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网文大神作家被冒充行骗,骗子反咬一口:“我是他请的枪手” [打印本页]

作者: 无名小蛐    时间: 2020-8-21 07:47
标题: 网文大神作家被冒充行骗,骗子反咬一口:“我是他请的枪手”
作者:投稿指南


(, 下载次数: 13)


(, 下载次数: 12)

最近的网文圈给网上冲浪的朋友们,贡献了一条沙雕新闻。
8月15号,著名网络作家张恒(zhttty)在微博吐槽,有人跑到外地作协冒充他,还骗吃骗喝。

(, 下载次数: 14)

在张恒放出的截图中,这个网名是“轩辕传媒 曾力”的人在作家群里说:“估计都没人知道我是上饶的吧?”

(, 下载次数: 12)

其他作者显得十分激动,鼓掌欢迎这位超级大神。

(, 下载次数: 13)

没过一会,有认识张恒的作者觉得不对劲,在群里要求冒充者说出第一个签约编辑的信息。一开始,冒充者还为自己辩解“见个面自然知道”,当另一位作者晒出张恒微信的截图时,他乱了阵脚,故作高深地回了四个字:笑而不语

(, 下载次数: 14)

按照剧情的发展,骗子被拆穿后,一定会灰溜溜地逃走。让人无语的是,这个骗子没有退群,反而换了一个套路,宣称自己是张恒的枪手。
枪手在网文行业的确存在,不算什么秘密。一些工作室会花钱买下不错的网文开头,请枪手续写小说。这类续写一般有大纲可供参考,稿费从千字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还算是稍微轻松一点的工种。
另一类枪手的工作是替网络小说冲量,价格多为千字几元,又苦又累,有时要日更几万字文章。
市面上也有千字几百元的网文枪手工作,但竞争人数超多,上岗难度很高。很多刚入行的枪手急于找工作,就只能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码字机器。
还有人没有擦亮眼睛,遇见了浑水摸鱼的骗子,辛辛苦苦写一个月文,到最后一分钱都拿不到。
这个冒充张恒的人可能也了解网文圈中有枪手的情况,以为自己编了个天衣无缝的借口,但却没想到张恒是百度百科认证的“挖坑大神”,连粉丝都叫他“太监张”。

(, 下载次数: 15)

按张恒的话说:我TM若是请枪手,那就不会被人称为断更太监之王了吧?哪个枪手这么吊的可以每个月写几章的?怕不是要饿死吧?



(, 下载次数: 22)

冒充作家骗吃骗喝,并非什么稀罕事。或许那个冒充张恒的骗子,在20年前也看过那篇名为《真假杨争光》的报道。
那时候,有人冒充《水浒传》编剧杨争光,给文学爱好者们讲述杨争光的生活和写作经历,以此骗吃骗喝,骗衣服骗路费。直到碰上了杨争光的朋友,才被揭穿了事。
而杨争光被冒充的经历,不止这一次。
就在去年,有人故技重施,在网上拍卖杨争光的假手稿,被一位粉丝以19800元的高价买下。

(, 下载次数: 15)


(, 下载次数: 16)

杨争光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惋惜,托朋友想办法联系这位粉丝追回冤枉钱,又发表了一篇名为《假冒杨争光,实在很不实惠》的声明,和骗子隔空喊话:不料竟有人会假冒码字的所谓作家,尤其像我这样的作家。在作家里,我并不很受待见,也不是什么很有名的作家,即使冒充作家,也该挑一个受待见更有名的。
不得不承认的是,就是因为这些“假作家”、“文学骗子”的存在,文学界的不信任气氛才越来越浓重。
我们曾推送过一篇有关冒充期刊杂志,骗取作者版面费的文章,其实这只是写作行业中灰暗的冰山一角。
还有人曾冒充原作者,向其它未经授权转载文章的账号索要赔偿。或是冒充出版社,以出版画册为名诈骗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涉案金额60多万。

(, 下载次数: 13)

就连正规出版社和书店、作者之间,也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规则存在。
为了帮助作家避坑,解决作品出版路上的重重问题,版权师行业应运而生。这一职业类似于明星经纪人,主要的任务是利用人脉资源和版权知识,为作家的作品设定最适合的版权运营方式,
版权师行业至今已出现十年,现在依然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状态。小作家稿酬低,请不起版权师,大多数知名作家可以亲自和出版社谈条件,不需要请版权师。
由于市场惨淡,许多版权师被迫做起了兼职。专业精神的缺乏,使得作家们对版权师更加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又越发使人不敢当专业的版权师,形成了死循环。
无论如何,版权师的存在,对文学作品出版流程的规范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有朝一日,版权师行业兴起,也许能大大降低作家们被怀有恶意之人冒充、欺骗的可能性。



(, 下载次数: 14)

有人不遗余力破坏文学界的信任之风,自然也有人全力维护作者和出版方之间的信任关系。
马伯庸曾发布过一篇《四起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始末》,讲述了他和四个论文作者之间的故事。文章叙事很搞笑,故事的内核却令人深思。
2016年左右,马伯庸创作了一篇名为《显微镜下的大明——万历年间的徽州丝绢案》的文章,全篇3万字,发专栏太长,出书又太短,只能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供粉丝阅读。
也许是觉得这篇文章应该发挥更高的价值,罗振宇提出给马伯庸十万元,买下它的版权。马伯庸高兴之余感到惭愧,认为自己能整理出这篇文章,还得归功于他写文章时参考的论文。没有论文作者们提前爬梳史料,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篇文章的。
于是,马伯庸决定把十万元平分给四篇参考文献的作者。没想到送钱之路格外艰难。
江西师范大学的廖老师以为这是一场新型骗局,不相信还有被追着送稿费这种好事,迟迟不同意给马伯庸收款信息。
华中师范大学的章老师倒是十分痛快地回了三个字:骗子,滚。

(, 下载次数: 17)

浙江师范大学的李义琼教授起初十分警惕,但在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论文初稿发给马伯庸做参考,并说:“希望你能用妙笔,写出更加丰富的故事来,给大众普及极富故事性的历史知识,让史学研究走向大众。这也是我的心愿。”
故事的最后,马伯庸还没有联系上第四位论文作者秦老师,所以他写下这个故事的目的,也是想找到这位秦老师,并证明自己不是骗子。
马伯庸的故事获得了广泛讨论,有人建议他研究一下文字工作者的防诈骗心理,还有人说:骗子最可恶的地方就是让人们正常合作的信任成本大大提高了。
的确,在冒充作家的骗局里,多数人会觉得冒充作家的人实在太“蠢”,在本就不大的文学圈子里,验明一个人的真身太过容易,这类策划不够缜密的骗局迟早会翻车,而智商如此有限的骗子,对文学界也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但问题在于,在一次又一次的冒充、验证、循环往复之中,作者之间的信任成本可能会指数级提升,许多时间将被浪费于自证“我是我”,许多关系将止步于需要自证“我是我”。
如果有一天,作者交流群发布公告:进群请自备证明材料。
又有多少人会直接退出群聊?



文字丨小 慧 儿

投稿指南团队作者/编辑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