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转】【舌尖上的明朝】回味明朝的那些美食
[打印本页]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19
标题:
【转】【舌尖上的明朝】回味明朝的那些美食
明朝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前后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
明朝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市民经济和市民文化的繁荣,这种文化注重享乐,表现在美食上就是宫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双峰并峙。
官宦菜的代表自然是宫廷菜,以明朝皇帝的饮食为主要代表,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为代表;江湖菜的代表是《金瓶梅》记载的那些菜品,这也可以认为是当时流行的商务菜代表。
作者:
Llosa
时间:
2019-11-11 12:23
虎皮肉
【菜名】 虎皮肉又名董肉,跑油肉。董小宛所创。皮呈皱纹状,肥而不腻。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油亮光滑,纹似虎皮,软烂醇香。[attach]29232[/attach]
(, 下载次数: 3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24
原料:
主料 带毛五花猪肉1公斤,腌雪里红梗50克。调料 植物油1公斤(实耗约100克),料酒20克,白糖150克,盐50克,酱油 20克,葱20克,姜20克,大料2枚。
虎皮肉制作过程:
(1) 将肉在火上烤黄,放在温水中泡软,刮去黄焦皮及脏物,擦干。而后在皮上划成虎纹花刀,再以清水洗净待用。
(2) 把姜拍疏,葱切3厘米长段。把腌雪里红梗除去根梢,切成2厘米长段以后,用凉水洗净,稍干后用油炸焦待用。
(3) 在锅里放些清水,旺火烧开后,加入酱油、料酒、大料、白糖、葱、姜、盐,再放肉(皮朝上)。待汤烧开以后,撇去浮沫,有文火煨至3~4成熟时,把肉翻过去再继续煨,当肉煨到8~9成熟时,捞出来把肉皮朝下,放在碗内,把汤汁倒在肉上,再加上待用的雪里红梗,上屉用旺火再蒸15~20分钟。而后皮朝上扣入盘里,把汤汁浇入炒勺中待浓后,浇在肉上即成。
营养价值:
五花肉 - 五花肉营养丰富,容易吸收,有补充皮肤养分、美容的效果。
雪里红 - 这是武夷山人人喜欢吃的传统风味素菜,味美清香,具有开胃、健脾、助消化等作用。雪里红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故称为“健康茶”。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26
如皋董糖
一寸见方,色白微黄,层次分明,剖面可见旋状纹理,中心呈丹凤眼状,食之酥软甜香,回味无穷。
(, 下载次数: 3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如皋董糖分本味董糖和精制董糖两种。
(一)本味董糖以焦屑、芝麻、饴糖为基本原料制作而成。
(二)精制董糖以地产大麦焦屑、黑芝麻、麦芽饴糖为基本原料,另加配方制作成各式董糖,如在糖骨用响子碾压成纸状薄片以后,将桂花和焦屑、黑芝麻一齐均匀洒之,谓之桂花董糖,以此类推还有玫瑰董糖、水蜜桃董糖、西瓜董糖等。[attach]29233[/attach]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29
琅琊酥糖
滁州名产,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 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
[attach]29168[/attach]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31
明末,滁州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
清初,有秦、尤姓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进行改制而成,故又称之为“秦尤酥糖”。后一位董姓师傅又将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将糯米稀骨多层次与面糖折叠,即谓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写一说:“明崇祯年间,江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饪,精于制作花露,巧手会做糖食糕点。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开胃心爽”。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即称此糖为“董糖”。《崇川咫闻录》也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妾董小宛所造。” 民国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后坊,制作糕点。“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店号制作的酥糖(亦名董糖),远近闻名。
[attach]29169[/attach]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33
涨姿势的小科普:
【古代十大名厨分别为】: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董小宛、萧美人、王小余。
南京烤鸭
[attach]29170[/attach]
南京烤鸭的种类:
一、盐水鸭
