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前世今生,生于明朝的它如何惊艳世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春辉米八七    时间: 2020-6-2 10:14
标题: 古代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前世今生,生于明朝的它如何惊艳世人?
作者:一周一本书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地球的脚步,我国有郑和下西洋,西方有麦哲伦环游地球。

他们都为古时候世界地图的编绘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素材。

关于古代世界地图,有一幅你不可不知道的国宝级文物——《坤舆万国全图》

(, 下载次数: 18)

这张地图绘制于明代万历年间,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他的宫廷彩色摹绘本现被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

这幅世界地图的珍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当时最先进、最详细、最准确的世界地图,而且更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坤舆万国全图》让当时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世界。

而那图上布满关于地球知识的图表和文字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的百科全书,强烈冲击了中国人固守千年的天下观。
《坤舆万国全图》真容:严谨细致,可读性强

《坤舆万国全图》长380cm,宽192cm,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

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因此,《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由3个部分组成:椭圆形、颜色丰富的世界地图;4个角上的天文图和地理图;解释说明文字。

主图部分给人强烈的震撼。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例如,粉红色的是南北美洲,淡黄色的是亚洲;山脉以用淡绿色勾勒,河流以双曲线绘写,海洋用深绿色画出波纹。

地图还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插画形式,极具时代特色。

在各大洋中,还画有16世纪的帆船,鲸、鲨、海狮等海生动物;南极大陆上有大象、狮子、驼鸟、恐龙等动物。

(, 下载次数: 19)

整幅地图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严谨、细致的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辅助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包含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拓了当时国人的眼界。

除此以外,利玛窦还增加了各种便利贴式的注释,这在西方绝无仅有。他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

比如,在南美洲国家伯西尔,也就是现在的巴西地区,他写道:“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
《坤舆万国全图》的前世:中西交融的文化瑰宝

公元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和一位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了一幅全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献给万历皇帝。

传教士利玛窦,是第一位钻研中国典籍的西方学者。利玛窦习汉语,穿儒服,行中华礼仪,取中文名,以明代儒生自谦,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利玛窦在编制《坤舆万国全图》时,参考的资料并非完全源自西方,而是借鉴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因此该图是一幅中西合璧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绘图方法,而是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椭圆形投影。可以把世界地图的绘制过程想象为,把橘子皮剥开,平铺在桌面上。

(, 下载次数: 15)

《坤舆万国全图》还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创新点:将古中国的位置更接近世界中央。

在没有现代地图投影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400多年前,利玛窦运用高超的数学技巧,改变中央经线,重新对西方地图资料进行投影转换。

以17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这样一来,中国便更接近世界中央,而美洲大陆则从地图的左边移到了右边。

我们现在在国内所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他的影响。
《坤舆万国全图》为古代中国带来的珍贵价值

1.传播地学学说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地图左下方写下长篇介绍文字,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引入“地球”的概念。

他引证中国古代的浑天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并解释说“天圆地方”中的“地方”是指“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而不是说大地是方形的。

利玛窦还引入了 “南道”、“北道”的概念,它们分别对应地球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完美解释昼夜长短的问题——“日行赤道则昼夜平;行南道,则昼短;行北道,则昼长”。

既然是绘制地图,那图上的“1度”对应的实际路程是多远呢?

利玛窦给出了回答:“查得直行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出高一度,南极入低一度;直行南方者,每路二百五十里,觉北极入低一度,南极出高一度”,即“每一度广二百五十里” 。

考古学家陈梦家曾详细考证过,康熙时期,1尺等于 31.8 厘米, 1里等于 572.4 米,折合 1 度便是 114.480 米。

这与现代地理教科书上同一经线圈上纬度相差 1 度或赤道上经度相差 1 度约 111 千米非常接近。

(, 下载次数: 20)

2.启蒙近代地学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关于地球科学的先进知识,系统地引入地球的观念,他使用的一些名词如地球、赤道、欧罗巴、亚细亚、加拿大等,现今仍在使用。

(, 下载次数: 17)

如今,虽然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会发现存在着文字谬误,但那主要是受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另外也有西方传教士自身局限。

可是,利玛窦利用这一教科书式的世界地图,第一次向中国系统介绍了西方科学中与地球有关的科学知识,是中国地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其功绩不可磨灭。

我国著名矿物学家叶大年院士在《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 100 周年之际》一文中,盛赞《坤舆万国全图》给古老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西方近代地学在中国由此启蒙。
《坤舆万国全图》的今生:几经流转,刻本失传

利玛窦逝世后,《坤舆万国全图》渐渐归于沉寂。明末战乱纷争,巨幅《坤舆万国全图》很快便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这幅曾经的“爆款”世界地图,仅存于时人编撰的典籍中。可惜后来的典籍相互抄摹,越抄越杂,越抄越乱,后人很难一窥究竟。

根据《明史》记载,《坤舆万国全图》的遭遇和康熙年间编制的《坤舆全图》相像,一直被尘封在故纸堆中。

以致于在100多年后的《清实录》中,还记载着道光皇帝的地理学问题:“英国这个地方周围几许”、“我国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 下载次数: 12)

这张地图在万历三十年被临摹后,原本渐渐失传。直到1922年,这幅图的临摹版出现在北平的古董市场上。

当时,北平悦古斋主人16岁的儿子韩博文,在晓市上看到一幅很大的地图,摊贩说是宫里出来的东西,要价20大洋,围观的人群均对此不以为然。

韩博文却仔细地观察起这幅地图,并不动声色地将他买下,带回悦古斋给父亲过目。随后,韩父邀请了晚清进士金梁前来研究。

金梁知识渊博,他略加考证后,便确认这幅地图就是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临摹版,属于清宫的内藏。

随着抗战爆发,《坤舆万国全图》随着其他的文物一同南迁,流转到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在全国解放后,这幅地图最终被留在南京博物院。

(, 下载次数: 18)

写在最后

当如今的我们回顾这段尘封的历史时,在为古人高超的地学研究水平、不逊于现代人的智慧感到惊叹的同时,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近代 100 多年来中国地质学和测绘学发展的不易。

重拾《坤舆万国全图》这件珍宝,或许对激励后人更深入地探究我国古代与西方的交往历史,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沿着古代学者为我们铺好的路,一步一步往前走,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这或许便是人类研究历史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