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第三章 继赴杭城 进入省立甲种农校 [打印本页]
作者: 卢老师 时间: 2019-8-1 08:56
标题: 第三章 继赴杭城 进入省立甲种农校
第三章 继赴杭城 进入省立甲种农校
进入省农业学校 卢守耕在锦堂学校毕业后,考入浙江省立杭州农业中学,即浙江中等农业学堂,也是两年毕业。
农中 (nónɡ zhōnɡ),就是农业中学的简称。农中一般以学习农业书本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农业生产劳动,学校有耕地、林山、竹山、牧场、草地等。还有自己的实验基地。学生可以学习种植、养殖、销售、经营管理、营销、储存、花卉、园艺、制作等知识,能全面掌握社会实用知识与技能。农中树“科教兴国”、 “科教兴农”旗帜,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几年的农中深造,毕业生一般可以办厂、经商、下海闯天,可以大有作为。
“耕田种谷”是中国人关于“农”的最基本的概念,而所谓“农学”也就是关于“耕田种谷”的学问。从《周礼》中有关“三农生九谷和任农以耕事,贡九谷”的定义,以及三农与园圃、稼穑和树艺等相提并论的情况来看,所谓的农还是一种狭义的“农",即谷物种植业。现存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第一卷便是讲“耕田”、“收种”和“种谷”。到清末,这种农的概念仍然未变,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四月(1897年5月)的《农学报》,其办报的宗旨就是“以明农为主,兼及桑蚕畜牧,不及他事”。显而易见,传统中国人心中的“农”,就是耕田种谷,而桑蚕畜牧甚至也被排除在外。中国文献中,我们现在所查到的最早使用“农学”这一概念者为明末徐光启。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评价元朝王祯所撰的农书时说:“王君之诗学胜农学,其农学绝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也”。徐光启认为,农学应该是读书人所研究的对象,徐光启在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中旬所撰《拟上安边御虏疏》中提出根本之计在于“务农贵粟”,深慨“唐宋以来,国不设农官,官不庀农政,士不言农业”。徐光启将农分为四个方面,即农官、农政、 农学和农业。不同的方面由不同的人群来从事,设置农官是国家的事,办理农政是官员的事,研究农学是士人的事,从事农业将是农民的事。明确提到农学为士人(知识分子)之事,和现代人所说的农学在内容上是接近的。但徐光启之后,“农学”一词很少被人提起,直到清末近代农学在中国兴起时,才开始广为人们使用。
卢守耕早年所就读的这所农校,又称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原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宣统二年(1910) 创建的官立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时浙江巡抚增韫曾奏请设立高等农业学堂及农业教员讲习所。因高等农业学堂需款较多,一时难以实现,仍于同年9 月成立农业教员养成所(后又称讲习所)。校址在杭州马坡巷(系租用民房,后因校舍不敷,迁横河桥南河民房)。学生按照师范生待遇,一律免缴学膳费。 辛亥革命后,1912 年,改农业教员讲习所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设农学科,修业年限 为三年,后教育部令改为甲种农业学校,任命吴山求为校长,校址在横河桥即今杭八中校址。1913 月21日迁入笕桥新校舍,添设森林科。再迁华家池,从此卢守耕的母校在这里扎下了根。时年部令规定甲种农业学校修业期限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于是特设研究科一班,为原又有农业、森林两科学生继续留校学习,使他们的毕业年限延长一年。它是浙江近代农业教育的发端,也是农学系的前身。当时招生100名,培养了浙江省第一批中等农业教育人才。