[attach]29171[/attach]
在南京,有记载的食鸭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据文字记载,盐水鸭在明朝初年开始出名,到清朝时已流行南京城,逐渐成为南京一道名菜。
抗战时期,首都南京的很多老字号沿江内迁,陪都重庆开始出现大量江南小吃,盐水鸭亦开始在重庆风靡。直到现代,重庆名小吃中就有三个品牌的盐水鸭上榜,其中祖上来自南京内迁的的胖子妈盐水鸭成为了中华老字号。
南京的鸭子铺大多兼卖红白两味,红者熏烤,白者盐渍,亦即大名鼎鼎的盐水鸭,因而也备有桂花白卤。南京人素来喜欢烤鸭两吃:鸭肉冷切,骨架煨汤。用桂花白卤熬制鸭架汤,不公经济实惠,而且口味极鲜。尤其在夏天拿它泡饭,吃著真是美滋美味,爽口得很。
二、闷炉烤鸭
[attach]29172[/attach]
南京还有一种现烤现卖的鸭子铺,一般得拐进巷子深处才能找到。白铁皮做成的烤炉,炉内焖着木炭,炉壁挂一圈湖熟肥鸭。这是闷炉烤鸭,乾隆年间袁枚定居南京时,在水西门许家烧鸭铺吃过,据他说要在鸭腔子里塞葱,“盖焖而烧。”用铁皮炉子烤鸭,是简化了砖炉的笨重,但乾隆年间的神韵仍然依稀留存。热腾腾的烤鸭剖成两半,一刀下去,肥汁四溅,油汪汪地粑在碗里。
曹雪芹在北京西山,开具借读《红楼梦》的条件是拿黄酒和烤鸭来换,可见其金陵生活印象之深,也就是他在诗中说的“秦淮风月忆繁华”吧。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35
南京板鸭
明末出现的名肴“南京板鸭”一样畅销大江南北,清时曾作为向宫廷的贡品。明朝时南京就流传“古书院,琉璃塔,玄色缎子,咸板鸭。”的民谣,可见南京板鸭早就声誉蜚然了。
[attach]29173[/attach]
南京板鸭俗称"琵琶鸭",因其肉质细嫩紧密,像一块板似的,故名板鸭,是南京的传统特色产品。南京板鸭是用盐卤腌制风干而成,分腊板鸭和春板鸭两种。板鸭色香味俱全。外行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南京板鸭外形较干,状如平板,肉质酥烂细腻,香味浓郁,故有“干、板、酥、烂、香”之美誉。
南京板鸭的制作技术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金陵人爱吃的菜肴,因而有“六朝风味”,“百门佳品”的美誉。板鸭色香味俱全。外行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37
状元糖
[attach]29174[/attach]
(, 下载次数: 3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既是现在的牛轧糖,牛轧糖的创始人据说是我国明朝的状元商辂,有一天夜里商辂梦见自己跪在文昌殿前,看见供桌上摆着笔墨纸砚、一盘花生和一些糖。突然间文昌帝君手朝供桌一挥,花生竟自动去壳飞入糖中,瞬时化成数头牛朝他飞奔而来。
商辂醒后请人帮他解读梦中景象,解梦人说笔墨纸砚和花生为妙笔生花的比喻,化成数头牛朝他奔来则是智慧的象征。商辂听后惊喜异常,忙吩咐家人取来麦芽糖和花生混合熬制,最后做成牛的模样,因此取名为牛轧糖(轧字本身含有花生的意思)。
商辂创制牛轧糖后,同一年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竟连中三元,是明朝八十九名状元中唯一三元及第的学子。他为了感念文昌帝君的保佑,制作了大量的牛轧糖赴文昌殿祭拜答谢。后将牛轧糖分给大家品尝,因为口感香醇而广为流传。自此牛轧糖大受学子欢迎,成了求取功名的吉祥食物,因此又称状元糖或功名糖。逐渐人们发觉把糖制作成牛的形状过于繁琐,就把糖直接切成长块状,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attach]29175[/attach]
(, 下载次数: 4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牛轧糖在我国的台湾和澳门也有生产,除了原味以外,还有改良版的抹茶、芝麻和咖啡等多种口味,已是极具当地特色的名产,更是观光客最喜欢的伴手礼之一。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39
鸭血粉丝汤
(, 下载次数: 4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36[/attach]
一有说鸭血粉丝汤最早是镇江落第秀才梅茗所创,其所创的鸭血粉丝汤曾经被晚清《申报》第一任主编蒋芷湘题诗称赞“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此记载可以说是关于鸭血粉丝汤最早的有文可查的记载了。
不过据说鸭血粉丝汤在镇江时用的是鹅血而不是鸭血,叫鸭血是因为叫的顺口,所以现在镇江的鸭血粉丝汤多是鹅血,南京的多是鸭血,同时南京对鸭血粉丝汤里食材的选用,采用以金陵盐水鸭烹饪法相差无几而制出的美味、鲜咸润口的鸭肠鸭肝鸭肫,故市面上可以追溯到的真正的“鸭血粉丝汤”正是源自南京无误的。
鸭血粉丝汤的市场现状绝对堪称风靡,其“粉丝”囊括了男女老少所有人群。在南京、镇江、上海、苏州、合肥等城市,一年四季无论你是过大街还是穿小巷,都能遇到鸭血粉丝店,这些鸭血粉丝店有些是有门面的,有些就是一小摊儿,而相同的则是都能生意火爆,香味四溢。
地方特色
各地比较有名气的鸭血粉丝有:鸭先芝鸭血粉丝(南京)、回味鸭血粉丝(南京)、金陵鸭血粉丝(南京)、鸭德堡鸭血粉丝汤(南京)、金源鸭血粉丝汤(南京)、游子老鸭粉丝汤(上海)、小金陵老鸭粉丝汤(上海)、妯娌老鸭汤(镇江)、麻老太(镇江)、千百线鸭汤粉丝(常州),巧味居(山东)……
作者:
网瘾少年
时间:
2019-11-11 12:42
烧饼
说到烧饼,历史上出名的典故有很多,像程咬金、武大郎、杨贵妃... 明朝最出名的莫过于由明太祖的一只烧饼所引发的一连串命运的思考了
[attach]29177[/attach]
[attach]29178[/attach]
由来:
据史书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时从西域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 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
