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一边畅销一边被骂 心灵鸡汤是怎么“熬”成的
[打印本页]
作者:
萧盛
时间:
2017-2-12 18:40
标题:
一边畅销一边被骂 心灵鸡汤是怎么“熬”成的
(, 下载次数: 5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做到以下几点,改变你的一生》《太可怕了,这样的水果干千万别买》《学会这些,可以长命百岁》……微信鸡汤文的标配,是不是很眼熟?
“空气流动,风的路线一万种。人山人海,吹不来去年春风”、“云和海分居两地,人和人相聚别离。一个在夏天停步,另一个在秋天打探消息。一个就是喜欢,另一个觉得麻烦。总会经历心甘情愿,我知道你不怕难,只是别睡太晚”……这是微博及畅销书中的热门句式。
问句优美,铺排华丽而揉捏到位,废话流般让人没有喘息空间的文艺范儿,是不是有点抵挡不住?是不是感到有一种阅读的畅快感,心灵被按摩了?可读了后细想,你会觉得什么也没读到,言辞空转。这是高级一点的,叫“鸡汤”。
在很多大众型书店里,除商务类畅销书外,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些包装精美、风格相似的心灵鸡汤书了。它们被摆放在店内最显眼的位置,书封照片清新、文艺、讲究,排版精致。
但如果一一翻看对比,会发现它们彼此有很多类似之处。主题、内容,所讲的故事,得出结论的案例,都大同小异。他们的来处一般也很相同:网络上点击率很高的“10万+”热文。这种从网络到实体出版的心灵鸡汤书,往往是超级畅销书。
这不禁让人很好奇:心灵鸡汤书一边被评价为文字苍白、廉价、浅薄、矫情、浮夸、庸俗,另一边又是畅销的热文;一边大行其道,一边又听起来格调不高。
这到底怎么回事?心灵鸡汤书到底是怎么熬成的?鸡汤原本不是坏东西,它可以滋补身心。给心灵熬的鸡汤,什么时候开始变味了呢?
心灵鸡汤最初是褒义
本义为“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
现在的心灵鸡汤书籍存在着种种“罪”,其实,人家一开始并不是这样。
10年前,心灵鸡汤是绝对的褒义词。《读者》《格言》《意林》杂志里的暖心小故事,文笔简约,故事动人,鼓动人、劝解人,柔软、温暖,正能量。仿佛人生一碗碗滋补鸡汤,抚慰了无数中学生的心灵。
就算在当下,如果是写得真诚的心灵鸡汤,也并非没有翻阅的价值。鸡汤文善于把很多生活上的困扰,尤其是情感案例,分析得很细。有些活生生的经验,其实有可读之处。甚至有对照自我,提醒反省自我的地方。
“心灵鸡汤”这个词,在现代意义上被使用,最早可以溯源到一套叫《心灵鸡汤》的系列图书。
1993年,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德和马克·维克多·汉森策划了一套6册的系列励志书《心灵鸡汤》:《激励女人》《致天下有情人》《亲情记录》等。
这些书的内容,来自全美各地的征稿文章。语言简短、精炼,讲述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迄今为止,《心灵鸡汤》在美国已出版了100多本,并被译成40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目前全球总销量已超过8000万册。
随着该系列丛书的流行,一个词也深入人心——心灵鸡汤。
鸡汤一词,在欧美常常被用于泛指富于营养且经济实惠的物品,尤指滋补品。
心灵鸡汤则被《心灵鸡汤》图书的策划人解释为“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比喻这些小故事文章,用浸透关爱与诚挚的字句,犹如香浓滚热的鸡汤滋养饥肠一般,润泽那些在生活风雨中被擦伤冻僵、被尘封垢污的心灵,使之回复初始的光彩和活力。
由于《心灵鸡汤》系列书特别成功,心灵鸡汤成为这一类治愈系励志类作品的代名词。
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心灵鸡汤书籍不断被庸俗化、商业化,营养越来越稀薄,不再注重提供可靠的知识,而更多是人对脆弱心灵的讨好和短暂慰藉。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刚看完一篇鸡汤的时候,好像打了鸡血:全新的人生要开始了!从明天开始,我要做一个美丽的、优雅的、勇敢的人!
