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关于读书的50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打印本页]

作者: raullala    时间: 2020-2-17 19:49
标题: 关于读书的50本书(非常值得收藏)
作者:商务印书馆
我们通过书籍得到包罗万象的知识,却未必了解关于书本身的知识。

书籍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却常将自己的历史隐藏其中。

书是怎么来的、如何发展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选书、怎样高效地读书?

如火如荼的全民阅读,又该如何推进?

关于读书的50种好书(共10类,每类5种),关于读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关于读书的喜怒哀乐,关于我们自己。

一、读书法

1.《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指导经典,行销75年,经修订历久弥新。

一位传奇的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知名出版家郝明义翻译推荐。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一本书告诉你:

如何阅读实用型的书

如何阅读想像文学

阅读故事、戏剧与诗的一些建议

如何阅读历史书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

如何阅读哲学书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

(, 下载次数: 11)

2.《古今名人读书法》:不仅是读书法方法,更是一部中国人阅读的历史,一部国学指导教材。

本书采集古今三百余位名人读书心得,列为八百余则,上自孔孟,下至蔡元培、胡适之,以时代为序,依次罗列,便于检索。书末附相关书目数十种,并介绍其作者、版本、存佚,乃至内容之优劣,尤便查考。

本书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 下载次数: 11)

3.《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读书不可不知目录学;阅读古籍门径。

《目录学发微》是著一九三二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辨章学术”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

《古书通例》是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古籍的专著,指出了研究阅读古籍的门径。

(, 下载次数: 10)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之作,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 下载次数: 9)

5.《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将来此书,应该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今天的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我是对每一个识字读书人而说。

—— 钱穆

本书系钱穆先生公子、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钱逊先生所推荐,是他从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与论语》一书中选编而来。所选篇章集中阐述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集钱穆先生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 下载次数: 7)

二、书史译丛

6.《书史导论》:书史的入门读物。

与书籍必然消亡的断言相反,无论是种数还是印数上,书籍都越来越多地被生产出来。

但越来越多消费者正在选择其他的替代方式,无论是为了查找信息还是为了娱乐。但这种阅读的性质可能会强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发展。

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 下载次数: 16)

7.《书籍的秩序》:书籍文化史力作。如何定位日新月异的变革?

书写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看不到边的海洋,它有着自己的界限、规则、范围和技术,改变着社会生活的节奏。

(, 下载次数: 9)

8.《莎士比亚与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莎士比亚。

“书因仍旧为书而感到羞愧。”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 下载次数: 10)

9.《工具书的诞生》:信息过剩是个老问题,从1500年第一本印刷的工具书诞生开始。

这是一本迷人的书……假如你想知识些什么,即使在一个充溢了太多知识的世界,布莱尔的书本身就是一个迷你型的图书馆。——《华盛顿邮报》

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她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的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 下载次数: 13)

10. 《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被国外媒体誉为家庭及文化机构必藏品。

使我所知的天堂片段连成一篇世界图书馆的简明历史。

—— 葛剑雄

从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到埃及几层楼高的亚历山德拉图书馆,

从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到希特勒的少年读物,

从巴格达伟大的中古世纪图书馆到现代波斯尼亚国家图书馆里面无数被毁的多元文化图书……

图书馆一直就是战场,狂人与智者在此征战,试图主导书对我们的意义。

这些战争让我们看到图书馆两个相互矛盾的本质:

一方面,我们想要出版大量书籍,来“赞颂”最好的、最美的文字;

另一方面,我们想控制住任何形式的人类知识。

(, 下载次数: 13)

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三、名家谈读书

11.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冯老给了我一个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 习近平总书记《我的文学情缘》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 下载次数: 9)

校改本书 2015年

十赴新疆,二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 下载次数: 6)

12.《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示范意义。

(, 下载次数: 7)

从文化部部长到作家,王蒙先生的独特人生经历使他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对人民的深情关爱。对王蒙而言,读书是一种经验的审度与审美的感悟。他提出,读书需趁早,要像读书一样读生活。同时,他也清醒地指出了读书的局限性,提出“既要又要全必要,求知疑知近真知”。

13. 《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 下载次数: 14)

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

14. 《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读书不可卖弄窍门,却又不可不寻找窍门。

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而生万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递而生的数理逻辑。耕耘书海,观其妙谛,释其妙理,撷奇妙趣,乐何如哉!

