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手之家
标题: 小说写作技巧总汇 [打印本页]
作者: 写手发布 时间: 2020-10-19 09:42
标题: 小说写作技巧总汇
小说写作准备单:
一、你打算一共写多少字,每天写( )字。
二、你的小说是属于( )小说,主題是( )。
三、你打算用( )个角色:
主角的名字是( ),他的年齡是( ),特色是( )。
配角的名字是( ),他的年齡是( ),特色是( )
四、故事发生的年代是( ),从头到尾共有多少时间?( )。
五、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六、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概说明一下小说的大意:( )。
七、各段主題是什么?
起段:( )。
承段:( )。
转段:( )。
合段:( )。
八、你想故事要怎样结尾?( )。
九、你想安排什么样的伏笔?( )。
小说技巧之一:开场
图画式的开场,让读者彷彿看到一个画面,所以必须先描述:景像、环境、时间、地点、天色、气候、路人、声音、气氛等事物,然后再引人物主场。 (这种描写最好用在大战在即,或者重要人物出场,以及表现重要人物的性格时候使用)
小说技巧之二:故事中人物说话。在小说中,人物是一定要说话的,不然就容易成了散文,而故事中人物说话,除了把他说的话的內容、发词词写出來外,还要加上说话的人的动作、表情、词气。另外要注意的是动作、说话、词气表情的连貫。附拟声字:叭、叮、吱、吽、呀、呸、呢、咕、呵、咍、呲、呦、咯、咭、哎、咦、咿、哇、咩、哩、哦、哢、哼、唉、唔、啵、啦、啐、啊、唷、喵、喲、喔、喂、吗、嗨、嗐、吱、嗚、嗡、嗶、嘛、嘎、啯、噓、噗、嘿、嘟、哗、嘰、嘻、嘶、噹、噥、噯、噢、嚆、噜、嘤、啰
小说技巧之三:人物刻画(详见后面人物塑造技巧)。
人物的描述,除了要用概括性的形容词來说明外,以实际的言、行、动作、事迹来佐证是更好的选择。
例如:
「铁木真是一个讲义气的人,身体也很强壮。」
不如改成:
「铁木真这时才发现,他最挚爱的生死之交乔杰,竟然出卖了他,受了別人的收买,趁机刺他一刀。
这一刀,让铁木真鮮血直流,但是他静静的看着乔杰,沒有反抗、沒有掙扎,这一刀,刺伤了他的身体,更刺死了他们倆人的深刻情誼。
铁木真挐起巨剑,奋力地插在木桌上,用力地折断,冷冷地瞪着乔杰说:「战场上再见,犹如此剑!」
接着,他断然地抽出身上中的刀,怒掷在地,大臂一挥,帐篷门口四、五个侍卫,竟同声摔倒在地,无力阻挡他的离去。
小说技巧之四:人称,即写作视角:视角分类:一部小说或者说一部影视作品,是从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这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视角问题。第一、第二、第三人称都能用来讲故事。不过,第二人称叙述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相悖,所以只在极少数实验文学中被使用。叙事类作品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
详细辨析: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师》记的是真人真事,通过第一人称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蔡芸芝先生“慈爱”“公平”之心的敬仰。《故乡》是小说,文中的迅哥儿(“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过第一人称手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和萧条,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渴望。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实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当然,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糅合起来的叙述方法——平时用第三人称叙述,而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的时候就转用第一人称叙述。
另外,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相对很少,因为它比第一人称叙述的限定范围更加狭窄,举例说明:
“又走了一段时间,当我来到碰面地点时,他已经在那待着了。”
“你不会做这么鲁莽的事情。于是你果断的启用了腰带上系着的毒药瓶。”
这种表述方式比较适用于散文。
第一人称即是以“我”为叙述者,只讲“我”参与,“我”看到,“我”听到的事情。这样写局限性很大,情节发展一旦离开我的“视野”,就不得不住笔。所以,在成熟作品中,使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少,多半是因为主人公有特殊的性格或者异常的经历。比如《阿甘正传》和《尘埃落定》,主人公是智障,用他们的眼睛看世界,显然要比站在正常人的角度看他们更有趣。
