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我最喜欢的作家-余华
[打印本页]
作者:
pitor
时间:
2017-3-4 09:19
标题:
我最喜欢的作家-余华
中国的主流文学作家,比较受歪果仁欢迎的,大概是这几种。一种是比较洋派的,比如严歌苓,王小波,骨子里有些西方的东西。一种是表面土,实际洋的,比如莫言,写的是中国乡村,用的却是马尔克斯们的笔法。还有一种,叫余华。是的,余华一个人就是一个文学派别。
很多作家都有精神寄寓。莫言有他的高密乡,孙犁有他的白洋淀,贾平凹有他的商州,汪曾祺有他的高邮,徐志摩有他的康桥,王小波有他的长安。余华,什么都没有。
很多作家在写作中使用方言。鲁迅会写“吴妈,我和你困觉”。老舍会写“冒而咕咚地出来几个巡警,够多么不合适呢”。作为吃货的汪曾祺遇到好吃的就会写“白嘴吃也可以”。余华说:“我用汉语普通话写作。”余华,还是什么也没有。
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余华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小城,但它同样可以发生在安哥拉的某个贫民窟,可以发生在圣安地列斯的拾荒者家庭。也可以发生在韩国,事实上,韩国人已经把《许三观卖血记》拍成了电影,你去看,没什么违和感,仿佛这个故事本来就是在韩国发生的一样。像《活着》这样的故事,虽然讲的是中国老农民,但真正的主题其实是命运。讲的是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的是苦难的不存在,讲的是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情而活着,这和乡村的背景,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
没有精神的原乡,没有方言,没有历史,没有乡土,没有伤痕,这些余华都没有。
但没有不等于虚无,放弃了这些,余华获得的是超越性的视野和更终极的关怀。
作者:
4
时间:
2017-3-4 09:27
喜欢余华的作品。很现实,却又超脱现实。
希望现在,能再沉淀沉淀,写出好作品
作者:
你的世界太渺茫
时间:
2017-3-4 09:30
余华、孙甘露、残雪和华东师范那个刘什么,对,想起来了,叫刘勇,笔名忘了,他们都被归类为先锋派作家!!
-----------------------------
老汉我想起来了,那个刘勇的笔名叫格非!!
他跟余华名声在伯仲之间,但没有余华高产!!!
作者:
4
时间:
2017-3-4 09:33
活着的结尾写得好,一声福贵道不尽几世沧桑。。。
—————————————————
所有使你感同身受的,都来源于生活。
之所以喜欢余华,是因为他为你描绘了一个,你触摸不到而又真实存在的世界,其笔触并不冷漠,而是他对你描绘的世界的太冷漠。
为了生存而卖血,医生被批斗学生医死人,大炼钢铁而练出的铁疙瘩,写尽了当时社会的痛,你所了解的,所不了解的。
你所理解的活着,或者是为了梦想,或者是为了激情,亦或者是为了享受阳光与快乐。
但是余华告诉你活着,并不是为了什么,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那个故事里,没人心怀梦想,没人可以悠闲的躺在草地里享受阳光。在那个冰冷的年代里,人心涣乱,食不果腹,但是人们都在坚强的走着,不能防抗,只能屈于命运。
余华在书里从不曾以第三人称对故事作评价,他所做的只是为你讲述以故事。
温暖、苦难、人性、命运。 君所见只有冷漠?