唐代的时候就盛行了。〈资治通鉴.玄宗〉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裹腹,任宰相的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诗人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在咸阳买到饼象不象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
唐代的金华酥饼
[attach]29179[/attach]
金华酥饼历史悠久,相传位列唐朝二十四位开国元勋之一的程咬金是金华酥饼的创始人。程咬金早年在金华卖烧饼为生。有一次,他的烧饼做得太多了,一整天也没卖完。他便将饼保存起来,准备明天继续卖。可是,如果烧饼变坏,就不能卖了。于是,为了防止烧饼变坏,程咬金将烧饼统统放在炉边上。他想:让火一个劲地烘烤着,烧饼一定坏不了啦!第二天,程咬金起床一看,烧饼里的肉油都给烤出来了,饼皮更加油润酥脆,全成了酥饼。这饼一上市,立刻吸引了不少人。大家见程咬金做的饼和以前大不一样,都争先恐后地品尝。程咬金很高兴,便扯着嗓子喊:“快来买呀!又香又脆的酥饼!”这一叫,买的人更多了。人们争夸程咬金的手艺越来越高超了。有的烧饼铺主人还煞有介事地向程咬金请教“秘方”。程咬金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哪有什么‘秘方’呀!只不过在炉边烤一夜而已。”随后程咬金将烧饼再加以改进,制出的酥饼圆若茶杯口,形似蟹壳,面带芝麻,两面金黄,加上干菜肉馅之香,更有特殊风味了。
后来程咬金参加了隋末农民大起义,在瓦岗寨当上了寨主“混世魔王”,进而成了唐王朝开国元勋。他功成名就之后,仍忘不了早年的卖饼生涯,便极力推荐该小吃。“金华酥饼”更随首创者的名气而名扬四海。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attach]29180[/attach]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 刘基入殿后,太祖便问曰:「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掏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到了这里,相信大家可刘伯温之言而估计得到答案,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明太祖也不得不为之赞叹。烧饼歌当然未完,明太祖眼见他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刘基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
[attach]29181[/attach]
刘伯温随后就说出对西元2000年后中华民族之预言,各位且仔细看刘先生为中国日后命运所下之注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早晚皇帝又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圣君尚问真人出,周流天下贤良辅,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耕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黄金,北方胡虏害生灵,更令南军诛灭形,匠马单骑安外国,众将揖让留三星,三元复转气运开,大修文武圣主裁,上下三元无倒置,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满盒鸡逃架,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的知虚实,留与苍生作证盟。
[attach]29182[/attach]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43
接下来是海鲜了,汪曾祺说明朝人吃海鲜跟纵欲有关
[attach]29183[/attach]
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 ——汪曾祺
鱼翅
[attach]29184[/attach]
[attach]29185[/attach]
从明朝开始,人们才发现鲨鱼鳍内含有胶状翅丝,而且口味甚美。明朝把鱼翅推向饮食市场之后,立刻引起强烈共鸣,认识其美食价值者逐渐增多。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四记述说:“沙鱼……形并似鱼,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可见食用鱼翅之风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连宫廷膳食中也添加了这种珍品原料,如刘若愚《明宫史》火集就记载:“先帝最喜用……鲨鱼筋”。鲨鱼筋,指鲨鱼翅筋。
[attach]29186[/attach]
成书于明代的小说《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鱼翅视为高档食料,有云:“都是珍羞美味,燕窝、鱼翅绝好下饭。”按《金瓶梅》描写鱼翅美味,仅列入豪门饮食,说明那时的一般人尚无从问津。《汪穰卿笔记》卷三曾探讨鱼翅始源,有云:“鱼翅自明以来始为珍品,宴客无之则客以为慢。”此说当为确论。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45
接下来是美味的
西施舌
[attach]29187[/attach]
[attach]29237[/attach]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西施舌属瓣腮纲蛤蜊科,生长于潮间带及浅海细沙质的海底,又名车蛤、沙蛤、土匙。西施舌足部肌肉突出,海产视为珍味,因其状如人舌,故有西施舌之美称。