(, 下载次数: 14)

《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辑录了杨义近年来最具导引性和影响力的十篇访谈、演讲和学术札记文字,分作“读书的窍门”和“治学的路径”两辑。

15. 《国学概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钱穆讲述“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势”。

学习中国学术思想史的入门读物。

“‘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名词。”

——钱穆

(, 下载次数: 10)

四、碎金文丛

16. 《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以爱国的热情,又稍带些许天真和浪漫来谈中国的文化,李长之先生探讨中国文化走向的文章集。

这部文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书中凝聚了长之先生的眼光与智慧,是以一个饱学之士理智的研究。

中国人的人生观之缺点

我常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好像是缺少了些什么似的。但这缺少的东西首先似乎不是唯物史观,虽然这一名词的输入尚属不久,而且还有不少人以为新奇。你看“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不是唯物史观……

可是我仍觉得我们的人生观里总是缺少了点什么。上汽车要抢,公家信封要偷,正式的开会要早溜,享乐的场所要占座,子弟入学要托人说项,没人看见时在公众地方(哪怕多么讲究)要随便吐痰……我惭愧,我列不周全。难道这些毛病没有共同的根本原因吗?

(, 下载次数: 1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碎金”的封面,用的是李长之先生于1945年为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题词,曰:“最好听的音乐是鸟叫”,书写得亦飘逸俊秀,直教人眼睛一亮,继之则砰然心动。

17. 《困学纪程》: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

我所期望于年轻一代的倒是杜甫的两句诗:“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希望他们真正能以先辈大师为榜样,吾侪碌碌,不足道也。

——曹道衡



本书是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的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18. 《哈佛遗墨》: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杂货”诗文集,全面展现这位海外汉学家的学术意趣与情怀。

书中主要收录杨联陞学术随笔与诗歌联语:追怀忆旧,记叙其与赵元任、陈寅恪、萧公权的往来论学;评骘学术,精选其为胡适、孟森、余英时撰写的序跋书评;诗歌唱和,辑录其与台静农、张充和、吉川幸次郎的友声回响。

(, 下载次数: 11)

杨联陞手迹

(, 下载次数: 10)

杨联陞用英文写过几十篇书评,评论对象多是知名学者的代表著作。这些书评或具书评意味的随笔涉猎广泛,除去其专长的领域之外,更遍及考古、地理、官制、文学、哲学、书画等方面,祛疑纠误、鞭辟入里,其价值实不在正规论文之下。

19. 《冰茧庵论学书札》: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缪钺,与吴宓、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杨联陞等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极为珍贵。

(, 下载次数: 15)

20. 《游国恩文史丛谈》:饮誉中外的楚辞学大家游国恩先生珍贵手稿、讲稿重新面世。

萃集讲稿、札记、诗作,以谈诗论文为主,旁及方志、民歌、戏曲等,可一窥先生之学养与博识。

论写作旧诗,

论诗的欣赏,

论讽刺,

论文艺理论遗产的整理,

论学习古典文学,

论“火把节”……

(, 下载次数: 13)

五、国际文化版图

21.《作为武器的图书》:文化走出去必读参考书。

随先期物资一同运抵诺曼底海滩的还有不像是用于战争的武器:成箱的图书。这些图书抵达各销售点后马上被抢购一空,顾客们如饥似渴地想要阅读来自与他们熟悉了很多年的可怕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的读物。

中国的“文学传统太深厚太悠久,以至于炸弹都无法消灭它”。

图书不可能被烈火消灭。人死了,但图书永远不会死去。永远没有人也没有武力能够将思想关进集中营。没有人也没有武力可以从世界夺走图书,图书中包含着人类针对暴政永恒的反抗。在这场战争中,图书是武器。

——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

(, 下载次数: 7)

22. 《论美国的文化》:首次对美国与艺术和文化的特殊关系进行解剖与分析,全面深入研究美国文化体制的当代巨著。

最早的大学出版社诞生于19世纪末。大学出版社拥有影响力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通过同行的评估机制,他们主要出版大开本的精装书,占据销售量的73%。

美国大学出版社总共110家,在美国出版业中的份额虽小,却极其活跃。大学出版社带来了书籍品种的多样性,平均占每年新出版品种的8%——10%。

美国文化的例外是:美国没有文化部,但却存在着一种文化体制。这一体制是独特而复杂的,是去中心化的和不平衡的,是有活力的和非理性的……

图书如何影响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是什么造就了美国文化的实力?

