是正经庄稼人,则叫作“二八月庄稼人”。二八月庄稼人,有人解释为:对农活不内行也不正经干的农民。没听说有“二八月过日子人家”的说法,但过日子不内行也不正经过的人家恐怕是有的。

  正经人家的说法突出了“正经”二字,在东北话口语习惯中也确实有一些与此相关的批评性说法:没正形、没正溜、没正事、没个正经……


  是一个儿     不是个儿     拿不成个儿

  是一个儿   
  如果说正经过日子人家是饱满良好的家庭,那么“是一个儿”就是对有出息的个人的肯定与称赞。

  不是个儿   
  意思是比不过、不是对手。

  拿不成个儿   
  豆包子,如果馏得时间太长,就拿不成个儿了;包饺子,面和得太软,饺子也会拿不成个儿。一个人,睡意袭来缺少精神头儿,会困得拿不成个儿。一个家庭,缺少必要的伦理道德或价值观念,就会过得拿不成个儿。一大群人,缺少公认的人文传统作为凝聚的力量,也会拿不成个儿。

  我们可以从闯关东的历史来深入体会“拿不成个儿”这个词。闯关东是自发的移民活动,具体的组织和实施者就是个人或家庭,他们自己管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在移民活动中,个人或个体家庭作为行为主体处理了方方面面的事情,直到他们在新环境里开辟了新的生活。这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也是移民在新环境里打下生活根基的过程。可以说,闯关东以后形成的东北社会主要是由一个个能拿成个儿的家庭集聚而来的,在这一社会中也蕴藏着能拿成个儿的文化基因。当然,这种能拿成个儿的思维基本局限于家庭过日子领域。

  从是一个儿、不是个儿、拿不成个儿这几种说法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于饱满出众的个体的肯定态度。在民众自发聚成的社会中,释放个体的活力,其实是比较自然的选择。


  不担镇乎    不担事儿    不让份儿    不着饶行    不玩活   不喜外    不白给

  不担镇乎   
  就是面对强力震慑时,稳不住架儿。这涉及人的意志是否坚强。

  不担事儿   
  就是不负责任,不去作为。这涉及人对于责任的态度。

  不让份儿   
  就是不退让。这涉及人在可以有所得时的态度。

  不着饶行   
  就是不学好,没规矩,需要进行惩戒。这涉及人是否遵守社会规范。

  不玩活   
  就是在从事一些具体的劳动时,态度消极。不玩活的人未必是懒人,而且其中有很多是能干的高手。之所以态度消极,可能是个人兴趣不在那个方面,或激励机制有问题。要理解这一些,不妨从东北话中“营生”的说法入手。营生,在东北话里可以指老百姓为谋生所从事的劳动(当官是不好说成“营生”的), 同时也可以指找一些有乐趣的事以度过一段时间的意思,比如闲着没事时嗑瓜子就可以说“是一个营生”。可见,在东北老百姓的意识里劳动和乐趣并不是尖锐对立的,而且倾向于让它们走得很近。由“营生”这个词,可以想到一种朴素的职业观念。

  与“不玩活”相近,在东北话里还有“玩不转转”的说法,就是不擅长做某事的意思。所以,东北人确实在做事时习惯于和“玩”联系起来,也就是希望劳动中有乐趣。

  正因为前面已经提到的闯关东以后东北社会里个体意识的生长,人们在对待劳动时才把自身的感受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在泯灭个体意识的情况下默默的接受所有可以挣到钱的工作。

  把劳动和乐趣联系起来,符合健康人性的需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当然,要在劳动中寻找释放个体活力的空间,还需要以健康的社会环境作为依托。如果一个社会基本不理解“激励机制”为何物,那就会经常见到不玩活的情况。

  有一些说法,说东北人比较懒。不玩活的东北人确实容易让人认为是懒人。但是我认为,玩活的东北人也是生龙活虎的一股力量。

  不喜外   
  就是主动拉近与某人的距离,认为双方关系比较亲近,或主动融入某种环境。这涉及人在对待一定关系或环境时所持的关于亲疏远近的态度。在东北,通常人与人之间隔阂少,不喜外的人多。东北没有很多的历史传统,也没有很多的“文化壁垒”。闯关东给东北留下的人情观念是明显倾向于建立亲切关系的。比方说,二人转作为闯关东后东北土生土长的文艺形式,一直秉承的一个文化基因就是要求在表演中与观众“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

