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第十一章 爱国怀乡 为农学教育鞠躬尽瘁 [打印本页]
作者: 卢老师 时间: 2019-9-22 10:24
标题: 第十一章 爱国怀乡 为农学教育鞠躬尽瘁
第十一章 爱国怀乡 为农学教育鞠躬尽瘁
为农一生终不悔 卢守耕由于受家庭影响,从童年始,立志学农,便萌发了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帮助农民的想法。多年大学深造中,他经常到农村进行调查,了解生产实际情况,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这对他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成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前进的物质力量。”这是卢守耕多年的信条。是時代的使命,学优则仕。卢守耕沒有做过官,但不少時间担任了行政工作,那並非他之所爱。當他重执教鞭於台大,向学子们傳授知识,解惑去疑,並有機会与同僚们讨论专业问题,也有时间做些研究並作专业上的翻译或写作,他深感欣喜。
作风朴素,胸怀坦荡。卢守耕是教授却没有教授的架子,各界人士都能与他交谈,加上他幽默风趣,与他在一起会感到轻松愉快。无论谁求教于他,他都认真仔细解答;无论谁求助于他,只要他能办到的,他都尽力而为。卢守耕生活很俭朴,他的穿戴极为平常。在他家里也很难找到豪华的家具,却在书房里一排排装满书籍的大书架。对待科研经费,卢守耕“抠”得出名。他常要求助手和研究生要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不能浪费。卢守耕从锦堂农业中学开始学农,他一天也没离开过农业。他认为学农就要务农,务农的核心还是爱农。学农、务农、爱农是他的座右铭。尽管现在年事已高,但他仍然经常爬山涉水,而且感到很快乐。他说,只要有人需要我去讲课,我就觉得在社会上还有点作用,我要感谢他们。
甘当人梯,无私奉献,不懈工作。卢守耕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很注意对青年人的培养。把一个
研究生留下来当助手。他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料装订成册,赠送给教研室,供青年教师查阅。他外出时遇到好的教学
标本,总是采集回来,送给教研室。他认为人生短暂,事业等待着去开创的内容太多太多。正因为如此,他至今仍不懈地工作。
卢守耕先生除任课外,指导学生论文工作,并受聘为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糖业试验所、烟业试验所评议员,逐年审核各该所提出的计划及成果,并亲自出席指导讲评,对于台湾农业研究和发展,极具贡献。历年台湾各类农业刊物,教科书,亦都送耒审核校阅,卢守耕先生不嫌其烦,详加校正。他国学深厚,知识广博,文章书本一经核阅,增色不少,此类校正工作,他也默默付出精力,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卢教授于1973年退休后,亦曾有文化大学博士班学生,亲临其宿舍,登门求教上课,以偿其求知若渴之愿望。台湾省农业试验所,烟草试验所、台湾糖业研究所历年以来,均礼聘卢教授为评议委员,审核各该所研究计划,对农业科学研究,继续贡献余热。尽管耄耋之年仍当选为中华农学会理事,其众望所归,老当益壮之精神,国内几已无人能及。卢教授担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历时甚久,在教育部未规定博士学位由大学研究所自行审核授予前,卢教授为教育部聘请为农艺部门博士学位审核召集人,足见政府当局之藉重。
卢守耕先生牢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凭
的就是这样一种发奋图强、
坚韧不拔的精神对待学业,留下很多
著作,粗略统计
有《台湾之农业》、
《稻作学》和
《现代作物育种学》,与Briggs
等人
合作
著有《作物育种学导论》,他还翻译世界名著
《作物育种学》和《育种学导论》。除以上著作外,还
发表《台湾糖业及其研究》、
《台湾省糖业试验所之试验工作》、《迁湄三年水稻育种之成果》、《籼粳稻之比较研究》、《水稻栽培疏密对产量及其性状之影响》、《胡麻之自然杂交率》、《玉米自交系单交及测交之比较》和
《玉米自交系单交及测交之比较》等研究糖业与粮食作物
的学术
论文数十篇
。 1975年卢师八秩荣庆,学生等不忘师恩,除举行祝寿晚会庆祝外,并集结学生编写有关育作学论着23篇,并请于景让教授作序,刊印《卢守耕教授八秩荣庆记念特刊——育种专辑》以为卢师祝寿。卢守耕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总结凝练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农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培育桃李曾尽瘁,光辉竹帛永流芳。在近一个世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里,先生兴教办学,呕心沥血;传播文化,不遗余力;奉献社会,慷慨解囊;著书立说,育人励志;墨海挥毫,字字珠玑。卢守耕教授先生对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教育巨擘,杏坛楷模!