浙江中等农业学堂的华家池这一片地,是仅次于西湖的杭州第二水域,有多种农业生态系统,有果园、桑园、茶园、菜园、花卉和鱼塘。直到现在,在华家池校区仍能看到鸟在空中飞,松鼠在树上爬,蝴蝶在低空飞和蜻蜓在湖面戏水,水中有鱼儿游——“这是老农大的根”。“东菜西水,南柴北马”,华家池周边地区,在南宋时是蔬菜基地。到明初,这一代池塘众多,华兴祖在这里构筑亭榭,种植奇花异草,因而得名。清末这里也是蔬菜基地。华家池南侧,是清初先农坛籍田遗址,古时候每年的二月亥日,地方官员亲自犁田耕作,耕前祭拜神农氏、后稷氏和嫘祖氏,祈祷风调雨顺,劝民重视农业。抗战胜利后回迁,而这时原校舍全被毁掉了,农学馆夷为平地。此后,在华家池畔又陆陆续续新建校舍。现在校园内能看到的老建筑,大部分是这个时候建成的。现在华家池校区仍保存有神农馆、嫘祖馆、蚕桑馆等跟农耕文化有关的历史建筑。在蚕桑馆南侧,有一尊嫘祖氏塑像。杭州市已将校区的东、西教学楼、和平馆、民主馆、团结馆、蚕桑馆、小二楼别墅群和神农馆、嫘祖馆、西斋等列入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当时的建筑还很少,对华家池及周围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建成农学馆一座,高5层,在当时的杭州也算是高层建筑。
勤奋学习农知 卢守耕因慈溪锦堂农学堂又复名改办两等小学,才离开家乡,又上省城杭州就读于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之前身),与沈宗瀚(著名农业科学家、被称为“台湾农业之父”)为同窗学友。
卢守耕开始了与一般学校不同的、崭新的学校生活,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农中历来以学生掌握技能为教学目的,注重实践教学,上午课堂学习,下午田间劳动(实习)。不仅畜牧兽医专业,计算机、园艺管理等专业也采用让学生动手、老师指导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实用新型新农村建设人才。省农校在教学方法的上强调“实验”的精神。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得书本上的农业科学知识,并且通过亲自劳动、实习,从中体会、消化在课堂上学得的理性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体格健壮、具有刻苦耐劳精神的人才,以利于将来投入农业、农村工作的时候,能够以身作则,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发展中国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支骨干力量。
学校开学后,全校师生即集中两周的时间,安排全天参加劳动,投入紧张艰苦的建校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劳动期间,修建完善校内外通路,路面铺上了细沙石,路两旁种上了行道树。平整学校实验农场的农田,全部按高标准园田化的要求,进行土地的平整,田块、田埂、水渠等的规格、排列整齐划一,井井有条;对古寺原来的房舍进行间隔、清扫、维修,等等。全天劳动两周后,学校才正式开课。开课后,全年坚持半天上课、半天劳动,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劳动;在抢种抢收的农忙季节,也停课全天参加劳动。
卢守耕与同学们平时的劳动,除了结合教学进行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实习以外,其余劳动的时间,都投入了学校在教学方面和美化学校周围环境方面所需的一些基本建设。在校的约二年时间里,曾参加了一些基本建设。例如,先后修建起奶牛、种猪等畜舍及其所需的畜栏运动场;把校舍空地种上果树,建设果园;开辟森林苗圃,培育苗木。其他如植树造林、整治挖深池塘、修筑道路、平整学校运动场和修建庭院等方面美化学校环境的基本建设等等;以及参加改造和扩建校舍,以适应教学和师生宿舍之所需。学校由于组织同学们实习、劳动,占用了授课的时间,为了弥补课时的不足,以保证完成预定的教育计划、教授的课程。所以,学校冬夏都不放寒暑假、全年不休星期日,均照常上课;阴雨天,除了农忙季节必须抢赶农活外,也改为全天上课,以增加授课的时间。学生坚持晚上自习,以消化学习的内容。我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根据师生的要求,经学校决定,星期日改成半天上课或劳动,半天休息。
