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大明帝国一个被白银杀死的帝国 [打印本页]

作者: 神逸茗茶    时间: 2017-2-24 09:05
标题: 大明帝国一个被白银杀死的帝国
凡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灭了明朝。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的崩溃。而导致明朝的经济的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可是说是白银毁了大明帝国。
  
      在研究明朝灭亡时,大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朝和农民起义以后与后金(清)的军事斗争上,以及明朝内部的激烈党争上。而忽略了了明朝末年白银的进口骤减这一事实。
  
      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开首即利用马尼拉的港口档案证实了这一点:1620 年至1660 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中国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在17 世纪20 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中国商船每年多达41 艘。到1629 年便降为6 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中国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 世纪30 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中国,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入两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1634 年后,菲利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1639 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 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那么白银的进口量骤然减少,会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吗?在一般人眼里,古代中国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怎么可能因白银的进口骤减而受到重大打击。确实明朝的经济完全可以自足自给,但是致命的是明朝的货币白银主要依赖进口。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万历可谓中国历史上对开采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竟至“无地不开,中使四出。”闹得“群小藉势诛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 但万历及其矿监如此努力,最后开采了多少白银呢? 据载:“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 即使算上宦官数倍贪污中饱之数,其开采量完全不能进口的白银相比。美国学者魏斐德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7 世纪的前30 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 万至26. 5 万公斤。美国学者艾维四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的研究。他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数在33750一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从南美洲运来的白银也相当多,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达到57500一86250公斤之间。而且马尼拉不是南美洲白银进入中国的唯一门户,还有一部分从澳门、台湾、东南亚进人中国。艾维四估计,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143吨,仅1597年一年就有345吨 。明朝到底进口了多少白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很精确的数据.但从以上学者研究的数据上看明朝的白银完全不能自足自给,严重依赖进口。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 竟然去选择别的国家所富藏的贵金属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 今天看来, 这就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非常荒唐的事情。
  
      那白银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明末人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1638 - 1639 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 年) 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 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 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 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即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鉴于粮价是中国物价的基本指数,即便加上战争及灾荒因素,也较同时欧洲物价上涨的“三到四倍”更为严重。尤其是白银和铜钱比值的变化。白银和铜钱比值在短短几年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不可能与当时进口白银骤然下降无关。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写道: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这里的通货膨胀是针对铜钱而言的),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在1635 年至1640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以要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 年到1640 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 年到1634 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40 %。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 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三吴向为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亦为国赋之重点此刻已因外贸受阻及灾荒频仍而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 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发愁。
  
      可以看出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但是白银进口的骤然只是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而已,它只能削弱了明朝的财政,并打击明朝的经济重地,但这一切不能使明朝这一偌大的帝国崩溃。毕竟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帝国的西北爆发的而不是东南。那么西北的农民起义爆发与白银有何关系呢?
  
      西北的农民起义的爆发的原因很多如天灾,官逼民反,生态环境。但往往忽视了白银对西北的严重伤害。 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人京师,从京师流人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当然,一路上不断沉淀,成为达官贵人的窖藏)。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山东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这些地方的资源已被长期的历史重负所耗尽了。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这样西北成了一个白银灌溉不到的地方。而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 。这使农民陷人了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即使丰收之年也难免凶厄:“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而开征太早,预向客(商)借,谓之揭谷,谷二十担始得银一两;倘期满不偿,则各台远控,拖累无休。浏阳之民折屋弃产,常妻卖子,殆无虚日失” “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往在山东,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自娜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丰年都得卖妻子,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了。这样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在西北就绝非偶然了。
  
      白银还导致明末那空前的粮食危机。明末的粮食危机很多人归咎于天灾,但白银在其中起的作用没有引起关注。对于白银的追求和外向型的经济, 极大地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和生产活动向着专业化、商业化、跨国、 跨区域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 比如松江地区, 随着国内外对于棉布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改行从事全日制的纺织和棉布贸易。这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这对国家的粮食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有着“苏杭熟,天下足”美称的江南粮食生产成了问题了。在17世纪40年代, 即使在丰收的年份,南直隶(指安徽和江苏地区, 包括皇帝的老家)、浙江地区的人们也要靠出售生丝、原棉、棉纱和棉布来购买粮食, 一条鞭法实施之后, 还要用银两来缴纳赋税和地租, 偿还贷款。这些当年曾经是自给自足的地区, 现在突然发现它的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而在交通运输手段比较落后的时代, 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和市场化很可能造成粮食危机。这样一来有天灾造成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因粮食的市场化被大大放大了。那些市场化最彻底的富裕地区被证明无法抵御粮食危机, 因为这些地区不生产粮食,粮食要跨区域去买, 在粮价腾贵的灾荒时期, 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其中以富裕的江南地区遭受打击最为严重。根据黄仁宇提供的资料,1640 年代, 苏州地区每斤大米的价格升到了100个铜钱, 大批的人饿死, 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
  
  
       因为白银大量的流入中国,使明朝的东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同时也是原来的天下粮仓的粮食需要跨地区贸易。这使明朝始终面临这粮食危机的风险。而崇祯年间的天灾使粮食危机成了现实。而于此同时白银进口骤然减少,使东南地区的经济遭受重大打击。而帝国的西北因长时间没有白银的灌溉,而却需要用白银缴税,这导致西北的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最后由天灾为导火索,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帝国的东南和西北同时出现了极为严峻的问题,再加上东北后金(清)的军事压力,大明帝国最终走向了崩溃。大量的白银流入给明朝带了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给明朝带来了挑战。而明朝面对白银提出的挑战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忽视了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好好发展起来,最后帝国反而走向了崩溃。
  
