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何用诵读激发孩子写作情趣? [打印本页] 作者: 栾大妈 时间: 2019-9-11 09:08 标题: 如何用诵读激发孩子写作情趣? 作为小学教师,是不是常在为孩子不爱阅读不会斜作文苦恼?要是有专家说,可以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教学,你愿不愿意学一学呢?
经典诵读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经典诵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经典熟读、朗读、诵读、吟诵达到开发潜能,塑造人格,积累知识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首先,在诵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经典诵读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人文气息、人生哲理等。从而培养学生语感,有语感才能“心有灵犀”、“能说会道”、“出口成章”。把“潜能”转化为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根本所在。
从《弟子规》到《三字经》;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伊索寓言》到《严文井童话》。通过诵读、泛读、朗读、吟诵等阅读方式,内敛语感,为积累丰富的语言打下坚实基础。
萌萌哒小孩
“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语言积累,必然点燃孩子表达的情感欲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可小觑诵读的潜移默化作用,语文教学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读书”,“不求甚解”追求语文教学的长效效果这才是破解语文教学低效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人教版六年级教材《山中访友》是一篇描述“我”走进深山拜访“朋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大自然多姿多彩,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散文。通过朗读课文,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如何观察描写“早晨好清爽”,抒发“好心情”如何运用欣赏的眼光,准确的语言描绘山中这些“真朋挚友”,古桥、流水、树林、鸟儿、山泉、瀑布、落花落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诵读韩愈《早春》体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正在读书的小男孩w w w . c n i t a l y . c o m
其次,把诵读、朗读、吟诵、泛读与体会、感悟、写作紧密联系。用赞赏的目光审视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因势利导,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准确表达所见所闻所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情味,单靠翻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诵读本身就是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对语言的审美过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一词描绘出天真烂漫、顽皮可爱,形象逼真,诗人舔犊之情跃然纸上。
诵读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传统教学的回归,而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创新诵读模式。通过配乐视听感受诵读;师生齐诵创设氛围;个性化诵读张扬激情;揣情度理质疑吟诵。奇思妙想,启迪智慧的诵读演讲等方式灵活多样。如“三人行,有我师”“师”的含义,虚心学习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指导讨论、质疑及时评价点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把诵读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样性的诵读活动,使诵读的层面“更上一层楼”。
童声诵经典
最后,通过创新型的诵读模式激发学生积累深厚的语言,培养语感能力,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结合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能够将长期积淀的人文精神渗透于习作之中,使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五大类。诵读充分体现语言信息储存,智慧技能展示,态度动作技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长效功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并把诵读、吟读、朗读作为语文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言信息的储存是解决学生见景见事见人孰视“无睹”,真情流露而无可抒发的难点,为小学作文教学打开光明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