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新出土《道德经》古本和现本有些差异,对我们产生了不小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武嘉明星
时间:
2020-8-20 23:04
标题:
新出土《道德经》古本和现本有些差异,对我们产生了不小影响
作者:叁牛不读书
老子的《道德经》成就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之间,离现在有二千五百年之久。
著作成就后,后世逐渐有多个版本出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版本大都是汉文帝时期的河上公注本,以及魏晋时期的王弼注本。这两个版本被我们广泛使用。
但自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德经》甲、乙两个版本(乙版多了一百多字是重复的文字),以及1993年湖北沙洋县郭店村出土的竹简中(公元前四世纪的抄写版,离老子时代最接近,很可能就是老子的这个时期),发现这些古版中的文字,和现在的流行版本中有许多不同之处。
(, 下载次数: 20)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河南老君山 老子隐修之地
我们列举几条被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道德经》内容,和古版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差异对我们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古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今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十四章,现在我们熟知的意思和老子原本的意思是全然相反了。
老子的原意是要把持住现在的法则,以驾驭现实。现在的流行版本意思是,要固守远古的大道法则,以驾驭现实中的变化。
老子并不是老古董,他一再否定周朝礼乐阶层文化。他对当时推崇的古代先贤言论一向反感。后来法家同样认同老子,商鞅曾说:“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治理国家也不需要效仿固守古代的法则。”
“治世不一道,治国不必法古。”---商鞅
所以老子怎么可能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样的话。
他又不是孔子。
(, 下载次数: 19)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古本:唯有环官,燕处昭若。
今本: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个差别就有意思了。
老子是说执 政要像环官一样持重沉静和警惕。“环”这个字就是“环视四方”,环官是当时朝廷负责安全、侦查、保卫以及外交工作的官员。
“燕处”是指没有在所处部门的办公室办公,而是在家里休息的时候。“昭若”是指“这”个样子,什么样子呢?这个要联系前文“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像环官一样,无论身在何处,都要保持时刻警惕,而又要沉静持重。
看看现在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个什么意思?变成了儒家学派对权势超脱淡然的意思。
(, 下载次数: 2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古本: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今本: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哈哈,这个就有点搞笑了。
老子反对用军事力量来称霸。但老子认为如果被人欺负到头上,也绝对不能被动挨打。既然是打仗,必须积极果断,不择手段,尽快结束战争,不让百姓受到更大和更长时间的拖累。
“铦袭”就是用精锐迅速袭击。
现在的版本意思是要对军事“恬淡”处理。“恬淡”处理的结果很可能是把头伸给敌人,或者是将战争无休止的拖下去。
都生死存亡了,还要恬淡处理,好一个佛系的处理方式。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意思。
(, 下载次数: 25)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古本:大器慢成。
今本:大器晚成。
这句“大器晚成”最为我们熟知,它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剂良药,一事无成的中年人往往用这句话来互相安慰砥砺。殊不知,这句话的原本是“大器慢成”。
老子的“大器慢成”是说不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现在我们理解为要等到年龄大了才有成就。
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认为成长都需要一个自然的过程,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变化要建立在时间的积累上,自然而然的变化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成就”。
当然现在我们熟知的“大器晚成”,也有这个意思。只是还是觉得“大器慢成”表达的更为准确一些,他将这一“量变”的过程也描述出来了。“大器晚成”则是直接显示出量变后的“质变”。
(, 下载次数: 3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古本:人多智,奇物滋起。
今本: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以正治国”。如果国家重用那些习惯耍聪明才智的人,国家就会有大量的奸邪之徒出现,奸邪之事也就大量出现。
他认为治国只能依靠稳定的法律,要用“法治”,而不是用那些“聪明人”进行“人治”。只有“法治”既能够治理纯朴的人,又能够治理“聪明”人。
后来韩非子对这句话进行了更清楚的诠释。
《韩非子》:“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祸 乱之道也。”
现在我们的版本,则直接把这句话原本中的思想,降格为了手段。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意思是说人不要崇尚新奇的科学技术。
这句话变成了反对科学技术。想来应该也是传统儒家意识在作怪。“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老子,怎么会反对使用新的科学技术?
(, 下载次数: 2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古本:祸莫大于无敌。
今本:祸莫大于轻敌。
老子的这句话,完全反映了他的宇宙观。敌与我本来就是一对相反相成的力量。我方的存在是因为敌方的存在,完全失去了对立的一方,那么我的这一方当然也就将不存在。
敌人的存在就是我方存在的基础条件,这是宇宙对立平衡的法则。完全消灭了敌人,按照宇宙平衡的这个法则,敌人自然就会从我们内部产生出来。
纵观我们的历史,当我们面对外强干扰时,立刻就能够拧成一股力量。而当外强被消灭后,问题又总是出现在内部。
这就是老子说“祸莫大于无敌”的原因。
而流行的今本所说“祸莫大于轻敌”,当然也不错,只不过在层次上完全就小了一个格局。
(, 下载次数: 18)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以上列举的六条《道德经》中古本和现在流行版本中的论述,是不是在含义上的有很大的差别?