  有不喜外的态度,应该有助于发展出成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亲和力文化。

  不白给   
  这话挺有意思,因为,什么又是白给呢?其实,在东北话里和“白给”这种说法相近的词语是很多的,比如“大白薯”、“白扔”、“大白扔”、“扔货”、“完蛋货”、“完蛋操”、“完犊子”、“窝囊废”、“废材”、“废物”、“废物点心”,说的都是体现不出价值来的人。白给,就是在竞争性生存环境里体现不出价值来。不白给,是适应竞争性生存环境的一种素质。

  在个体意识已经生发出来的社会环境里, 竞争意识肯定会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观念,因而也会有对于灵敏者的肯定,对于迟钝者的嘲骂,并体现在语言习惯里。


  讲究   
  前面曾经提到,“差劲”在东北话里可以用于形容人,而和差劲的人相反的,就是讲究的人。


  扑奔      求靠       求人弄呛

  扑奔   
  这个词很生动,不仅是奔过去,似乎还像是扑过去一样,表达的是投亲靠友的意思。这个词在闯关东年代应该是常用的。也可以简说为“扑”。

  求靠   
  求靠应该还是求,而不是人身依附。

  求人弄呛   
  这个词表明求人有时是很难的。


  拉帮       搭帮       贴帮

  这三个词说的都是帮人的意思。在东北话中积淀着深沉的互助文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会被称作“心眼儿好使”,“好使”大概也就是正常、明智的意思。


  随河打淌       随弯就弯       随帮唱影

  随河打淌   
  说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但在字面上说的是自然现象。春天开始解冻时,刚刚融化出来的水会沿着河里仍然平滑的冰面肆意漫流到下游去,这种现象就叫随河打淌。(这样的水在东北话里叫做“沿流水”)

  随弯就弯   
  也说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随帮唱影   
  有人解释为:1、附和他人的意愿说话或做事。2、盲从。


  直打直飞      沾火就着      炮仗筒子     听风就是雨      出马一条枪

  这五种说法都用于形容一些直性子的人。


  实不可解      实逼无奈     逼着瓦着     翻打掉锤

  实不可解和实逼无奈很容易理解。

  逼着瓦着   
  有人解释为:又催逼又使手段地。瓦,在东北话中有多种含义,理解“逼着瓦着”,可以回想“瓦弄”的含义。瓦弄,有人解释为:托人设法谋取。

  翻打掉锤
  有人解释为:比喻里外(反复)占便宜。
作者: 吖吖吖日    时间: 2016-12-30 10:25
  因字数太多了,“社会百态”发的时候分成三次,原文也是分上中下三部分的。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5
  发完了“自然生态”,后面将要发的是“社会百态”。
作者: yueliang663    时间: 2016-12-30 10:26
  (四)、东北话中关于自然生态的一些说法

  出飞儿  
  有人解释为:雏鸟自己飞出去(打食),比喻孩子独立生活。


  蹲仓
  有人解释为:黑熊不吃不喝躲在树窟窿里过冬的现象。


  大孤棒子  
  全称是大孤棒子野猪,指的是单独行动的大公野猪。这样的野猪攻击性很强,而且身上常常带有一层松树脂凝固后形成的保护层,很难被击伤。


  傻狍子  
  有人解释为:即狍子(常因跑后还要回原地看看或同伴被击伤后仍不迅速逃走而被捕获,故称)。


  白踪  
  有人解释为:雪地上的足迹。也有“黑踪”的说法。黑踪,有人解释为“(兽)在河边泥地上的足迹”。


  冒烟儿雪  
  有人解释为:暴风雪。也有人解释为:风搅动落雪成弥漫雪雾般的大雪。这两种说法都对。在大雪过后,空气会特别清新,天空也非常澄澈。


  美人松  
  长白山特有的一种松树,可以长到二三十米,形体挺拔,姿态优美。


  武开江  
  有人解释为:(天气骤暖)冰层爆裂、冰块淤积重叠的江面解冻。(流入冰层下的大量桃花水凸爆冰盖儿所致)


  鳇鱼  
  出产于黑龙江流域,有人称其为淡水鱼之王。在清朝,鳇鱼是皇室贡品。张学良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到,一个鳇鱼的鱼头就需要两个人抬。