思乡念亲不改“首丘”初心 卢守耕先生自1945年赴台后,思念大陆之情与日俱增,对浙江大学农学院更是怀念,但终未能如愿。卢先生去世前,期盼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强盛,不断上进,其依依游子情,拳拳爱国心,令人感佩。卢守耕先生去世后,其子女秉承先父遗愿,将10万元美金捐赠母校—当时的浙江农业大学。1990年10月15日,正值浙农大8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隆重举行“卢守耕先生捐赠仪式”,卢先生的外孙吴昉先生出席捐赠仪式。学校决定用这笔捐赠建造动物临床研究中心,并命名为“亦秋馆”,以纪念这位为祖国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卢守耕生于海边,长于海边,与海盐结缘。日常交谈中讲到是盐,卢守耕讲盐是一个动词,在方言中,腌咸肉被说成“盐咸肉”,腌菜成了“盐菜”。“盐”在此成了一个特色动词。“吴语以盐腌物曰盐” ,盐菜看似简单,不就是往菜里放盐吗? 但各人盐出的味道就是不一样,方言说是各人“盐手”的关系,这“盐手”有点像打牌中的手气,但又不完全一样。家里就数母亲“盐手”好,盐的菜好吃。初冬盐的菜要长期保存,民间有个好办法,就是“回甏”又是一个方言词。即把盐好的菜稍挤干后一棵棵放进一个个小甏中,放满后塞进干净稻柴,再从稻板地里挖来泥土,用水和好后搪在甏口上,让其密封,再倒置地上,排列在壁脚边。开春打开,甏里咸菜颜色变成金黄色,吃起来的感觉,尤其是吃菜心的感觉得用一句俗语形容———打耳光也不肯放。为什么,多了点酸味,这是咸菜的精华。菜卤是百搭,烧任何菜都可用它当酱油,还可增加香味。用菜卤炖蛋,味道香而过饭爽,再如把白煠蛋放到菜卤里煮,就成菜卤蛋,味道自然比所谓的茶叶蛋好吃,其香更不知要浓多少倍。制菜卤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将“盐”菜腌制后的卤水积起来,放在镬子里烧滚,沉淀后沥去渣就行。只是一直有个想法萦绕心头,是哪一代的老祖宗发明出的好办法呀,一菜多吃,还让菜卤的香味一代代传下来,不绝于村而成乡愁。
卢守耕心里藏着一段美好的回忆:那是外出求学放暑假回家的时候,他最爱在大门前 “耕读居”花园旁的两颗大樟树下边,放一张光滑冰凉的大竹床上,床边一个大矮凳,一把茶壶,一堆书。拿一把蒲扇,躺在竹床上,信手抓起一本,无头无脑地随意看,偶有会心之处,更觉精神百倍。绿荫蔽日,青竹摇曳,蝉鸣鹊噪,凉风阵阵,真如陶渊明所说的 “羲皇上人”了。困了就睡,醒了喝一杯苦茶,再抓一本什么书,不分卷页,从中看起。有时醒来,忽然发现多了一盘慈母送来的白蜜桃、大梅子,甜酸香脆,饱餐一顿之后,又继续看。这种非常有趣的读书方式和环境,是卢守耕一生中最难忘并经常忆恋的,“此日真堪隐,平生恋竹园”,“试从庙后桥头望,望见我家两巨樟。”古老的樟树是游子们思念故乡的标记。卢守耕教授常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 望我大陆 / 大陆不可见兮 / 只有痛哭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 望我故乡 / 故乡不可见兮 / 永不能忘 / 山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觞。”
相爱一家人 爱的真谛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执子之手,一起度过漫漫长夜,熬过凄风苦雨。在家庭方面,也是人生楷模。卢守耕和吕琏是在旧式婚姻的安排下而结为夫妇的,当时,卢守耕17岁,吕琏21岁。岳父是周巷镇的一位名中医,吕夫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一個姐姐,三個哥哥。吕还未成年,父母便相继去世,由兄姊照顾成人。小时缠了足,后来放了但为時已晚,因而终生受到缠足之苦。卢守耕妻沒上过学不識字,额头高宽,有智慧但不是美人。卢守耕留美归来地位高了,很多人認为不相般配。那时有些從国外学成归国的学人,把糟糠妻棄之不顧,另娶高门,但卢守耕從未作如是想。這固然是他品德上的优点,实在也是因为其妻为人处事在品性上確有过人之处。