  
  
  
  
  
  
  
  
作者: 大_叔    时间: 2017-2-24 09:07
  
  
  作者:樊南五柳 回复日期:2008-12-21 10:32:09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如水赴壑。承平之时,犹有商贾官吏返其十分之二三,多故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此其理尚有往而复返者乎? 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 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 曰:否。不能为赋税也。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 曰:否。市易无资也。
  
  ---------------------------------------------------------
  你的金融知识不会停留在黄宗羲的水平吧,<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恰恰说明,明朝的财政政策有问题,即使不是白银为货币,社会财富过于集中于政府集中与中央,都会引起社会动荡。当朝税收过于集中于中央财政,国富民穷,应引以为戒。如我是黄宗羲,不怪罪与银而是建言压缩财政开支、减少税收,鼓励工商涵养税源。故田土之价溢于当初,商贾尽金银以植货,税丰而库足,兵强而关固,天下承平久矣。
作者: 数字的时钟    时间: 2017-2-24 09:08
  明不是亡于银本位而是亡于财富的过度集中和天灾
作者: 夏自慰。    时间: 2017-2-24 09:08
  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大波动, 晚明中国酝酿出一股狂热的拜金风潮。。在晚明社会处处可以感受到金钱的神奇魔力。“如今人最易动心的无如财, 只因人有了两分村钱, 便可高堂大厦, 美食鲜衣, 使稗呼奴, 轻车骏马⋯ ⋯又有那些趋附, 、人, 见他有钱希图叨贴, 都凭他指使, 说来的没有个不是的, 真是个钱神”拜金思潮的出现一方面对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社会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畸形欲望, 加速了明代社会的腐朽。
作者: 蓝色伤恋    时间: 2017-2-24 09:09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一》: 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如水赴壑。承平之时,犹有商贾官吏返其十分之二三,多故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此其理尚有往而复返者乎? 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 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 曰:否。不能为赋税也。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 曰:否。市易无资也。
作者: 和你看未来    时间: 2017-2-24 09:09
   俺不是“废银论”者。
      
      俺反对的是过量的白银贸易盈余和全面运用白银通货带来的后果,白银价值在大明国显然被高估。
  
  ---------------------------------------------------------------------------------------------------------------------------------------------------------------------------------
  一般等价物的选择是一个自然筛选过程。贝壳、皮革、铜。中国后来用了银欧洲用金。这两样东东都不容易得,你以为驾着小舢板大西洋上当海盗容易那。欧洲人海运价值高,金子易携带,中国交易量不大,金子不好找零,所以银子就够了。如果经济再发展,买卖精密仪器自然大家也就多用金子。皇帝也是一样,小兵发铜钱大官发银子,如果装备精确制导导弹,用银子去买,搬不动,再累着。
作者: 和你看未来    时间: 2017-2-24 09:10
  抢了美洲的白银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和法国\奥地利并不远,更别讲本来就喜欢做生意的意大利。放大到整个欧洲存在过由于新大陆发现导致货币增加至使百物腾贵,但是这很快导致亚洲商路的繁荣。倒是中国由于白银输入的过多出现银贱钱(铜钱)贵。中国的税收是以白银记,皇帝郁闷,去年收到银子够修门楼今年只够修厕所了。老百姓乐乐,增值税一换算成银子17%改13%。直接增加内需,经济能不繁荣吗。这就是康乾盛世。
  
作者: 我是苹苹苹是我    时间: 2017-2-24 09:11
   可以看出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
  ------------------------------------------------
  这意味着白银流人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
  --------------------------
  楼主自己对白银与经济的关系没想明白。整理好自己思路再来。
作者: 正午阳光    时间: 2017-2-24 09:12
   明朝开始打了多少仗,搞了多少工程,还是国库充裕,就是靠的实物税收,等废除实物税收制度,都靠用白银了,哪还打得起仗
  
  --------------------
  ---------------
  实物征收,比我们实行的计划经济还要荒唐。边关的哨长需要帽子,盔甲、
                     4$$-.   
                      4   ".
                      4    ^.
                      4     $
                      4     'b   
                      4      "b.  
                      4        $
                      4        $r
                      4        $F
           -$b========4========$b====*P=-
                      4       *$$F   
                      4        $$"   
                      4       .$F   
                      4       dP   
                      4      F   
                      4     @   
                      4    .   
                      J.     
                     '$$
  10种物品,他是把单子发到各个库房还是发到国防部。国防部集中各个单子发到作坊,东西运来云去,在没有现代信息处理和物流的古代,低效与浪费可想。虚报的损耗让各级官员自肥,张居正无奈实施税赋改革。事实从未全部实施过实物征收或全部货币征收。掌握大宗物品,是政府的信心。我朝20年前,对农民征“公粮”就是实物征收。
作者: 940402675    时间: 2017-2-24 09:12
  中国输出的是绝对价值商品,这类商品的生产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其中既有当代人的生命价值补贴(劳动力),也包含着后于七人权益的透支(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并且这些贵金属是在殖民地高压统治下以超经济剥夺的方式取得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并且,当它们被运来中国时,占相当大一部分的还是没有接受商品经济洗礼的自然物,其价值只相当于它们的使用价值,但却以货币的形式支付给中国—小农经济为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对货币产生了强烈的需求,为自然物白银赋予了额外的价值。这同样加剧了对中国的剥夺。这意味着白银流人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中国基层民众往贫困的深渊里陷得就越深正是白银使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陷人了赤贫之境。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13
  明朝开始打了多少仗,搞了多少工程,还是国库充裕,就是靠的实物税收,等废除实物税收制度,都靠用白银了,哪还打得起仗
作者: HYSFZYLQLM    时间: 2017-2-24 09:13
  