  靰鞡草  
  在东北被习惯称作关东的年代里,靰鞡草与人参、貂皮并称“关东三宝”。把晒干的这种草填充在鞋里,对于抵御严寒有非常好的效果。


  庄稼没棵  
  “没”读第四声。庄稼在经历了夏季的疯长之后,又高又密。这时庄稼秆棵下面容易隐藏野兽或坏人,走路就要小心了。


  五花山  
  在秋季,东北山区里红、黄、白、紫、绿等各色植物杂陈在蓝天之下,使山野之中布满了烂漫的色彩。与此相近,还有“自老山”的说法,指的是霜冻来得晚,山上草木未经霜打而自然枯萎。这意味着好年成,因为粮食作物不会因早来的霜冻而减产。


  棒槌  
  大概是早年间采参人把洗衣时用于捶打衣服的棒槌和人参联系起来了,后来棒槌干脆成了人参的代名词。采参人发现人参后要喊山,所喊的就是“棒槌”。


  山神爷  
  这是早年间流行的说法,指的是老虎。老虎是森林之王,处于生态链的高端,人们称老虎为“山神”,也含有一种尊敬生态系统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人参是植物中的极品,东北虎是动物中的极品,早年流传下来的“棒槌”和“山神爷”的说法都不直呼其名,应该是传统文化中避讳文化的一种体现。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7
  试一下天涯上的格式
  出飞儿      有人解释为
  蹲仓        有人解释为
作者: 471984348    时间: 2016-12-30 10:27
  不论原格式是多少个空格,天涯上反映出来的只有一个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27
  (三)、东北话中关于过往生活的几个词语

  准    有人解释为“从中有计划的拿出”。并且给出了一个贴切的例句:
  一天准出一两粮食,一年以后所积蓄的粮食是很可观的!

  毁    也常说成“改”。就是利用旧有的成件物品,改制成另一件可用的物品。“毁”的本意是进行破坏,在这里,毁后又是有新生的。

  打平和    “和”读轻声。有人解释为“(平民)聚餐(一些普通食物,钱均摊)”。显然,这是年代久远的AA制消费方式。这种说法也常说成“打平伙”,而且通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呼    与打平和有些相似,但在付钱方式上,是由卖东西的人指定消费者中某一个人付钱。这样就使这种消费带上了一些赌博的色彩。在这一过程中,有赌带来的刺激,而且绝大多数人都赌赢了,还尝到了一些吃食。至于那个被选中掏钱的人,往往也只是请平日里的熟人吃了一些简单的东西。

  我小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干活时短歇的农民在田间地头吃呼、打平和的场景。现在想来,那场面和娱乐活动有些相似。可能在应对长时间艰苦劳动的过程中,那些简单的消费活动更意味着氛围的调节,以及群体性的自我激励。

  细粮    细粮就是指大米和白面。和这两种今天最普通的主食品种相对比,其他的粮食也被叫做粗粮。高粱曾经长期是东北第一位的主食品种。转变的明显出现是在1980年代的中期,以后细粮就不再稀罕了。那背后除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因为东北开始种植更多的水稻。“细粮”这样的说法已经退出了当今的生活,但它反映了过去的饮食结构、种植结构等方面的事情,很多人仍然有着深刻的记忆。

  上面这几个词语都来自过往生活中的消费活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消费时往往体验得细致和深刻,而且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社会生活通常要在有所积累的情况下实现前后连续的发展,消费行为向前演变的过程应该也是这样的。留存一些对过往生活的记忆,也许可以为消费文化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 哓杰    时间: 2016-12-30 10:28
  (二)、东北话中的“项”

  考察东北话中带“项”的说法,是深入认识东北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

  首先,围绕经济活动,东北话中带“项”的日常说法已经形成了一个意义比较丰富的体系。
  进项:指的是收入。
  指项:指的是可以指望的收入。在东北人的口语习惯中,指项有时也等同于“指望”。
  用项:是支出。
  花项:是消费。
  落项:是纯收入。
  大概是因为有了这些个“项”,东北话中就有了“把家虎”的说法,把家虎就是专门管这些个项的。