她律己嚴,待人宽,她胸怀宽大,本性善良,吃了亏也從不计较,從不口出粗言。她節俭但不吝啬,对公婆孝順,与妯娌相处和睦。在卢守耕把全家接去南京之前,在外求学工作,很少回家,夫人住在老家,上奉翁姑,下育子女之餘,还要担当许多大家庭媳妇的责任。家有薄田数十亩,插秧及收获時雇有短工,平日也有长工二、三人。農夫日出而作,但媳妇们须在日出之前早早起床,做好一顿供工人们食用的丰盛早餐,然后是午餐晚餐,还有长辈们、小叔们及孩子们的飲食,够媳妇们忙的。晚上在阴暗的油灯下,待孩子们睡了,还要纳鞋底,缝衣服等劳作。这些还不是最辛苦的,更辛苦的是孩子们幼小,体弱多病,而乡间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每当孩子病了,必须就诊医生時,要到後门口雇一條脚划船,一浆一浆地划向周巷求医治疗,费时数個小时。卢守耕的燕英和蕙英都在五、六岁時出麻疹转肺炎去世。大儿子育英因跌跤受伤,后转为骨癆去世。夫人因這三個孩子的夭折心痛萬分,丈夫不在家,她獨自默默承受,独自承担。她晚年深受白内障糖尿病等疾病之苦。1964年五月因脑栓塞中風,住院医治45日,终因无效去世,享年73岁。卢守耕先生夫妻膝下育有一子卢建英,一女卢觉慧。從小双亲对建英的教育十分注重,因家在潤房乡间,交通不便,自他读高小开始,便寄住在校。举家迁至南京定居以后,他就读南京市内初中,因离家较远,也住校就读。抗日战争时无校可读才回家自修,后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毕业后,在浙大电机系任了二年助教,后来一直在台湾电力公司服务。退休时他的职务是台电副总工程师及火力总工程师。女兒卢觉慧,一直随父母就近求学,台湾大学農学院農化系毕业。迁居加拿大后,在当地英属哥倫比亚大学進修,获食品科学系哲学博士学位。
卢守耕教授先生之女卢觉慧早年自述: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把在家乡的眷属接到南京,那时我五岁,对在家乡的种种堂,毫无记忆。渐渐记事了,但不论是身在当时贵为首都的南京,美丽如画的杭州,艰苦的避难路程上,或是在贵州湄潭简单朴实的乡村生活,我都幸运地在父母亲的护卫下,过着甜蜜安全幸福的生活。
助力大家庭 患难互助显真情。在战争年代,卢守耕先生就充分利用了父母的家里六个兄弟多的家族优势,经常想法把他们带出来同道工作,或到他家读书生活,让他们融入大家庭的和谐环境中,与他的儿女们共同成长。这一做法在孩子的性格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同甘同苦,为国为家,创造财富;儿女们年少时,一起除读书、玩游戏、猜谜语。无形中集体群体意识增强了,有了团结互助的概念,凡事不再只想到自己,知道关心更小的弟弟妹妹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了,争出了正确答案。一来二去,几个孩子都练得能言善辩,遇事喜欢追根寻源。成长后能和朋友、同事相处都能做到以诚相待,有爱心和同情心。直到今天仍然很庆幸,虽然在东南西北各方,但是他们却从小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里。
卢守耕是大家庭中的老二,其长兄書勋北京高等帥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 1917年毕业,分配到東北奉天(今沈阳)任教。曾在東北多校任校长職,以教授史地科目著称,一生都貢献给了東北的教育。早年他在奉天時,原配吳氏为他生下一女盧奉英。因東北沦陷,他与家人失去联系。1934年他续弦与郝静言女士结婚,育有二子一女。卢守耕的三弟书华得他父親真傳,写得一手好字。他本来一直在离润房数十华里海边一座小学中教书。抗战以後民不聊生,他只身到台投奔二哥卢守耕,在台湾糖试所及台南近郊学校担任文书方面工作。因大陆与台湾的隔绝,终未能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卢守耕的四弟書藝毕业於杭州中医专门学校。抗日战争時期担任过乡長,其后以教书为生。五弟書薌一直務農耕读传家。六弟書萼毕业於浙江英专,一生多追随二哥卢守耕,曾在南京農业试验所工作,抗日战争時在福建工作,后来到台湾任職糖试所,後转任南投竹山台大实验林,專心研究森林经营和改造。
