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关注社会巨变 作品更易走出去
[打印本页]
作者:
萧盛
时间:
2017-3-31 09:02
标题:
关注社会巨变 作品更易走出去
3月29日晚,来自国内外的作家、译者、出版社代表等近80人,在位于佑圣寺的十月文学院共度了一个文学之夜。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主持人特别要求每位作家可以推荐一部自家作品,并就“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进海外读者”这一话题展开对话。谈起文学作品的海外译介,作家们的态度悲喜交集。
作家、同济大学教授马原直言,他对自己的作品被翻译成什么样子毫无兴趣,事实上多年来他至少拒绝过十位汉学家的翻译要求。他甚至对国外译者数次前来中国向其请教翻译细节,也不会动心。马原的理由很简单,“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我毫无信心。”
对作品翻译表示担心的作家并不少。作家赵兰振推荐自己的长篇小说《夜长梦多》,这部作品他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他说,写作中自己刻意吸收古汉语中的鲜活成分,但在翻成外文的时候,这些恰恰是最容易损失的部分。科幻作家王晋康推荐其新作《古蜀》,这是一部比较唯美的神话作品,用半文半白写成。他也坦言:“翻译成外文的话,可能这种味道就失去了。”
对这类悲观的调子,另一些作家则不太赞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周大新特别提到他的作品《安魂》,他说自己的儿子29岁患癌症去世后,无法化解内心的伤痛,于是用文学创作的形式安抚内心,最后有了这部作品。没想到这部饱含父子情,以及对现实思考的作品,得到了国外出版社的喜爱,目前该作已被译介到阿拉伯世界。鲁敏的《六人晚餐》写了中国两个家庭20年的变迁,也引起国外读者的兴趣,已经出版了土耳其语、瑞典语版。
还有专家总结经验,表示那些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深刻反思社会巨变,对重大历史事件有集中呈现的作品,更容易赢得海外读者。对此,翻译家刘文飞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给中国作家、中国文学提了个醒。他认为,俄罗斯二十世纪的重大事件都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呈现,但中国文学恰恰缺乏反映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作品。他还直指,中国文学作品缺乏那些可爱的典型人物,“当代作家如何向外国读者表现中国人可爱的一面、精神上崇高的一面,这个可能将是作家要考虑的问题。”
刘文飞还提到,文学应当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比如当提起莫斯科,就会说这是布尔加科夫的城市;提起圣彼得堡,经常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城市;提起都柏林,会说这是乔伊斯的城市;提起布拉格,则说是卡夫卡的城市。他认为,中国作家如何书写城市、与城市产生共振,同样是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这场名为“阅读中国@品味文学”作家沙龙暨中国当代文学之夜的活动,由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和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主办方还签署了“阅读中国·十月文学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定期推出中国作家,让海外读者深入了解当下的中国文学。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