  生活中涉及“项”的时候比较多,还使东北话中出现了“连项”“一连项”的说法,用于表达“接着”的意思。

  如果说“连项”“一连项”注意到的是项与项之间的关系,那么还有“项眼”的说法,算是进到项的内部了。项眼,和“节骨眼”差不多,有的东北方言词典也是这么解释的。但是这个说法的明确提出,显然是以项的观念为基础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东北话中带“项”的说法涵盖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以经济生活趋于丰富为基础的。关于“项”的观念意识被凸显出来,表明人们的认识在趋于深化。
作者: 一人不宜裸奔    时间: 2016-12-30 10:29
  我理解,凝结在方言词语中的文化寓意,就包含着深沉的历史文化。
作者: 4    时间: 2016-12-30 10:30
  发现自己原来的格式发上去以后反映不出来,给阅读带来了不便。
作者: 13qqoli    时间: 2016-12-30 10:30
  (一)、东北话中的“劲”

  东北话中带“劲”的常用说法有三四十个,这些说法构成了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体系性内容,体现出具有特色的生活气息和一定的时代新意。下面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从“劲”的角度理解个体的心灵成长之路

  人的成长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运动是由“劲”促成的,从“劲”入手,就可以理解人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现象。

  心劲儿:生活中,小孩子如果能动脑筋想到照顾长辈的事情,大人常常夸到“你看看人家这心劲儿”,或者“这孩子真有心劲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孩子的心劲儿里既有思考问题的智力,也带有他们对长辈的情感。人的成长是从孩提时代起步的,那么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智力和情感就是人的心劲儿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心劲儿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进而,也可以说心劲儿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原动力。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就需要释放人的心劲儿,在重视发挥出智力的同时,也应该树立起健康的情感。是否有健康的情感,常常决定了人的心劲儿能否有正确的方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表明,放纵动物性本能,压抑基本的情感需求,否定情感的社会价值,以健康的情感为可耻,玩弄扭曲的情感意识,用虚假的情感欺骗人,是低级蒙昧的社会生活形态。

  走心劲儿:多用于少年。到了少年阶段,人开始形成集中注意力认识某一事物的习惯,心劲儿开始活跃起来。

  与走心劲儿在形式上比较接近的一个说法是“不走心”,一般是指成年人处于马大哈的状态。到了成年人这里,就不说“不走心劲儿”了,把劲儿给省略了。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孩子的世界比较单纯,心和劲儿常常直接连在一起,而成人的世界很复杂,心和劲儿各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一个人在孩子和成人这两个阶段,对于心和劲儿的不同关系,都应该有充分的体验。在孩子阶段,如果心和劲儿总是不能连在一起,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人格问题。到了成年时,如果心和劲儿仍然总是连在一起,就不够成熟,在东北话里就叫“老直巴头”(或“老实巴头”)。

  带劲(有时带“儿”音):这种说法都用于少年人,而不用于中老年。比如儿童过年时穿新衣服,少年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得好,青年干活干得利落,都可以说“带劲”。因而这“劲”是少年人的朝气。

  不带劲(有时带“儿”音):多用于成年人。指说话、办事时不像样子,不带有正常的生活氛围里所具有的得体、积极的态度。此中的“劲”,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正能量。这种批评性说法能够流传开来,表明社会的基调是正常的向上的。

  差劲(有时带“儿”音):可用于形容物,表示有不足之处,若是商品,就指存在质量问题。

  用于形容人时,也是存在质量问题,因为这样的人在言行上违背常情常理、公序良俗,严重者干脆就是悖情逆理之人。差劲的人,心劲儿不正常。

  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呢?

  根据东北话中的生活经验,差劲的人,可能在三个方面存在问题。

  其一,人生方向是堕落的。这样的人,也可能成长环境和生活空间都很好。但是,他们的人生稳定的朝向堕落的方向。对于这种情况,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缺火”(在《东北方言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不够人”)。火,升腾向上,散发光与热,因而人类文化中多有圣火的观念。在中国,五行文化中火也是基本的一员。若是缺火,就严重了。可能,一些个体的生理性因素,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之一。

  其二,缺少建立或维持个人精神世界的正常的社会条件。一个人要实现精神上的成长,需要和正常的社会空间进行接触。如果缺少接触正常社会空间的机会,就会导致精神上的发育迟滞,并在其精神世界里表现出某些结构性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不足,东北话中的说法叫做“照好人差半个月节气”。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精神世界,也需要必要的社会空间。现实中,不良的社会空间会压迫正常的人出现精神上的扭曲与变态。在东北话中用“缺损”来形容人时,大致就是指这样的扭曲与变态。

  其三,缺少正常稳定的心智模式。这样的人一般在智力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处理事情时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搞一些惹人发笑的小聪明小动作。这样的情况,也就是东北话里说的“二虎不精”、“二虎巴唧”、“奸不奸虎不虎”。