卢守耕先生之弟三房书华,《在台湾的岁月》一文中写道:1945年8月,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兄长被民国政府派去台湾,从日方手中接受农业研究机构。因时间紧促,从当时居住地贵州湄潭经重庆直接飞去了台北,没能回到故乡。当时四弟书艺有意去台湾与二哥(卢守耕)见面并谋职,获父亲应允,后来又因孩子小,离不开,便鼓励三弟前去。在此之前,三弟很少离开家乡,觉得是一个机会,可以看看世界,便答应了,于1946年赴台。本来是想在台湾短期居留便回归家乡,但因形势双方音讯隔绝达三十年,实非始料所及。所幸除二哥外,他还有同在糖试所工作的六弟书萼一家及表弟张士中一家时有过从,解除了些许他在异乡的孤独和落寞。至今与二嫂的骨灰同存于台北市善导寺。
卢守耕先生之侄祥英叙述父五房书芗:父亲书芗和大妈陈夏香大概是在1923年结的婚。婚后感情很好。大妈是周巷后面傅家村人。不但人长得漂亮,也很能干,勤劳持家,待人也特别好,亲切热情善良,是附近有名的善人。父亲有了贤内助,心情良好,勤劳耕地。一方面耕种着祖传田地约四十余亩,一方面从自己的努力积存的积蓄又增买了田地,耕地面积达到百亩以上。有二头黄牛帮助耕地,也雇了地头工帮助耕作。另外成立了棉花轧成皮棉的加工厂,用二头牛来运作,渐渐成了殷实的富农。据告堂兄建英的回忆记录中说,在他住老家的童年生活中,无论五叔婶家农忙,酿酒,纺丝,过年过节做年糕仕,他都参与了,增加了他不少童年的乐趣。1937年日本军队入侵我国,沿海地区不久就被日本人占领并管制。日治下的农村,治安被破坏,盗贼横生。因我家殷实,二次受到强盗的入侵,不但财物受了损失,场面十分吓人,大妈受惊吓,此后常常生病,因当时乡间医学不发达,没有受到良好医治,1941年左右,竟一病不起,留下五个年幼的孩子,全家悲痛不已。
卢守耕先生之侄孙舜文忆父:我的父亲啟英,1949年在上海学期结束后,与堂叔造英调皮的来到台湾一遊。结果是一去不能覆返,从此就待在台湾了;也就是这样才有我们三兄妹的到来。来到台湾经由二爷爷的介绍进入高雄的兵工厂工作。后我们在1969年在板桥成立了 “顺丰工业”,开始了PVC塑膠粒的生产制造。由于生产的品质良好,价格公道,生意兴隆,订单源源不绝。于是又迁到三重,再增加了一套生产设备。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72年6月父返“太平洋电线电缆” 取回私人物品后,在返家的路上被一辆计程车撞到,头颅受伤,昏迷不醒,送往台大医院急救。有赖于二爷爷的大力协助,聘请当时最好的脑神经权威替父亲动刀。1973年大伯搬到台电位于和平东路的宿舍,同时二爷爷为了让父亲有一个好的原环境,希望我们全家搬到台大宿舍与他共同生活。所以我们也和二爷爷在台大宿舍,一起生活了一年。我帮二爷爷整理房间摺棉被、每天煮一颗水煮蛋及冲一杯牛奶。这样我毎天还可获得5元的零用金。
卢守耕先生之六弟姪葭英往事二: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投奔二哥,携眷去了台湾,任职台南台湾糖业试验所。后台湾和大陆人民互不能通音讯者长达卅余年。八十年代开始,终于使父女团聚成为现实。1989年夏秋之机父亲偕继母,异母弟妹燕燕皮东宁来到北京访问。葭英也邀请丹英及阿云来到北京与父亲及家人团聚,留下了这张珍贵的集体照。
在六位兄弟中,卢守耕算得上是最有成就的。除了讀書及工作,一直保持高度認真的态度外,对他的大家庭也一直关心照顾。大哥原配吴氏因久久不获大哥信息,在家鄉郁闷寡欢,不久逝世。他们的女儿奉英从小受到与男孩一样的教育,小学结束後送到私立春晖中学念书,学费初時由祖父負担,寒暑假就住在二叔卢守耕家中,二叔婶待她如同己出。卢守耕任職南京農试所時,奉英大姊春晖中学毕业,也来到南京,入学南京鼓楼医院护士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她在江西某軍医院中为伤患战士服务。1928年她因患伤寒回家休养,健康恢复后留在浙大担任护理工作。