当然,这种比较还会出现很多差异。我们只能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新出土的帛书古版,和竹简古版可能是要比现在的版本更准确。
但并不能完全说,一定是老子的原版文字论述,比我们现在的版本有价值。
因为所有对经典文籍的注释,都是需要符合当时的社会伦理,为现实服务。即便相同的论述,也会因看到的人不同而被接受的角度和内容不同。
更何况,老子本人也说要“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么。
作者:
吱吱么么
时间:
2020-8-20 23:04
学友们好,古本竹简版和帛书版非常少见正式出版,我反复找了十几个版本,终于找到一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校释中竹简版、马王堆帛书版与现通用版的不同之处都有阐述,很值得收藏。这本是中华书局出版,我已经拿到且看过,已经添加到我首页橱窗中,要有兴趣可以购买收藏。
作者:
我的代表。。
时间:
2020-8-20 23:05
道德经看了两次都是看到一半左右就感觉看不下去了,开篇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让人叹为观止,古人竟然有这么高的智慧,可以比肩现代的量子物理的世界观了。但是后面的篇章是越看越看不懂,格局小的不像话了,什么不争,什么避世,感觉完全不可能是开篇的世界观的人写的。
作者:
一剑秋霜
时间:
2020-8-20 23:05
道德经第一句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当初因为要避开汉文帝名讳改成常,据史料记载,所有古籍里共有500多字被改,而且你要学到原文的意思,得先把中国文字学好(这里值甲骨文、金文)
作者:
chenjinqua
时间:
2020-8-20 23:06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这说的不就是要接受新的知识,不要守旧。怪不得老子不喜欢孔子。
作者:
半维生素
时间:
2020-8-20 23:07
为啥我觉得都有道理,不如改成——执古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作者:
巴黎盛开在东京
时间:
2020-8-20 23:07
古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有静。
今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古义:强调动静相宜。(含义: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动中要有静)。
今意:只是付出不求回报。
评:今意,曲解古义,以小格局低纬的思维模式去猜度篡改原意
作者:
王何0926
时间:
2020-8-20 23:07
马王堆的帛书古老版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叫做《德道经》,由德,方能入道。和我们当今版本开篇就谈大道不一样的,这个也很重要。
作者:
思念“
时间:
2020-8-20 23:08
古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今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老子编写时的今对后来编纂者来说当然是古,何错之有?
作者:
三千尺。
时间:
2020-8-20 23:09
帛书版看了无数遍,越觉得收益无穷。大器晚成应该是大器娩成,上善若水应该是上善姒水,说的是大禹治水
作者:
抵制恶意yy
时间:
2020-8-20 23:09
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校释》,朱谦之编著,参校文献包含河上公、王弼以及唐宋至明清以来的抄本、刻本、碑本、出土帛本,总计数百种。各个版本的不同之处颇多,甚至有的一句话有十几个不同版本,究竟哪个是原文或接近原意,已经很难确定。小编如果有精力,不妨专门研究一下,在头条上连载,完结以后还可以集结出书。
作者:
斷腸人year
时间:
2020-8-20 23:10
今后所有再版《道德经》,都必须附有新出土版本以作对照,并作出说明。以免后辈再次被旧版本影响,使新出土版本只停留在考古学家的层面上被遗忘,继续贻误后世。
作者:
qzf2000
时间:
2020-8-20 23:10
感觉没什么相反可言!
1、对于老子时代,通晓混迹社会的道道,就能驾驭好社会上的人和事!
对于老子之后的古人,认为老子时期的道,应该是古之道,而这份道又是大道,贯通古今,故而对老子章句因应时代给予演化,同时,也许能看出演化者并不满意其当时的社会风气,故而怀古,此为无可厚非。也许老子也并不满意他那个时代,才会西出阳关无故人(借用),隐居去了!
2、然而若从积极角度理解,不将今改为古,那么应该这样看,每个时代的社会法则不同,因应时势,必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此种理解,将道字从大道拉回当时的社会规律,掌握并顺应,必能驾驭那个时代所特有之环境。
3、如果从老子隐居的缘由看,可能是不满当时,寻求大道,正如后来之古人演化为古之道。
然而,大家不要忘了,老子五千言是应人所求留下当世之道为人所用,并非老子隐居所内心追求,此处看似矛盾,实则顺理成章。
老子深谙当世之道,应人所求留下五千言,而这些确非老子所向往,故而隐居。
4、综上分析,老子之后的古人,也许是同老子一样,过于追求圣洁,故而主观把道归为大道,古之道,然而,五千言又有多少是被夸大了的呢?
如果能还原成今之道,那么任何时代的人,都能深谙当世之人情事故,确实能驾驭今之所存在的人与事!
5、古圣先贤,抛开其论述,而以其当时之角色,去思考其言论,可能更适合今之所用。
——————
“
古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今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十四章,现在我们熟知的意思和老子原本的意思是全然相反了。
”
作者:
qzf2000
时间:
2020-8-20 23:11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就这句话就够了,远胜儒家不止十条街[呲牙]
作者:
小虫等汉奸
时间:
2020-8-20 23:12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古”是曾经的“今”,“今”是未来的“古”这其中讲究一个“变”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