  挂不住劲儿(有时不带“儿”音):指人在感觉受到某种打击后,不能保持日常那种自然的情绪,面部表情有了明显的改变。年青人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人在年龄达到一定阶段后,会把注意力从脸上是否挂住劲儿更多的转移到心里是否挂住劲儿。在心里常能挂住劲儿,善于排除无谓的干扰,就是一种修养。

  要劲儿(有时不带“儿”音):这个说法出现在东北人的生活里,首先就有自然气候方面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冬季的酷寒。遇到特别冷的天气,人们常说“这天儿真要劲儿”。在寒冷中,拒绝被冻僵,那你就运动起来吧。在这个过程中人是被动的,体能消耗也很快,但只能尽力的抵抗住。

  出于抵抗寒冷的需要,东北人常常多做一些准备——饭量比较大。饭量偏大,使身在外地的东北人有了一些独特的生活体会。在北京,就有东北人说,北京和东北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在北京吃饭时盘子里的菜码比较小。而到了平均气温较高的江南,生活一段时间后,不少东北人的饭量会下降,甚至有一些人说自己的胃变小了。可见,要劲儿的气温明显影响了东北人的生活形态。

  除了抵抗寒冷,“要劲儿”在东北话里也用于其他面临困难的场合。想来,胃口比较好也有抗冻经验的东北人,在困难之前应该是坚强的,不应该是软弱的。

  给劲儿:这个说法和近年在中国社会流行起来的“给力”一词比较接近。

  够劲儿:适用于成人的世界。有人与你情感相通,为你费心费力,你心怀感激的评价对方时,就可以用这个词了。

  很明显,前述这些带“劲”的说法,表述出了个体心灵成长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内容。当我们把这些说法聚合在一起时,就可以看到一幅曾经带有时代新意的社会图景。

  心灵能够成长,社会才能走向文明。个人能够成长,民族的发展才是坚实的。遗憾的是,我们民族在这方面有严重的历史欠账。到了清朝时,“奴才”还是很正式的称呼。鲁迅曾经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出自《灯下漫笔》)在东北话中能积淀下这些关于个体心灵成长的说法,主要源于闯关东带来的影响。闯关东是人民大众自发的行为,广大民众在开辟新生活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主体地位,因而促动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诱发了对于心灵成长的注意。



  在一些维度或场域中“劲”的体现

  满大劲:这是在数量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这功劲儿:意思是当前这一时刻。这一说法表达了话语中所涉某项内容正在做功,而且进展很快的含义。所以,这是在时间维度上以功为媒介的劲的一种体现。

  能耐劲儿:是本领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碰巧劲儿:是机缘维度里劲的一种体现。

  赶劲:这个词说的是对话场合中出现的一种情景,即谈话中的一方受到对方言谈中薄弱之处的逗引,敏锐的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在语言表达上产生了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赶劲”并不涉及情绪,不是因为带着很大的情绪才强有力的。对话是一个信息往复的过程,双方之间的信息会交互起作用,因而“赶劲”是对话场合中客观信息互动场域里“劲”的一种体现。

  前面这几种说法,表现出一种从劲儿的角度认识世界的偏好。其实,“能耐”和“碰巧”等说法已经表意清楚,但在东北话里时常还是要缀上“劲儿”。出现这种语言现象,可能是因为闯关东后社会生活趋于开放和活跃,需要人们加强对动态世界的认识,而“劲”就是理解动态世界的线索。



  除了上面提到的,在东北话里带“劲”的常用说法还有来劲、对劲儿、寸劲儿、得劲儿、色劲、劲儿、劲儿劲儿的、摽劲、褃劲儿、费劲、别劲儿、过劲儿、铆大劲、可劲儿、老劲儿、借劲儿、解劲儿、隔路劲儿、转不过劲儿、不善劲儿、不服劲儿、不愤劲儿等。
作者: q565136048    时间: 2016-12-30 10:31
  这个体系显然有不成熟和不齐全之处,其价值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我在这里要做的,是第一步,即捞出“干货”并整理成有条理的形态。这一步整理工作要有扎实的基础,除了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经过社会的检验。至于整理出来以后的应用问题,则是另一个阶段的事了。这两步是应该分开来做的。   

  关于我梳理东北方言特征性内容的思路等事项,还应该给出一些说明。后面会陆续谈到的。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