老师教我怎样为人和做学问。学校教学的教材,不是采用现成的课本,而是老师们精心编写的讲义。老师们说,编写讲义很费事,既要参考国内有关的教材,有时又要参考国外的资料,个别问题还需与同专业的老师互相交换意见。但是,这样可以保证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老师们讲课时,又是深入浅出,讲得很通俗、透彻,便于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几位老师的讲课,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还很深刻。教授们在领着学生们实习时,不怕臭和脏,带头动手示范施用人畜粪尿等。教我们语文的老师,他编写的语文讲义中,除了如同《古文观止》一样,选编了一些名篇外,并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古诗,李白《下江陵》的七言绝句、《夜思》等五言绝句;也有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名篇。上课时,他为我们示范朗诵课文,总是那么抑扬顿挫,和谐而有节奏。当他慷慨激昂地念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句时,真是令人感到正气凛然、热血沸腾,对我们青年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晚上,同学们上自习时,他经常来教室辅导,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大家都愿意向他问这问那。他也总是不厌其烦、诲人不倦,耐心地给同学们解答问题。其他老师也同样多来教室辅导。老师们的教导,引起卢守耕很多的思考。它启迪思考人生在世,应该怎样做人。后来也逐渐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应该怎样钻研学术、做学问等问题。虽然,老师们的教导,时间过去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当时许多老师们的形象、风貌,至今仍然经常浮现在卢守耕的脑海中。
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农学科同学,平时除了有关农学课程技术操作的实习外,多数时间也参加田间劳动和基本建设活动。所以,卢守耕在同学间有广泛的接触。大家在相处中,在实习、劳动间隙,特别是田间劳动休息的时候,正是互相交流思想、各抒自己情怀的好机会。同学们一般都比我年长,见识广,成熟得多,对我的思想有很多的影响。在共同交谈中,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寓意也深浅不一。大家既谈论《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和个别世界名著的内容,并对其中某些人物和某些情节的看法,各抒己见,进行热烈的争论;也有表示对《七侠五义》、《江湖奇侠传》等小说所描述的侠客行为无限的向往;偶尔也谈及鲁迅、郭沫若等当代作家的著作,其中,大家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公认这是一个人应具有的高尚人格。同时,大家既谈及各自家乡的民情风俗和光怪陆离的各种传说及谈论我国历代民族英雄慷慨悲歌、可歌可泣的壮举,也慷慨激昂地抨击帝国主义在我国的种种侵略罪行。
同学们在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漫谈中,也流露出各自的心声、理想。例如,有的同学幻想将来远离城镇,男耕女织,不问世事,希望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有的同学则向往江湖侠客的仗义行为,表示自己要仿效他们,为世人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有的同学计划学好农业技术,农校毕业后,回家科学种田,发展农业,为周围农家做出样子示范;有的同学则打算回到家乡,创办一份宣传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报纸,造福于乡里;有的同学准备继续升学深造,学好农业科学技术,为改变我国落后的农业、农村面貌,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有的同学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自豪,争取自己将来能做一个出色的科学家,为国争光;有的同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激情,决心为建设一个繁荣强盛的祖国,贡献自己毕生精力;有的同学述怀个人远大的抱负,表示将来自己要干一番大事业;有的同学则表达自己追求的理想,要学康有为为建设美好的大同世界而奋斗,等等。总之,大家无拘无束,想法是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学们天真浪漫、错综复杂的思想,触发卢守耕反复地思考诸多问题,在懵懵懂懂的人生观中,注入了积极的因素。