在成熟作品中,使用最多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这其中又分两类,一类是跟随着主人公,或者一个叙述者展开故事,只讲他参与的,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故事,大部分是以华生医生的视角来叙述。《寻秦记》长达二百万字,竟然完全跟随着主人公项少龙的视野展开故事。
这样叙述局限性也很大。所以,成熟作家多半使用另一种第三人称叙述,就是“上帝视角”。这个概念的意思是,作者可以写出故事里的一切细节,不管从逻辑上讲这些细节是否会有人观察到。比如一个人梦到什么,想到什么,某个角色独自在家时做了什么,两个人密谈了阴谋,或者去写根本没有任何人在场的自然风光等等。前一段故事写甲军,后一段立刻转到对垒的乙军。
使用这种视角时,作者仿佛书中世界的上帝,可以自由塑造了其中的一切。比如在刚刚上演的电影《南极大冒险》中,几只雪地犬在南极基地附近独立谋生的情节,就是用“上帝视角”叙述的,因为根本没有旁观者,或者监视器记录它们的行为。
上帝视角第一种模式:上帝般的路线
即作者无法从侧面表现任何事情,只能绕过去写出来,并且带有极度自我中心的RP倾向。例如描写A被B别人偷袭,正常视角的写法是“A听到身后的脚步声,猛回头,却被突如其来的大力推倒在地,A吓晕,恍惚中听到B的声音”。上帝视角则是“A站在那里,B偷偷走近,我回头,B猛推A,我晕过去,B说”。
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例子,实际操作很有难度,不但要写得好像世界每个角落都同时被看,还要夹带神奇的第一人称X第三人称轮流转换,第三人称自我赞美,第一人称YY。(实例:黑夜妖《未应闲》 人物多,情节乱,区分困难,模式重复,人称紊乱,上帝到不能再上帝。)
上帝视角第二种模式:上帝般的思想
如果第一种模式只是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极大困难,那么这一种,除了兼备第一种的优点之外,还凸显出极端自恋和唯心主义的巨大雷点,以此就能劈你个准,不愧为时下的主流雷。
其实上帝般的思想是很好理解的,就是无限的自恋,无限的被恋,无限的 。主角天下无敌美貌天下无敌好运气,喜欢他/她的人天下无敌多,然后主角就这样被喜欢着喜欢着……天下无敌了。而且,文中出场的人物出场道具,除了反派角色和茅坑,一律美得似魔似幻风中凌乱,独一无二宇宙NO.1。
与“凡人视角”的比较:
和“上帝视角”相比,另外两种主要的叙述方式可以称为“凡人视角”。即使角色是一个英雄人物,即使他极聪明,极有洞察力,没看到就是没看到。即使写一个法力无边的巫师,或者一个有思维透视功能的人,他也不可能全知周围的一切。
如果本文读者中有从事过编辑工作的朋友,会有这样的经验:初学者投来的小说稿,第一人称叙述占了极大比例,初学者最喜欢讲“我”看到的一切(有许多初学者的小说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的经历)。而到了成熟作者那里,“上帝视角”才成为普遍现象。初学者往往并没有严密的构思。他们在小说里使用第一人称时,显得结构松散,唠唠叨叨,夹杂着大量的个人感情发泄,作品可读性很低,以至于有的商业文学刊物在征稿启示上直接标明,本刊拒绝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大部分刊物不标明,但编辑私下里会说,他遇到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就甩到一边,先看用第三人称讲的故事。
为什么初学者如此热衷于第一人称叙述呢。因为他们多半没有受过文学训练,只是把生活中原本的叙述习惯直接带到小说写作中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述一件事情,既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第一人称叙述),也可以从中立角度出发(第三人称叙述)。但哪个使用得更多呢?和文艺作品相反,恰恰是第一人称叙述!因为现实中的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事件的全貌,无法了解在眼睛和耳朵范围外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文艺作品总显得比生活精彩。人们是愿意晚上看电视剧呢?还是和家人长谈白天发生的事情呢?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前者。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观众,可以为爱情剧落泪,但很少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的落泪。一群同事凑在一起,可以议论一部流行电影,而不议论身边的琐事。
这种精彩和“上帝视角”有极大关系:作者可以自如地叙述一个事件里的各种细节,自由地把它们拼凑剪辑,以显示出某种意义。比如,画面远处一男一女在热吻,近处一个女人边旁观边落泪。房间角落里一枚定时炸弹在倒计时,房间里不知情的人过着正常的生活。作为观众,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从而被激发出相应的情绪。或者,编导对着一件物品给出特写镜头,以显示它有特殊意义。