哈佛大学的“威德纳图书馆”有1500万册图书供开架借阅,他是排在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图书馆。

(, 下载次数: 10)

23. 《莫斯科的黄金时代》对普希金的敬仰从未终止过,对芭蕾舞的朝拜也还在继续……

在冷战竞争的背景下,未能使世界文化苏联化是一种失败。在苏联本土,受众对大众文化的持久热情以及任何苏联式的大众文化的相似物同样是一种失败。

如果我们真的从苏联文化认同这个角度考虑——教育性的、动员性的、鼓舞性的——苏联文化在最后几十年呈现出一种衰退的景象。

我们的文学反映了一种高于任何资产阶级民主秩序的秩序,反映了一种比资产阶级文化要优越许多倍的文化,我们的文学有权利向其他人传授新的普适的道德……我们非常清楚我们文化的力量和优越性……我们不要屈从于所有外国的东西,也不要采取一种被动防御的姿态!

—— 安德烈·日丹诺夫(1946年)

(, 下载次数: 9)

24. 《美感论:艺术审美体制的世纪场景》文学为谁而作?

小说的成功,是建立在人物的痛苦之上,比如《堂吉诃德》《汤姆·琼斯》《农民暴发户》……

人们不知道艾默生为什么转变思想,为什么不再追求英国式的博学知识,不再向往古希腊、古罗马的成就,而去寻找新的信仰、新的诗歌。

司汤达,他并不是接受了康德和席勒的思想,反而受了卢梭很多影响……不只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也有他后来的《忏悔录》和《独步思想》。

一座缺损的雕像如何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

一幅贫民孩子的画像如何达成一种理想的呈现;

一群杂耍艺人的翻腾如何飞入诗意的天空;

一道航帆的折缝如何暗示宇宙的缘起……

(, 下载次数: 14)

25.《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疆域》:如何认识互联网时代的图书与文化。

曾经是一种“文化产品的文化”现在正逐渐变为一种“服务”。

文化“产品”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文化是“服务”。

雅典人大书店也许算得上是全世界最美的书店。书店自2000年开张至今,每年都有一百多万人前来购书。在雅典人大书店,书和文化产品如同一场演出,只是这场演出会持续多久呢?

如果消费者只是转变了消费平台,而非购买行为本身,那么亚马逊早就准备好了。研讨会、定期讲座、沙龙以及展览都是集団和其作家、记者创收的新途径。

(, 下载次数: 12)

六、书评

26. 《汉学书评》:一座承上启下、联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汉学界第一流学人杨联陞先生,中英文书评首次结集翻译出版。

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的评介。

这些书评包罗了中国文化史的全部。

书评,是一种寻常却又特别的学问表达。杨联陞的学识是最传统的中国百科全书的知识。杨先生自比为汉学看门人,其书评驰誉学界。如何读书,如何评论,杨先生的书评垂范后世。他最精彩的学问,多半见于他写的书评。

本书辑录了杨联陞60余篇书评,其中40篇英文书评为首次翻译。所评皆为名家代表著作,内容遍涉语言、官制、考古、地理、边疆史、文学史、科技史、经济思想史、书画史、佛教史、史学史、敦煌学等领域,包罗中国文化史,显示了先生学问之博雅。如评刘若愚《中国之侠》:从中国社会史关于侠的传统到社会离心力、向心力之关联等。

(, 下载次数: 15)

27. 《批评生理学》:法国作家和文学批评家阿尔贝·蒂博代有关文学批评的讲演稿结集;三种文学批评: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

所谓生理学,在文学史上是指“流行于19世纪初的那种以客观的方式描述某种人类现实的著作”。

(, 下载次数: 10)

28. 《三读集:读稗读曲读诗文》:读稗、读曲、读诗,皆读人情。

“读稗”,以小说论,有对《水浒传》、《宋元春秋》、《金瓶梅》、《后西游》等名著的评析。

“读曲”,以戏曲言,除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发展有所概述外,对诸宫调、元杂剧(包括散曲)、明清传奇中的名著如董王《西厢》、《玉簪记》、《清忠谱》、《桃花扇》、《秣陵秋》等均有论述考证。

“读诗”,以诗文而言,有对杜甫、张岱、程廷祚、陈古渔等作家作品的研究以及有关文学史、文化史的论述。这些论文资料翔实,考证严谨,言之成物,充分代表了作者博而专精的学术成就。

(, 下载次数: 11)

29. 《最是书香》:文学与文化评论集,温暖我们心中的文化点滴。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如何选择一本书静心阅读?对于个体而言,各人有各人的阅读偏好,不妨避开各类排行榜的干扰,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择书而读。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书,都是一种缘分。

(, 下载次数: 13)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第二部分叙述了当代知名作家作品中的人文魅力;第三部分展示了数位外国著名作家作品的审美维度;第四部分叙述了多位汉学家对中国社会、环境、艺术等方面的思考。