结果,过不了一星期,就故态复萌。归根结底,那不是真正的求知之道,不是你要的东西。
就算是熬得好的、有营养的鸡汤文,鸡汤文章,其终究不是文学,也代替不了文学。要形成自己的审美、生活判断主见,不会轻易接受被灌输,情绪被引导,避免被陷入商业赚钱的分母。
还是少喝鸡汤,尤其是拒绝伪鸡汤。多看一些真正有深度的作品,阅读一流的经典,养成一种高质量、好品位的阅读习惯,让心灵长出骨骼和力量来。
入侵名家名作
鲁迅等人作品被冠上鸡汤体书名
女性传记的书名,一直是鸡汤风格书籍的重灾区,读者对此已经见惯不怪了。
比如《一个人的繁华,两个人的寂寞:张爱玲时光地图》《张幼仪:爱到绝境,灵魂才会逆袭》《我贪恋这泥沼里的温暖:萧红传》《用我一生,赴你花样年华:周璇传》《我的每一天,都是精彩首演:胡蝶传》。
如今,这股风也刮到了名家名作。《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冷眼看世界,热心过生活》《所有的幸福,均与尘世须臾不离》《在最美的风光里,与灵魂相伴》《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不忘此生优雅》《脚步不能达到的远方》……
您能猜出它们都是哪些作家的书吗?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沈从文、鲁迅、林语堂、屠格涅夫、梁实秋、周作人、雨果。
不过,这些书不是冒名顶替,书里的文章,都来自作家本人。比如《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其实是一本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边城》《萧萧》《龙朱》等代表作;《脚步不能达到的远方》,收录了雨果在科隆等地的游记见闻、著名的《克伦威尔》序,以及在各种重大场合的讲话。
强行给文学名著、文化类书籍扣上文艺腔、小清新、鸡汤体书名的现象,与当下图书市场中心灵鸡汤类图书的泛滥有很大关系。新瓶装旧酒,以重新命名的方式,吸引鸡汤读物基数庞大的需求者。
有书评人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读者被书名吸引,看似是走近了名家名作,却带着品尝鸡汤的眼光去阅读,其实是与名家名作离得更远。而且造成对内容与书名的强行割裂,也是对作者、传主的不尊重。
一般都有套路
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
不过,有些人也会迷惑:有些鸡汤文文笔写得不错嘛,又抚慰心灵。
所以,要判断何为鸡汤,需要一定的辨别力。读多了鸡汤文的读者,不难发现,鸡汤文一般都有套路。
常见的套路是: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强行推销一个结论,故意揭示事实的某些方面,从一个有机的整体中,抽离出自己需要的部分。
比如,在同一本书里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某公司求职,老板说,千万别去推公司里的一扇门,大家说好。然后老板也没解释为什么,说自己有点事情马上回来,把一群人晾在那儿走了。
一个年轻人忍不住去把门打开了,里面一张纸条:你被录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要敢于尝试。
第二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帮一个老人看住一个什么东西,老人说不能打开,也没解释为什么,然后年轻人就老老实实没打开。
老人回来,对他狡黠一笑:你没打开吧?你真是一个好青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我们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不打开?
还有一个常见的套路是:鸡汤文善于把技术性问题简化成努力性问题。比如有人问螺丝怎么拧不进去?正常的反应是,应该看看是什么样的螺丝,什么样的扳手,什么样的材质,弄清楚是什么问题等。然后给出的答案可能是你把方向弄反了,这种材料是拧不进去的,你需要先打个洞,然后填充木材,然后才行等。
但心灵鸡汤给出的答案却是,有人登高一呼,只要拧得努力就行了!
鸡汤文为什么会充斥朋友圈或出版界,大行其道?被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大加利用,将鸡汤文风格发挥到极致,以爆款文章吸粉赚广告费?
从本质上说,是因为受众需求的问题。在现代匆忙的社会节奏中,人们对轻松阅读很是青睐。在快餐化、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鸡汤文的短小、通俗,很是适合很多人的胃口。
而且,鸡汤用讲故事的方式,把人们在实际生活、情感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具象化,把高深的道理通俗化,尤其是当一个人感到迷茫,奋斗乏力,或感情不顺心如意时,一碗看起来柔软可亲,貌似温暖,充满正能量的鸡汤,会鼓励他积极向上,让他有直面艰难的勇气,重获信心和希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