四房的浙英在抗战時曾随同卢守耕一家因浙大的搬迁逃难到江西宜山,因为生了一场痢疾大病,几乎丧命,大人不堪這种风险责任,將他送回自己的父母亲处。浙英的弟弟造英随軍耒到台湾,几经折腾,后来在二伯父卢守耕的协助下,经營工厂致富。大陆开放後,他回家乡探亲,此时他的父亲及兄长浙英已经逝世,母亲仍健在。他曾捐款资助家乡公益事务。五房的啟英与造英同时随軍耒到台湾,卢守耕为他工作及生活安定,曾数度投资,尝试开设塑胶、電电缆等小工业,曾与堂弟造英共同经營,不幸壮志未酬,因機車车祸受伤。脑部動手术后,身体大不如前,於1990年逝世。
传统的中国观念重讀書而轻工商,但在卢守耕晚年,一方面是因为二個侄兒随軍来到台湾,因沒有特殊训练,工作始终不稳定,有從事基本工商业的愿望,卢守耕觉得正当的生产工商业是有利于社会的,予以赞同,助以启动资金,几经波折,最後的順豐電缆公司曾有相当成绩。
卢守耕是慈爱的长者,是人生的导师。一生疼爱子孙,赋予厚望,关心成长,常教面前。清晰地记得,在台大午饭只是盒饭,这是一贯勤俭朴实的作风。并教子女一生要奋进自強不息。他的业绩如光辉行地,育人懿德似春风广被。教诲像一盏明灯为子孙照亮前程;关怀像一把伞遮风蔽雨。
总之,卢守耕对他的手足及他们的子女,在有需要或被要求予以助力時,基于愛心,無不尽力。大陆解放後,蒋介石退居台湾,大陆与台湾完全隔离達三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在台湾的盧氏家人无不心悬大陆,盼与大陆家人早日团聚。大陆终於开啟了大门,许多在台的老兵们率先踏上了回归故乡的路。热切的盼望,换回不同的回报。有欢心,有失望,有悲痛。卢守耕始终心悬故乡的親人,他们都好嗎?他多么期望能親自与盧氏家族中每一份子握手擁抱,他多么希望回到他那内心深深惦念的华家池。然而岁月不饶人,老了,病了,最终他没能回到他日夜怀念的故国家園,抱憾离世。
综卢守耕一生,他沒有超人的天斌,也沒有長袖善舞的行政才能。他的成就主要得自他凡事認真努力,实事求是,從不投机取巧。另一方面,民国初兴,革新求变方始,亟需人才,是客观的機遇。他为人忠厚,诚恳待人,在教学上,除自己的研究外,十分关注专业上的新进展,不断充实專业上新的发展和進步,因而受到学生与同僚们的尊重。
“生命在于运动” 八十年代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人要吸收当代西方的科学和文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需要,青年人必须适应这个需要。这就意味着既要通悟其真正的人生、社会之道,崇尚科学;更要结合当今的社会实践,完成新一代的历史使命。可以这样说,卢守耕教授一生都在不断思索探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一是社会问题,或曰中国问题。卢先生不仅尽其性,即尽天良之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践其行,对农业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无不说明这位使命感很强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独特而又复杂的道路。卢先生很早就认为解决中国问题在于知识分子与乡村平民打成一片,结合在一起,讲学做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讲哲学、书斋里做学问。由此联想到他的治学精神,也是践行尽性。他治学强调的一是自学;一是实践。自学就是要主动自动地学,不能被动地死读书,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任何一个人的学问成就,主要是靠自学,学校教育不过给学生开一个头,使得他更容易自学而已。他对此深有感触,他历来认为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向上自强,自学关键在于要有自觉性。他在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上探求不已,对人生问题的探求,使得他出入于欧洲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先秦宋明诸学派间,从而被人看作是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探求,使得他参加了历次政治活动,成为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所经历的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他认为最可取的途径之一。