  
  
  
  
  
  
  
  
  
  
  
  
  
  
  
  
  
  
  
  
  
  
  
  
  
  
  
  
  
  
  
  
  
  
  
  
  
  
  
  
  
  
  
  
  
  不应该取消明朝的实物税收制度的
  
  
  
  
  
  
  
  
作者: rehe168    时间: 2017-2-24 09:14
   白银的货币化确实发展了明朝的经济,提高生产力,造就了富豪巨贾及相勾结的官吏阶层。
    
    但是原始货币资本完全游离于明廷控制之外,正是这些原始资本本性的嗜血逐利造成了百姓和明廷经济的彻底崩溃。
    
  -----
  --------------
  搞不懂这一段的逻辑关系。货币资本游离与朝廷怎么就经济崩溃哪??请教了。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15
  这个帖子很好,值得收藏
作者: xian熊潴··    时间: 2017-2-24 09:15
   俺不是“废银论”者。
    
    俺反对的是过量的白银贸易盈余和全面运用白银通货带来的后果,白银价值在大明国显然被高估。
    
    白银贸易的另一面是通过亚洲和欧洲当时存在的黄金对白银的利差进行套利行为。大明国得到的是白银,流失的却是黄金和消耗资源生产的丝茶陶瓷。
    
    过量白银长期输入并无助于生产力的提高,更别提改变生产关系等等。----------------------------
  不同意白银输入无助于生产力。由于可以换取白银,茶丝绸陶瓷的生产得到提升,产业链,运输采掘建筑都得以发展。活跃了经济,增加了效率。虽然中国从外部进口少,但是草原的牲畜,东北的皮毛,还是需要。所以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手工业的积累也会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那样政府可以少从农业上榨取,可能就没有了农民暴动。
作者: 吃猫鱼儿    时间: 2017-2-24 09:16
  一下小冰河,一下白银。到底明朝为什么亡?
  明朝后期人口是大大下降的,白银人均应该多了。可百姓还是日渐穷困。可见贫富差距大大加大。
作者: 我是苹苹苹是我    时间: 2017-2-24 09:16
  如果说白银是当时的主要货币,那么随着生产扩大,而没有更多的白银跟进,会导致白银的购买力上升,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如果是正常发展,在流通领域的白银数量减少,确实会对经济造成麻烦。
  
  但是从文中看出,当时的天灾导致生产力下降,发展速度严重减缓,甚至倒退,因此个人不认为白银的进口减少对国家经济产生了多少阻碍,毕竟还有铜币作为辅币。
作者: ligary    时间: 2017-2-24 09:17
  俺不是“废银论”者。
  
  俺反对的是过量的白银贸易盈余和全面运用白银通货带来的后果,白银价值在大明国显然被高估。
  
  白银贸易的另一面是通过亚洲和欧洲当时存在的黄金对白银的利差进行套利行为。大明国得到的是白银,流失的却是黄金和消耗资源生产的丝茶陶瓷。
  
  过量白银长期输入并无助于生产力的提高,更别提改变生产关系等等。
作者: xx199102    时间: 2017-2-24 09:18
  并不是王、黄、顾提的就是正确的,王、黄、顾都是明朝遗民,但提出废银论却不仅仅是对明朝经济的观察,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康熙年间经济萧条的观察,康熙时期的经济萧条本身就是明末通货紧缩的延续。
  
  但你回顾历史,真正解决问题的却是雍正,用的并不是废银用钱的主张,而是依靠耗羡归地方,向市场注入货币;国家投入建设,推动消费,即使在国家财政困难,用上了抄家等非常手段时,也没敢轻易废银用钱。
  
  在这种经济问题上,张居正、雍正这些实干家远比王、黄、顾值得信赖。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18
  xiaohai1977,
  
  与楼主的观点相反,我认为是白银的货币化救了明朝的经济。
  ------------------------------------------------------------
  
  你的观点有问题。
  
  白银的货币化确实发展了明朝的经济,提高生产力,造就了富豪巨贾及相勾结的官吏阶层。
  
  但是原始货币资本完全游离于明廷控制之外,正是这些原始资本本性的嗜血逐利造成了百姓和明廷经济的彻底崩溃。
  
  俺正在构思小文来阐述这个问题,以后贴出供各位指正。
  
  “废银论”是明未三巨头王、黄、顾的共同观点。
作者: a9800    时间: 2017-2-24 09:19
  接着这个问题再提一个设想:关于晚明战灾频仍的起因。
  
  欧洲老财东罗斯柴尔德的老妈曾说过:如果我的儿子们不想有战争,世界就不会有战争。
  
  战争打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河,最富有的大明和比较富有的蒙古各部都可以说是被战争拖跨,但满清能够规模越来越大的时间越来越长的大举兴兵作战,不能不说是奇迹。当时的战争,不仅要有白银,还要有满足基本需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火药、金属、药品等等。
  