母校的一切一切,永远深深地留在他的记忆中。其中许多事情,对他思想的发展和人生道路的抉择,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卢守耕在农校不但勤学更勤劳动,一是种芋艿。若果是长蕃芋、芋头等这些杂粮,还要用锄子在田里“篦行”,像拿篦梳篦头发一样,把田也篦成一长行,然后把种子“塍”进去。最好是用“鸭嘴锄”,如果没有,一般的锄子也行,卢守耕侧着锄子嘴巴,用一个锄子角,在田里拉。这个也是有技巧的,有的人拉的行不直,而有的人拉得行就笔笔直。二是种麦养麦收麦。麦粒种子们“塍”到田里之后,不久就会冒出芽来。但是,一阵秋雨一阵凉。麦子们面临的将是整整一个冬天。天寒地冻的日脚里,西北风呼呼,麦子们在大地上冬眠。“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一声春雷震醒百虫,田畈上的冬小麦开始返青,夹岸上的杂草像婆婆纳啦、繁缕头啦、青草呀、荠菜呀也都开始活泛,透出针尖般的小活力。“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等到“打春”,小麦啊,油菜啊,都“起了身”,还了魂一样的,拔节的拔节,开花的开花,一天一个颜色,萌动。但是倒春寒、连阴雨也常会发生。“屋漏偏遭连阴雨”,从另一个层面来想,也说明了连阴雨是经常会发生的一件事。卢守耕与同学们要理墒,在田间挖小沟,有利排水。那沟,就叫“排水沟”。大田和大田之间也有排水沟,叫“墒沟”,又叫“丰产沟”。收成时候,先要碾场。准备做大场的地方麦稻要先割掉,然后把碌碡挂在牛屁后头,拉着在场上碾。碌碡,是专门用来轧脱谷粒和碾场用的农具,是一个圆柱形的石头,横着摆,面上雕有许多横的深槽,两头中心各凿一洞,塞以木棍,供套索牵引之用。场碾好了,麦稻一担担的挑上场。先是割,用镰刀,把麦稻放倒。接着是捧,把一捧捧的麦稻抱着放在麻络儿上,或者是用带绳捆。然后是挑,把一担担的麦稻挑上场。这就是传统的刀割、肩挑。麦稻上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脱粒。有牛脱粒,连枷打,还有撬子掼。牛脱粒就是用牛拉着碌碡在稻麦场上走圈碾压,牛屁股一甩一甩的,碌碡一转一转。两根短麻绳连接两根撬板,就成了一个撬子。撬子夹住麦把或者稻把,往掼床上掼。掼床,又叫稻床。像一张矮子桌子,只是桌面不是平板,而是一排十来根中间隆起来的弧状竹条,看上去像根根肋骨。稻麦场上,三两个人围着稻床,各抓一小捆用撬板夹起来的稻子,在到床上反复掼打,麦穗和稻穗就掼在“肋骨”上,上三下,下三下,左三下,右三下,谷粒在掼打中从竹条缝中纷纷漏下。多人掼稻时,稻床一般不同时落下几个稻捆,要注意次序先后,依次举起,渐次落下,配合默契。稻把在空中轮流扬起又挨次落下,掼稻号子此起彼伏,欢声笑语川流不息,整个乡村洋溢着丰收的欢乐气息。掼净了的稻秸麦秸是齐草,可以拿来盖屋,或者搓绳,绞索儿。而连枷打的和牛拉碌碡打的秸秆就是乱草了。乱草可以给牛吃,也可以给猪子垫圈,烧锅做引火草。“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写的就是庄户人家农忙打连枷的情形。连枷主要是打大麦、蚕豆、黄豆,菜籽、芝麻也打。“连枷噼里啪,散闲要歇作”,二三十年前的乡下,种田人是没有不会打连枷的。麦收时节,连枷场上,一个个连枷手昂首挺胸,腿脚跨成弓箭步,嘴里喊着齐整的打麦号子,扬一回连枷移一下脚步,打一下连枷扭一下腰肢。“叭——啪,叭——啪”的连枷声和打麦号子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极有节奏,像在跳舞。哦呀,连枷真是农具里的奇葩,脱好粒,之后就是扬场,找一个大风口,用木制的“扬掀”抄起麦粒或稻粒,抛向高空的风口,“稳子”和麦粒稻粒就会被扬得分开来。粮食继续放在大场上晒,麦稳子和稻稳子可以烧锅,也可以铺在田里保暖。冬天里还可以用稳子焐蕃芋,焐在锅门口,开春的时候特别甜。新上场的蕃芋蠢木的,并不好吃,也不甜。又怕冷,很容易就会被冻坏。在锅门口,挖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坑焐子,用稻麦稳子垫底,把蕃芋焐上一个冬天,就变得灵性起来啦,又脆又甜的。
卢守耕说起农具,也是很有意思的。耒,锹,小锹儿,太锹,畚锹,钉耙,垡锄,犁铧,带绳,络子,簸箕,连枷,锄子,稻床,扬掀,料勺,碌碡,水车,撬子,稻床,粪桶,石磨,臼,镰刀,薄刀,扁担,抄瓢,推车,拖篮儿,罱网,簖,水斗,茅草席子,秸圈儿,囤子,棉花楞,花包,余巾,钵儿……啊,这些忠厚老实的名字,它们材质不同,形状各异,有木制,有铁制,有石制,有铸造,有编织,有打造,像我安顿在乡下的木讷亲人,够多么古朴,亲切!隔着长长的时光,恍似旧时农人们被农事磨砺得老茧遍布骨节粗硬的双手仍在抚摸,紧握,体温犹存!