明朝时,文献记载西施舌,往往把视点聚集在福建境内。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上有云:“西施舌,壳似蛤而长,外色若水蚌壳,内色如孔翠。肉白似乳,形酷肖舌,阔约大指,长及二寸,味极鲜美,无可与方。舌本有数肉条如须,然是其饮处。”王世懋《闽部疏》记载说:“福州而南,蓝甲天下,海错饴饧,实称利莞。……出东四郡者,以西施舌为第一,蛎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车蛤,以美见谥,出长乐澳中。”又云:“泉、漳间皆有之。”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下记载说:“沙蛤,土匙也,产吴航,似蛤蜊而长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味佳。”从诸家品评来看,闽产西施舌壳大肉白,口味鲜美,在当地海产珍品中名列前茅。到清朝时,福建西施舌仍然博得食界首肯,如《清稗类钞·饮食类》就说:“西施舌为闽产,以之为羹,甚鲜腴。”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二亦云:“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明清两代,闽产西施舌挤身于海产珍品之列,并处处显示其名尊风流的独特魅力。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47
补一张成品的西施舌[attach]29238[/attach]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50
状元及第粥
[attach]29190[/attach]
[attach]29239[/attach]
祝所有高三学子...........好像晚了点
(, 下载次数: 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及第粥是用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等生滚的荤粥,外加紧新鲜的姜葱煮成的。因为味道鲜美,故广东珠三角一带及港澳人都很喜欢吃。
这种粥为什么叫“状元及第粥”呢?原来这里面有段明代广东状元伦文叙有关的故事呢。伦文叙孩童时已表现出颇高的才气,但由于家贫,故是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因而常顾不了午饭。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就天天买伦文叙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把菜送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白粥,然后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权作午餐。几年过去了,伦文叙天天在粥铺吃粥,因此对老板十分感激。后来,伦文叙的才气在一次的偶然机会中惊动了当时的广东巡抚,并得到了巡抚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读下,伦文伦终于不负众望,力压才子柳先开,得中状元。在衣锦还乡之时,伦文叙特别再次到了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幼时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
由于此粥无名,故老板请伦文叙作命名,伦氏略加思索后,认为自己能高中状元都是由于这种粥的帮助,于是就为此粥取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顾客盈门,而“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了。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52
蟠龙菜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193[/attach]
[attach]29240[/attach]
系明朝宫廷御膳佳肴,首创于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献王宫邸。为宴席上的美食上品。是钟祥地区名优土特产品之一。如今已是列入《中国菜谱》的名肴之一。
蟠龙菜色美味鲜,香嫩可口,油而不腻,蒸,炸,熘,炒、烩,不同的烹调方法,具有不同的特色深受人们的欢迎。
1521(明正德十六年),名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继位,由其堂弟,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兴王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相传在朱厚熜出发之前,郢中名厨采用瘦猪肉和鲜鱼剁肉馅,拌入肥肉丝条,加上上等淀粉、鸡蛋清、葱姜末、食盐等拌成馅料裹熟鸡蛋皮之内做成长约30公分,口径约5公分的扁卷筒形,置于蒸笼内蒸熟,然后将其切成薄片,摆成龙形于盘中间回茏蒸热,就成了色、味、香、形俱佳的上等菜肴,所以称之谓蟠龙菜。其特色是色泽鲜艳、肥而不腻、肉滑油润,香味绵长。朱厚熜吃了赞不绝口,列蟠龙菜为御菜。
“蟠龙菜”成菜外形美观,白中透黄,鲜香爽嫩,如蟠龙卷曲,形象逼真。造型美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以吃肉不见肉而著称”。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55
中间插个小故事【朱元璋与“四菜一汤”】
[attach]29194[/attach]
【四菜】
[attach]29195[/attach]