  谁能把紧缺物资提供给满清?俺是不相信辽东能有如此的资源。
作者: 阿笛思    时间: 2017-2-24 09:19
  作者:樊南五柳 回复日期:2008-12-19 9:48:15    
    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白银货币化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汲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降低了朝廷对财政金融及其相关利益的独享权和控制
  -----------------------------------------------------------
  这话大体不错,但后果却是不堪设想。通货膨胀是政府敛财的最佳手段,隐蔽而高效。但是信用的滥用却是挡不住的诱惑,这将直接导致货币体系的崩溃。这样的前车之鉴很多,明朝前期宝钞政策的崩溃就是一例,再往前,金、南宋、元的币制混乱、通货膨胀爆发都是源于此。
  
  白银货币化,或者以铜钱为货币,其价值基础是白银与铜的自身价值,这种价值基础是牢固的,而纸币或不足值的货币都要以国家信用为价值基础,一旦开了透支国家信用的口子,就很难收得住,因为这太方便了。
  
  使用信用货币是不得已而为之,就是用也要给它上好牢笼,明朝还没到非用不可的时候,能不用还是不用为好。
  
  与楼主的观点相反,我认为是白银的货币化救了明朝的经济。
作者: 木瓜奶    时间: 2017-2-24 09:21
  这个在万历十五年中也有很详细的阐述,明朝货币政策一直很混乱
作者: 单身陈哥    时间: 2017-2-24 09:21
  樊南五柳 回复日期:2008-12-19 9:48:15    
    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白银货币化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汲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降低了朝廷对财政金融及其相关利益的独享权和控制。
  --------------------------------------
  俺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被中外学术界所破解,但官家却是“不可使民知之”的态度。
  
  这个问题和张江陵掌权时一刀切执行条编法有很大的关联,这对后来的白银泛滥,财政失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条编法推动加快了社会的资本运营,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降低了政府执政成本。但是原始资本本性的嗜血逐利,显然与民众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背向而驰,官商勾结,狂卷百姓和皇家的财富是必然的结果。
  
  钱穆先生一直对张居正持否定的态度,也可能与此有很大关系吧。
作者: 心艾    时间: 2017-2-24 09:21
  俺们不素对明朝的灭亡“感兴趣”,素一想起来就上火,明朝不亡,黄种人会成为二等人种,我们今天会是第四世界的公民?明朝不亡,欧美何足道哉,小日本凭什么欺负我们?倒霉倒霉呀
  肯定不仅仅是货币的原因,运行良好的社会有危机也能修正,但是貌似运气跟制度一样重要,表砸俺,俺以为约翰牛不是碰巧拿下莫卧儿,当时政府国债券也要金圆券了,明朝是n多倒霉事摊一起,非天才不能拯救,结果时无管仲,我们就只好上树了。
作者: 谢国富    时间: 2017-2-24 09:22
  既然南方是东林党的老巢,那么南明自然可视为他们的靠山。满清入关后,北方也算是顺利让出去了,东林党窝在南方也总该开始联满剿匪了吧?而事实上他们却倒行逆施地联匪抗清起来,想必是怕被人油炸才出此下策的吧。
  --------------------他们是联匪抗清为主还是联清抗匪为主?一味退让,根本无北上收复之心,很多地方如果积极一点不至失去,浙东学派后来一味吹嘘南方抗清斗争(多为布衣赴难,他们士大夫有啥好骄傲的?)把北方人民的斗争淡化到可以忽视的地步,给人们形成历史错觉好像北方很欢迎满清似的。弄的螨虫浑水摸鱼,此不过其罪之小者。这是当时“君子”们的言论:
  “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办寇矣。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从旁有牵我者,则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从旁有助我者,则寇之势弱。近辽镇吴三桂杀贼十余万,追至晋界而还。或云假虏以破贼,或云借虏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审孰是?然以理筹度,此时畿辅之间必为虏有。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予以义名,因其顺势,先国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强,而尽歼丑类,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数也。……伏乞敕下兵部,会集廷臣,既定应遣文武之人,或径达虏主,或先通九酋。应用敕书,速行撰拟,应用银币,速行置办。并随行官役若干名数,应给若干廪费,一并料理完备。定于月内起行,庶款虏不为无名,灭寇在此一举矣。”这是史阁部写的吧,看不出是要联贼抗清啊。我也不是完全同意顾诚教授的《南明史》太过偏向农民军的态度,但是作为上位者的官员,责任比人民大的多就是了。明末民间节义之士甚多,其悲壮死节之举,就会动嘴的士大夫相形之下应该没什么可骄傲的吧。这样高素质的人民还能把天下亡了,不是他们的责任是谁的责任?
  把人家的楼弄歪了,不说了。
  
  
作者: 13qqoli    时间: 2017-2-24 09:23
  希望对晚明经济和明朝灭亡感兴趣的朋友,能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是这个话题不再只有学术界才知道,才讨论。这样能开阔一般历史爱好者的视野,也可以学术普及。
作者: 犬犬    时间: 2017-2-24 09:24
  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白银货币化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汲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降低了朝廷对财政金融及其相关利益的独享权和控制
作者: tt137587272    时间: 2017-2-24 09:24
  楼主是傻逼,在这扯个毛蛋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7-2-24 09:25
  同意,大约在同一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贵金属大量流入,导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打击。
作者: xx199102    时间: 2017-2-24 09:25
    白银输入减少,针对白银而言是通货紧缩,银价上涨。而作为辅助货币的铜钱相对于白银来说是通货膨胀。而贫苦百姓一般都使用铜钱,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
  这种说法不成立的,明朝后期铜钱的贬值的确与白银流入减少有关,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白银流入减少。当时因为白银流入减少,流通中货币不足,明朝增加了铜钱发行,这个本来是对的,可惜犯了一个大错,发行了不足值的铜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跟宝钞的贬值是一个道理。
作者: 420855200    时间: 2017-2-24 09:26
  有明一代,官方都未铸铜钱,铜钱数量一直保存在80亿,明中后仅作为辅助货币使用,当时已经完成使用白银通货的转换。
  ------------------------------------------------------------------------
  