卢守耕利用在家时,帮助大人干农活是一手好戏本事,虽为读书进学校,但还是不忘农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如果说,麦事稻事,是乡间的正经大事,那么种瓜点豆可算是乡间的闲情逸致了吧?所以说,种瓜点豆最有意思。“春菜,夏瓜,秋萝卜”,说的是瓜类豆属,不同时令,耕种各异。种瓜需精耕,种豆可散种。瓜秧儿一般都是要做钵儿的。而豆子一般都是直接“塍”下去的。“未种瓜,先搭棚”,说的是种瓜准备要充分。种瓜之处,大都地肥水足,“黄瓜爱水,丝瓜爱藤”。“涝不死的黄瓜,旱不死的葱”。“风凉茄子自在瓜”。“ 深栽茄子浅栽烟,想吃红薯地皮沾”。“谷沟浅,麦沟深,芝麻只要隐住身”。这都是些老话,顺口,有意思,可爱。
卢守耕对学校实验场十分关照,从种植至收获棉花之事,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春天做棉花钵儿,夏天捉棉花虫子,秋天捉雪白棉花,冬天拔棉花秆儿。做棉花钵的工具,就叫“营养钵”。是铁的,圆形的,可活动,用脚踏进土里做钵,把棉花种子撒到做好的钵里,要用特地做成的细碎泥把钵床盖起来,张上薄膜纸,保暖。大太阳的中午,还要去掀掉薄膜,防止太热要把棉花苗烧掉。棉花苗儿,小小的,嫩嫩的,羞羞涩的,头上顶着棉籽壳儿,歪歪扭扭的,破土而出。过了一段时间,要把棉花钵移到大田里去,还是要先用“钵儿”在大田里打坑。长棉花培管起来实在是辛苦。打头,摘花,捉棉铃虫,都是真功夫啊。记得小时候,卢守耕帮助大人上工,常做跟着去。有一天的农活是在田里捉棉铃虫,他走在棉花田里,东一行,西一行,捉了好多大肥的虫子,送给母亲装在玻璃瓶里。记得那一天母亲特别高兴,看我很有积极性,便掇蹿我第二天再帮她上工,她去我外婆家。守耕满口答应了。第二天跟着大人们在田里捉虫子,偏偏虫子全都躲起来了,只捉了两条。到了晚上,见母亲立刻就想哭了。守耕是不甘落后,实是委屈。因为他很用心地去捉了,每一个花蕾都看过,虫子偏偏就实在没有。卢守耕实验地的棉花一朵朵,开在棉荚里。那么白,像云朵在枝头落脚,伸懒腰。天真,无邪,自在,真美!他以为,乡下最美的花,是合欢。第二,就数棉花。虽然,人家都不以为棉花是花朵。但真的是花朵啊,“朵”的意思特别明确,像是从棉荚里流出来的,水一般的流畅,柔软。把棉花从桃子里剥出来,叫“剥棉花”。更有趣味的说法是,“捉”棉花。“你今天干啥子去啊?”“我今天下地捉棉花!”瞧瞧这对话!难道,棉花自己会长脚,用得到人来捉?卢守耕幽默风趣的话,逗笑了师生们。
还有棉花摘过之后,枯老的棉花秆儿,散落在田野,很有野趣,可入画。棉花田里,野草蓬蓬,有时还能找到好吃的果子,比如“短酱”。作为一个半教半农的孩子,卢守耕其实对农事并不熟谙。不亲自下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汗流浃背,是体会不出一个农民对于农事的种种体悟和感情的!卢守耕喜欢江南的第一声春雷,先是来了一道很强的闪电,把天空照得雪亮,然后是很响很响的雷声,接着又会下了雨。那一声响雷,就像苹果击中牛顿一样,震得卢守耕文思如泉涌。俗话说“惊蜇到,春雷响”。