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凌乱地、片面地、事无巨细地观看一个事件。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不到一个事件的开始和结束,只能看到一团乱麻。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生活剧”、“现实剧”的观众,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人在眼前匆匆上场又下场,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缺乏清晰的联系。总之,我们眼里的世界支离破碎,紊乱无序。即使是一位技艺娴熟的作家,他可以在作品里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有意义的世界,但他仍然要过着无序的,零乱的生活。
然而,人的心理生来具有“闭合”倾向,“自组织”倾向。即把散乱的观察材料组织在一起,形成某些联系,构成某种意义。有的人能够保持客观,通过不断扩大自己观察范围来满足这个要求。但相当多的人并不具有这样的自觉性,他们只是靠想象,臆测来弥补观察的不足,在胡思乱想中把“凡人视角”扩展为“上帝视角”,自以为了解所处事件的一切,自以为了解亲朋好友身上发生的一切,直到某件事大吃一惊为止。
小说技巧之五:角色出退场
在一篇小说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角色,貫穿全场的灵魂人物叫主角,而搭配主角,衬托主角特色的叫配角,这些人物在故事中来来去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出退场:
一、初出场:也就是读者第一次看到这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个人对于读者而言,是个十足的陌生人,所以就必须加以详细的介绍:包括长相、特色、个性、身高、体重、年齡、身份、出身背景、服装等等。这个人如果是主角,就再给他加个气派一点、精心打造的场景和气氛,配角就简单一些。配上这个角色固定的旁白、口白、台词、音乐、景色也是不错的。
二、退场:这个角色因为场景转变的关系,暂时会离开读者的目光,于是给他一个帥气的小结,让读者很清楚地记得你要改写別的角色前,他的表现和演出,以便接上下一次的再出场。
三、再出场:就是暂退场的角色又复出了,这是一定要「连戏」,甚至稍稍微再提一下之前的情节,帮助读者回想之前的剧情,以便进行衔接。
四、离场:最后是这个角色的离场,通常是死亡居多。一个角色的死去,通常是小说中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是一个转变的开始,因此给予类似初出场的笔墨和写作深度是需要的。这个时候,通常角色将死或已死,所以让他说说可以总结他一生的话是很重要的,离场时的神态、表情、动作都是很重要的,如再加上景色的搭配、旁人的情绪就更完美了!
小说技巧之六:扩大张力技巧
在一篇精采的小说,要能不断地拉住读者的视觉,那一定要扩大文章的张力,加强文章的吸引力。
一、 转折:事件或故事发生变化,让读者产生认知失衡,引出好奇心。
二、 悬疑:不把內容明说給读者知道,吊足读者的胃口。
三、 失望:一般来说,读者都会对主角有所期待,例如好人把坏人把死、一家人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所以要先故意让读者失望,安排一件事或一个讨人厌的人物来破坏一切,让读者站在主角的那一边,感同身受地继续读下去。
四、衬托:故事的描写,內容上有成份不同的转换,例如这一章节主要是再讲打斗的事,描写血腥的、动作的情节,那转化、插入一段柔和的、有趣的事,就显得很突出、很明显。
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在內容上,不断的转换味口,不要一直写同类的情节,会使读者失焦。
小说技巧之七:节奏(详见后面如何把握文章节奏)
小说是有节奏性的,而节奏随着描写的深度和广度,就有了快慢的分別。
超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潛心练剑,闭关于武当山上,只有親人上山,才得一见;三年以,終于练成了玄龙剑法,风光下山。」
快节奏:
「乔风自从得到了青云剑,心想只有潜心练剑,才能使青云名剑发挥最大的作用,可是又找不到适合的闭关地点。
于是,他上武当山,和白云大师商议;白云大师叹了口气:『唉!一切都是因果业障吧!』
于是答应他在此练剑,谢绝一切訪客,只有亲人上山,才能见上一面,希望全心全意地把剑法练好。
经过三年的一番苦练,乔风终于练成了玄龙剑法,含着泪,拜別了白云大师,风风光光下山去了。」
慢节奏:
「乔风轻轻地抚摸着,经过一番恶斗,才好不容易得来的青云剑,叹口气,搖搖头说:『为了争夺这把剑,真不知害了多少人?』
想起师父的牺牲,忍不住落下两行眼泪,心想也只有潜心练剑,发挥青云名剑的最大作用,在江湖上,好好的铲奸除恶,才不会对不起师父。想到这儿,他坐了起来,动手擦了擦眼泪,挺直了腰杆,狠狠地立誓:「师父,徒儿如果不能练成玄龙剑法,用青云剑为你复仇,就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说到激动处,拳头用力地拍击桌面,竟将一张好好的红桧八仙桌給打散了。」
欢迎光临 写手之家 (https://xs91.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5 |