  这个论据不对,应是明中期停铸。晚明铸铜钱混乱。
作者: 单身陈哥    时间: 2017-2-24 09:26
  樊南五柳:
  银价上涨,以银为记录的税相应增加,中央财政占国民收入比例加大。民怨。赋为实物,无所谓,反正每年都要交两但谷子一束麻。非为商品而生产的农民没影响,20斤米换一斤肉,银价涨否,都一样。皖南明代建筑精美,绝非像现在为卖个好价而建。那是一辈子的心血,10几年前就备料,地基是老爹留下的,人工是付给粮食。上梁时备一坛酒,两挂鞭,一吊钱足矣,与银价无碍。计划什么时候建就什么时候建。只要官家调整一下税率,涵养一下税源,不要撂荒农地,没有流民,贪点都是小事。银子多点少点没大关系,天下太平。
  
作者: 879746281    时间: 2017-2-24 09:26
  而明朝面对白银提出的挑战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忽视了货币安全和粮食安全,最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好好发展起来,最后帝国反而走向了崩溃。
  ------------------------------------------------------
  如何能以今日之眼光要求古人有如此超前的思维去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如同我们无法责备王安石不懂得现代金融管理理论一样。过于责备求全了。
作者: 叶子有约    时间: 2017-2-24 09:27
  樊南五柳,
  
  你的观点有问题。
  
  有明一代,官方都未铸铜钱,铜钱数量一直保存在80亿,明中后仅作为辅助货币使用,当时已经完成使用白银通货的转换。
  
  白银大量输入对大明是福是祸,还在讨论之中。白银换走的是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生产物,大明国对外购买有限,白银自身的价值难以有效体现,作为大宗货币使用,很有可能是对其本身价值的低价值利用。
  
  俺正在构思一个小文章,来解释俺的观点,写好后也贴出来,以待各位指点。
作者: freezeqq888    时间: 2017-2-24 09:28
  白银输入减少,针对白银而言是通货紧缩,银价上涨。而作为辅助货币的铜钱相对于白银来说是通货膨胀。而贫苦百姓一般都使用铜钱,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
作者: 南国细雨    时间: 2017-2-24 09:29
  以下节选自两位博士的文章中关于丝织业部分:
  
      ......民营丝织业由于历史资料的限制,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够根据织机的数量和官营丝织业的产量来推测,推测的范围限于江南地区,推测为明前期民间丝织业每年产值为127000两,嘉靖以后为380000两。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记载有明代绢的价格,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明代丝织业的产值,净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我们按照巫宝三的估算取30%.....
  
  “推测为明前期民间丝织业每年产值为127000两,嘉靖以后为380000两。”,这样的折算,能用于计算江南丝业的GDP吗?
  
  当时的丝绸产业是湖嘉等地的支柱产业,小民之富,称于海内。丝绸的消费量从明人的著作中可知:寻常小民皆衣锦缎。
  
  此外,建筑业、造船业和陶瓷业等等呢?
  
  当时南方江河船运之盛,明人著作中俯拾皆是。富甲天下的徽商以营造作为财富之主用,今天的皖南明代建筑也令人惊叹,可见当年之盛。
  
  此文以明季90%的农业人口一言盖之,这些产业不算入GDP。
  
  文章仅为试探而已,难经考证的。
  
作者: 快乐走天下    时间: 2017-2-24 09:29
  to ZenithZ
  
  俺读了一下两位博士的文章,并没有给出很具体的数。GDP的计算显然有误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粮食基准单价的选取依据是什么?苏松布匹产量为300万匹,取自明人的消费量,晚明苏松布匹不仅供应明人,还销售给蒙古、建州和海外各国。
  
  万明先生、樊先生研究出的是较为具体的数量,由之得出的结论与白银通货量估算出的结果是能够合的上。
作者: 摄视度°    时间: 2017-2-24 09:30
  不引用博士可以,但请问万明、樊先生在经济史上有什么造诣呢?
  麦迪森的数据是中国经济在宋朝有一个飞跃,人均收入从450美元到600美元,此后到清朝一直停滞不前。
作者: HY709394    时间: 2017-2-24 09:31
  各执一词。
  
  但俺认为你引用的数有问题的。麻烦别再用这些博士的名头,有意思的称呼而已。
作者: 神逸茗茶    时间: 2017-2-24 09:31
  
  
  哈
  
  明末士大夫之中玩“吊牌”的风气很重
  
  这也是明亡的一个原因
  
  
作者: qwe3312482    时间: 2017-2-24 09:32
  李稻葵教授1985年获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士,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转轨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管汉晖现为清华大学应用经济学流动站数量经济学方向博士后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管博士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和国际经济学,博士阶段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研究集中在应用数量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史。
  
  http://www.ccer.edu.cn/download/minggdp.pdf
作者: 蓝色伤恋    时间: 2017-2-24 09:32
  这篇文章网上有,也不长,就29页。
  --------------------------------------------------------------------------------
  