养成了他争强好胜的心理,积极入世思想并努力躬行之。卢先生年届九旬,精神如此矍铄,思路如此清晰,其个中的奥秘在哪里呢?我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先生顿了顿,边沉思边叙述往事。概言之,身体好是素食的结果。素食不仅可以使身体健康,而且能获得精神上的平衡。70余年来先生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这是他早期笃信佛学而未能完全摆脱的表现。卢先生阐明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卢守耕教授先生以修养心灵、康寿人生为养生宗旨。如何才能达到身心的真正健康?他认为修养心灵才是一剂宁静致远的上佳良药。践行道德,促进康寿人生,它将给您的人生走进春天,带来和谐、带来平安、带来吉祥!幸福的人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更重要,以道德为准则,处人处事,才是做人的根本。卢守耕教授先生实践体会,文化修养指提高一般知识和雅好兴趣以促进健康长寿。文化修养是多方面的,琴棋书画,吟诗歌舞。古今长寿名人都高度重视读书。读书增长知识,提高雅好,读书之所以能延年益寿,在于脑的思维运动可以畅通脑血、净化思想、感悟新知。心生愉悦,有益健康。
卢守耕愚憨如故,教书、编书奋发有为几十年。坎坷余生,幸顽躯粗健,退休后,每天仍捉笔撰写,盖如昔人所云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之意,谈不上“发挥余热” 或贡献。卢守耕教授从台大退休后,仍耒校办公,直到1974年其儿剑英(长子,浙大电机系44级,当时任台电公司火力发电总工程师)迁居新屋,距校较远,交通不便,才停止耒校,时年已79岁。但每日清晨仍步行一公里外嘉兴公园,习太极拳以健身。俗话说70岁学打拳,卢师真的是70岁后才学的。同时契而不舍的练习。强国必须先强身,对拳技研究心得和秘诀,先练基本功,再练套路、对打、器械。每天清晨跟师兄们练,先活动身体各部位,再练一段基本功,练一个多小时后,互相纠正动作姿式,弄清这一招一式在人交手时的实际作用,熟练对打。学套路时,先练的是梅花拳,学剑术先学梅花剑,有几十个动作式态,名目繁多,有凤凰三点头、乌龙摆尾之类的名称,听起来很好听,又使人容易记。一两个月学会了基本姿式,并已用真红铜铸嵌的“龙泉剑” 。老师讲高兴了,顺便又把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和原则也一一告知:短兵器要会 “长” 用,长兵器长可化短,;剑术常用方式是挑、撩、劈、刺等。一面讲,一面示范,说明动作要领和目的。听起来,极有兴趣。还讲到 “意” 和 “力” 的融合统一问题。
卢守耕教授在高寿85岁时,步行稳健,言谈沉稳,思维敏捷,常以平生未住过医院自傲。虽早已体检出高血压,亦遵医嘱服药,惟自信体健,服药时断时续,又饮食随意,不甚注意节制。学子毕中本先生(浙江大学农艺系毕业,任台湾大学农艺系主任)在贵州、台南迁来台北居住,均与卢师母同住,卢师母于1964年病逝后,幼女覚慧耒住,后移民去加拿大,即与儿媳同住。媳汪翠武侍奉翁姑贤淑勤俭,老年生活愉快。据告卢师喜美食,二三日内餐桌上无红烧肉,即食不下咽。过去同去参加宴会,食量大,胃口佳,海陆佳肴,逐一品尝饮啖,因而体重稍超重。1983年在步行中曾跌倒三次,仅伤皮肉无大碍,只是让卢先生多吃茶水。他阐明茶道: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族人卢仝称为“茶仙”而和“茶圣”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象征,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卢教授平日居台北,生活极为平淡,每日清晨五时许,即至附近之嘉兴公园打太极拳、击剑等健身运动,风雨无阻,从不中辍。虽年近九十,腰腿强劲有力,行动便捷,绝无老态龙钟现象。因肠胃极健,饮食消化均与年轻人相若。家居亦莳养花草,以娱身心,每日看报读书、看电视,颇能闲适自如,安度时日。在国内农界耆宿,正如”故国乔木”巍然存在者,实已屈指可数。当卢教授八八华诞时(米寿),其外孙女远自加拿大寄来生日贺卡,祝词是”青山不老,百岁常春”,卢教授真是青山不老,惹人喜爱。辛弃疾有句云:”我见青山多妩媚”。卢教授不但青山不老,而且青山妩媚。