南京坊间是这样传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但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朱元璋十分看不惯,如此下去大明朝也要亡国,决心整治这股奢侈风气。
时适逢皇后生日,各路人马都来贺寿。待全部坐齐之后,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
大臣听罢知道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怠。”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民间,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
【珍珠翡翠白玉汤】
[attach]29196[/attach]
珍珠翡翠白玉汤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瓦罐汤。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妇人顺口胡侃一句“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记下了。当了皇帝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婆子,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不过,朱元璋和皇后马秀英比较节俭应该不是假的。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应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常吃的。
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民间,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皇帝也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天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56
【洋芋】
[attach]29197[/attach]
这不是传说中的.................
[attach]29198[/attach]
洋芋,也叫地蛋、山药蛋、洋番薯、马铃薯、馍馍蛋,茄科茄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地下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
洋芋传入中国实际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马铃薯引种到我国的时间大约在16世纪,但它成为粮食作物的时间却很晚。
[attach]29199[/attach]
虽说土豆在明朝末年其实已经传入中国沿海,但是由于17世纪的土豆,由于没有经过基因改良,只能生长在与其原产地安第斯山脉气候类型相似的地方,别的地方即使种植土豆,产量也非常低,质量也不好。由于中国沿海的地势气候跟安第斯山脉相差太大,所以当时引进的土豆产量质量非常低,所以根本竞争不过本地农作物,中国大规模种植土豆是在清朝中后期,而当时欧洲已经培育出了适应各种气候的土豆了。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2:59
【龙须面】
[attach]29200[/attach]
[attach]29241[/attach]
汉族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
(, 下载次数: 1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
由于抻面的姿式,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attach]29202[/attach]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01
【灌肠】
[attach]29203[/attach]
[attach]29242[/attach]
我等会就吃这个
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有记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
[attach]29204[/attach]
灌肠的发展
[attach]29205[/attach]
北京灌肠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43[/attach]
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
北京灌肠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
内黄灌肠
(, 下载次数: 1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44[/attach]
(, 下载次数: 2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内黄灌肠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特有的地方风味小吃,它是以猪血、猪肠、面粉灌肠、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所制成。
内黄灌肠以邱家为最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内黄南街邱秀山的曾祖父,原以杀猪卖肉为业。这位邱姓老人因常去县衙送肉,不断看到厨里放着一些外来菜品,有香肠、粉肠等,都是猪肉、猪肠经过加工配制而成的。这位老人从这里受到启发,他特意去安阳买了一截粉肠研究。在其侄子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制作,终于制成灌肠上市。