唐朝诗人元稹在他的诗作《芳树》中也写道:“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意即春雷一响,小动物们都被唤醒了,于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梅花盛放,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当即写下一首诗联:一声春雷绿如油,窗前林里柳含烟。学子们不像幼小在家时,害怕 “动雷公公与闪电娘娘” ,而今有知识就是力量,爱听雷声为乐,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
卢守耕在校紧张读书求知,极少外出旅游,但小时候就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俗语,那个时候不谙世事,不知道天堂有多美,自然也就幻想着到苏杭找找天堂的感觉。卢守耕与西湖结下毕生的情缘,到杭城入省校钻研学问,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参观人文古迹,都围绕西湖进行;星期日和寒暑假,更是倘佯在西湖山水间,乐此不疲,大抵是内心平和的原故。赏到中午,没中过状元,也要吃吃状元面,真想秉烛夜游、舒展心胸!我熟知断桥相会、梅妻鹤子、十八相送、济公活佛、叔同出家、雷峰夕照、白衣观音、昭庆戒台、庆余卖水、全鹿游街、水漫龙画、九龙八塔、十二鹿雕、浙大护寺、系缆石佛等典故和传说,庆幸此生能与西湖为伴,真乃福缘!撰写四首七绝,借诗达意,愿君与我共享西湖山水之美:春雨骑游俗心移,六桥烟柳伴我行,远眺云山疑天外,嫩荷淅沥似梵音。观湖并非只是边走边看,沿湖绕圈,坐下来,听湖声,嗅雾气,观远山,方才能明白这水这山的灵性,才会懂得什么叫钟灵毓秀。
卢守耕上农中专后放寒暑假期间,就如饥似渴地贪看,如《三国》《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及上海新故事、新小说等。对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父亲禁止儿看,为了好奇,只好偷偷看。卢守耕最欢喜爱看水浒中的108将之一卢俊义,绰号“玉麒麟”,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卢守耕读锦堂农中时,教师们学识渊博,教学认真,使这些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青年,获益匪浅。卢守耕对这一段美好的回忆:那是外出求学放暑假回家的时候,我最爱在大门前 “耕读居”花园旁的二颗大樟树下边,放一张光滑冰凉的大竹床上,床边一个大矮凳,一把茶壶,一堆书。拿一吧蒲扇,躺在竹床上,信手抓起一本,无头无脑地随意看,偶有会心之处,更觉精神百倍。绿荫蔽日,青竹摇曳,蝉鸣鹊噪,凉风阵阵,真如陶渊明所说的 “羲皇上人” 了。困了就睡,醒了喝一杯苦茶,再抓一本什么书,不分卷页,从中看起。有仕醒来,忽然发现多了一盘慈母送来的白蜜桃、大梅子,甜酸香脆,饱餐一顿之后,又继续看。这种非常有趣的读书方式和环境,是卢守耕一生中最难忘并经常忆恋的。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