卢守耕退休時身体还很健康,但是有高血压症,医生为他开了药方,嘱他按時服用。同时,他退休后每晨早起练习打太極拳,后来升级还舞太極剑,经年不断。打太極拳的团队中有不少老太太,彼此相处甚欢。此外他愛散步,台北市人口密集,市区中很少有理想的散步去処。但他這方面要求不高,常常在午休後抓一把零食放在口袋裡,在遠近的住宅区及小街道上步行。这些小道上常有孩子三、五成群一齐玩耍,看到可爱们孩子,他就分糖果给他们吃。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带给他滿足和欢心。1976年他耒到温哥华,住宅区的街道上竟沒有孩子戏耍,他很不習惯。由于運動,他的健康情况一直不错。先生有舍不了的亲情,参加了先生九十岁生日庆典,当时实际是八十八岁,因为我们当地有过虚岁生日的习惯,当时借用了冯友兰先生对朋友祝寿的对联来祝他健康,就是“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八十八岁大寿,相期以茶是希望先生活到一百多岁)。大家给老人家拜寿,子孙们如众星拱月一般,聚到身边,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生日饭,并分寿岁红包给大家。“孩子们都特别孝顺,每次来看我总是买这个买那个。”说起自己的孙辈们,爷爷格外高兴。得益于良好的家风和爷爷的言传身教。四代同堂使得这个大家庭的“寿味”分外浓郁。厨房里,孙子和孙媳妇们忙着洗菜烧饭;暖和的太阳底下,儿女们围坐在爷爷身边,唠唠家长里短;曾玄孙在门口蹦跳玩耍,天伦之乐尽在其中。中午12时,客厅里拼上两张大桌,摆了三四十个热腾腾的菜肴,师生和这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坐下,大家倒上酒,举杯祝愿寿星爷爷身体健康。老人家频频叮嘱大家多吃点、多喝点。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团圆着、祝福着,诉说着生日的祝福和创新的打算,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卢守耕讲了一些退休之事:一是退休前早做准备,就要有点超前意识,提前做好退休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只有早点为退休生活做好准备,退休后才能活得舒坦,活得潇洒,活得有尊严。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退休后,要自己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养老方式,然后创造好条件,磨合好关系,这样退休生活才和谐美满。哪怕是生活不能自理,也要自己选择。三是享受生活,找回自我,退休了,就要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了社会回馈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弥补了一代的缺失,找回了失去的自我。四是笑对归宿,顺其自然,死亡是最后的归宿,生命的必然,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害怕了。不要悲观于死生,一切顺其自然,交给“命运”就是了。五是量力而行,适当服老,退休后,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也就是贡献了。六是健康是第一位的,保持健康体魄,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天南地北旅游去,看到健康和开心,孩子也会舒心快乐。
卢守耕先生练身“三字经”:
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腿常支,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腰常伸,肛常提,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心常静,骨力劲;脊梁直,肠胃净;耳目清,神跟定;腰腿健,精魄正。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到老。 卢守耕先生修养“三字经”:
清早起 扫庭院 惜晨光 勤读书 饮和食 要有节 穿衣服 求整洁 孝父母 爱弟妹 待客人 重礼节 多反省 少争辩 常幽默 自和气 家庭事 大家作 多劳动 强筋骨 练拳艺 习音乐 玩赌博 最堕落 勤且俭 立家业 有余蓄 不求人 对亲戚 乐帮助 重情义 抛是非 对朋友 要尽心 交以直 待以诚 尽我力 作公益 社会荣 乐大同。
卢守耕先生但也许因此他忽略了药物的重要性,並沒有按時每天吃药。突然有一天发现脚力衰退,是中風的开始。1984年11月28日突发脑血管阻塞,左半身无法活动,急送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移返家中调养,并请护士照料,平时以轮椅代步,观赏电视、京剧录影带以自娱。思想清楚,谈话稍有困难,饮食时需人协助,雖经治疗,但未能治愈,如是輾转床榻生活三年后,至1988年8月又因感冒转为急性肺炎,再度住院,至12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
卢守耕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获悉先生逝世的消息,师生感到深切悲痛,都对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亲友表示深情慰问,隆重举行追思会,深切缅怀敬爱的卢守耕教授,寄托哀思:
卢公吾师,大爱无疆。悠悠文脉,皇皇序庠。功高嵩玉,德尊一代。景行行止,学子爱戴。松柏气节,云水襟怀。温良如玉,丰神永在。谆谆教诲,切切关爱。言犹在耳,清音天籁。贤哲远去,惜哉痛哉。昆仑崩壁,杏坛凋衰。风穿九霄,云过台海。浙东赤子,魂兮归来。
耕读后继有人 章恢志先生留学回国后,被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卢守耕教授(后成为章的岳叔父)聘为园艺系讲师。这使他有机会亲聆中国水稻界前辈赵连芳、卢守耕、周拾禄、朱凤美等先生的教诲,并得到同辈胡仲紫、柯象寅、吴鸿元等先生的帮助。季道藩先生也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先后听过肖辅、卢守耕、孙逢吉和谈家桢教授讲授的课程,深受这些学者的教诲和熏陶,对遗传学和作物育种学深感兴趣。
前有古人,后也有来者!早在2011年7月19日至20日,卢守耕先生的长孙美籍华人、美国上市公司powin corporation董事长卢焕轮返乡探亲考察, 20日中午,慈溪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华红会见了卢焕轮先生一行。卢焕轮先生1954年出生于台湾,后移民到美国。1989年在美国创建powin公司。该公司是著名的产品直销制造企业,产品涵盖2000多个品种,涉及机电、健身器材、新能源、家具等领域。
在2016年11月,卢守耕先生的长孙卢焕轮先生应邀携夫人再来余姚、慈溪寻根、探亲访友。余姚市侨办热情接待了客人一行,详细介绍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成就,陪同参观了余姚市博物馆、名人馆,并安排他们到中意宁波生态园作了考察交流。
1990年10月15日,正值浙农大8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隆重举行“卢守耕先生捐赠仪式”,卢先生的外孙吴昉先生出席捐赠仪式。学校决定用这笔捐赠建造动物临床研究中心,并命名为“亦秋馆”,以纪念这位为祖国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