后奕宁记肠 河北省永清县的后奕宁记肠,始于民国时期,声荣已响誉百年,有“古镇香风”之美称,堪称肠类食品一绝。奉行诚信经营理念,具有独道的制作经验。香肠主要以鲜生猪肉,纯真香油等为原料,有近三十种配料,仅中药佐料就有十多种,制作工序精细,口味独特,入口滑润鲜美,肉香而不腻,是广大消费者垂睐的肉食品,畅销永清周边市、县、区,成为闻名百里的永清特色小吃。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03
永年驴灌肠
[attach]29209[/attach]
[attach]29245[/attach]
[attach]29210[/attach]
河北省永年县驴肉香肠源于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传统灌肠小吃流传至今,是河北省永年县的地方风味特产。中国句俗语“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以其质高味美被尊为上乘佳品,永年驴肉香肠选用精驴肉,剁成肉沫,加以绿豆粉芡、小磨香油、多味名贵佐料,用老汤调制成糊状,灌入驴肠衣内,扎成小捆,经高温蒸煮灭菌,最后用果木熏制而成,因此永年驴肉香肠又称为驴灌肠,驴肉香肠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回味悠长。
山西灌肠
(, 下载次数: 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46[/attach]
(, 下载次数: 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盛行于山西祁县、太谷、文水一带,为民间著名小吃。可以下酒,也可以作为零食,或者直接当作一顿饭也可以。山西灌肠制作方法神秘,多为家庭代传,原料以当地特产荞麦为主,素食,口感精道细腻,爽滑利口,久吃不腻,调制简单,随吃随切,是堪与全国知名的陕西凉皮媲美的小吃。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05
米灌肠
[attach]29213[/attach]
(, 下载次数: 2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47[/attach]
丽江小吃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食品。米灌肠分为黑米灌肠和白米灌肠两种。黑米灌肠是将蒸到九成熟的糯米,加上猪血浆、盐巴、茴香籽和花椒等几种佐料搅拌均匀后,灌到猪肠子里,用蒸锅蒸熟;而白米灌肠则是将猪血浆换成鸡蛋清,蒸熟后就是白米灌肠了。米灌肠蒸熟后,可以切成片就热吃,也可以放凉后用油煎着吃。不论怎么吃,都很爽口,是纳西族请客时必不可少的食品。
纳西族人在过年宰猪时,家家户户都做米灌肠。他们将做好的米灌肠一串串挂在菜架上,看来油光肥大、黑糊糊的,一点也不能引起食欲。可是一旦吃到嘴里可就顾不得黑米灌肠的外观了。纳西人经常食用这种米灌肠,不单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补血、补气的营养食品。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07
五肠
[attach]29215[/attach]
[attach]29248[/attach]
灌肠是游牧民族发明的一道美食,是在新鲜羊、猪、牛等动物的肠子里灌注不同汤料,煮或蒸熟后氽食、煎食的一种食物。
(, 下载次数: 2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因原料不同,灌肠分三肠、五肠。灌注羊血的叫血肠;填装碎肉丁的叫肉肠;装以面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肠;以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肠;填装切碎肝脏丁的叫肝肠等。灌注血肠时,拌入食盐,有的加点葱末,在开水锅中翻滚十余分钟,即可捞出切段而食。装肉肠的肉丁切得比较粗,并加盐、花椒粉、生姜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时肉嫩味鲜,不腻不塞牙,味道绝美。面肠以豆面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葱末,调以盐、姜粉,煮熟后切—段放在火上反复烘烤,等到皮黄脆硬时吃,馅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肠以肥腻见长;肝肠以嫩软取胜。
肉肠:用切碎的肉丁、炒熟的面粉、肠油和葱花、盐、花椒面、姜面等调料拌和后,装入洗净的肠子,慢火煮熟即是。汉族、土族和农业区藏族农民杀猪时用猪肉、猪肠制作,称为“起码”(藏语音译,意为肉肠)。回族、撒拉族群众则用羊肉、羊肠制作。
血肠:在宰猪杀牛、羊时,用干净容器盛接的新鲜干净血液中加入盐等调料,搅匀,灌入洗净的肠子,煮熟即为可食用。
面肠:将豌豆面粉和葱花、盐、花椒粉、姜粉等调料和匀调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牛、羊、猪肠子,煮熟即可食用。
油肠:新鲜羊油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羊肠。特点是突出肥腻。用刚屠宰的新鲜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调入盐、花椒粉、姜粉、葱末、蒜苗、野葱末等,用冲洗干净的羊肠灌装,投进锅里煮几滚,即可出锅享用。具有很浓的草原风味和野外风味。
肝肠:将羊肝切成丁,加适量羊油和调料,然后灌羊肠,煮熟。
五肠五味,各有千秋,吃后定让您大饱口福,回味无穷。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09
【春饼】
[attach]29217[/attach]
外国佬都爱吃