  明代GDP试探
  管汉晖 李稻葵
  本文尝试利用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系统研究明代经济史,以期为中国经济史的整体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和起点。利用《明实录》、《明史食货志》、《大明会典》、《万历会计录》和地方志等历史典籍和文献对经济数据的记载,并借鉴前人对明代经济史定量研究的成果,我们整理和估算了1402至1626年的明代主要经济变量,从而对明代经济进行总体描述,并和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经济相应变量比较,明确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结论主要有:明代中国大多数时间整体经济增长并不快,平均年GDP增长率为0.29%;虽然总经济规模有所增长,人均年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6公石(391公斤)小麦上下;以1990年美元计值的人均收入为200美元左右,上限为260美元,远低于麦迪森估算的600美元的水平;经济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在90%左右,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在3%到9%之间,明中叶以后军费开支占到了中央政府支出的60%到90%;经济中的年均积累率为5.5%。
  
作者: 阳光下·微笑    时间: 2017-2-24 09:33
  顶!!!!!!!!!!!!!!
作者: 文哥    时间: 2017-2-24 09:34
  to ZenithZ,
  
  你的数不对还有下列的证据:
  
  国内外学者们认可的晚明白银占有量达2.5亿两。即使其中1.5亿进入流通,按国家经济中货币流通的估计,经济总量保守都在5亿两以上。
作者: 阿渊    时间: 2017-2-24 09:35
  to ZenithZ,
  
  变个考证有问题。
  
  万明先生的研究表明,在明中晚期政府光田赋一项就折银约2000万至2500万两。
  
  就按10%收,农业生产的GDP可达2亿两银以上。
  
  苏松地区的布业从樊先生的《晚明史》中估算的数据约为3000万两每年。
  
  就看看盐茶铁陶瓷业等等,你的数肯定合不上。
作者: 似鱼非羊    时间: 2017-2-24 09:35
  明的经济状态,还有一种观点:
  在“明代GDP试探” (管汉晖 李稻葵)中,作者的考证是
  明代中国大多数时间整体经济增长并不快,平均年GDP增长率为0.29%;虽然总经济规模有所增长,人均年收入没有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8公石(521公斤)小麦上下;以1990年美元计值的人均收入为200美元左右,上限为260美元,远低于麦迪森估算的600美元的水平;经济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在90%左右,手工业和商业最高时也没有突破20%;政府税收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在3%到10%之间,明中叶以后军费开支占到了中央政府支出的60%到90%;经济中的年均积累率为0.83%。
  
  尤其这点:
  明代在经历了初期40年左右的积累上升后,到15世纪40年代转入下降,16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积累甚至变为负数。
  明代中国,实际GDP从永乐年间的1.4亿多两白银开始逐渐稳步上升,到16世纪下半叶增加到最高的2.8亿多两白银,大约为起始年份的2倍,到王朝后期又回落到2.6亿多两白银的水平。
作者: 蓝色伤恋    时间: 2017-2-24 09:36
  还有一个问题,银子价高,更难流通.有银子的除非万不得已,才把银子拿出来花,失去了银子作为货币的作用.
作者: 471984348    时间: 2017-2-24 09:36
  白银作为基础货币,铜钱做辅助货币,停用宝钞。货币政策没错,关键财政太糟糕。1.政府开支太大,入不敷出。碌碌无为的高薪藩王、低效的文官、失败的军队。2.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休养生息,百姓破产不知涵养税源。3腐败严重,造成入不敷出。
作者: 总统    时间: 2017-2-24 09:36
  以黄金、白银为基础货币,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直到现在,一旦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就有恢复金本位制的讨论。明朝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大家看着明朝后期白银流入量挺多,实际上作为货币是远不够的,北宋铜钱的年发行量超过300万贯,多的时候到500万贯;明朝后期的白银流入还到不了这种规模,明朝的经济规模不及宋,所以基本能满足需求,可是当后期日本和马尼拉白银流入锐减后,就出现了通货紧缩。至于西北的通货膨胀,那是因为天灾导致的商品短缺。
  
  一条鞭法的很多政策都废止了,真正延续下来的还是推进白银的货币化,没有这种措施可能明朝死得更早,要说通货膨胀,可以看看明朝用宝钞做基础货币的时候,经济离崩溃已经不远了。铜钱不够用,宝钞没法用,白银作为基础货币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作者: 和你看未来    时间: 2017-2-24 09:37
  我不过是抛砖引玉,将这个学术话题引出来。给大家一个看历史的新角度。希望精通经济史的高手多多指点。让大家更了解一下经济史。
作者: 離別的一刻    时间: 2017-2-24 09:38
  于明之衰亡,能言白银,即近灼见。
作者: 哈板    时间: 2017-2-24 09:38
  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每一个朝代的下课基本都跟经济因素有关系,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就推断明朝因此而忘太武断了。只能说这是个催化剂。
作者: 黑色童年    时间: 2017-2-24 09:39
  党争扼杀明末的人才,消耗明末政府的元气,明实际亡于党争!
作者: mingfengaabb    时间: 2017-2-24 09:39
  像开学术研讨会,有意思
作者: 黑色童年    时间: 2017-2-24 09:41
  再补充点:
  