许三观每一次卖血都是为了生活,第一次为了自己,第二次为了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一乐,第三次是为了摔断了腿的林芬芳,第四次去卖血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让家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许三观第五次和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招待二乐插队落户的那个地方的生产队长,目的是为了让二乐少吃点苦并且早点回到城里来。第七到第十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给那个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儿子筹集巨额的医疗费。一乐得了急性肝炎,马上就要死了,必须去上海治疗。许玉兰怀揣着许三观到处求告借来的六十三块钱先去了,许三观紧随其后一路卖血到上海,十天里卖了四次血,中途休克,差点连命都丢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农民,一个男人,肩上背满沉重的责任,为了打败尖锐的生活,他被迫一次又一次地卖血,在家人的眼中,他就像山川一样雄伟。
你感觉得到的冷,并不是笔尖的冷,而是那个时代的冰冷。
作者:
黄宇
时间:
2017-3-4 09:35
我喜欢刘恒,我觉得他比余华好很多吧
作者:
似鱼非羊
时间:
2017-3-4 09:39
在米国接送余华去了一次机场
作者:
396214689
时间:
2017-3-4 09:42
看來我錯過了一名優秀的作家
作者:
xjh8406
时间:
2017-3-4 09:45
我想让你点评一下河南作家刘震云
作者:
4
时间:
2017-3-4 09:49
相似的结尾有金庸的《神雕侠侣》,郭襄在松间小道闻琴知雅意,斯人已去独悲泣。。。还有《英国病人》的最后一段,那个印度排爆兵俯身接住即将坠地的汤勺时,那一瞬间穿越了生与死和风雨如晦的岁月。。。
作者:
白露为霜
时间:
2017-3-4 09:52
活着的结尾写得好,一声福贵道不尽几世沧桑。。。
作者:
xio
时间:
2017-3-4 09:54
以前读书的时候看收获比较多,比较喜欢的是苏童和阎连科,余华总是平淡如水的叙述着冰冷和沉重,却又不是完全的绝望。对当时单纯的我很打击。
作者:
西毒2009
时间:
2017-3-4 09:58
余华、孙甘露、残雪和华东师范那个刘什么,对,想起来了,叫刘勇,笔名忘了,他们都被归类为先锋派作家!!
作者:
叶子有约
时间:
2017-3-4 10:01
不喜欢现代派作家,不喜欢现代艺术……
作者:
hyhb
时间:
2017-3-4 10:05
非常不喜欢~笔下的人物都是倒霉鬼,看了心情会变差~
作者:
袁炳茗
时间:
2017-3-4 10:07
余华老了。身心都不太适合写长篇小说了。
—————————————————
一言以蔽之,他是当代伟大的作家,这一点他还没死就可以这么说,但是伟大到什么程度,要看他死之前还能写出什么了。
在八十年代的先锋作家群里,余华算走得早的了,莫言出道的时候余华已经成名了。所以在那一拨人里,余华绝对算是领头羊。
关于余华,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年轻时最适合写的东西就是先锋小说,因为靠形式和技巧取胜。
早期余华小说里基本没什么故事,执拗地进行语言实验和结构改造。这时他的小说每一篇都给人新的感觉每一篇的结构都不相同,有些拿到今天看仍然极具先锋性。我最钟爱的一篇是《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中期先锋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所谓“大步后退”,回到现实创作。这个说法是教材里提出的,但我不认同。其实是怎样呢?作家们的年纪到了,实验做得差不多了,人生经历已经足够他们对事情做出比较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所以可以把故事的比重加大了。毕竟小说嘛,虚构的叙事性文体。余华这一点做得最明显。《许三观》、《细雨中呼喊》等等,内容相比之前更加充实,可是仔细看一下,《细雨中呼喊》与《河边的错误》的结构模式上略有相似,但是显然这时余华处理故事的时候更加沉稳,细节更加圆润了。
《第七天》,着实让我失了一望。有说余华的艺术成就不如莫言的,这点我最近开始认同。具体说,二者都是先锋作家来的,但是余华的先锋实验更注重小说结构,而莫言的实验更注重故事结构,这么说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也就是说一开始莫言的小说故事性就比余华 强,余华一开始比较注重怎么把一件事拆开,按照什么顺序再拼起来看着比较好看。大概是这样,这是我的理解。说回《第七天》,可以看到一个作家在自己从前的成功中开始找经验了,这其实是一件挺悲伤的事。故事是一如既往地轻描淡写的荒诞,而结构上,这本书大概也是顺序——插叙——倒叙的结构,说实话,觉得语言有些退步。《第七天》里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单独出来详细揣摩,单成一本书,都会不错,可是这样拼贴之后就显得过程仓促,没有点到人们心中。
我是一个余华粉,中国作家最喜欢的就是他。他目前创新力的退步是让人难受的,但是喜欢余华的人还是会相信他还会有好的作品的
作者:
13qqoli
时间:
2017-3-4 10:11
余华老了。身心都不太适合写长篇小说了。
作者:
南国细雨
时间:
2017-3-4 10:14
很不喜欢他的文笔
作者:
4
时间:
2017-3-4 10:17
—————————————————
发这个图有什么意义么
作者:
4
时间:
2017-3-4 10:19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