(, 下载次数: 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49[/attach]
春饼(英文:spring pancake)又叫荷叶饼、薄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是中国汉族的传统美食。它的材料简单,制作方便,口感柔韧耐嚼,吃法也有很多种,卷包配菜、作为主食单吃、炒饼都可以。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12
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载:“凡立春日, ( 皇帝 ) 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到清代,伴春饼而食的菜馅更为丰富。现在,人们备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饼时随意夹入饼内。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attach]29250[/attach]
(, 下载次数: 26)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16
传说
[attach]29222[/attach]
1652年,与清廷对抗的郑成功围攻福建漳州,从三月到十月,长达七个月的围困,到解围之时,漳州死亡73万人,全城生还者仅一二百人(漳州部分老人称其“漳州大屠杀”)。一时间城中尸体相藉,一派惨相。
[attach]29223[/attach]
守城清廷只得用草席裹尸,草草理葬了事(《北游录·纪闻》、《清史稿》、《清实录》、《清通鉴》及《漳州府志》、《闽海纪要》、《东南纪事》、《台湾郑氏始末》、《郑成功传》、《台湾通史》均有记载)。因之,幸存百姓在战后为了纪念这段恶痛的历史,以春饼拟作草席裹尸,在清明时期食用春饼,以示不忘,一直流传至今。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18
【麻辣兔丝】
[attach]29224[/attach]
[attach]29225[/attach]
[attach]29251[/attach]
麻辣兔丝,是明代宫廷的重九时令菜。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记略》载:“九月……吃迎霜麻辣兔、菊花酒。”说明“麻辣兔”早在明代就已经成为北京的节令佳味。《调鼎集》记载了麻辣兔丝的做法:“切丝,鸡汤煨,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汤。”就是将兔子宰杀,剥洗干净,去骨切丝,用鸡汤小火煨制,加黄酒、酱油、葱、姜汁、花椒末调味,当汤汁煨靠将尽时,用绿豆淀粉勾芡即成。
从这个配方看,没有今天所言的辣味料。其“麻辣“概念,似从姜汁和花椒末而来。
如今所说的麻辣兔跟以前的不大一样,明朝时候是用小火煨制,并且辣味主要来源于生姜和花椒。现在多使用(爆)炒、烤或凉拌的方式,辣味来源于辣椒、生姜、花椒(现代人口味重啊):
[attach]29226[/attach]
(, 下载次数: 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19
螃蟹
[attach]29228[/attach]
“蟹八件”的发明
[attach]29229[/attach]
(, 下载次数: 1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52[/attach]
在古人吃蟹中,还值得一提的是“蟹八件”。“蟹八件”是一种吃蟹的工具。据有关文字资料记载,最初发明食蟹器具的是明朝一个名叫漕书的人,他首先创制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硬壳,后来发展到“蟹八件”。
据《考吃》记载:明代初创的食蟹工具有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八种,简称为“蟹八件”。“蟹八件”是针对吃蟹而专门设计制作的。因此,它们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
如,当蟹端上来时,先拿一只蟹放在小方桌上,用锤具将整只蟹的各个部位敲打一遍,然后再用圆头剪剪下蟹脚蟹螯,从脚吃起。而吃蟹脚蟹螯,必须用钎子。蟹脚虽然纤纤细小,但脚是活动的,活动的肉很好吃。如没有钎子,吃蟹脚只好用牙咬挤或是用牙嚼。用钎子吃蟹脚蟹螯,比用牙咬嚼吃蟹脚蟹螯,文雅风趣多,是古时诸多种的吃蟹方法中,最矜持的一种。
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作者:
loveinnocent
时间:
2019-11-11 13:19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attach]29253[/attach]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鼎、签子、锤)、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后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美食家》)。这些食蟹工具一般用铜制作,考究的则用白银制作。因为从坚韧度来说,金虽贵重但硬度不及银,而铜又很容易污染食品,所以按理说,上乘的“蟹八件”也应该是白银制的。其工艺极为精巧,刮具形状有点像宝剑,匙具有点像文房中的水盂。盛蟹肉用的是三足鼎立的爵。这些食蟹工具,又都配有圆形或荷叶形状的盘,盘底下有雕成龙状的三足。
“蟹八件”与“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相比较,是“文吃”。“文吃”有“文吃”的乐趣,据说,“文吃”一只蟹,要花一个小时。“蟹八件”吃蟹,在明、清时期,苏、浙、沪一带很是风行。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