30. 《如是我读》:指间风雨,胸中丘壑。读书人命运几何?当代版“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话题正在继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阅读随笔首次结集,别具慧心地探索“为什么读”“读什么”与“如何读”。

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省察读书人的德性与命运。

关乎读,关乎书,关乎人——“如是我闻,如是我读,如是我想”。

(, 下载次数: 10)

七、书人说书

31. 《舍不得读完的书》: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出版家、作家、“全民阅读”发起与倡议人聂震宁,呼唤阅读、观察出版、反思文化力作。

聂震宁认为,要把书读出人生的感觉,有“舍不得读完的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他主张“忙时读屏,闲时读书”,只读一些碎片化的书,无法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辈子要读几本书。生活太快了,读书要慢一点。

这样的阅读往往是非功利的。唯有不为功利的阅读才会有如此高蹈而超然的阅读心态,才会有“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阅读境界。

(, 下载次数: 7)

32.《做书:感悟和理念》: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

(, 下载次数: 12)

33. 《亲历出版30年》:从出版看社会变迁

本书作者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版协主席,分两卷,约79万字,收录了作者从“文革”后出版领域拨乱反正到2006年走向繁荣时期的文稿。在每一篇文稿前,作者都撰写了“题解”,对当年的历史进行了回忆、补叙。

(, 下载次数: 8)

34. 《心灵与形象:张慈中书籍装帧设计》:图书设计,图书精神的第一体现者。

图书的封面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比如《马克思画传》《列宁全集》《李大钊选集》《资本论》《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本书选收了张慈中先生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马克思画传”、“中国大百科全书”等66部书籍的装帧作品等。

35.《集书人》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说了搜集国际书界人才彼得·魏特哈斯在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席一职的二十五年任内的秘辛。

关于读书、集书的故事,都源自一颗爱书的心。

(, 下载次数: 7)

八、书话文存

36.《坎坷半生惟嗜书》:讲述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有读书的乐趣。

(, 下载次数: 8)

诸如琉璃厂寻书、在监狱中与管教人员斗智的小故事等,描绘了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读书的乐趣,苦难中的欢乐,轻松而沉重。在评史和评书的文章中,视野广阔,分析透彻,评论客观,语气平和而具有说服力。

37.《书墨》:点点书墨,世间浓情。

为什么专制者为了强化其统治竭力删烧不同政见者的书籍?

为什么图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名家丁聪、方成等又有哪些奇闻轶事……

(, 下载次数: 9)

38.《书边上的圈点》:激扬文字,如何畅快!

书人写事、民主政治、民国见闻、书法绘画、花草医药……

(, 下载次数: 12)

作者写历史、写政治笔触率直、犀利尖锐,心系自由,指斥专制,文章多潜藏着对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品人论事视角新奇独到,褒贬扬抑态度鲜明;他写古代文学、典籍诙谐幽默,思绪灵动,极有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饱满笔端。

39.《书旅》:阅读就是一场旅行,种种邂逅都带着惊喜。

人物、群体、文学作品、风俗文化、鬼神……

(, 下载次数: 10)

文风稳当妥切,品人论事言必有据,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感悟学术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研究心得,表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取名为“书种”既是爱书的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书中多有真知实见,是一本好看的学术普及读物。

40.《绿窗书影》:女性的视角、诗性的语言、散文的笔调抒写人与书的故事,别致,有趣。

此书与一般的书话作品不同,除了论及图书的相关掌故、因缘、书事外,更多的是将笔力放在书的情趣上,比如个人品味、审美意致、情感交流等,以及人书相遇后发生的故事。

(, 下载次数: 8)

九、书的历史

41.《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有什么会有“书”?书籍在我们已知的形式下,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印刷品似乎失去了长久以来一直属于它的垄断性而让位于那些“新媒体”的时代,书与图书馆的角色又将如何呢?

在我们这个社会交流系统发生转变的时代,换句话说,在这个媒体时代、全球化的时代,对于变化所属的类型所进行的诘问无处不在,包括图书馆所代表的这个较多得到保全的空间。

(, 下载次数: 11)

42.《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当中国传统文化事业遭遇西方现代印刷技术,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将印刷文化与图书史、社会史、技术史与商业史结合在一起,从技术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出版业的变迁角度,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 下载次数: 10)

43.《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古代书籍百科宝典。

书籍在古代亦称为典籍、载籍。

《尚书》伪孔《序》则说:“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这里的“典籍”便与“书籍”是同义语了。

(, 下载次数: 14)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