  不同于纸币、有价的劵类通货,黄金白银本身就具有价值,大量白银的输入,体现大明国部分制造产业的优势,本质上增加了国家的财富。(打比方说,面临通胀时,大家都会倾向于把纸币换成黄金白银或其它可保值的艺术品等等,就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价值。)
  
  白银贸易也可能致使国内资本,过份集中于这些优势产业,这可能在一定限度内降低了大明国粮食、畜牧业等生活必需品的产量。
  
  显然在晚明,天灾频仍的自然环境下,白银输入的减少会降低国家财富的增长,但显然不是产生通胀的因素。
作者: 南国细雨    时间: 2017-2-24 09:41
  本狼认为用货币现象解释当代经济正确,分析古代社会并不贴切。现代经济是以投资和消费决定经济走向,货币供应的量对于物价有影响,进而影响投资与消费。古代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实物供应为主,又以粮食为大宗。粮食生产投入人力和土地。天气、社会秩序、可耕地总量决定。“吾主圣明,风调雨顺”万民所祈。
作者: 離別的一刻    时间: 2017-2-24 09:41
  上面有误:中央财政占国民收入比例过大
作者: 水云清    时间: 2017-2-24 09:42
  如果真有影响,只能说皇帝昏、大臣笨。没有早点向本狼请教。
作者: 唔西。迪西    时间: 2017-2-24 09:43
  本狼不揣弊见,愿就楼主的观点发表异见,抛砖引玉。
  金、银作为货币仅仅是物—物交换的中介,如果银多百物皆贱,如果银少百物皆贵。古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米、肉皆贵,对于种粮和养猪的并无太多影响。况且当时民间以铜为钱,银的多寡直接影响银、钱(铜钱)的比价,和物价还是间接的。明一朝官府的税赋,税是钱赋则是实物。百姓所负担的货币只是一部分,物价影响不大。中央向地方要税可定是以银计算,如果银贵钱贱,皇帝还是不调整税的数量,那只能说皇帝太贪。像当朝,中央占财政收入比例过大。
  综上,外部输入白银的多寡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与社会动荡并无直接影响。
  
作者: 寻鱼    时间: 2017-2-24 09:44
  作者:突然发现我老了 回复日期:2008-12-15 17:13:42    
    作者:zhouyuxx 回复日期:2008-12-14 22:42:41 
      乱说,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以金银直接作为货币时不可能有通货膨胀
    ===========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吧......那怎么解释新大陆发现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大量从美洲输入金银,结果导致金银购买力大幅度降低,并引发了“价格革命”呢?这不算通货膨胀算什么?
  ------------------------------------------------------------
  
  同意,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本质上也是商品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44
  不敢苟同了
作者: 我是苹苹苹是我    时间: 2017-2-24 09:44
  作者:糖太宗李市民 回复日期:2008-12-15 15:33:59
    加上东林-复社傻瓜火上浇油,为了保住他们的南方老巢,一开始就打算把北方让给满清,忙着联满剿“匪”。
  =============================
    既然南方是东林党的老巢,那么南明自然可视为他们的靠山。满清入关后,北方也算是顺利让出去了,东林党窝在南方也总该开始联满剿匪了吧?而事实上他们却倒行逆施地联匪抗清起来,想必是怕被人油炸才出此下策的吧。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46
    还是那句老话,明被怎样的历史难题考倒,清就必须而且不得不去破解前朝遗留下来的悬案。
    如果说明亡于李自成,那么清就必须而且不得不去剿灭闯贼,其实果然。而要说明亡于什么白银短缺,整那些个八股调调却是不顶P用的,最见血的一针莫如摆出满清暴敛白银的罪证,否则无非牵强附会而已。
作者: 叶子有约    时间: 2017-2-24 09:46
  是否在影射?
  ---------
  影射得好!
作者: lisa2    时间: 2017-2-24 09:46
  作者:zhouyuxx 回复日期:2008-12-14 22:42:41    
    乱说,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以金银直接作为货币时不可能有通货膨胀
  ===========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吧......那怎么解释新大陆发现以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大量从美洲输入金银,结果导致金银购买力大幅度降低,并引发了“价格革命”呢?这不算通货膨胀算什么?
作者: 哈板    时间: 2017-2-24 09:47
  捡到一根稻草,以为发现了大树。
作者: 黄宇    时间: 2017-2-24 09:47
  闲人老大不小-------------只有这位正解。
作者: 裸奔    时间: 2017-2-24 09:49
  弗兰克的说辞有很大漏洞,他不太懂东亚历史滴
  但是白银是惹了不少麻烦滴,根源还是奸商主义吧,明朝末期社会缺乏纪律和责任感,话说就算是近代欧洲那些蛮气未脱的海盗后裔,要不是东欧奥地利挡着(那些国家近代的衰退也是西欧崛起的成本之一),能那么滋润地渡过冷兵器时代的末期?加上东林-复社傻瓜火上浇油,为了保住他们的南方老巢,一开始就打算把北方让给满清,忙着联满剿“匪”。把他们油炸了也不足以谢天下
作者: 追笑    时间: 2017-2-24 09:49
  
  下列基本的经济学要点:
  
  1、大明国的白银贸易,表明了大明国的富裕。
  
  对大明方:国家有大量的多余产物可供出口;
  
  对洋夷方:白银在大明可买出更好的价格。当时欧洲由于南美大银矿的发现和开发,白银价值出现了下降。
  
  2、通货膨胀的发生表明是市场货币的过量。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社会产出的骤减,比如天灾时的粮食价格。
  
  自由市场下买与卖是自然平衡的,更何况一部分白银通货被地主官僚们窖藏。所以应该不是白银通货过多所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天灾和战乱大大降低了明朝的产出量和制造业,生活必需品的不足导致物价暴涨,通货不足,政府财政枯竭。
  
  3、国家财富归根结底来自于国家的总产出(制造业、地租、各项产业)。短期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不会对明朝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不会严重影响明朝的财政。
作者: 寻鱼    时间: 2017-2-24 09:50
  是否在影射?
作者: ligary    时间: 2017-2-24 09:50
  听万明研究员这么讲过。
作者: 小雪妹    时间: 2017-2-24 09:51
  MARK.
  
