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那些坚持写作的80后作家 是怎样见证一代人成长的? [打印本页]

作者: 栾大妈    时间: 2019-10-10 11:36
标题: 那些坚持写作的80后作家 是怎样见证一代人成长的?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0月9日报道:每个时代有各自的成长印迹,或许你说不清道不明,但作家却能把这些感觉写出来。周嘉宁、陆源、叶杨,三人作家同为“80”后,他们用写作来见证一代人成长,笔下的故事让同龄读者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此前,文景举办了一场名为“用写作见证一代人的成长”的对谈活动,“80后”作家讲述了自己如何开始写作,以什么样的状态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坚持。
  叶杨的《请勿离开车祸现场》是本由不同短篇小说组成的故事集,她从2012年一直写到2018年。像很多80后一样,叶杨早期的阅读中,中国小说并不多,大量涉猎外国翻译作品,潜移默化的,很多80后作家面临写作时“翻译腔”略严重。
  这跟80后这一代的阅读经历有关。他们的童年时期恰逢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是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代。大量引进的外国小说滋润了作家们的童年,使他们积累了启蒙的阅读经验。
  那正是BBS横行的年代,叶杨开始写作连载也是在水木清华BBS上,“跟现在网络写作很不一样,BBS流量大,读者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每天都有人与作者讨论,刺激作者的剧情发展与写作动力。”叶杨说。
  与前辈相比,大量“80后”写作者并非把写作当成唯一的职业,很多写作者都有另外一份工作,在青少年时期,也都拥有迥异的人生经历。陆源的工作是文学编辑,《童年兽》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6岁到13岁的七年时光。陆源的童年跟普通小朋友上小学经历不太一样,是专门下围棋,有空了去上小学,没空就不去上。书中的故事便落在一个相对特殊的空间——体校围棋队展开。上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引起民间广泛关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围棋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陆源本人也成为了一名棋童,在体校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w w w . g u c o c o i . c o m
  他认为《童年兽》的写作是一次难以复制的过程:“到今天为止,我还不曾向任何人说起自己的童年,将来也无须再说起。仅此一次,该说不该说的,皆已说尽。”作为“80”后,陆源认为这一代人与前辈相比,非常幸运的是能有机会读到众多外国文学,吸取了大量营养,“才有可能走向一条我们现在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之路。”正是因为那段“出版的黄金年代”,“80”后这一代人有机会在思想观念还未定型的阶段接触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他和叶扬这样没有受过大学科班文学训练的理科生,才有机会摆脱命运的必然性,主动选择去做一个写作者,并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成就。
  陆源回忆道,80年代社会淳朴,哪怕家里兄弟一个是局长,一个是食堂职工,社会阶层的差异也不会特别大,大家都很平民。而这两年有一个明显趋势,年轻人在描述他们孩子时,会暗示他住在哪里,亲戚做什么,认识什么人,“这已经不是文学范畴了,还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评论家李伟长也表示有相同的感慨。
  而周嘉宁手中拿着孙甘露《访问梦境》,1996年出版,当时她高中时买的。“我高中时完全没有看懂,大学也没有耐心看,这本书是我前两年的时候才重新拿出来看,然后突然之间觉得写得这么好。这种好是我没有在他同代人身上所看到过那个好。”周嘉宁说,回到了更漫长的时间里头,就是一个小说当它被叙述为见证了一代人的成长,那么它在这一代人的身上是有用的,但是在这一代人以后它就会消失,就会被冷落,就像这本小说,孙甘露写作时大概28、29岁,也像我们重新去看待现当代文学里面的作品一样。
  从这个角度出发,评论家李伟长认为,一个写作者见证一个年代或者一个时代,其实还算容易,“但是如果一个写作者,它的写作能够超越10年,往下再走10年,还依然会被提起,那么他必然要具有窗口期,能反映普遍问题,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讲不应该是过时的。”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