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琉璃》引争议 偶像剧"发糖"文化,迎合还是专业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0-9-22 10:23
标题:
《琉璃》引争议 偶像剧"发糖"文化,迎合还是专业
刚刚大结局的电视剧《琉璃》剧组在收官云歌会上,被问及男女主角“发糖有点少”,男主角成毅回称“那都是在戏里,平常大家多吃点糖就好了”。在台上,他也被认为与扮演女主角的演员袁冰妍故意“保持距离”。此次活动一结束,成毅的微博粉丝应声掉了4万多,“成毅回应”“成毅掉粉”登上热搜榜。
“发糖”是指近年来电视剧特别是偶像剧男女主角的恋爱互动,不少演员还会迎合粉丝想象,将剧中“发糖”延续至现实中,微博互动、同台时小细节,都会被粉丝当作“糖”。然而一旦互动减少,“发糖”不再,就有粉丝无法接受。
看似荒谬的“发糖文化”背后,其实有其商业逻辑:要将观众对戏剧的喜爱,转换成对演员的喜欢,继而拉动演员的商业价值,“发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 下载次数: 11)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然而这样的方式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作为精神产品,电视剧“发糖”文化该不该延续到现实中?
反方:醒一醒!电视剧跟现实生活分开
“电视剧里谈恋爱,演员电视剧外就得搞暧昧;那电视剧里被打死的反派怎么办,真的去死啊?”市民严磊特别不理解网络上要求“发糖”的粉丝:“‘人戏不分’对演员是夸奖,对粉丝就是责骂了。”
“喜欢电视剧里的角色,继而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对演员没好处。”在影视行业工作多年的罗先生很赞同成毅“快刀斩乱麻”的做法,此前主演电视剧《传闻中的陈芊芊》的演员赵露思、丁禹兮也曾因“亲手拆CP”引发网络热议。他坦言,一方面希望演员演出“爆款”,另一方面又担心演员都投入下一部作品了,观众却迟迟不能“出戏”:“演员在现实中一直被贴上某个角色的标签,不是好事。”
“设想一下,你换了工作,还隔三岔五就得公开讲自己跟某位前同事怎么好,你乐意吗?”市民吴邛认为,要求“发糖”对观众本身也不利:“把自己的想象从影视剧中的角色带到现实中演员身上,并不能真的能让自己快乐。自己的精神满足,需要自己创造。”
正方:不发不专业!“发糖”就是偶像剧的“售后”
“看看会闹出这种‘幺蛾子’的影视剧是啥?几乎全部是偶像剧。”市民罗毅表示,偶像剧之所以会被单独列为一类剧种,就是因为这类剧以代入观众对角色的感情为重点,一旦出现演员“拆CP”的情况,观众在情感上会觉得“被背叛”:“既然‘发糖’是这类剧吸引观众的办法,拒绝就是不敬业。”
“‘发糖’就是偶像剧的‘售后服务’。既然利用了粉丝的流量,当然不能一结束就弃粉丝不顾。”从事文化类营销的秦先生表示,“发糖”其实是偶像剧的营销方式之一,影视剧与演员“打包”成一个共同产品,“剧红人红”。但这样利用观众感情的营销方式关键得有始有终:“一部电视剧好看,大结局时观众总会伤感。即使主要演员私下并没有情感关系,但适当对观众予以情绪上的引导安抚,对演员本身有好处。”他以去年年底热播的台湾地区电视剧《想见你》为例,其微博今年8月9日还在更新,主要演员也不时互动。最著名的案例当属2016年播出的韩剧《太阳的后裔》,该剧结束后男女演员宋仲基、宋慧乔频繁互动甚至结婚,虽以离婚收场但仍是“发糖”的极致。
(, 下载次数: 12)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第三方:业务素质能打,谁管粉丝怎么想
不过在不少“路人”观众眼中,“发糖”文化会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归根到底还是这些影视剧本身品质不高,不得不靠演员“发糖”提升关注度和话题度所致。
“作品本身品质过硬,比如《庆余年》《白夜追凶》,角色之间也有感情戏,但没有观众会在意演员是不是‘发糖’,大家都在看剧情。”在秦先生看来,目前很多电视剧营销时在意“标签”“话题”,但真正高品质的电视剧应该“从剧中来,到剧中去”。
《白夜追凶》中两位主要角色男演员一人在剧组求婚成功,一人与剧中另一位演员疑似恋爱,但没有粉丝要求他们“线下发糖”
与此相对,很多年轻演员如今在意的不是如何提高业务能力,而是商业价值,“贴标签”“立人设”是最立竿见影吸引粉丝的办法。有较高收视率的偶像剧中现成的人物形象,是最好的“人设”,要采取将“人设”与“演员”身份模糊的做法,就很难拒绝部分粉丝“发糖”的要求。秦先生记得自己第一次遇见演员陈道明,口误叫成了“方老师”,因为自己一直记得“方鸿渐”这个角色:“但你觉得我会在意陈道明要不要和‘唐小姐’发糖吗?”来源:上观新闻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