  ====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入两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
  -----------------------------------------------------------------------
  
  这个论点不对。更多的白银通货只能增加通货膨胀的发生,当时并没有央行之类的回收市场上的白银通货。
  
  ====1639 年冬,许多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 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中国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白银贸易的下降确实是个大问题,对丝绸业、陶瓷业和整个工商业影响很大。
  
  很有意思的文章,继续!
作者: 文哥    时间: 2017-2-24 09:52
  飘红了
作者: 879746281    时间: 2017-2-24 09:52
  严重依赖进口。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 竟然去选择别的国家所富藏的贵金属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 今天看来, 这就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非常荒唐的事情。
  有点意思,除了美国,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是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储备,其实无论是美元、白银、黄金还是各种各样指数挂钩金融产品,实物和实体经济的一步一步虚拟化的过程无不伴随着经济强权的转移而发生标准和话语权的更迭,其中的每次变化都伴随普通人财富的丧失。
作者: 雅兒    时间: 2017-2-24 09:52
  有意思
作者: zibin0919    时间: 2017-2-24 09:54
      LZ的意思是白银输入骤减加上不分地区地实施“一条鞭法”危害了明朝的经济体系,最终使她在内忧外患中倒下。这样说对吗?
作者: 妖孽独飞    时间: 2017-2-24 09:54
  明崇祯·陆世仪《钱法议》:
    当今之计,宜乘新铸时酌定古制,或当时当百当千,大小花文名别。凡都会之区,俱设一专官,如汉世铜官之属。广招铜商,见价平买,勿令吏胥染指。纠工鼓铸,厚其禀馁,质用纯铜,体必精好。其嘉、万等旧钱,或崇祯初铸重一钱者,仍复每千一两之价。至恶薄时钱,随俗作价使用。大小钱相御而行,如子母然……
作者: 4    时间: 2017-2-24 09:54
  海外贸易断绝造成白银短缺?这个论据有事实依据吗?我看到的一个资料是通过澳门贸易获得了补充,日本给中国以大量的补充,而中间的西方商人每年都将成船的金子运回国。
  不要提海禁,那个时候中国的私人舰队是世界最强大的舰队,连西方殖民者都不是对手。
作者: 離別的一刻    时间: 2017-2-24 09:55
    经济我不懂,白银是好东西。
    政治我不会,权利是好东西。
作者: 雅兒    时间: 2017-2-24 09:56
  宝钞呢?
作者: 快乐走天下    时间: 2017-2-24 09:56
  白银在明朝后期才成为主流"通货"的。重要意义就是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隐患,而形成的问题才是因白银短缺引发的通货紧缩。基本症状就描述错了。
作者: 和你看未来    时间: 2017-2-24 09:57
  ........
作者: xio    时间: 2017-2-24 09:58
  mark
作者: 灿烂    时间: 2017-2-24 09:58
  乱扯。没银,铜也可以当货币啊。
作者: xiaol1989    时间: 2017-2-24 09:59
  崇祯听东林党的蛊惑,搞的财政崩溃
作者: 平果    时间: 2017-2-24 10:00
  说句老实话,写得乱哄哄的,还有很多问题,太山寨了。
  
  这种东西属于 Economic History 范畴,还是让经济学家研究吧。
作者: HY709394    时间: 2017-2-24 10:00
  明朝的危机还是在实体经济上,是天灾和长期战争导致的粮食短缺引起的
作者: 追笑    时间: 2017-2-24 10:00
  乱说,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以金银直接作为货币时不可能有通货膨胀
作者: 大_叔    时间: 2017-2-24 10:01
  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里好像就有类似观点
  所谓的17世纪的普遍危机
作者: 零柒陆贰    时间: 2017-2-24 10:03
  我参考的论文有李宪堂的《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兼评弗兰克与彭慕兰的"全球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胡小伟的《“银本位”的中国史》,《白银时代的国际危机和明朝覆亡》以及韩毓海的《明代:世界的“白银货币”体系》
作者: 漫步水云间    时间: 2017-2-24 10:03
  不是转载 我确实参考了不少论文 不过确实文章不少论据是引用论文的。其实这种观点在西方学者中是比较流行的。
作者: 郁闷的我    时间: 2017-2-24 10:03
  楼主是原创还是转载?
  我记得似乎在《世界知识》上看到类似的观点。
作者: xiaol1989    时间: 2017-2-24 10:04
  要深究历史的话,明朝的白银流入市场的和被大量窖藏的比例有多大?
  不要以为明朝输入了大量白银,就全部流通甚至抵押贷款了!
  大量白银被王侯高官富豪窖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作者: 13435353534    时间: 2017-2-24 10:05
  抢沙发、、、、、
作者: 蝴蝶为花碎    时间: 2017-2-24 10:05
  这是其中一个因素~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