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文学期刊如何打造精品,好作品一定是时代梳妆镜 [打印本页]

作者: 萧盛    时间: 2016-9-28 10:48
标题: 文学期刊如何打造精品,好作品一定是时代梳妆镜

  嘉宾:钟红明 《收获》副主编(左二);朱燕玲 《花城》总编辑(右二);宁肯 《十月》副主编(右一)
  主持:栾颖 湖北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悦读》栏目主持人
  在中国文学期刊界,《收获》《十月》《花城》《当代》曾被并称为“四大名旦”。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些期刊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广泛流传直至历史铭记。
  在2016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收获》副主编钟红明、《十月》副主编宁肯以及《花城》总编辑朱燕玲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就“文学精品如何打造”的话题与观众进行了交流。
  好作品要贴近现实
  写作容易,写出精品不易。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主编们眼中的文学“精品”?
  创刊于1978年的《十月》因其贴近现实、贴近时代的特色被誉为能文能武的“刀马旦”,很多国内知名作家的作品都曾在《十月》上首发。
  在宁肯看来,好的作品首先应该贴近现实、贴近时代,能够反映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中人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现实的关系,能够反映出各种时代大潮之下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以及内心世界,这些是好作品的基础。在此之上,比如具体的写法、人物塑造以及故事编排和语言能够达到优美、流畅和准确,这是从文学的角度理解什么是好作品。同时,“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洞察力也是产生好作品的重要因素。
  好作品要能表达灵魂
  作为先锋期刊,《花城》对于作品的包容性更强,除了基本的标准之外,对于文章在写法上的接受度更大。朱燕玲认为,文学作品关注的“现实”可以有更多的拓展。比如,背景不一定是当代,也可以是某个朝代,只要作品反映的内容能够让当代人产生共鸣,关注了一种永恒的东西,也是一种关注。
  《收获》在前些年曾总结了刊物一贯以来的编辑方针和宗旨,其中深深地烙刻着上海的影子――海纳百川。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文学是没有边界的,没有藩篱的,文学要有包容度,并不拒绝某一种风格、某一种流派,而是在各种流派之中要选取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
  “优秀的文学作品,当独立地把其发掘出来时,你会发现它代表了人类所处的某种普遍的困境或者人性的深度。”钟红明认为,文学的精品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一直不变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不变的寻找。一个优秀的作品,是能够表达人类灵魂的东西,能够让人读后有痛感、有喜悦的作品。这种作品超越了具体的题材、具体的时代,并且会一直存在,时间会证明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文学是比较特殊的领域,无法通过临时动员的方式来达到一个整体的效果,我们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更自由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各自发挥个人所长。”朱燕玲这样认为。
  好作品要与时俱进
  在有互联网之前,作者要登上文坛崭露头角,期刊还是一个必过的门槛。但随着时代变化,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与此同时,一代一代读者在变迁,一代一代写作者在变迁,一代一代编辑在变迁,文学期刊就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不断焕发它的生命力。在期刊遭遇挑战的当下,文学期刊又将如何面对自己的未来?
  “《收获》并不提倡所谓文学的口号,我们的态度就在我们的作品上,每一个时代的变化其实都在我们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钟红明说,《收获》希望用自己内在的文学品位发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展示平台的作用。
  为了能够使期刊功能实现转变,从最初比较单纯的展示到真正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花城》依托花城出版社近些年做了一个多媒体融合平台项目,通过固有的优质资源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其他形式的作品。在交流之外,同时更加重视互动的功能,让读者、作者、编者能够实现顺畅的交流对话。朱燕玲说,文学面对着非常嘈杂的市场,业界要有定力,要用比较平和的心态,以一种公益之心来做文学。

  与朱燕玲的观点相同,在钟红明看来,即使百年老店也会遇到非常强烈的挑战,但是期刊人要有自己的定力。而《收获》则牢牢抓住了当下最火热的“IP”,与“赞赏”IP平台共同开发的写作出版社区“行距”客户端将成为期刊发现优秀作品并形成剧本工程的重要手段,许多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影视筹划拍摄阶段。“文学是很多样式的样本和灵魂,《收获》利用自己对优秀作品的近距离接触,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刊发在期刊上,而是挖掘到对人类有影响力的杰作。”钟红明说道。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要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坚持过去已经取得的经验,这是毫无疑问的。另外,我们要做一些文学的拓展,因为时代毕竟在变化,一本文学期刊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延伸自己。”
  宁肯说道。(赵新乐)

(责编:宋心蕊、燕帅)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